原来,这就叫做“相城式距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发展相城 Author 相小发
作者:阳澄湖东路8号
来源:发展相城(ID:xcqfgw)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潮中,苏州相城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创新活力,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相城式距离”不仅重塑了人们对区域协同发展的认知,更成为吸引人才和产业集聚的新磁极。让我们一同探索“相城式距离”背后的奥秘,感受这一区域如何在国家战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全文3967字,阅读约11分钟
2021年新年伊始,国家发改委向国家各部委和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式印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相城区”7次被提到,是被提及最多的县市区之一,方案中,被称作“协同发展空间较大”“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并作为整个虹桥国际开发枢纽“北向拓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来到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个年头,也是“大虹桥”建设方案发布的第四个年头,规划早已不落在纸面上,而是已然落在相城的一寸寸产业沃土与创新热土之上。
作为两大战略规划中“沟通南北、联动东西”的重要节点,苏州相城奋力扛起苏州市委赋予其“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和“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两大光荣使命,持续打造流量聚合的交通枢纽、资源融通的创新枢纽、服务全局的功能枢纽。
越来越多心态上更加开放,思想上更加接受一体化的“长三角人”,聚集在相城创新创业。
“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高铁圈”,构成了相城与长三角所有大型城市及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相城式距离”,生产要素从长三角各个城市自由流入到相城,再从相城流向更加统一开放的长三角大市场去。
凸显区域协同效应
“这种赛博元素跟产业高度集聚,对于上海包括长三角其他主要城市的青年研发类、应用类人才,是很加分的。”
陈思明告诉相小发,因为他的缘故,自己带着6名博士生、20名硕士生全部来到相城走访对接项目。最近的毕业季,他的学生也有“用脚投票”,入职了相城科创企业。
打造“相城式距离”
像陈思明一样,每周甚至每天往返沪苏两地、把高铁当地铁的“长三角人”,还有早在2012年便来到相城工作的陈晔,她目前是紫光数码(苏州)集团有限公司的财务总监。
当谈及“长三角人”这个身份时,陈晔与相小发侃侃而谈。
如今,Z世代的年轻人会在计算生活、通勤及情绪价值等各项成本后,走出舒适圈,来到性价比更高的城市。相城就是长三角区域里一个性价比极高的理想之城。
“不仅因为离上海近,更因为这里在产业创新协同上更有‘魔都范’,我们单位的一些中高层次人才的反馈,这里的办公配套、落地入住、人才补贴都能在短短几天内到位,很高效很舒心。”
无论是陈思明还是陈晔,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在自己买去上海虹桥的高铁票时,是基本不用提前看班次的,随买随走,差不多十分钟一班车。陈晔还为相城造了一个词,叫做“相城式距离”,特别是对于上海人而言。
“很多人问我什么叫‘相城式距离’,我举了一个很直观的例子——一次国外的客户在浦东飞机刚落地,我接到电话,从苏州公司出发,一个半小时之后,大家几乎同时到达新天地,然后碰面吃饭。”
陈晔说,“相城式距离”让她早就没有了两地旅居的感觉。
相城已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周末工程师”的沪苏合作1.0版,进化到全生产要素的同城化,周一到周五在相工作的长三角科学家、工程师们,在苏州与上海两地加速流动。
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
“树挪死,人挪活”,产业分工亦然如此。
与小米汽车影像业务有着深度合作的润芯微科技,自2021年将总部迁入苏州相城后,三年内实现了年均营收50%的增速。2023年,润芯微已经实现了4.53亿元的营收,并定下了未来三年要实现30亿元的营收目标。
支持目标实现的底气来自到相城三年里高达3.6亿元的研发总投入、拿下的200多项专利软著以及智能终端、AIoT、智能汽车三大板块的多元化布局。
润芯微科技董事长刘青告诉我们:
“我们未来三年最重要的产品,就是在相城主导研发的新一代车机系统SailingCore项目,中文叫启航操作系统,作为新一代的车机,将具备‘空间定制、记忆互通、人车+智慧管家’三项功能。很有挑战性,但在相城发展,我们格外有信心。”
回顾三年来公司从一家物联网软件公司转型到覆盖智能车机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公司,刘青感慨颇多,一路走来,他认为无疑有相城产业与交通优势的极大助力。
“这里智驾真的做到了政府宣传的‘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附近有曹操出行的总部,吉利在这里布局了很多先导项目,这里还有Momenta、智加科技这些算法领域的独角兽,更汇聚了国内外各大主机厂与新势力品牌的苏州交付中心。”
长三角一体化后,高端生产力要素在相城不断叠加共振,让润芯微获得了大量“实惠”——润芯微与苏州大学官宣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了技术战略合作协议;与此同时,润芯微还拿到了核聚资本、苏创投、工银投资、先导产投等机构的B轮融资。刘青表示:
“再加上相城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支持,这些都将成为接下来我们闯关智能汽车产业的强大助力。”
2023年以来,全区已推进上海苏州校地合作对接20余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沪苏企业合作项目19个,强化与国家东部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形成区内企业首批28项技术需求清单。
这其中,依托苏州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长三角(苏州)创新研究院,在先进材料、数字金融、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形成若干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依托同济大学智能研究院(苏州)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在计算机视觉、智能学习方面深入合作;依托苏州矽典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与复旦大学在集成芯片领域展开研究……此外,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沪上名校,都与相城保持着项目化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激发资源“乘数”效应
通过会展引流、客商云集,相城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抢抓了大量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总部转移的机遇,楼宇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2023年,相城区凭借13幢“亿元楼宇”(楼内税收总额超1亿元),新增8家总部企业,获评“2023中国楼宇经济创新生态示范城区”“2023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这些数字和荣誉,都足以说明,交通区位优势带来的红利,已经被这里吃到且吃透,各项科研、生产、人才、资金等高端生产要素纷纷乘着高铁呼啸而来,甚至以商引商,在资源导入上产生了“乘数效应”。
推动长三角国家研发社区启动区(二期)建设;导入长三角高校院所的先进转化成果,布局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领域;参与荷兰、日本等科研强国的全球资源配置与国际载体建设;主导大数据算力中心与特色产业大模型开发……
这些都是在为长三角乃至为国家战略布局进行先行先探。
相信,随着京沪高铁苏州北站扩容、通苏嘉甬的实质性开工以及塘河动车所的上盖,苏州相城的长三角国家级高铁枢纽的定位将更加名副其实。相城也将一如既往地通过与“大虹桥”的联动,与长三角其它大中城市加强联结,把枢纽经济升级为经济枢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加无可取代的作用。
*声明: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
﹀
﹀
﹀
*商务合作/转载:添加官方微信号HUALUEZK,或拨打电话021-68881689
*投稿邮箱:fengyy@hualue.com*简历投递:diana_jianli@hualue.com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