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你的论文选题?

王树义老师 玉树芝兰 2021-08-12

王树义

读完需要

18分钟

速读仅需6分钟

用产品经理的视角,找寻论文专业读者的知识需求。

1


   

困惑

研究生要写毕业论文,确定选题是重要的第一环节。

选题一般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导师来直接布置。

这样的好处,是由于导师对于相关领域非常了解,布置的题目已经具备了价值和研究必要性。研究生只要认真熟悉相关研究,就可以快速上手和融入了。

但是上面说的,是理想状况。很多学生,也许对导师指定的研究题目缺乏足够的兴趣。刚开始的时候,还因为新鲜劲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接触和尝试。但是一旦最大的科研驱动力——兴趣——消磨掉了,那接下来的便是放弃或者消极怠工。

大部分的导师,往往也不大会把自己承担重要课题里面的核心环节,布置给新手研究生来做。因为万一做砸了,或者耽搁日久,后果很严重。

所以,更多的情况,你选题的方式,会是下面这种。

这第二种方式,是学生根据研究兴趣,自行选择题目。

除了将兴趣作为驱动力,把科研工作坚持下来以外。这样的题目选择还有一个隐含的好处,即学生可以在选题时充分考虑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尽量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题目来驾驭。

对导师来说,通过选题和执行情况,也可以筛选出合适的学生,逐渐纳入到自己课题的重要任务中来。

听起来,皆大欢喜。不是吗?

但是现实情况,哪是这么令人愉悦?

翻看学生和导师在选题阶段的聊天记录,就如同见证一幕幕的车祸现场一般,着实惨不忍睹。

许多同学给老师发的沟通讯息,是这个样子的:


老师,我看了XX篇文献,决定选《XXXXXXX》这个题目,您看怎么样?



老师不搭理你,都是好的。甚至有可能一通暴风骤雨般的批评,紧随而至。

你或许觉得很委屈——老师你觉得题目不好,我换不就成了?发什么脾气?

然后隔了些日子,你又发了这一条:


老师,我又看了XX篇文献后,决定改选《XXXXXXX》这个题目,这回可以了吧?



然后另一通批评又来了……

几番下来,估计你的挫折感很强烈。若有一线之路,你真恨不得干脆不做毕业论文了。

而老师那边,也早已气鼓鼓地,把你放到了“不靠谱”分类里面去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

2


   

误解

实际上,你此时和导师之间的紧张关系,源于一些共同假设缺失,造成的误解。

我来给你说说,此时导师是怎么想的:

  1. 你偷懒,没有好好读文献;

  2. 你选了题目,自己都不加以验证,直接把验证责任甩锅给导师;

  3. 屡教不改。明明告诉你不要这样草率选题和沟通,你还照做不误。

你看,他的愤怒,是有原因的。

后文我会告诉你,他期待你做哪些工作,以及为什么你没法跳过这些工作。

按下导师这边不表,我再来给你说说,你的错误在哪里:

首先,你把论文当成了作文。

这也不全怪你。因为你这么多年受过的有效训练,估计也就是写作文了。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写,一直写到高考。当然了,之后整个儿本科阶段都缺乏作文训练,导致水平比高中还有所退步。

在你看来,只要自己有话可说,能凑足字数,不就好了吗?虽说高考作文800字,硕士论文30000字。但是800字40分钟能搞定话,算起来这30000字也无非是多赶几个通宵的事儿。至多,不过是再用传说中的神器 SPSS 做几张图表贴上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你所差的,无非就是过导师审定题目这一关。


老师你干嘛要刁难我?显得你有学问吗?



但是论文,它真的不是作文。

写作文如同写日记,至少你还算写给自己看了。别人爱不爱看,你管不着。

但是论文不行,论文一定是写给别人看的。

而且这个“别人”,还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作数。后文我仔细说给你听。

你觉得自己能七拼八凑,把字数弄足,就觉得这个题目可选。这是拿着盖鸡窝的经验,试图去盖大楼,根本就不是一个路数。导师及时把你拦下来,真的是为了你好。

其次,你没有搞懂怎么验证选题。

在你看来,选题是否合适,你作为新手,自己是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检验的。

所以你和导师的合作关系,是你提出题目,导师来验证题目。

错了!

在导师看来,你应该做的是:

  1. 提出题目

  2. 验证题目

他默认你通过本科和研究生第一年的训练,已经默知默会了验证选题的方法。而导师该做的,是检验你的验证过程是否合理。

所以,你根本就没有做完该做的事儿,只交了个半成品。因而在导师的眼里,只能说明你想偷懒。

第三,你没有学会如何跟导师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需要有效沟通作为基础的。这就需要你明白,对方的信息需求是什么。

作为导师来说,他希望看到你通过自己合理方法与步骤,选择并且验证一个合适的题目,作为下面他进一步指导和改进的基础。

这时候,如果对方的需求没有满足,你应该仔细询问和倾听对方的意见。这样,上面的许多潜在误会,也就可以逐步化解和解决。

可是如果你脑子里面只是坚持自己的那些预设,根本没有找导师要反馈,甚至是导师把意见明确传递给你,你还要全部选择忽略,继续我行我素,那你们沟通的结果自然会很糟糕。

针对上述容易形成的误解和困局,我给你写了这篇文章。

希望它能够帮助你和导师之间建立有效的选题沟通渠道,让你的科研工作进展更加顺利。

咱们开始吧。

3


   

读者

中国有句俗谚,叫做:


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翻译成今天我们常说的话,就是一定要理解你的客户需求。

要做到这点,你自然首先要明确你的客户是谁。

在写论文这件事情上,你要满足的客户,就是你的潜在读者。

你的潜在读者,究竟是谁?

在这个问题上,许多研究生都踩了坑。我希望你能躲开。

你的读者,不应该是普罗大众,甚至不是你的同学。有的研究生论文,写得跟教科书似的。这就是把读者设定为对某个主题没有概念,或者只有一知半解的人,掰开揉碎,试图为他们来解释某些基础名词术语,以及公式推演方法。答辩的时候,你往往会被批得一塌糊涂,委屈不已。

你的读者,也不应该是你的导师。把导师当成读者,是因为长久以来的作文训练惯性。写作文的时候,你的读者,估计八成也就是你的语文老师一个人。只要他看着顺眼,你的作文就能得高分。

但是,导师的角色,应该是你的顾问,甚至是你论文的合作者。你们共同面对的读者,应该是本领域的“专业人士”。

这些人,受过长期的学术训练,因此不需要你给他们做科普。

他们不是你的导师。导师能够跟你近距离沟通,所以他可以从文字以外,了解你的构想、目标和困境。而这些事情,你的潜在读者们是统统看不到的。你必须完全用自己的论文,来说服和打动他们。

可能你会觉得“专业人士”这个概念过于虚化,离你太远。那么你不妨设想,全系的其他老师,作为一个整体,就是你的读者。

4


   

认知差

明确了读者之后,我们来看看论文该怎样满足读者的需求。

我一直借用各种机会和学生强调,写论文最重要的,绝不是格式、图表、数据,甚至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学公式……

评判论文价值的尺度,是认知差。

什么是认知差?

读者阅读你的论文前后,对于你所要探讨的问题,认知需要发生变化,你的论文才算是有用的。

这种变化,就是认知差。

它可以是对读者原有的认知增加、删除或者修改。

先说增加。假如读者不了解劳动环境的变化,对于车间生产效率的影响。那么有人做了一个实验,采用不同光照条件,看工人的生产效率。结果发现增强光照条件可以提升工人劳动效率。这是对读者原有认知的补充和增加,因此就具备了认知差。

再说删除。别人做了上述实验之后,发表在期刊上,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一时间,所有工厂几乎都选择了提高照明亮度,以便让工人生产效率提升。但是你觉得,事情好像不是这样的。于是你也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对比,你发现先调高光照,再降低以后,并未导致工人的劳动效率同步变化。于是你也发了一篇文章,讲述自己实验的结果。你证据确凿、论证清晰,于是原先相信“光照强度影响劳动效率”的读者,就从头脑中删除了这个关联。

最后说修改。假如你不仅发现了光照并不是影响劳动效率的决定性原因,而且还恰当地指出了实验场景中,工人所在的社会网络才是劳动效率改变的关键因素,并且对你的假设加以了验证,那你就是在修改读者的认知。

如果上述三种功能,你都做不到。那么你的论文,就无法对读者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你写和不写,没什么区别。

你看很多论文稿件,做得非常像模像样,数据翔实、统计图表完整、论述逻辑清晰……

但是,审稿人往往只对着结果,问一句话:


So what?



翻译成中文,就是:


那又怎样?



然后?就拒稿了呗。

一篇文章,形式上再完善,如果对于读者的认知毫无影响,便没有意义。

而搞研究、写论文是需要花成本的,没有意义的选题,自然就不应该被通过。

5


   

验证

了解了认知差这个概念以后,我们来看看如何应用。

当你选择了一个题目之后,你需要验证它。

验证的时候,实际上你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1. 你的选题,是否会造成读者的认知差?

  2. 你的选题,是否有读者感兴趣?

先看第一个问题。

注意,在认知差是否存在这个事情上,是一票否决的。

如果你的选题,对于读者中的任何一个人是没有认知差的,就意味着你的论文对读者群体没有认知差。

你可能会说,虽然我要写的东西,张老师全都懂,但是李老师不是做这一块的,他就不了解。那么,我的论文写给同样是专业人士的李老师看,还不行吗?

不行。

这是因为,科学界的知识,是分布式存储的。

知识太多,任何一个学者的脑子里面,都不能完整装下。

真正有能力评价你的论文选题是否有意义的人(把关者),应该是全心钻研这个主题的张老师,而不是钻研其他问题的李老师。

你可能会说:


别闹了,我又不认识所有的学者,怎么可能了解每一个人的想法?



当然能。

因为至今为止,所有研究的发表记录,都在文献数据库里面。

如果在你能检索到的文献中,确实没有人提出过某种观点,那么你就可以默认,这种认知不存在你读者的头脑中。否则的话,作为专业人士,他早就写论文捷足先登了。

此时,你就可以在认知上进行增加操作。

同样的,如果你的论文选题,是要删除或者修订某个现存认知,那也需要找到对应的文献。说明这种现有的认知,是学界的共识,或者是主流观点。

所以你看,要撑起你的认知差论述,你就必须要了解和熟悉文献,而且是足够多的文献。

许多研究生,很容易犯的错误,是刚刚看了几篇文献之后,立即觉得自己要比它们的作者高明许多,跑到导师那里滔滔不绝,说可以如何如何修改。

然后导师默默地拿出一篇早就这样做了的文献,给他看……

文献那么多,怎么可能看得全?

这时候,你就不止需要掌握高效读论文的技巧,还得善用工具帮助你快速扫描科研领域,避免出现这种遗漏与尴尬。

另一种错误,是你会想当然地“自认为”提供了认知差。

有的同学看到别人提出了某种模型,例如说“网站的导航深度会影响用户的检索意愿”,觉得挺有意思。他进一步发现,人家的实验只是在广州做的,于是欣喜若狂,就立即决定在天津也做一遍,理由是“研究对象人群不同”。

实验的结果,和人家在广州做的,没有显著区别。人家实验支持的假设,你的实验也都支持。

这时候,你的处境很美妙吗?

错了!

你会很尴尬。

这就如同人家提出了勾股定理。你也找了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检验之后发现人家说得对。

作为验证训练,这没有问题。但是,这值得你写论文吗?

此时你怎么办?

换题目?似乎前期投入成本太高。

不换?那你的论文对读者有意义吗?有什么人会愿意看吗?

在一个理想的真空环境里,你的论文只要能提供认知差,也就算是具备了写作的意义。

但可惜,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中。

除了认知差,你还必须要验证另一个问题,即你的读者会不会对你选的这个问题感兴趣。

作为一个个人,我们对某些事物感兴趣,某些事物不感兴趣。对吧?

因为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资源都是稀缺的,不可能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对所有事物的观察都面面俱到。

看看你在抖音和今日头条上面的浏览记录,你大概就可以准确归纳出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专业读者们也一样。

通过文献的检索,你可以清晰发现本领域在某些主题上,人们投入了远大于其他主题的研究兴趣。

有些主题,干脆无人问津。

要看到这种趋势,你可以使用 vosviewer 或者 citespace 等工具,来大展拳脚。

多说一句,那些无人问津的主题,未必一定没价值。对于科研老手来讲,这里可能蕴藏着难得的机遇。

但前提是,你得耗得起,也能输得起。

作为科研新手,我劝你不要去碰那些无人问津的主题。没有相关文献的支撑,就如同没有地图、没有路标的情况下,在一片陌生土地上穿行。在这种情况下,你发现金山的可能性,远比掉到大坑里低。

6


   

做法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


王老师,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专业人士看了这么多年文献,都还没做出来的优质选题,我怎么可能一下子选出来?



你太小瞧自己了。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有自己的成长经验,和独特的观察视角。这东西别人当专家再久,也是无法替代你的。

面对同样的,甚至是更丰富的信息,若没有你的独特个人体验,专家恐怕也只当是噪声就略过了。而你却可能解析这种信息,甚至是迅速捕捉到机会。

这里我给你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是我从梁宁老师那里听来的。

1870年代,法国的一个妇产科医生,在动物园里,看到了小鸡孵化器。在当时,这样的孵化器并不鲜见。但是别人看到了,也无非是看看而已。可是,因为这个医生有自己独特的工作环境和经验,看到后便立即让他联想到,孵化器这东西既然能够给小鸡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为什么就不能给人类婴儿使用呢?

于是,他主导合作,弄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婴儿恒温箱。体重过轻的新生儿死亡率,一下子从 66% 降低到 38% ,每一个百分点,都代表了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

这个时代,信息不稀缺,数据也到处都是。而能够正常分辨信号与噪声,能够以独特的方式解读信息,成了稀缺的能力。

作为研究生,你不应该只把眼光盯在文献纸面上。因为这种单一维度的比拼,你大概率是赢不了早入场的人。

再说了,再好的食物,别人咀嚼过,也就没有滋味了。

你得懂得如何充分运用自己的成长路径和观察角度,通过扩展知识面的宽度,来提升自己对于信息的解读能力与敏感性。构建自己的多维度竞争力,用综合实力和合作能力,来达成竞争优势。

千万不要武断地判定,那些发生在你专业领域之外的进展和突破,与自己无关。

我虽然教的是图书情报学科,但曾经给自己的研究生,布置过一个历史、经济和哲学书目组成的单子,希望他们能够从这些看起来与专业无关的“闲书”里面去汲取养分。

更有进取性的说法,是希望他们能够做到“跨界打劫”。

7


   

模板

当你经过验证,确认自己的选题对读者有认知差,且读者感兴趣的时候,你就可以跟导师沟通选题了。

前面讲过,导师的任务,主要应该是检验你的验证过程。

所以,你除了选题之外,还得把验证的证据与思路等一并发送。

这说白了,就是一份开题报告。

但是如果你先写一万字,再来给导师看,那样沟通周期过长,效率也太低。

船太大了,遇到风浪就不好调头。

你写的东西太多,一旦导师认为不合适,你一般也不舍得丢弃,这是典型的沉没成本效应。这种拖累,可能会让你犹豫不决,耽误你本来就所剩无几的宝贵回旋时间,甚至给你未来的研究造成隐患。

既得是一份开题报告,又不能写成开题报告的样子。这可怎么办?

别担心,咱们当然有办法。

我的处理办法,是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模板提交选题。

  • 题目。此处把论文题目完整列出,必须事先字斟句酌。

  • 认知差类型。说明是增加、删除,还是修改。

  • 说明兴趣。列出足够多的文献,说明学术界关注这个主题的相关问题。当然,也不妨使用 VOSviewer 或者 CiteSpace 做出可视化结果。

  • 根据不同认知差类型,来使用文献佐证。每一条文献,都需要列出完整信息,最好做成表格形式。要是能把脉络绘制成一张图,就更理想。

    • 对于增加型。指出自己的目的所在,列出之前趋向这个方向的所有重要研究节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明确说出目前的前沿,到自己的目的之间,有什么样的间隔(gap);

    • 对于删除型。列出原始文献,以及后续将其作为基础的文献。证明这是目前学术界相信的主流观点。之后,列出自己质疑的佐证。

    • 对于修改型,除了删除型里面需要罗列的内容外,还需要加入准备借鉴的理论依据,或者来自其他领域,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作用的研究成果等。

  • 指明自己准备使用的全部研究方法。注意这里要求必须要与研究问题相匹配。

  • 说明自己目前的疑虑有哪些,可能遇到的最严重困难是什么。

当这些信息清晰、准确地传递给导师的时候,他就可以高效地定位其中的问题,并且衡量你选题的可行性了。这种方式,看似非常笨拙,得花大量的功夫准备,但是它极大压缩了无效沟通的次数,帮你把时间利用率发挥到极致。

更好的消息是,高效的沟通与修改完成后,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这个模板转化成最终版的开题报告。

仔细看看开题报告里面让你填的那些项目,你可能会心一笑。


8


   

小结

回顾一下,本文主要为你讲述了以下内容:

  • 选题中的常见困惑和误解。破除你的一些错误假设,了解造成师生沟通不畅的原因。

  • 学会定位论文的真正读者。把专业读者,而非你本人、导师,甚至是外行错误地当成读者。

  • 了解论文意义评判的标准。用认知差作为衡量尺度,把握你的论文是否有写作意义,以及意义有多大。

  • 学会验证选题。从认知差与读者兴趣角度,审视你的选题是否合适。

  • 形成认知差的方法。打造独特的视角和宽广的知识面,结合专业文献的梳理,帮你快速定位别人难以达成的优质选题。

  • 与导师沟通的正确姿势。利用模板,有效精准传递有用的信息,以便让导师用最短的时间,帮助你找到可能存在的问题。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避免很多的挫折、返工与误解,高效完成自己的选题,做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感觉有用的话,请点“在看”,并且把它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朋友。

赞赏就是力量。

由于微信公众号外部链接的限制,文中的部分链接可能无法正确打开。如有需要,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按钮,访问可以正常显示外链的版本。

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玉树芝兰”,第一时间免费收到文章更新。别忘了加星标,以免错过新推送提示。

如果你对 Python 与数据科学感兴趣,希望能与其他热爱学习的小伙伴一起讨论切磋,答疑解惑,欢迎加入知识星球。

9


   

延伸阅读

你可能也会对以下话题感兴趣。点击链接就可以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