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I 应用蓬勃爆发,你的「护城河」足够宽吗?

王树义老师 玉树芝兰 2023-03-14

这些日子,伴随着 ChatGPT API 的开放,利用大语言模型特性开发的应用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

我在小报童里面,给你介绍过它们是如何替代了我的 DeepL 和 Grammarly 的。

最近,我突然发现建立在 ChatGPT API 之上的工具,甚至有了「鸠占鹊巢」的势头。

举例来说,之前我提到过 Bob 这款应用的一个插件,叫做 OpenAI Translator。有了这款插件的加持,Bob 的翻译能力立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当然是好事儿。估计 Bob 开发者看到有人积极贡献插件,也会很开心。我这个用户,自然是更加开心。原本我打算着等到 Bob 免费试用期过了以后,干脆买一个 Pro 版。若是高频使用的话,性价比不低,更何况还是一次性买断

然而,就在我把钱都准备好了的时候,突然发现 OpenAI Translator 的作者,又开发了一个独立的应用。在 Github 上发布还不到一周时间,已经有了 7300 多颗星。

这下子,我就不淡定了。你看看它的界面。


这款应用右上方有五个按钮。现在它的功能不止包括 Bob 插件时代拥有的划词翻译和输入翻译等原先功能,还包括了润色、代码解释、总结提炼,甚至是分析(Analyze)功能。

下面是「分析」功能的样例:

这分析做得…… 对中文用户没啥用,但是对于学中文的英文用户,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如果你输入英文在用它分析,就是不同的情况了。

你看,是不是有请来英语家教的感觉了?

再来看看它做代码解释的样例:

对于编程初学者,这个功能还是相当友好的。是吧?

下面是「润色」(Polishing)的样例:

你以后给老外写信,就再也不用发愁了。只需要把要表达的素材准备好,然后往一起一堆,它自动帮助你条分缕析整理好逻辑顺序,完整输出。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OpenAI Translator 又更新一版。这一次,它把 OCR 图片文字识别也给加上了。当然,目前 OCR 中文效果不是很好。

上图里面的中文,是不是看着很怪异?那是因为识别出现了错误。这是同样一张图片,在 Bob 里面的效果。

从 OCR 角度来对比,目前 Bob 还是有优势的。但是,对于开发初期的工具来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OpenAI Translator 用这样的速度进化,谁挡得住?

我于是发了一番感慨。然后就有人回复:

这句话颇值得玩味。其实没有谁想要干掉 Bob 。如果是那样的话,OpenAI Translator 开发者可以一上来就自己开发独立应用打擂台。只不过,ChatGPT API 把原先翻译应用最主要的门槛给踩没了。Bob, DeepL 这样的应用,原先在翻译领域活得好好的,现在才发现「护城河」突然干涸了,无险可守。你说这情何以堪?

无独有偶,昨天我看到 一款可以把真人的动作转化成 CG 的应用演示。

CG 技术说起来也并不稀罕,目前在影视作品中早已广泛应用。但是用起来这项技术是需要很多专业技能的,我问了一下 New Bing Chat,它告诉我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   设计:这是确定你想要创建的内容和风格的阶段,可以使用草图、故事板、参考图片等工具来帮助你规划你的项目。


  •   建模:这是使用 3D 软件来创建你的角色、场景和物体的阶段,可以使用多边形、曲线、雕刻等技术来塑造你的模型。


  •   材质:这是给你的模型添加颜色、纹理和光泽的阶段,可以使用位图、程序或混合材质来增加你的模型的细节和真实感。


  •   灯光:这是设置你的场景中的光源和阴影的阶段,可以使用点光源、聚光灯、环境光等类型的灯光来调整你的场景的氛围和深度。


  •   动画:这是让你的角色和物体动起来的阶段,可以使用关键帧、曲线编辑器、骨骼系统等工具来控制你的模型在时间上的变化。


  •   渲染:这是将你的 3D 场景转换为 2D 图像或视频序列的阶段,可以使用不同的渲染器和设置来影响你最终输出结果


我自己不懂 CG ,所以也无法评价 New Bing Chat 是否在忽悠我。但是显然,这样简化后的步骤,依然很繁复,有很高的专业门槛。

但是现在技术的发展,使得你突然不用去执行上述繁复的步骤了。导演可以直接让真人上去,录制他跑、跳、说话…… 然后一个角色拖拽,真人在电影中的形象就变成了你想要的 CG 角色。

后期团队会不会因此精简一批人下去?电影的成本会不会大幅下降?我不知道。

但是这段影片附带讲解,很聪明地定位了这个 AI 技术,尽量避免与现有生态位上机构与个人的冲突。它说(大意)「AI 从来只是工具,延伸艺术家的能力…… 不是替代人」,我于是又发了一番感慨。

我这句话选择了比较含蓄的表达。其实我想说的意思,是 AI 提供的新功能,仿佛成了特洛伊木马。一开始,你喜欢它、接纳它、使用它。但是很快你会发现,它直接颠覆性替代你的工作,没商量。

这一期的小报童,我讨论了笔记工具的可替代性问题。

写到这里,我不禁陷入沉思 —— 在这样的科技浪潮里,究竟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技能还有足够高的门槛,足够宽的护城河呢?我们教育工作者,又需要做些什么样的调整,以避免让学生投入巨大的成本,学习无用的知识和技能呢?



老实说,我目前还没有特别清晰、明确和完整的答案,所以特别想听听你的意见。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想法,欢迎写在留言区,咱们一起交流讨论。


点赞 +「在看」,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朋友。收不到推送?那是因为你只订阅,却没有加星标

欢迎订阅我的小报童付费专栏,每季度更新不少于10篇文章。目前价格优惠。

如果有问题咨询,或者希望加入社群和热爱钻研的小伙伴们一起讨论,订阅知识星球吧。不仅包括小报童的推送内容,还可以自由发帖与提问。之前已经积累下的帖子和问答,就有数百篇。足够你好好翻一阵子。

若文中部分链接可能无法正常显示与跳转,可能是因为微信公众平台的外链限制。如需访问,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查看链接齐备的版本。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