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第四季《奇葩说》完结时,节目组特意安排了一场导师们和四届奇葩王的表演赛,辩题是:
我们最终都将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这是不是一件坏事?
相较于《奇葩说》以往众多脑洞大开的辩题,这道辩题显得过于简单和质朴了。然而想想,它却戳中了所有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慌——
终有一日,我们会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成长的实质,
也许就是一场不受控的蜕变?
几年前,
我的朋友曾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
她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晚上,她发现自己的妈妈给班主任送了礼,她的世界观瞬间轰然倒塌,她觉得特别不能理解,自己的妈妈怎么可以这么世故?是想用礼物来换取老师的关注吗?
当时的她特别讨厌妈妈的做法。怎么可以用行贿这种不公平的手段?她发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绝对不去送礼。那年,她十二岁。
在电影《后会无期》中,一句“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触动无数人。
我们曾经固执地坚持着“对错”之分,害怕自己陷入“利弊”的纠缠中。
但坚守“对错”就是正确的吗?而“利弊”真的就意味着“功利”吗?
研二那年,我的朋友特意给导师带了一罐清明后的新茶。送给导师的时候,导师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这一次,她并没有觉得送礼是一件多么令人恶心的事,相反她感到由衷的快乐。那年,她二十四岁。
“我明明是讨厌送礼的,我成为了自己以前讨厌的那种人。然而,变成讨厌的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吗?好像也并没有。
因为我知道导师教我读书带我做项目有多辛苦,他常常凌晨两三点了还在发文献传数据给学生,比起他的付出,比起他教会我的东西,我送他一罐茶又何足道哉。
以前我觉得送礼是以钱换人情的交易,现在我理解送礼也是一种心怀感恩的回馈。”
我们常常把不符合自己价值判断标准的蜕变叫做“成为了自己讨厌的人”。但当我们真的成长为“自己讨厌的人”时,我们却发现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糟。
因为我们的眼界早已改变,我们价值观也早已成长,当我们站在“自己讨厌的人”的角度看问题时,回首才发现,过去的自己原来那么“狭隘”,自己了解到的讯息是那么“浅薄”。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自我中心”,这并非贬义,而是指儿童早期,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是以自己为中心进行的。
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去判断和理解周围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等,而完全不能注意别人的意图、观点和情感,更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后来据此,皮亚杰又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时,人们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从结果出发,思维以自我为中心;而到了自律道德阶段,人们对行为的判断则开始考虑到行为人的意向,人们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了。
成长就是这样,过去的我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浅薄的经历非黑即白地告诉我们“送礼”就是等于“不公平交易”。
可当我们慢慢成长,渐渐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时,我们发现,其实一个行为背后所蕴含的远远不是一个“对或错”的判断,“送礼”这个符号也可以代表着“对自己感激之心的表达”。
那些“自己讨厌的人”之所以曾被我们讨厌,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当抛去自己固执的逻辑再去看,我们也许会发现,那样做才是对的。
而成为“自己讨厌的人”的过程,才是我们不断去习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不断以新方法处理新问题的必经之路。
成长,看似是一匹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地向前狂奔。其实,成长是不断打破旧我,包容新我的过程。
我的朋友在对话的结尾对我说:
“也许你不会和世界和解,因为你依然有着自己内心的底线和准则,但是你会和自己和解,你会发现,成为自己‘讨厌’的人,没有那么糟糕。”
Hervillageacademy@163.com
yanjiuyuaneditor@chinasunmedia.com
【发起人】
阳光媒体集团主席、资深媒体人杨澜女士
天下女人研究院由杨澜女士发起,研究院的使命是“通过帮助女性开发心智、培养能力、终生学习、共同成长,促进两性平等,推动社会进步”;以“培养杰出的中国及世界的女性领袖”为愿景;以“独立、成长、丰富、平衡”为核心价值观,面向追求终生学习和自我成长的女性。
— END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天下女人研究院
欢迎来微博@“天下女人研究院“
看见更加丰富多彩的我们
2017年10月13日—15日,天下女人研究院将特别开设为期两天的成就学员体验班,邀请资深媒体人杨澜女士及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老师为大家授课(了解课程详情可点击“更好的自己—杨澜、于丹授课”),报名体验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成就学员体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