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干啥都只有“三分钟热度”,怎么办?
妈妈,我今天看到同学打架子鼓好帅哦!我也想去敲两下,你给我报个班嘛!
哥哥,你闲置的电子琴和轮滑还堆在杂物间......
昨天你想学滑雪,今天又想学架子鼓,明天想不想上火箭哦。
让你学,你又三分钟热度,不让你学,又怕打击你积极性。老母亲我好难哦!
报了兴趣班,没去几次就不想去了
今天想学画画,明天想学跳舞
开始兴致满满,学着学着就不在状态了
哭着要买的玩具,还没玩两天又闲置了
......
这些场景
家长们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孩子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咋办?
来看李佳琰校长为大家支招
↓↓↓
四川天府新区元音中学李佳琰校长
孩子喜新厌旧、“三分钟热度”,这再正常不过了,我的孩子也学过四种乐器,没哪个坚持学到很高的段位。人的本能会下意识地觉得新的就是好的,这是动物的感性战胜了逻辑主导的理性。我们成年人也会这样,更不要说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了。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孩子的专注度是随着大脑不断发育而不断提升的。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
“三分钟热度”的孩子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我们可以“对症下药”来化解
“躺平摆烂”逃避型
👉创设环境,减少干扰,充分信任支持👈
如果家里充斥着让孩子容易分神的东西,精力就很容易被冲淡。乱七八糟的书桌上堆满了花里胡哨的玩具文具,电话手表或者平板电脑一会儿响一会儿震动,肯定会扰乱孩子的注意力。相反,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去搭建和孩子当前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相适应的场域,把不相关的物品收到一边去,孩子的精力就会更加集中。
父母一定要有容错的意识,充分相信孩子,营造让孩子在专注的体验中成长自我的环境。孩子某件事做得稍不合自己的意思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或者给孩子施加一些无形的精神上的压力,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一旦做不好,就会被骂、被批评,导致情绪紧张,也会变得容易走神甚至容易放弃,他会觉得“我做了也没有好的结果,我得到的是批评和否定”,慢慢就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甚至“摆烂”,这对坚毅品质的培养是极大的不利因素。
孩子在努力之后家长要善于及时地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在行动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充分自主,并及时鼓励,让孩子有自主感、胜任感和被需要感。
另外,我们在埋怨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坚持做事情的时候,可以想一想,我们是否给孩子搭过适度有效的脚手架?了解清楚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的同时,在必要时给予提示和指导,提供及时的反馈。比如:“孩子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有哪些原因让你想放弃?如果放弃,会有什么后果?我们可以一起头脑风暴想想有哪些解决办法?”
“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型
👉分解目标,及时鼓励,训练延迟满足 👈
与孩子一起制订一个阶段的成长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成的、相关的和有时间限制的(SMART原则),而不是一个很模糊的、感性的意愿。比如一学期读完几本书,参与几次社区公益活动等。
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小任务,这样可以使目标看起来更容易实现,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跟踪进度。比如目标是这个学期看完一本书,孩子一看书有100页,立马陷入恐慌,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这时候我们把这个目标进行拆解,每天1页,孩子一看这个任务量能够接受,每天只要花一点时间就可以完成,欣然接受。当孩子们在被分解的目标中,一小步一小步的获得成功的时候,他就会体会到坚持执行一个完整目标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此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需要刻意训练他们延迟满足。我们的大脑是个“急性子”,干什么就想立刻看到结果,不能立刻看到结果、效果的事情大脑就不愿意做。就拿读书这件事来说,它不像娱乐、聊天、看电视、逛街、玩游戏,大脑很快就能获得即时收益,而读书学习就满足不了大脑这种即时收益的要求,所以大脑天生就不愿意做。延迟满足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身行为,从“环境的奴隶”转变为“自我行为的主人”。比较流行的“不吃糖挑战”就是家长锻炼孩子抑制控制能力的例子,生活中处处有类似的生活情境,家长们可以试一试,十分有效。
“三分钟热度”图个新鲜型
👉辩证看待,悦纳包容,选择助推成长 👈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孩子“三分钟热度”。很多时候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片面的看法,导致了我们“庸人自扰”,老母亲们聚在一起吐槽,自然也就会引发社会群体性焦虑。
“三分钟热度”并非是一个“贬义词”,换个角度看,孩子其实已经拥有了某些优良的学习品质——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充满向往、对变革充满信心……
即便我们最终不能从根本上优化孩子的这些行为,但是在孩子的不断尝试中,世界的万千气象让孩子的见识变得广博,万物的情态迥异让孩子的思路变得开阔,不断尝试与选择的过程,是孩子广纳知识的过程,是孩子自我厘清的过程,也是孩子心境修炼的过程。
前面跟大家提到,我的孩子在学习乐器这个方面,学过钢琴、小提琴、葫芦丝、扬琴等,最终都没有完全坚持下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习到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并且能够知道这背后基本的数学和物理原理,掌握了一些较为浅易的曲目并能领略欣赏,传递其音乐的美感,同时,兼学了中国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让他感受到了音乐背后的文化魅力以及文化融通共存的可行性,更让他在不断的选择中厘清了自我的特质与优势。
教育需要着眼的是人的“生命成长”,如果这样的“三分钟热度”看得见摸得着地促进了孩子的素养建构,又何乐而不为呢?爸爸妈妈们,让我们一起修炼教育的视角与心境吧。
来源:成都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