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帝内经|六元正经大论篇{七十一(下)}

2017-10-06 A医学临床宝库

六元正经大论篇{七十一(下)}

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帝曰:五运行同天化者,命曰天符,余知之矣。愿闻同地化者何谓也?
  【翻译】黄帝说:五运值年与司天之气同化的,叫作“天符”,我已经知道了。我想听听五运与在泉之气同化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过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此凡二十四岁也。
  【翻译】岐伯说:岁运太过而与司天之气同化的有三,岁运不及而与司天之气同化的也有三,岁运太过而与在泉之气同化的有三,岁运不及而于在泉之气同化的也有三,属于这类情况的共有二十四年。

  【原文】帝曰:愿闻其所谓也。
  【翻译】黄帝说:请你把上述情况进一步加以说明。

  【原文】岐伯曰:甲辰甲戌太宫下加太阴,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阳,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阴,如是者三。戊子戊午太徵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太徵上临少阳,丙辰丙戌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商上临阳明,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除此二十四岁,则不加不临也。
  【翻译】岐伯说:甲甲戌年中运太宫,为土运太过,下加太阴湿土在泉,壬寅壬申年中运太角,为木云太过,下加厥阴风木在泉,庾子庾午年中运太商,为进云太过,下加阳明燥金在泉,象这种情况的有三。癸巳癸亥年中运少徽,为火运不及,下加少阳相火在泉,辛丑辛未年中运少羽,为水运不及,下加太阳寒水在泉,癸卯癸酉年中运太徽,为火运太过,下加少阴君火在泉,象这种情况的也有三。戊子、戊午年中运太徽,为火运太过,上临少阴君火司天,戊寅戊申年中运太徽,为火运太过,上临少阳相火司天,丙辰丙戌年中运太羽,为水运太过,上临太阳寒水司天,象这种情况有三。丁巳丁亥年中运少角,为木云不及,上临厥阴风木司天,乙寅乙卯年中运少商,为进云不及,上临阳明燥金司天,已丑已未年中运少宫,为土运不及,上临太阴湿土司天,象这种情况的也有三。除此二十四年之外的,就是中运与司天在泉不加不临的年份。

  【原文】帝曰:加者何谓?
  【翻译】黄帝说:加是什么意思呢?

  【原文】岐伯曰:太过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岁会也。
  【翻译】岐伯说:岁运太过而与在泉相加的是“同天符”,岁运不及而与在泉相加的是“同岁会”。

  【原文】帝曰:临者何谓?
  【翻译】黄帝说:临是什么意思呢?

  【原文】岐伯曰:太过不及,皆曰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
  【翻译】岐伯说:凡是岁运太过或不及于司天想临的,都叫做“天符”,由于运气变化有太过不及的不同,病情变化则有轻微与严重的差异,生死转归也有早晚的区别。

  【原文】帝曰:夫子言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
  【翻译】黄帝说:先生说“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我不明白其所以然,还想听听怎样叫做“远”。

  【原文】岐伯曰: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与六位也。
  【翻译】岐伯说:用热性药品者不要触犯时之热,用寒性药品者,不要触犯主时之寒,适从这一原则时,就可以和平,违背这一原则时,就能导致疾病,所以对主时之气不可不畏而忌之,这就是所说的应时而起的六步之气的方位。

  【原文】帝曰:温凉何如?
  【翻译】黄帝说:温凉之气,次于寒热,应当怎样呢?

  【原文】岐伯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
  【翻译】岐伯说:主时之气为热的,用热性药品时不可触,主时之气为寒的,用寒性药品时不可触犯,主时之气为凉的,用凉性药品时不可触,主时之气为温的,用温性药品时不可触,间气与主气相同的,不可触犯,间气与主气不相的,可以稍稍犯之,由于寒热温凉四气,不可随意触犯,所以谓之“四畏”,必须谨慎地加以考察。

  【原文】帝曰:善。其犯者何如?
  【翻译】黄帝说:好。在什么情况下则可以触犯呢?

  【原文】岐伯曰: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故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翻译】岐伯说:天气与主时之气相反的,可以主时之气为依据,客气胜过主气的,则可以触犯,以到达平衡协调为目的,而不可使之太过,这是指邪气胜过主气者而言。所以说不要误了气候的常识,不要违背了六气之所宜,不可帮助胜气,不可赞助复气,这才是最好的治疗原则。

  【原文】帝曰:善。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
  【翻译】黄帝说:好。五运之气的运行与主岁之年,有一定的规律吗?

  【原文】岐伯曰:臣请次之。
  【翻译】岐伯说:让我把它排列出来,讲给你听吧:

  【原文】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翻译】甲子年、甲午年:上为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太宫土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热化二,中运之气数为雨化五,在泉之气数为燥化四,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雨化所致宜用苦热,在泉燥化所致宜用酸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乙丑乙未岁,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水,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七宫。湿化五,清化四,寒化六,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翻译】乙丑年、乙未年:上为少阴浊土司天;中为少商金运不及;下为太阳寒水在泉。金运不及,则可出现热化的胜与寒化的复气,丑年与未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西方七宫。司天之气数为湿化五中,中运之气数为清化四,在泉之气数为寒化六,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湿化所致宜用苦热,中运清化所致宜用酸和,在泉寒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丙寅丙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
  【翻译】丙寅年、丙申年: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太雨水运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热化二,中运之气数为寒化六,在泉之气数为风化三,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寒化所致宜用咸湿,在泉风化所致宜用辛凉,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丁卯丁酉岁,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清化热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三宫。燥化九,风化三,热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翻译】丁卯年(属岁会年)、丁酉年:上为阳明燥金司天;中为少角木云不及;下为少阴君火在泉。木云不及,则可出现清化的胜与热化的复气,卯年与酉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东方三宫。司天之气数为燥化九,中运之气数为风化三,在泉之气数为热化七,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燥化所致宜用苦小温,中运风化所致宜用辛和,在泉寒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戊辰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徵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
  【翻译】戊辰年、戊戌年:上为太阳寒水司天;中为太徽火云太过;下为太阴湿土在泉。司天之气数为寒化六,中运之气数为热化七,在泉之气数为湿化五,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寒化所致宜用苦温,中运雨化所致宜用甘和,在泉燥化所致宜用甘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己巳己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风化三,湿化五,火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翻译】己巳年、己亥年:上为厥阴风木司天;中为少宫土运不及;下为少阳相火在泉。土运不及,则可出现风化的胜与清化的复气,巳年与亥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中央五宫。司天之气数为风化三,中运之气数为湿化五,在泉之气数为火化七,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湿化所致宜用辛凉,中运湿化所致宜用甘和,在泉寒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庚午庚子岁,上少阴火,中太商金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燥化九,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翻译】庾午年、庾子年(二年俱为同天符):上为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太商金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热化七,中运之气数为清化九,在泉之气数为燥化九,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清化所致宜用辛温,在泉燥化所致宜用酸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辛未辛丑岁,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翻译】辛未年、辛丑年(二年俱为同岁会):上为太阴湿土司天;中为少羽水运不及;下为太阳寒水在泉。水运不及,则可出现雨化的胜与风化的复气,未年与丑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北方一宫。司天之气数为雨化五,中运之气数为寒化一,在泉之气数为寒化一,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苦热,中运寒化所致宜用苦和,在泉寒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壬申壬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风化八,所谓正化日也。其化土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翻译】壬申年、壬寅年(二年俱为同岁会):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太角木云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火化二,中运之气数为风化八,在泉之气数亦为风化八,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火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风化所致宜用酸和,在泉风化所致宜用辛凉,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癸酉癸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徵火运,下少阴火,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九宫。燥化九,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翻译】癸酉年、癸卯年(二年俱为同岁会):上为阳明燥金司天;中为少徽火云不及;下为少阳君火在泉。火云不及,则可出现寒化的胜与雨化的复气,酉年与卯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南方九宫。司天之气数为燥化九,中运之气数为热化二,在泉之气数为热化二,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燥化所致宜用小温,中运热化所致宜用咸温,在泉寒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甲戌甲辰岁,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湿化五,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翻译】甲戌年、甲辰年(二年既是岁会,又是同天符):上为太阳寒水司天;中为太宫土运太过;下为太阴湿土在泉。司天之气数为寒化六,中运之气数为湿化五,在泉之气数亦为湿化五,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寒化所致宜用苦热,中运湿化所致宜用苦温,在泉湿化所致宜用苦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乙亥乙巳岁,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日也。灾七宫。风化八,清化四,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翻译】乙亥年、乙巳年:上为厥阴风木司天;中为少商金运不及;下为少阴相火在泉。金运不及,则可出现热化的胜与寒化的复气,亥年与巳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西方七宫。司天之气数为风化八,中运之气数为清化四,在泉之气数为火化二,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凉,中运清化所致宜用酸和,在泉火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丙子丙午岁,上少阴火,中太羽水运,下阳明金,热化二,寒化六,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热,下酸温,药食宜也。
  【翻译】丙子年(为岁会年)、丙午年:上为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太羽水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热化二,中运之气数为寒化六,在泉之气数亦为清化四,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寒化所致宜用咸温,在泉清化所致宜用酸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丁丑丁未岁,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雨化五,风化三,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翻译】丁丑年、丁未年:上为太阴湿土司天;中为少角木云不及;下为太阳寒水在泉。木云不及,则可出现清化的胜与热化的复气,丑年与未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东方三宫。司天之气数为雨化五,中运之气数为风化三,在泉之气数为寒化一,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雨化所致宜用温苦,中运风化所致宜用辛和,在泉寒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戊寅戊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徵火运,下厥阴木,火化七,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翻译】戊寅年、戊申年(二年俱为天符年):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太徽火运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火化七,中运之气数为火化七,在泉之气数为风化三,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火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火化所致宜用甘和,在泉风化所致宜用辛凉,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己卯己酉岁,上阳明金,中少宫土运,下少阴火,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清化九,雨化五,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甘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翻译】已卯年、已酉年:上为阳明燥金司天;中为少宫土运不及;下为少阴君火在泉。土运不及,则可出现风化的胜与热化的复气,卯年与酉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中央五宫。司天之气数为清化九,中运之气数为雨化五,在泉之气数为热化七,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清化所致宜用小温,中运雨化所致宜用甘和,在泉热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庚辰庚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翻译】庾辰年、庾戌年:上为太阳寒水司天;中为太商金运太过;下为太阴湿土在泉。司天之气数为寒化一,中运之气数为清化九,在泉之气数为雨化五,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寒化所致宜用苦热,中运清化所致宜用辛温,在泉雨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辛巳辛亥岁,上厥阴木,中少羽水运,下少阳相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风化三,寒化一,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翻译】辛巳年、辛亥年:上为厥阴风木司天;中为少羽水运不及;下为少阳相火在泉。水运不及,则可出现雨化的胜与风化的复气,巳年与亥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北方一宫。司天之气数为风化三,中运之气数为寒化一,在泉之气数为火化七,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风化所致宜用辛凉,中运寒化所致宜用苦和,在泉火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

  【原文】壬午壬子岁,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风化八,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温,药食宜也。
  【翻译】壬午年、壬子年:上为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太角木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热化二,中运之气数为风化八,在泉之气数为清化四,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风化所致宜用酸和,在泉清化所致宜用酸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癸未癸丑岁,上太阴土,中少徵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翻译】癸未年、癸丑年:上为太阴湿土司天;中为少徽火云不及;下为太阳寒水在泉。火云不及,则可出现寒化的胜与雨化的复气,未年与丑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北方九宫。司天之气数为雨化五,中运之气数为火化二,在泉之气数为寒化一,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雨化所致宜用苦温,中运火化所致宜用咸温,在泉寒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甲申甲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宫土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雨化五,风化八,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翻译】甲申年、甲寅年:上为少少阳相火天;中为太宫土运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火化二,中运之气数为雨化五,在泉之气数为风化八,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火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雨化所致宜用咸和,在泉风化所致宜用辛凉,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乙酉乙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七宫。燥化四,清化四,热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翻译】乙酉年(为太一天符年),乙卯年(为天符年):上为阳明燥金司天;中为少商金运不及;下为少阴君火在泉。金运不及,则可出现热化的胜与寒化的复气,酉年与卯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西方七宫。司天之气数为燥化四,中运之气数为清化四,在泉之气数为热化二,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燥化所致宜用苦小温,中运清化所致宜用酸和,在泉热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丙戌丙辰岁,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翻译】丙戌年、丙辰年(二年俱为天符年):上为太阳寒水火天;中为太羽水运太过;下为太阴湿土在泉。司天之气数为寒化六,中运之气数为寒化六,在泉之气数为雨化五,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寒化所致宜用苦热,中运寒化所致宜用咸温,在泉雨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丁亥丁巳岁,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风化三,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翻译】丁亥年、丁巳年(二年俱为天符年):上为厥阴风木司天;中为少角木云不及;下为少阳相火在泉。木云不及,则可出现清化的胜与热化的复气,亥年与巳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东方三宫。司天之气数为风化三,中运之气数为风化三,在泉之气数为火化七,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风化所致宜用辛凉,中运风化所致宜用辛和,在泉火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戊子戊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徵火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温,药食宜也。
  【翻译】戊子年(为天符年)、戊午年(为太一天符年):上为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太徽火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热化七,中运之气数为热化七,在泉之气数为清化九,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热化所致宜用甘和,在泉清化所致宜用酸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己丑己未岁,上太阴土,中少宫土运,下太阳水,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雨化五,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甘和,下甘热,药食宜也。 
  【翻译】已丑年、已未年(二年俱为太一天符年):上为太阴湿土司天;中为少宫土运不及;下为太阳寒水在泉。土运不及,则可出现风化的胜与清化的复气,丑年与未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中央五宫。司天之气数为雨化五,中运之气数为雨化五,在泉之气数为寒化一,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雨化所致宜用苦热,中运雨化所致宜用甘和,在泉寒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庚寅庚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翻译】庚寅年、庚申年: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太商金运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火化七,中运之气数为清化九,在泉之气数为风化三,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火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清化所致宜用辛温,在泉风化所致宜用辛凉,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辛卯辛酉岁,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翻译】辛卯年、辛酉年:上为阳明燥金司天;中为少羽水运不及;下为少阴君火在泉。水运不及,则可出现雨化的胜与风化的复气,卯年与酉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北方一宫。司天之气数为清化九,中运之气数为寒化一,在泉之气数为热化七,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清化所致宜用苦小温,中运寒化所致宜用苦和,在泉热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壬辰壬戌岁,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酸和,下甘温,药食宜也。
  【翻译】壬辰年、壬戌年:上为太阳寒水司天;中为太角木运太过;下为太阴湿土在泉。司天之气数为寒化六,中运之气数为风化八,在泉之气数为雨化九,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寒化所致宜用苦温,中运风化所致宜用酸和,在泉雨化所致宜用甘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癸巳癸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徵火运,下少阳相火,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风化八,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翻译】癸巳年、癸亥年(二年俱为同岁会):上为厥阴风木司天;中为少徽火云不及;下为少阳相火在泉。火云不及,则可出现寒化的胜与雨化的复气,巳年与亥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南方九宫。司天之气数为风化八,中运之气数为火化二,在泉之气数为火化二,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风化所致宜用辛凉,中运火化所致宜用咸温,在泉火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原文】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翻译】凡此五运六气之定期值年,胜气复气及正化邪化的不同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可不加以考察。所以说,有关五运六气的问题,只要掌握了它的要领,一句话就可以结束,不能掌握它的要领,则漫无边际,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帝曰:善。五运之气,亦复岁乎?
  【翻译】黄帝说:好!五运六气也会有复气之年吗?

  【原文】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者也。
  【翻译】岐伯说:五运之气郁到极点,就要爆发,不过需要等待一定的时机才能发作。

  【原文】帝曰:请问其所谓也?
  【翻译】黄帝说:请问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原文】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
  【翻译】岐伯说:五运之气的太过年和不及年,其复气的发作是不一样的。

  【原文】帝曰:愿卒闻之。
  【翻译】黄帝说:我想请你详尽地讲讲。

  【原文】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翻译】岐伯说:太过者,发作急暴,不及者,发作徐缓,及暴者,致病严重,徐缓者,致病持续。

  【原文】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
  【翻译】黄帝说:太过与不及的气化之数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翻译】岐伯说:气太过,其气化之数为五行的成数,气不及的,其气化之数为五行的生数,惟有土运,不管太过不及,其气化之数,皆为生数。

  【原文】帝曰:其发也何如?
  【翻译】黄帝说:五气郁而发作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月真),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胕肿身重。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
  【翻译】岐伯说:土气郁发而发作的情况是:山谷惊动,雷声震于气交,尘埃黄黑昏暗,湿气蒸发则化为白气,急风骤雨降于高山深谷,山崩石陷,撞击横飞,山洪暴发,大水随之而至,河流湖泊泛滥漫衍,土质破坏,水去之后,田土荒芜,只可牧畜而已。土郁发作,则土之化得以敷布,喜降应时之雨,万物开始生长化成。湿气过胜则使人体水湿的运化受到影响,所以人们易患心腹部胀满,呕吐霍乱,水饮发作,大便泄下如注,浮肿身重等病。云气奔向雨府,早霞应贯于朝阳之处,尘埃昏暗,山泽不清,这就是土郁开始发作的现象,发作时间多在四时之时。发现云雾横贯于天空与山谷,或骤或散,忽生忽灭,浮动不定,乃是土郁将发的先兆。

  【原文】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霿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山泽焦枯,土凝霜卤,怫乃发也,其气五。夜零白露,林莽声凄,怫之兆也。
  【翻译】金气郁而发作是怎样的情况是:天气清爽,地气明净,风清凉,气急切,凉气大起,草木之上轻浮着云烟,燥所流行,时常有雾气弥漫,肃杀之气至,草木干枯凋落,发为秋声。燥气过胜则气化受到影响,所以人们易患咳嗽气逆,心与胁部胀满牵引少腹部,经常急剧疼痛,不能转动,咽喉干燥,面色如烟尘而难看等病。山泽干枯,地面凝聚着如霜一样的卤碱,这就是金郁开始发作的现象,发作时间多在五气之时。发现夜间降下白露,丛林深处风声凄凉,乃是金郁将发的先兆。

  【原文】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月隹)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暝,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
  【翻译】水气郁而发作是怎样的情况是:阳气退避,阴气骤起,大寒的气候乃至,川流湖泽,被严寒冻结,寒冷的雾气结为霜雪,甚则雾气黄黑昏暗遮避,流行于气交,而为霜雪肃杀之气,水乃预先发现某些征兆。所以人们易患寒气侵犯人体而心痛,腰部与臀部疼痛,大关切活动不灵,屈伸不便,多厥逆,腹部痞满坚硬等病。阳气不得主治,阴气聚积于空中,白埃昏暗,这就是水郁开始发作的现象,发作时间,多在君火与相火主时的前后。发现太空之气散乱如麻,深远昏暗,隐约可见,颜色黑微黄,乃是水郁发的先兆。

  【原文】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
  【翻译】木气郁而发作是怎样的情况是:在空中尘埃昏暗,云物飘动,大风乃至,屋被刮坏,树木折断,草木之类发生变化。所以人们易患胃脘当心处疼痛,向上撑两胁,咽喉鬲塞不通,食饮难以咽下,甚则耳鸣,头目眩晕旋转,两眼辩不清人物,多突然僵直仆倒等病。太空中尘埃苍茫,天空和山脉同样颜色,或呈现浊气,色黄黑郁滞不散,云虽横于空中,而雨水不降,这就是木郁开始发作的现象,发作的时间不固定。发现平野中的草皆低垂不起,柔软的树叶子皆背面翻转向外,高山之松,被风吹作响,虎叫于山崖风峦之上,乃是木郁将发的先兆。

  【原文】火郁之发,太虚肿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支(月真)愤,胪胀,疡痱,呕逆,瘛瘲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
  【翻译】火气郁而发作是怎样的情况是:太空中有黄赤之气遮避,太阳光不甚明亮,火炎流行,大署乃至,高山湖泽似被火炎烧燎一样,木材流出液汁,广大的夏屋烟气升腾,地面上浮现出霜卤样物质,不流动的水减少,蔓草类焦枯干黄,风热炽盛,人们言语惑乱,湿之化气,乃后期而至。所以人们易患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头面四肢,胀满而不舒适,生疮疡与痱子,呕逆,筋脉抽搐,骨节疼痛而抽动,泄泻不止,温疟,腹中急剧疼痛,血外溢流注不止,精液乃少,目赤,心中烦热,甚则昏晕烦闷懊惱等病,容易突然死亡。每日在百刻终尽之后,阳气来复,气候大温,汗湿汗孔,这就是火郁开始发作的现象,发作的时间,多在四气之时。事物动及则静,阳极则阴,热极之后,湿气乃化乃成。花开之时又见水结成冰,山川出现冰雪,则火乃被郁,而于午时,见有阳热之气生于湖中,乃是火郁将发的先兆。

  【原文】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木发无时,水随火也。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
  【翻译】五气之郁,必有先兆,而后乃发生报复之气,都是在郁极的时候,开始发作,木郁的发作,没有固定的时间,水郁的发作,在君、相二火主时的前后。细心的观察时令,发病的情况是可以预测的,失于正常的时令及岁气运行的规律,则五行之气运行错乱,生长化收藏的政令,也就不正常了。

  【原文】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
  【翻译】黄帝说:水郁而发为冰雪霜雹,土郁而发为飘雨,木郁而发为毁坏断折,金郁清爽明净,火郁而发为热气黄赤昏暗,这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原文】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气而见可知也。
  【翻译】岐伯说:六气有太过不及的不同,发作时有轻微和严重的差别,发作轻微的,只限于本气,发作严重的,则兼见于其下承之气,则气发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了。

  【原文】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
  【翻译】黄帝说:好。五郁之气的发作,不在其应发之时,是什么道理呢?

  【原文】岐伯曰:命其差。
  【翻译】岐伯说:这是属于时间上的差异。

  【原文】帝曰:差有数乎?
  【翻译】黄帝说:这种差异,有日数吗?

  【原文】岐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翻译】岐伯说:差异都在应发时之后三十日有余。

  【原文】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
  【翻译】黄帝说:主时之气,来时有先后的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原文】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
  【翻译】岐伯说:岁运太过,气先时而至,岁运不及,气后时而至,这属于正常的气候。

  【原文】帝曰:当时而至者何也?
  【翻译】黄帝说:岁运之气,正当应至之时而来的,属于什么呢?

  【原文】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
  【翻译】岐伯说:没有太过和不及,则正当其时而至,不这样就要发生灾害。

  【原文】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
  【翻译】黄帝说:好。气有非其时而有其化的,是什么道理呢?

  【原文】岐伯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翻译】岐伯说:太过者,其气化则正当其时;气不及的,其气化则归之于胜己者之所化。

  【原文】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
  【翻译】黄帝说:四时之气,来时有早有晚高下左右的不同,怎样测知呢?

  【原文】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翻译】岐伯说:气的运行有逆有顺,气之来至有快有慢。所以气太过的,气化先于天时,气不及的,气化后于天时。

  【原文】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气的运行情况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
  【翻译】岐伯说:春气生于东而西行,夏气生于南而北行,秋气生于西而东行,东气生于北而南行。所以春气自下而升于上,秋气自上而降于上,夏气万物生长,其气布化于中,冬气严于外表,而气始于标。春气在东,故始于左,秋气在西,故始于右,冬气在北,故始于后,夏气在南,故始于前。这就是四时正常气化的一般规律。所以高原地带,气候严寒,冬气常在,下洼地带,气候温和,春气常在,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仔细地加以考察。

  【原文】帝曰:善。
  【翻译】黄帝说:好。

   【原文】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
  【翻译】黄帝问道:五运六气变化应于所见的物象,其正常气化与反常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
  【翻译】岐伯回答说:关于六气正常与反常的变化,有气化,有变化,有胜气,有复气,有作用,有病气,各有不同的情况,你想了解哪一方面的呢?

  【原文】帝曰:愿尽闻之。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

  【原文】岐伯曰:请遂言之。夫气之所至也,
  【翻译】岐伯说:我尽量讲给你听吧。关于六气之所至,

  【原文】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雰,时化之常也。
  【翻译】厥阴风木之气至时,则为平和;少阴君火之气至时,则为温暖;太阴湿土之气至时,则为尘埃湿润;少阳相火之气至时,则为火炎暑热;阳明燥金之气至时,则为清凉刚劲;太阳寒水之气至时,则为寒冷气氛。这是四时正常气化的一般情况。

  【原文】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
  【翻译】厥阴之气至,为风化之府,为物体破裂而开发;少阴之气至,为火化之府,为万物舒发繁荣;太阴之气至为雨化之府,为物体充盈圆满;少阳之气至为热化之府,为气化尽现于外;阳明之气至,为肃杀之府,为生发之气变更;太阳之气至,为寒化之府,,为阳气敛藏。这是六气司化的一般情况。

  【原文】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
  【翻译】厥阴之气至,为万物发生,为和风飘荡;少阴之气至,为万物繁荣,为形象显现;太阴之气至,为万物化育,为湿化云雨;少阳之气至,为万物盛长,为蕃盛鲜明;阳明之气至为收敛,为雾露之气;太阳之气至为闭藏,为生机闭密。这是六气所化的一般情况。

  【原文】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德化之常也。
  【翻译】厥阴之气至,,为风气发生,厥阴之下,金气承之,故气终则肃杀;少阴之气至,为热气发生,少阴之中见为太阳,故其中为寒化;太阴之气至,为湿气发生,太阴之下,风气承之,风来湿化,故终则大雨如注;少阳之气至,为火气发生,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故气终为湿热交蒸;阳明之气至为燥气发生,其气终则为凉;太阳之气至,为寒气发生,太阳之中见为少阴,故其中温化。这是六气德化的一般情况。

  【原文】厥阴所至为毛化,少阴所至为羽化,太阴所至为倮化,少阳所至羽化,阳明所至为介化,太阳所至为鳞化,德化之常也。
  【翻译】厥阴之气至,为毛虫类化育;少阴之气至,为羽虫类化育;太阴之气至,为倮虫类化育;少阳之气至,为有羽民办昆类化育;阳明之气至,为介虫类化育;太阳之气至,为鳞虫类化育。这是气化功德的一般情况。

  【原文】厥阴所至为生化,少阴所至为荣化,太阴所至为濡化,少阳所至为茂化,阳明所至为坚化,太阳所至为藏化,布政之常也。
  【翻译】厥阴之气至则万物生发,故为生化;少阴之气至,则万物繁荣,故为荣化;太阴之气至则万物湿润,古为濡化;少阳之气至则万物茂盛,故为茂化;阳明之气至则万物坚实,故为坚化;太阳之气至则万物闭藏,故为藏化。这是六气施政的一般情况。

  【原文】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少阴所至为大暄寒,太阴所至为雷霆骤雨烈风,少阳所至为飘风燔燎霜凝,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气变之常也。
  【翻译】厥阴风木之气至,为旋风怒狂,风木亢盛则金气承而制之,其气大凉;少阴君火之气至,为气甚温暖,火气亢盛则阴精承而制之,其气寒冷;太阴湿土之气至为雷雨剧烈,湿土亢盛则风气承而制之,其气为狂风;少阳相火之气至,为旋风及火热X燎;火气亢盛则水气承而制之,其气为霜凝;阳明燥金之气至,为物体散落,金气亢盛则火气承而制之,其气温暖;太阳寒水之气至,为寒雪冰雹,寒水亢盛则土气承而制之,其气为白色尘埃。这是六气变常的一般情况。

  【原文】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暝;少阳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阳明所至为烟埃,为霜,为劲切,为凄鸣;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令行之常也。
  【翻译】厥阴风木之气至,为物体扰动,为随风往来;少阴君火之气至,为火焰高明,为空中有黄赤之气色;太阴湿土之气至,为阴气沉滞,为白色尘埃,为晦暗不明;少阳相火之气至,为虹电等光显,为赤色之云,为空中有黄赤之色;阳明燥金之气至,为烟尘,为霜冻,为刚劲急切,为凄惨之声;太阳寒水之气至,为坚硬,为锋利,为挺立。这是六气行令的一般情况。

  【原文】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
  【翻译】厥阴风木之气至而致病,为腹中拘急;少阴君火之气至而致病,为疮疡皮疹身热;太阴湿土之气至而致病,为水饮积聚,阻塞不通;少阳相火之气至而致病,为喷嚏呕吐,为疮疡;阳明燥金之气至而致病,为皮肤气肿;太阳寒水之气至而致病,为关节屈伸不利。这是六气致病的一般情况。

  【原文】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慄,谵妄;太阴所至为稸满,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膝髀(月耑)(骨行)足病;太阳所至为腰痛;病之常也。
  【翻译】厥阴之气至而致病,为肝气不舒,胁部支撑疼痛;少阴之气至而致病,为心神不宁,易惊而惑乱,恶寒战栗,谵言妄语;太阴之气至而致病,为脾气不运,蓄积胀满;少阳之气至而致病,为胆气被伤,易惊,躁动不安,昏晕闷昧,常突然发病;阳明之气至而致病,为胃足阳明之经脉不适,鼻塞,尻阴股膝胫足等处发病;太阳之气至而致病,为膀胱足太阳之经脉不适,发为腰痛。这是六气致病的一般情况。

  【原文】厥阴所至为緛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衊;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阳明所至皴揭;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病之常也。

  【原文】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所至为重胕肿,少阳所至为暴注、(目閏)瘛、暴死,阳明所至为鼽嚏,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
  【翻译】厥阴之气至而致病,为胁痛,呕吐泻利;少阴之气至而致病,为多言善笑;太阴之气至而致病,为身重浮肿;少阳之气至而致病,为急剧泻利不止,肌肉抽搐;常突然死亡;阳明之气至而致病,为鼻塞喷嚏;太阳之气至而致病,为大便泻利,津液之窍道闭止不通。这是六气致病的一般情况。

  【原文】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故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
  【翻译】凡此十二变者,六气作用为德者,那么万物以德回应它;六气作用为化者,那么万物以化回应它;六气作用为政者,那么万物以政回应它;六气作用为令者,那么万物以令回应它;气在上的则病位高;气在下的则病位低;气在中的则病位在中;气在外的则病位在外;这是六气致病之病位的一般情况。所以风气胜者则动而不宁,热气胜者则肿,燥气胜者则干,寒气胜者则虚浮,湿气胜者则湿泻,甚则水气闭滞而为浮肿。随着六气所在之处,以知其病变的情况。

  【原文】帝曰:愿闻其用也。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六气的作用是怎样的。

  【原文】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徵之也。
  【翻译】岐伯说:关于六气的作用,各自归之于被我克之气而以为气化。所以太阴的雨化,作用于太阳;太阳的寒化,作用于少阴;少阴的热化,作用于阳明;阳明的燥化,作用于厥阴;厥阴的风化,作用于太阴。各随其所在的方位以显示其作用。

  【原文】帝曰:自得其位何如?
  【翻译】黄帝说:六气自得其本位的,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
  【翻译】岐伯说:六气自得其本位的,是正常的气化。

  【原文】帝曰:愿闻所在也。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六气本位的所在。

  【原文】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翻译】岐伯说:确立了六气所居的位置,就可以知道它所主的方隅和时间了。

  【原文】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
  【翻译】黄帝说:岁气六步之位的太过不及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
  【翻译】岐伯说:太过和不及是不相同的。太过之气,来时缓慢而时间持续较长,不及之气,来时燥急而容易消失。

  【原文】帝曰:天地之气盈虚何如?
  【翻译】黄帝说:司天与在泉之气的太过和不及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
  【翻译】岐伯说:司天之气不足时,在泉之气随之上迁,在泉之气不足时,司天之气从之下降,岁运之气居于中间,若在泉之气上迁则运气先上迁,司天之气下降则运气先下降,所以岁运之气的迁降,常在司天在泉之先。岁运不胜司天在泉之气时则相恶,岁运与司天在泉之气相和时,则同归其化,随着岁运与司天在泉之气所归从,而发生各种不同的病变。所以司天之气太过时,则天气下降,在泉之气太过时,则地气上迁,上迁下降的多少,随着天地之气胜之多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气微则差异小,气甚则差异大,甚则可以改变气交的时位,气交时位改变时则有大的变化,疾病就要发作。《大要》上说:差异大的有五分,差异小的有七分,这种差异就表现出来了。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帝曰: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热,不远热奈何?
  【翻译】黄帝说:好。前面论述过用热品时,不要触犯主时之热;用寒品时,不要触犯主寒之寒。我想不避热不避寒,应当怎样呢?

  【原文】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翻译】岐伯说:你问的很全面啊!发表时可以不避热,攻里时可以不避寒。

  【原文】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
  【翻译】黄帝说:不发表不攻里时而触犯了寒热会怎样呢?

  【原文】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翻译】岐伯说:若寒热之气伤害于内,他的病就更加严重了。

  【原文】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无病的人会怎样呢?

  【原文】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
  【翻译】岐伯说:无病的人,能够生病,有病的人会更加严重。

  【原文】帝曰:生者何如?
  【翻译】黄帝说:生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目閏)瘛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
  【翻译】岐伯说:不避热时则热至,不避寒时则寒至。寒至则发生腹部坚硬痞闷胀满,疼痛急剧,下利等病;热至则发生身热,呕吐下利,霍乱,痈蛆疮疡,混冒郁闷泄下,肌肉抽动,筋脉抽搐,肿胀,呕吐,鼻塞衄血,头痛,骨节改变,肌肉疼痛,血外溢或下泄,小便淋沥,癃闭不通等病。黄

  【原文】帝曰:治之奈何?
  【翻译】帝说:应当怎样治疗呢?

  【原文】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翻译】岐伯说:主时之气,必须顺从之,触犯了主时之气时,可用相胜之气的药品加以治疗。

  【原文】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翻译】黄帝问道:妇女怀孕,若用毒药攻伐时,会怎样呢?

  【原文】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只要有应攻伐的疾病存在,则母体不会受伤害,胎儿也不会受伤害。

  【原文】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文】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翻译】岐伯说:身虽有妊,而有大积大聚这种病,是可以攻伐的,但是在积聚衰减一大半时,就要停止攻伐,攻伐太过了就要引起死亡。

  【原文】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翻译】黄帝说:好。郁病之严重者,应当怎样治疗呢?

  【原文】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翻译】岐伯说:肝木郁的,应当舒畅条达之;心火郁的,应当发散之。这样去调整五脏的气机,凡气太过的,就要折服其气,因为太过则畏折,就是所谓泻法。

  【原文】帝曰:假者何如?
  【翻译】黄帝说:假借之气致病,应当怎样治疗呢?

  【原文】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翻译】岐伯说:如果主气不足而有假借之气致病时,就不必要遵守“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等禁忌法则了。这就是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之而有非时之气的意思。

  【原文】帝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翻译】黄帝说:圣人的要道真伟大呀!关于天地的变化,运行的节律,运用的纲领,阴阳的治化,寒暑的号令,不是先生谁能通晓它!我想把它藏在灵兰室中,署名叫六元正纪,不经过洗心自戒,不敢随意将其展示,不是诚心实意的人,不可轻易传授给他。

疾病查询穴位查询学习网站
宗筋疗法国医大师千人大会

关注中推培训平台可查询下面这些疾病 (疾病搜索)关注微信查询穴位

子宫肌瘤、妇科、乳腺增生、风湿、臀诊、美容养生、艾灸、肿瘤、痛经、刮痧、拍打、拔罐、耳鸣、拉筋、揉腹、牙疼、白发、失眠、老花眼

小儿推拿、感冒、咳嗽、腰痛、腰间盘突出、颈椎、脊椎、头痛、肩周炎、腱鞘炎、膝关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