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实践||弘扬芦苇文化 传承白洋文脉(二)

文院铎声 2022-10-07

2018年8月4日至8月5日,河北大学文学院暑期调研小组赴安新进行实践调研。

8月4日下午三点,调研小组到达杨丙军芦苇画工作室。

杨丙军老师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芦苇画大师,对白洋淀芦苇艺术的开发研究形成了特有风格。


丨活动背景丨

在采访杨丙军老师的过程中,调研小组对芦苇画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杨老师讲到:芦苇画的制作大概需要构思、绘图、取材、上色、拼接等机打程序。尤其需要因材施艺,因艺施材。

在参观过程中,调研小组的同学们发现芦苇画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从传统的山水花鸟,到现在的抽象艺术;由中国民间的年画板画,到西方的油画素描,芦苇画都可以将其充分体现。对此,杨老师解释道,对于芦苇画而言,芦苇只是一种创作材料,并不能成为限制其风格题材发展的因素。不破不立,要在创作过程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髓,不断突破、锐意创新。

下午六点,调研小组赴永乐芦苇工作室考察采访。刘永乐老师是民间芦苇画艺术大师,对芦苇画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曾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级学府举办艺术照,成就非凡。刘老师志向于推动芦苇画艺术成为成熟的文化产业,使芦苇画产业规模化。

刘老师强调:在创作过程中一定不要固步自封,创新是最重要的。要不断吸收新的文艺思潮,灵活运用新的艺术手段。


在采访中,两位老师都表示白洋淀的生活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他们最钟爱的创作题材,以白洋淀生活为主要题材的芦苇画也是最有市场基础的。芦苇画作为白洋淀的一大招牌,是一代又一代白洋淀人的乡愁结晶。要想发展好芦苇画产业,创新是灵魂,只有依靠创新,芦苇画才能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其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8月5日,调研小组又来到安新县文化馆,参观了雁翎队纪念馆。

调研小组的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了抗战时期白洋淀地区的军民生活和社会风气。馆内灵活运用三维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真实地再现了抗战时期激烈的战争场面,给予调研小组以极大震撼和启发。

Summer

Sunshine

经过两天的实践,同学们纷纷表示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传承传统、承接文脉的同时,要积极地运用现代科技给予我们的便利,传统与现代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互斥的,而是相互依赖、和谐共生的。只有我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充分结合,才能使传统文化散发出新的光彩。

END

图文编辑:河北大学文学院团委宣传部 殷悦

责任编辑:河北大学文学院团委宣传部 王琪

往期精彩:

社会实践||为你写诗第一期

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