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阙下驸马房-溪泉头林氏族谱序

林夕 莆田林孝子 2019-05-07

    阙下驸马房-溪泉头林氏族谱续修圆谱,这是纪念莆田林孝子皇帝赐阙1221周年和庆祝双阙重光的一份厚礼,也是阙下驸马房-溪泉头林氏族人尊祖敬宗、留给子孙后代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溪泉头林氏族谱序二 

       溪泉头瑶亮宗长年过古稀,仍然热心宗事,积极参与每年阙下林氏祭祖筹备,热心接待外地宗亲来寻根问祖。每每谈及溪泉头林氏尚无宗谱,恐世远支繁,族亲分散,将来更无从稽考,责任感与紧迫感溢于言表。虽年事已高,仍老骥伏枥,做了很多前期筹备,发动文富、顺立等族人一起组织编修族谱,并邀请我协助搜集资料、编辑谱头。我感动于瑶亮老宗长的热心,不敢推辞,认真考订,协力以成,作序以记。

       林氏之先,始自比干,武王赐姓,始祖坚公。林放问礼之本,林皋九龙十德,或望于济南,或望于下邳。及晋室南渡,禄公入闽。禄公十世隋右丞茂公迁居北螺,四传瀛州刺史玄泰生高平太守万宠,万宠生韬、披、昌三公,并居澄渚,孙枝骏发,各为阙下林家、九牧林家、游洋林家之祖。

        韬公为唐礼部侍郎、谏议大夫,与九牧祖披公、游洋祖昌公兄弟并葬,三台拱曜。子尊,唐户部郎中,迁莆田乌石山下义门(今拱辰义门巷仍在),为阙下一世祖,生松、栩、欑。欑为福唐(今福清)县尉,弃官返家,侍母至孝。结庐守墓,自埏砖甓,孝感动天,引白乌云集哀鸣,天降甘露。州府查验,“甘露三降,白乌再翔”。唐德宗敦劝孝道,赐立双阙,旌表门闾,时号“阙下林家”。欑公被称为“孝子公”,是莆田第一位入二十四史之名的人。

        “阙下林家”肇于唐,显于宋。八世孙林伋,官晋江县尉因家焉;长子杞,宋天圣五年进士,知泰州,九子倶为知州,有“九子十知州”之庆,世称“宋九牧”,与“唐九牧”相辉映,再造辉煌。阙下十世孝渊,宋崇宁五年进士,弟孝泽,宋宣和六年进士,均清正廉洁,兄弟双廉。孝泽子枅,宋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父子进士并漕广东,直秘阁漕本路,闽、广人荣之。宋丞相陈俊卿寄诗安抚使林枅云:“双阙门高袭庆余,相望再世擁轺车…”。

        枅公生七子,枝繁叶茂,二子千之传蒲坂房,三子应之传阳城房,六子及之传南门、郑坂房,七子方之传书林房。应之列十二世,南宋绍兴年间任广东惠州司理,“视城东十里,有许厚地,有水环绕,宛如腰带,东处有一处二亩之池塘,有幞头池之清致,遂迁居其地。编其境曰阳城,立其社曰桂林”。大开族派,裔传四方,传有贡元房、驸马房(迁澄溪)、中巷房(杜曲房)、按察房(前沟房)、后沟房诸大房系。宋有附马之荣,元有双副使之显,明有释褐而膺之宠、祖孙伯侄兄弟皆进士之贵,三凤齐鸣之誉。应之公于熙春地带创林氏宗祠以奉祀唐贞元旌表孝子林欑,今阳城孝子祠是也。

        应之子友仁,为将士郎;孙先桂,特奏名进士,授节推迪功郎;曾孙用明,授福建安抚司帅干;玄孙茹吉,宋理宗时,恩选驸马,钦赐拜祖,奉旨起盖高楼,为公主安乐之所,其楼至明代尚在(因称楼下),后因乱被毁。

        溪泉头古称澄溪,溪泉头林氏系“阙下林家”阳城支系,据清康熙《莆阙下林氏族谱》、清道光《阙林家谱》记载。从阳城迁入澄溪有两支系。阳城贡元房英公,列二十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从阳城楼下东房徙居澄溪,英公之子遥公“舍地建兴隆社,袭祀乌石通应庙之香火”。历两百多年,此支子孙后多迁入城中。如二十五世钓公、琦公迁入城中,协修乌山阙祠、追远堂,不忘祖之所出也。阳城驸马房尚公,列二十二世,因旧址狭隘,景泰丙子年(1456)后与生、和、满三子先后迁居澄溪,肇基开族,人丁兴旺,子孙盛于澄溪、玉湖胜境之间,创建玉湖昭德祠,士风蔚然,家兴族旺,协修阳城孝子祠、乌山阙祠不遗余力。

        然清末社会动荡,地处城乡结合部要冲的溪泉头,常遭匪乱侵扰,族裔散居式微。《莆阙下林氏族谱》修于康熙壬辰年(1712),澄溪房世系载至三十二世。阳城《阙林家谱》虽于清道光年间重修,但驸马房仅录前谱世系,并未续修。从清康熙壬辰年至今,近三百年未曾续谱。今溪泉头宗亲所知,仅自家数世祖而已,中间世系断层,已无法对接上,令人惋惜,本次修谱只能以可知之祖重列世系。因历史原因,玉湖昭德祠也已毁失,旧城改造后,旧址湮灭殆尽矣。

        《莆阙下林氏族谱》澄溪房与《阙林家谱》驸马房古谱世系,弥足珍贵,见证了曾经在溪泉头繁衍生息的林氏先祖们开基立业、代代相继。虽然世系断层,将这些先祖们名讳、世系一一至诚至虔地列于新谱,传之于后世,以不忘其祖也。祖德宗功,恩泽永垂,为子若孙,当不忘源本所岀,上敬列祖列宗,下激励后昆奋发有为,伸孝悌,明礼义,垂裕于子孙万代也!  

                     族侄  林龙锋  敬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