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洋淀的水到底能养多少人?雄安新区的定位是什么?对房地产的影响又如何?

2017-04-05 邓元杰 老邓的财经茶馆

  在上一篇雄安新区怎么只能比肩浦东深圳呢?它未来的地位远超大家的想像!中,我详细介绍了白洋淀的位置和独特的优势。也就是说,国家选择这里作为“雄安新区”,就是因为这里“落后”,以及水量相对充沛。

  但是,白洋淀到底有多少水,能养活多少人呢?国家设置雄安新区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这两方面要综合分析。

 一、国家的表面意图 

  按照国家的说法,雄安新区规模庞大,规格极高,要实现多个意图。

  1、规模大。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从面积看,堪比深圳,是浦东的1.8倍。

  2、疏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也就是把不那么重要的功能放到雄安。

  3、雄安要成为智慧城市、生态城市、高新科技城市,还要交通发达、服务发达,尤其是体制机制改革的先锋,发挥市场作用,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看到上面的目标,我们不能不认为,高层给雄安的目标,是完美的十项全能。

  能实现吗?下面我们看看白洋淀区的水资源情况。

 二、白洋淀缺水吗? 

  在唐宋年间,华北平原上的湖泊和湿地非常多。河北和山东毕竟更靠近大海,所以上天也给这些地方留下了无数湖泊和湿地。所以,中华民族最早不是兴盛与此,而是兴盛于更靠西的安阳、河洛、陕西一代,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这些地方离海更远,没有那么多湖泊湿地,更有利于早期人类的生存繁衍。

  但是随着人口不断膨胀,人们开始对山东、河北等更靠近沿海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垦,逐渐把无数湿地和浅湖都填平了。几千年下来,山东、河北只剩下一些大湖,像白洋淀这种地方已经是绝无仅有了。但是到了民国时期,白洋淀也不缺水。解放初期,白洋淀的蓄水量将近10亿立方米,当最深的地方超过10.5米时,整个大淀的水量相当充沛,水面面积达366平方公里。

  但是解放后,随着人口膨胀了两倍,加上生产力提高,进一步提高农业乃至工业潜力,人们开始严重超采地下水。以白洋淀为例,1950年代,白洋淀流域地下水平均年开采量仅为1.78亿立方米,1980年代已经迅猛增长为27.08亿立方米,90年代更是达到了28.67亿。整个白洋淀的水量才10亿立方米,地下水经过了上千万年的积累,才有了大概百亿立方米左右,但是我们几十年就开采了大半,保定地区的地下水位越降越低,有些地方地下水的埋深竟然超过45米。所以,白洋淀的渗漏也就更严重,地表水也造成了严重损失。

  所以,有关部门早就采取了措施。白洋淀上游的6座大型水库的总库容达32.34亿立方米(是库容,而不是真实的水量)。1981年到1984年6月,白洋淀先后从上游水库调水2.93亿立方米,但因途中的各种消耗,淀区只接受到0.87亿立方米。这对于淀水损失显然入不敷出。而且水库建成后,下流平原河道的来水反而越来越少,一些河道甚至十年不来一次水,河床长期干裂。即使上游放水,渗入地下的水量也非常多。水文记录显示,在经历了5年大旱后,1988年,白洋淀上游新乐站的来水量是9.32亿立方米,但到下游北郭村的出水量竟然只有4.94亿,也就是说,从新乐到北郭村不到60公里的河道,下渗了4.38亿立方米的水量。

  这都是人们超采地下水的恶果。事实上,白洋淀的入水量可以说是华北地区地下水位的晴雨表。1968年,白洋淀的年降水量为442毫米(已经是干旱年份了),当时有2亿立方米水入淀;但到了1986年,白洋淀的年降水量是428毫米(更干旱),但却没有一滴水进入白洋淀,地表水全部变成了地下水。所以自1960年以来,白洋淀先后历经六次干涸,特别是1983年至1988年连续5年的干淀,让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衰竭。


  如此大淀居然干涸了!当然引起了政府重视。1988年雨水充足,保定地区平均降雨量是835毫米,所以白洋淀上游的各大水库,相继泄洪13亿立方米,由此白洋淀重获新生。此后白洋淀再也没有干涸,但为了维持水源生机,有关部门一直在想尽各种方法,增加白洋淀的来水。但尽管如此,在1997年、2004年,白洋淀还是差点干涸。根据保定市水温水资源勘测局200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1997~2007年,白洋淀天然入淀水量为0,水域面积急剧缩减到不足30平方公里,蓄水量仅为0.13亿立方米。

  所以,仅靠上游水库的补水,白洋淀还是不能维持。这时该怎么办呢?

  引黄入淀!

  也就是说,把黄河水引进来!

  这个设想在1980年代就提出来了,正式实施是2007年。2007年,第一次引黄入淀,以后每年都引。比如2011年的第五次引黄入淀,持续时间约83天,补水量约为1亿立方米,白洋淀水面上升约0.8米。

  更宏大的工程,是“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这是2013年计划开工建设的庞大工程,预计2017年底完工。引入口是河南濮阳,然后经过一部分城市,流经白洋淀,最终进入天津。

  与此同时,还有“引黄入邯”工程,也就是把黄河水引入河北邯郸。邯郸市的人均水资源量约191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9%,属极度缺水地区。这个工程属于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但之前的水量不够,所以在2015年升级扩容。扩建“引黄入冀补淀”后,每年可为邯郸引来约2亿立方米的黄河水,比其附近的东武仕水库的1.8亿立方米的总库容还要多。“这对于缺水的邯郸而言,显得弥足珍贵”。2015年11月,总投资4亿多元“引黄入冀补淀”邯郸段,已经启建。


正在建设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邯郸段

  为什么靠近沿海、过去根本不缺水的河北,现在竟然如此缺水?!

  如果河北都如此缺水,山西、陕西呢?更西部呢?

  如果河北越来越大规模地截留黄河水,下游的山东怎么办?尤其是黄河流经的地区,怎么办?

  所有这些问题,难道不是更重大、更根本的问题吗?

  实际上,白洋淀的降雨量,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是逐年减少的。1950年代至今,年平均降雨量已经从661.6毫米降低到了400多毫米,下降了1/3!

  降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比过去更快速地填湖、填湿地造田,并且疯狂开采地下水!这,难道不是更严重的问题吗?

  如果河北缺水,降雨量逐年下降,并最终维持在不到500毫米左右,那么山西、陕西乃至更西部,降雨量更会下降,然后在一个更低的水平达到稳定状态。更西部的宁夏、甘肃、青海乃至新疆,会更干旱。这是从大趋势上来看的。汉武帝时期玉门关还有很多水,唐朝开拓西域时,甘肃新疆一带也有很多水,但现在呢?罗布泊在古代有5000平方公里,清末只有几十平方公里了。1970年代,罗布泊完全干掉了。罗布泊干涸后,周围生态环境发生巨变,草本植物全部枯死,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罗布泊推进,很快和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


罗布泊的楼兰古城,距今大约1700年

  所以,国家的战略行动应该是在农村大片土地荒芜、城镇化快速进行的时期,尽量恢复山东、河南、河北过去的地貌,尽量扩大湖泊和湿地面积!等忙完了山东、河南、河北,再继续恢复山西、陕西、乃至宁夏、甘肃的湖泊湿地,恢复黄土高原在秦汉时期的植被。等这些地区不再干旱(至少不像以前那么干旱),就会增加青海和新疆的降雨量和蓄水。再辅以别的措施,增强国家对西部的控制力。这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这才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回到白洋淀。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来,白洋淀已经越来越缺水了。为了维持白洋淀,先是靠上游水库补水,后来靠引黄入淀,以及更大规模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

  所以,貌似广博的白洋淀,实际上很缺水。白洋淀周围的安新、容城和雄县,总人口是105万。如果养活这百八十万人,白洋淀都要多次引黄入淀,那么以后能养活多少人呢?

 三、雄安新区的人口承载量 

  我们可以假设雄安新区包括了安新、容城和雄县,因为新区的规划面积是2000平方公里,而安新、容城和雄县的面积分别是738.6、314和524平方公里,总计1576.6平方公里。所以雄安新区不仅可以囊括三县,而且还要包括周边一些市县的面积,人口当然也更多。如果雄安新区真的做起来了,把它改称雄安市,或者别的什么新名,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目前,在雄安新区200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内,按照现在的人口密度,大约包括135万人。这是目前的常住人口数量。

  如果把雄安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可以养多少人呢?

  中国北方城市的人均日用水量比较低。比如北京是226.78升,而上海是361.68升,广东309.61升。供养北京的河北,人均日用水量只有145.24升。雄安市如果要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居民的平均用水量应该和北京相仿,那么一个人的年人均用水量就是82.8吨。

  现在雄安新区有大约135万人,享受着白洋淀10亿吨的水资源尚且不够,尚且需要水库和黄河补水,如果增加100万人,就需要至少增加8280万吨的黄河补水,增加200万人,就需要1.656亿吨的补水。这还没算蒸发量和水中的泥沙。

  当然,农业和养鱼业的用水量大,如果大幅缩减湖泊面积,缩减甚至砍掉养鱼业,就可以减少大量的地表水蒸发。再适当缩减农业,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行业,肯定能容纳更多人。粗略估算,在过去的基础上每年增加2亿吨补水,雄安养活500万甚至600万人,应该没有问题。

  即使达到五六百万人,和京沪深相比仍然不算大,尤其是人口密度,更是远低于深圳。所以即使达到五六百万人,雄安仍然不算是一座大城。

  但是,付出的直接代价是白洋淀湖面继续明显减少,以及黄河在山东地区会有更长的干涸期。我相信,当2014年高层已经开始考虑要规划雄安新区时,经过了这么几年,这些利弊,高层应该是算清楚了。

  但是更长远的代价是什么呢?更长远的代价是:不断涌入的黄河水让白洋淀的泥沙逐渐淤积,以后将彻底失去烟波浩渺的湖面。这样,雄安以后和保定一样,都靠附近的水库和黄河供水。如果之前的几十年,保定都不能发展起来,雄安又靠什么呢?只能靠政策的长期扶植。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直接扶植保定,而要在它旁边弄一座规模差不多的城呢?为什么不把现在的保定发展得更好呢?

  而河北湖面继续减少,降雨量继续减少,整个地区将更加干旱,我国中西部地区,将更加干旱。中国东西部的差距将更大,西部将更不宜居,人口将日益往东部跑,而西部地区的生存日益困难,维稳难度持续增加。

  所以,雄安城到底应不应该达到五六百万人,非常值得商榷。

 四、承担分流任务的雄安 

  如果雄安的长远规划是500万人甚至更多,那么肯定会实现现在正在宣传的意图,就是把北京一些辅助功能搬到雄安。比如那些大学、高科技公司、工厂、不太重要的部委、相关的医院和中小学,都挪到雄安,估计至少能分流三四百万人以上。

  但问题是:如果最高权力不过来,如果没有长久的政策扶植,谁还愿意到雄安呢?

  比如国家命令清华北大搬到雄安吧!由于是国有院校,清华北大听令,十几万学生和老师以及家属,浩浩荡荡来到雄安,中关村科技公司,也有上千家来了,为北京腾出了大片土地。但问题是:有能力的老师,有能力的各路人才,如果被行政命令离开北京,如果最高权力不来雄安,他们凭什么到雄安?

  来到雄安,和去上海、深圳、广州比怎么样?谁更有吸引力?甚至杭州、南京、武汉,和雄安相比谁更有吸引力?

  所以,只要最高权力不来,没有政策的长期大力扶植,雄安很难发展起来。分流人口的最终结果是:被强迫离开北京的人,最终会跑到别的大城市。雄安,将成为北京一个没有吸引力的分流基地。更别说白洋淀的各方面原本没有什么优势(否则早就建城了)。所以雄安要发展,只能靠政策的不断长期扶植。一旦离开政策扶植,雄安人就会快速跑回北京,或者跑到其他大城市。

  但如果雄安必须靠政策的长期扶植,那么,可持续性会怎样?为什么不大力扶植现在的保定?

  更严重的问题是:只要最高权力不来,大的体制不改,人们还会继续进入北京。也就是这边分流着,那边继续进入,北京不断扶植雄安,两城的总人口将日益膨胀。他们将不断吸收周围资源,到时候别说整个河北乃至东北,恐怕天津都要被吸干了。

  那个时候的整个中国北方,是不是只有北京和雄安能发展,其他都万马齐喑了呢?那个时候,国家为了维持广大地方政府的运行,又该掏多少资金?财政赤字又将多少呢?

  所以,雄安的规模不宜太大,不可能承担稍大的分流任务。最好的策略,必然的选择,就是成为后花园。

 五、作为陪都和后花园的雄安 

  也就是说,如果把雄安的人口严格控制在200万或300万以内,让雄安成为陪都和后花园,才能真正保持白洋淀的环境。并且不会继续严重吸收北方其他地区的人口,从而有利于继续保持北方大部分城市,尤其是河北城市和天津的繁荣,至少让这些城市的衰败速度慢一些。

  以后的雄安必然是陪都和后花园。否则无法解释如果北京要分流人口,要赶人,那就直接赶好了,不断提高进入门槛好了。被分流出去的人自然会去其他地方谋生,用不着国家操心。北京的收入高,这些分流出去的人,到其他地方的初期往往都是富人,手里一点都不缺钱。他们的能力又比较强,从生存角度来看,国家没必要为他们操心。

  但国家却煞费苦心地要在一个风景秀丽、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仍然要靠水库和黄河补水)的地方设置一个新区,不是为了造后花园又是什么?难道国家真的希望雄安不久的将来就有500万人,让白洋淀大幅缩减甚至彻底消失吗?那样,雄安重要的立城之本也就消失了吧。

  所以雄安必然是后花园。

  但是,把雄安作为后花园也有明显的副作用。出于各种考虑,这个就不多谈了。

  作为本文的结束,说说设置雄安对房地产的影响。

 六、设立雄安对房地产的影响 

  首先,北京、天津的房价,中期见顶了。

  今年以来,北京的房价屡创新高,引领全国。现在北京一方面继续严控人口,另一方面又说要靠雄安分流人口,仅仅是这些姿态和口号,就足以让人们对北京房子畏惧。北京的供需关系,中短期之内已经彻底改变。雄安,也将会进一步让天津边缘化。

  实际上,设置雄安,对京津人气的伤害最大。雄安的设置,本质上是对京津的现状不满意,那房价还怎么涨?中期难以恢复。

  第三,华北的房价,乃至黄河流域的房价,涨速会变慢。

  北京和雄安,摆出一副吸收华北所有资源的架势,广大地区的房价,也就会雪上加霜。

  第四,雄安周边地区如保定,得利。

  这是必然的,不需多说。

  但是,不建议大家在白洋淀周围未限购的地区买房,除非真是自住。这是因为既然雄安以后是规模不大的陪都,恐怕不会辐射太远。如果连北京都要控制规模,雄安未来能有多大规模呢?现在2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已经相当大了。何况现在好像预期很好,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后,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

  第五,越远离雄安,越不受影响,甚至是正面影响。

  这是因为:设置雄安会进一步加速城市化,这种姿态,会进一步加速城市化。而且全国其他地区会要政策,远离中央的省,会仿效北京,从而加剧资源向城市集中。雄安新区的设立,会让很多北京、天津人寒心,大量的年轻人可能既不会留在京津,也不会去雄安,而是带着各种资源去长珠三角,去其他省会城市。

  更宏观地看,国家一方面要大力建设雄安,另一方面又设置七个省市为第三批自贸区,好像有人敲锣,有人打鼓,各干各的。因此可以肯定:大干快上又要开始了,国家财政将越来越积极,财政赤字将越来越大。

  越折腾,越通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