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的小纸本,鲜艳的塑料封皮上印着财神爷,里面的薄页吹弹可破,上面用劣质油墨印着日期、风水、禁忌。后来父母辈接棒,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精品挂历”。清一色泳装美女,介于大方和暧昧之间,青春又性感,成为一代人的性启蒙教材。那个年代,大家都大大方方地把日历挂在自家墙上,供人观赏实用,来年再换一批新的美女,没人觉得不妥。后来电脑手机来了,连奶奶辈都开始熟练打开手机看时间、查日历。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年轻人却又回头捡起了翻纸质日历的习惯。只不过比起记录时间,现在的日历已经鸟枪换炮,日期不再重要,婚丧嫁娶无人关心。年轻人喜欢的日历,往往拥有高贵的深色封面和全彩内页,再加上发亮的金属合扣,从质感到细节,每个角度都在向外界展示日历主人的品位。至于什么性感美女,不过是低级趣味,性冷淡风才是最高审美,越北欧,越ins,越日系,越超脱人类本性,才能越受欢迎。但奶奶的老黄历,某宝1块钱包邮,文艺青年的日历,价格却能轻松翻到五十甚至上百倍。如果你在前两个月逛过书店,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在每个书店的文创产品展销台上,都会有不同主日历摊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但凡拥有一点IP价值的项目和公司,都把日历作为自己文创产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搭载IP的文创日历,都经过了精心的包装,边边角角都体现出设计师的良苦用心。
企鹅书店的概念叫“世界书店巡礼手绘集”,每天有一张插画和一个小故事;豆瓣的每年的“豆瓣电影日历”都是佳片大赏,每天对应一部豆瓣高分的电影,每页正面除了日期,还有海报、经典台词和豆瓣评分,背面则留出了影评和记事的空间。大片的海报不会不貌美,更何况扉页上还有文艺片教父塔克夫斯基的箴言:“人们看电影是为了时间: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间。”而在知名文化界名人许知远眼里,公司无意间制作出的日历拯救了公司,因为“它贡献了我们一半的年收入”。这本深黑色的台历,卖价188元,几乎是所有文创日历中售价最贵的一本。2021的单向历扉页有主题书单,每一页除了时间日期,还有一本书的经典段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里有“哲学家的警示,小说家的妄想,诗人的叹息”。没有人为了买一本日历而花掉188块,除非被精准踩到了审美点。单向历某宝简介充满了郭敬明小说般的凡尔赛气息:采用Art Deco的黑金风格装饰,将无价的书籍和无价的时光凝结为一体。喜欢许知远style的读者,也会想要收藏一本在家里。
单向历每日封面的“宜”和“忌”乍一看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话又说回来了,哪个社畜能抵抗过一句“忌996”的安慰呢?书和电影都是有办法用图像文字的方式展示,但是连音乐这种难以具像化的艺术,竟然也以出现在了日历文创的赛道里,想要分一杯羹。
先锋书店和网易云联手,在音乐日历上贴上二维码,扫码就听高级古典乐。言仓干脆地认下了音乐爱好者的的“网抑云”属性,把日历直接做成了CD形状,主题就叫“音乐诊疗室”。他们预设了人类的各种坏心情,每种心情都有对应的一首歌,扫码就听,音乐即处方,slogan也写得非常通透,就叫“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实这种“夹带私货”的日历,最初萌芽于故宫博物院。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故宫博物院就出版了一些“故宫日历”,和现在一样,一面是日期时间,一面印着故宫珍宝。钱玄同曾经在直隶书局买过一本,他还在日记里说过“每日印着一件故宫的宝物,一共365件,很有意思”。近一个世纪后,今天的故宫日历仍然保持着当时的雏形,在年轻化的同时也不失自己“龙头大哥”的气度。故宫红的封面配色,用汉隶集字,一边是国宝大赏,一边是时间日期——官方简介里说了,你甚至可以在一本用完以后,拿日历拓着练字。
至于那些没有任何IP助阵的普通日历,即使纸质优质、品相精美,也依然叫不上价。和动辄几十上百块不同的文创日历相比,他们本质似乎也没什么不同:
同样都是电影款日历,同样是海报、台词、日期时间的组合,插图也都是电影自己的海报。但是和豆瓣出版的那本相比,这款普通日历便宜了足足70块。
退一步说,即使纸质和制作材料有差异,高昂的溢价也已经远远覆盖了这笔制作成本,而和日历本身相比起来,消费者显然看中的更是它背后代表的精神价值:它代表你不仅欣赏得了电影艺术,还愿意为了审美需求买单。拥有一本豆瓣官方的电影日历,就约等于拥有了新时代文艺青年的入场券。
而这种满足感和认同感,不是一本随便印着电影海报的日历就能带给人的,毕竟凡是不能心甘情愿接受溢价的,都不算原教旨主义的文艺青年。所以,即使普通款是豆瓣款价格的三分之一,豆瓣款销售量依旧是普通款的十倍。当“买日历”这件事从物质消费变成了半精神消费,那就真如鸡汤所说:每个人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自己想要的生活投票。想要通过理财暴富,那手头必有一本“财神日历”,每天一个投资小知识,每月一句成功学箴言,日期旁边就是财富,俯拾皆是知识点。互联网打工人最讲投入产出比,文艺无用,诗在远方,每天睁开眼就求知识增量,所以哪怕日历也得是涵盖“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运营、商业”九大专业领域的知识。如果世上有天堂,那一定是给《十万个为什么》标上日期的模样。虽然里面有的知识过于直白和浅显,不知道是否会损害互联网人的心情。而对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来说,一本半月谈出的日历,不仅是查阅相关的时政知识的工具书,甚至在精神层面,也可以成为备考时期的幸运符……
即使我们明知,也许买一整本投资学入门书籍的价格也不及一本官方出的台历贵,但是价格歧视下的“精英税”也能被消费者接受。更何况,比起一本苦大仇深的理论,日历更适合碎片化阅读、缓慢吸收的现代人。建国门的一位女同事,去年年初送了妈妈一本丁香医生2020年日历,里面包含365个健康小知识,和家族群里各种谣言和伪科学完美抗衡。女同事为了检验成果,每次回家都会向妈妈抽查日历里的包含的内容,后来因为这本日历太好用,又被妈妈送给了二姨。
听完这个故事,建国门另一位女同事立刻下单,准备送一本给爸爸。时间就像金钱,当它印在纸上时候,我们还会计较钱包的薄厚、破开整张红票心不心疼;而当他们浓缩为手机屏幕里的一个数字,摸不到厚度和质量时候,便会轻而易举会地失失去感知力。在那个大家喜欢用老式日历的年代里,一声轻巧的“呲啦”可以作为一天的结尾。等到365个日出日落变成最后一页薄纸,和顶端剩余的撕碎残片时,一年的日子也终于走到了终点。
而一旦日历从日用品逐渐转向精神消费,那手机日历就已经不再能够起到替代作用,因为它已经和“获得感”与“满足感”挂上了钩。而经历过了初始态和手机日历时代,在新消费时代,日历所能代表的仪式感又回来了。厚度可以丈量时间,日子又变得具象化,翻过页数和空白页数的对比,又在时时刻刻提醒要珍惜;
而IP日历里,每一页的信息已经和日期联系在了一起,每翻过一页或者撕掉一页,又会给人“每日进步一点点”“聚少成多”的体验。
▉ ▍建筑系学生必买《营造历》,每天一个小妙招,期末指定考得高而且比起老黄历“一撕即废”的设计,现在的日历设计已经非常用户友好了。大多数使用的是翻页,即使是手撕款,每一页的边线被机器整整齐齐地压过,保证撕下来仍是完完整整的一张,设计和图画不会有任何缺损。如果将每一页撕下来的日历都用心保存,那全年过完后,也只是“黏在本上”和“装在盒子里”的区别,依旧很有反复欣赏的价值。更有日历爱好者,遇到自己喜欢的日历会买一本收藏一本,一本摆在案头实用,另一本注入灵魂后变成高级摆件,束之于高阁。但仔细想想,收藏日历这种癖好,还让人莫名地感觉有点悲伤。因为即使制作得再精美,花再多钱买回来,也还是会过期。毕竟世界上最便宜的两样东西,除了过期的爱,就是12月31号以后的日历。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