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产品设计,张小龙有话说,字字珠玑(上)

岳老三 产品笔记 2022-11-03

这是《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书笔记第三篇。前面两篇是张小龙对用户和需求的理解,这里回看:

1)关于用户,张小龙说了这11个核心观点

2)收藏:关于需求,张小龙的16个核心观点 (附PDF下载)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书中内容,源于张小龙内部8小时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把自己15年来关于产品的所有经验和心得一次性全部公开。

本书内容共分为5部分,分别是用户篇、需求篇、设计篇、气质篇、UI篇。

「设计篇」内容很多,这里分为上、下两部分整理。

如果你也想看180余页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PPT。关注我👇,回复「产品观」获取。

以下是书中「设计篇」的部分核心观点。



1、产品是进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
产品是进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
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一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的。我们不可能知道半年后的产品形态。
有DNA的产品才会进化。DNA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DNA是产品的价值观和认知,产品在进化的过程中,怎么才能看起来像个生物体那样,有自己的内在?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2、把产品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把产品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因为人的高中低并没有一个标准。比如我们看到王功权(企业家,因私奔出名)在微博上说自己玩“摇一摇”,只许自己玩十次。
王功权很低端吗?也不是。
我们做“摇一摇”这个功能的出发点是很纯洁的,很多高端用户也很喜欢。
我们从做“邮箱”到“微信”,做的所有事情没有什么高中低之分。
我们在邮箱里面也不会特别为学生做一个中小学生版或幼儿版。这样反而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平等”。
好的产品应该是所有人都喜欢的。

3、先做产品结构,之后才是功能细节
我们做一个产品的时候,结构是最重要的,之后才是细节。
微信里面包含的功能非常多,如果做一个列表把微信的所有功能列出来的话,会发现这是很恐怖的。
但目前大家用到的微信并没有显得很复杂,看起来还挺简单的。
以至于我们做了一个新版本,你都找不到它有什么新功能。
那是因为我们把微信的骨骼梳理清楚了,枝叶的东西藏得很深也没有关系,这样整个产品才不会乱掉。

4、功能模块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关系
如果我们的产品都是由很多独立的功能堆砌起来的,那会很危险。
我们看到自然界的东西,不是像堆积木那样堆砌起来的,而是有机的联系起来的。
举个例子,当时做个人多头像的呼声很强,因为用户说需要多头像来展示。
如果我们这么做,也是可以的,可能也有很多人喜欢。
但是最终我们想把它做得简化一些,能够没有就没有,最后我们想到的办法是同时做了朋友圈和相册。
因为多头像的目的是展示给别人看,既然有了相册去满足,就不需要再去做多头像了。

5、设计就是分类
我们发现在做很多产品的时候,做得不好往往是分类分得不好,几乎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上。
哪怕是一篇简单的文章、一个用户的通知、一个产品特性等。
只有分类分得好,对用户才能显得亲切易懂,对产品才显得结构清晰。
目前微信的界面下,只有4个Tab,我们保证两年之内,还只有4个Tab。为什么要保证这样的规则?
这个源于Tony(腾讯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经常像我们提一些需求,要加东西。
我说没有地方放了,他说你们只有4个tab,可以加一个。过几天又提出一个需求,又说可以加个tab。
然后我和Tony说,我们定一个君子协议,两年内微信只有4个Tab,不容许再有第5个了。
因为4个最简单了,5个就变复杂了,5个对整个产品有破坏性的打击。
然后Tony也同意了,最终变成一个协议就确定下来了。
这样就很好呀,我们做朋友圈的时候,也没有把它方成第5个tab。

6、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去想,是否抽象到“足够抽象”的状态,如果没有抽象到这种状态,就会把事情做得很复杂,甚至会失控。
所谓“抽象”就是,如果我们有100个需求,而我们能把这100个需求汇总成10个需求,从而派生出100个需求,那我们就做了一个很好的“抽象”。
如果能汇总成一个需求就更好了,一个需求就代表了所有的需求了,这需要我们去抓其“共性”的部分来处理。
我们在做外部信息的接入和订阅的时候,可订阅的内容非常广泛,名人、艺人、餐饮、服务、网媒、平媒等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不一样的需求。
但我们在微信里只会看到很简单的,高度抽象化的接口,只有一种账号体系,不同的内容都可以放进来。
我们不会为了不同的内容去做不同的系统来支持。
如果这里“抽象”做的不好的话,整个系统就会变得异常复杂,每一块都可以做成一个系统进来。

7、越简单的分类越易于被接受
QQMail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发展到现在,用户看不出来它有什么样的变化,并没有变得复杂。
因为过多的变化会引来用户的不适应。
微信会升级,但是结构和界面依然会保持简单。

8、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
朋友圈该不该分组?是我们讨论的时间最长的案例。
很多用户反馈,我不希望我的朋友圈被所有人看到,因此需要分组的功能。
但是,即使我们提供了分组功能,很多这些反馈需要分组功能的用户也不会去用。
为什么?因为懒,因为人不愿意去做太多的管理性工作。
后面我们发现用户真正需要的只是屏蔽有限的几个人,比如父母、上级。
所以所谓的分组的需求,其实只需要屏蔽掉特别的几个人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为了用户的想法“做了分组才在朋友圈发照片”而去分组,那肯定就不对了。

9、面向场景来设计,而非功能列表
功能脱离场景是没有意义的。
微信有一个版本中,会话里新来的语音是可以自动播放的。接下版本中,把这个功能我们下掉了。
因为语音自动播放是脱离场景的。
语音自动播放的场景只有两类:
1)只有一个人在场,没有其他人干扰的情况下
2)在开车的时候,旁边也没有人
除了这两个场景,其他很多场合自动播放语音很不方便。比如开会、比如在公共场所,自动播放语音就显得很尴尬。
但我们又希望支持某些场景下的自动播放,这就需要把场景在做细分,比如驾驶的时候。

10、面向场景,才能取舍
面向场景的时候,我们才能想到,为什么我们不要在线状态,以为手机是永远在线的。
我们在微信里做的比较成功的一点是,改变了用户在PC上聊天的一些习惯。比如不再用“再见”来结束微信里的聊天。
因为没有这种会话的状态。

11、让功能存在无形之中
让功能存在无形之中,是以前做邮箱的时候Pony(马化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在做新功能的时候会特别参考。
因为我们做新功能时,总喜欢把新功能摆出来,总是怕用户不知道我们做了什么。这是新手的做法。
之前跟同事聊起,很多用户反馈在微信里找不到商家。我想说的是,把它隐藏起来,完全看不到,使用的时候才看到,这是最好的。
扫码成为会员也是,只有在扫码成为会员时,功能才会出现。
这样才不让系统变得更复杂。

12、区分手机和pc
前面「用户篇」中总结过,设计中环境是很重要的。
我们坐在计算机前和拿手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计算机是一个环境,里面的内容对你来说就是外界。而手机,你可以认为,它跟你的肢体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要深刻理解里面的差异,而不是把PC的产品移植到手机上就可以了。
因为我们不能把外界的东西移植到内在的东西里面。

13、不过渡设计
我们很喜欢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认为做功能越多会越好,做了东西没有被用户看到的话感觉很遗憾、吃亏
所以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很多的“枝叶”是可以去掉的,不要做得太过分。
一个例子,微信“附近的人”可能在所有同类相似的产品中是做得最简单的。一开始的版本甚至连按性别筛选都没有。
我们在讨论产品设计的时候,常常会想,怎么才能不打扰用户,特别是我们想把一些新功能体现给用户的时候。
现在很常见的是tips去提示新功能,看似体贴,实则让人烦躁。

14、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以前的版本中,有用户反馈找不到删除会话的功能,为何不在微信界面左上角放一个编辑按钮,方便删除会话。
最后我们也没有这样做,因为用户多次返回上一级操作时,很容易触发编辑状态。
在这种场景下,我们觉得保证体验更重要一些,而非提供这个功能更重要一些。

张小龙: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中「设计篇」的下半部分的产品笔记,也将在今日发布,欢迎关注。
这里有一个180余页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PPT原始资料。
可关注我👇👇👇,回复「产品观」获取。

——End——

👇👇👇扫码加岳老三微信,免费拉你入产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