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三个“三大追问”的理论内涵研究
习近平的三个“三大追问”的理论内涵研究
辛向阳
作者简介:辛向阳(1965——),男,山东安丘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 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三大追问,核心是解决“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涉及改革开放的三大追问,核心是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涉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三大追问,核心是解决长远发展问题。
关键词:习近平;理论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深入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内涵,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1.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使办企业、上项目不需要繁杂的审批环节
2016 年5月9日,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今年再削减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和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50项以上,削减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比例达到70%以上,削减一批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和资质认定。为更好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性作用,中央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削减比例要达到90%以上,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纳入全国统一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行‘一站式’网上并联审批,明确标准、缩短流程、限时办结。要进一步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对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的审批事项,相同或相近类别的要一并取消或下放,关联审批事项要全链条整体取消或下放。”
2.按照公平性原则,完善升学、就业方面的制度
2016 年3月10日,习近平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又指出: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不能让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一切公平的起点,教育不公平,社会公平就难以保证,推进教育公平,必须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让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形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信息差距,使边远、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就近享受到信息文明的洗礼,防止信息鸿沟的出现;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到2020 年,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把更多的优质资源配置到薄弱学校,破解择校难题。其次,大力促进就业公平。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要通过制度的完善,逐步消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萝卜招聘”现象和“因人画像”“绕道进人”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相当多优质岗位都被关系生所占据。第三,还要努力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3. 通过狠抓党的作风建设,切断权力与利益的交换
首先,干部要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有好的发展机会应当先考虑广大群众,而不是个人或者自己家庭的利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增强党内监督主体监督意识,使广大党员能够主动监督干部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对侵占群众利益和机会的问题能够站得出来进行监督。为此,就要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监督主动性不强、二是存在畏难情绪、三是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
1.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成熟定型的制度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中国,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建设法治中国,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达到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完备、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合法、宪法法律严格公正实施、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人民权益切实有效保障、依法行政能力普遍提高的标准要求;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化的财税体制,使财税体制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通过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建设活力中国和平安中国,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的问题能够及时便捷地得到反映、社会矛盾能够迅捷方便地得到化解、群众的权益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有效率又能体现公平
实现公平正义,首先,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消除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创造更多的制度平台,让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能够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次,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和产权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市场法律基础;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严肃查处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合法权益的行为,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稳定的法治环境;加强企业家财产权的保护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3.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面临的各种深层次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首先,要解决各种深层次问题。解决“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党大还是法大”的政治陷阱“福利陷阱”“塔西佗陷阱”等五大陷阱问题,确保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不被各种陷阱所迷惑;解决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短板问题,补齐短板,在薄弱环节上多用力,使中国的发展更加均衡、更加协调和健康;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家庭和睦、安全卫生等利益问题,形成更加和谐的局面。其次,处理好一系列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关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向着“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奋进
向着第二个百年前进,有着具体的路径:第一,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第二,建成世界一流的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第三,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
2.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就要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周期率问题。2013 年12月26 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再次指出:“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自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新、自我提高能力”。这就指出了长期执政的根本途径即增强四大能力。其中自我完善能力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和维护领导集体的能力。
3.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全面依法治国,使国家治理现代化、高效化
首先,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制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其次,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举措深入推进,社会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多。只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就能依靠法治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