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改革开放的世界社会主义意蕴

河海大学学报社科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1-05
//  刘海军  王  平  //

摘   要:挖掘改革开放的世界社会主义意蕴,对于提升改革开放的自觉、自信与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实践推进与制度文明提供了经验借鉴。首先,改革开放是对人类解放的当代诠释,凝聚了世界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与实践旨归;其次,改革开放开创了“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为世界社会主义迈向“真正的共同体”铺就了可行进路;再次,改革开放彰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逻辑,为全球正义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最后,改革开放是对人类文明的新拓展,有效地释放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文明属性,引领着世界社会主义文明的时代趋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世界社会主义;人类解放;共同体;人类文明


一、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与坚持对外开放战略,不仅彻底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命运,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实践推进与制度创新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与范式参照。厘清改革开放的世界社会主义意蕴,对于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与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40年的改革开放征途置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宏观视域内,可以有效地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脉络、价值指向与发展趋向,对于提升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的“自觉”与“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有效挖掘与科学审视改革开放的世界社会主义意蕴,能够有效地实现两者的“同频共振”与“协同发展”。再次,剖析改革开放的世界社会主义,蕴为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与谋划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战略提供经验借鉴与范式参照。最后,以我国的改革开放为引领的世界社会主义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摆脱资本逻辑的奴役与束缚的巨大推动力,并为促进人类解放、重塑全球正义与拓展人类文明提供了发展理念、科学实践与文明制度的支撑。


二、

人类解放的当代诠释:凝聚世界社会

主义的价值共识与实践旨归


       基于改革开放所构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将人类解放视为其鲜明主题,并致力于推进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质言之,人类解放构成改革开放的价值诉求,而这蕴含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第一,从历史演进来看,改革开放之前的个体受制于单位或公社,其主体性、创造力和差异性被集体主义所覆盖、消损;在整个国家、社会层面,充分释放主体性以谋求实质性的社会进步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使命。第二,从理论承传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所内蕴的人类解放理念的理论源流在于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理念的时代承传。“人类解放范畴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统一”,马克思一生都在践行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推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第三,从实践旨趣来看,改革开放为人类解放的阶段性目标(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等)的实现创设了坚实的物质支撑、政策依托和理念向导。

       改革开放不仅在理论溯源、历史逻辑与实践旨趣上彰显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更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实践中有效铺就通向人类解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贡献了人类解放的中国智慧。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理念输出、制度建设与实践贯彻等层面颠覆了人与自然的“对抗状态”,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健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第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为人类解放创建了有效的实现机制,其马克思主义性质也是通过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得以彰显的。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改革有效推动我国政治模式由“统摄的”“动员的”政府管理迈向“共建共享”的善治,基于人民群众诉求阐发与利益维护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人类解放的政治保障。其次,对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效搭建了人类解放的现实基础。最后,改革开放具有全局性,倡导“我们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改革开放不仅包括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完善,还涉及不断推动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不断开辟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新境界;因此,改革开放有效培植了人类解放的文化土壤,构筑了人类解放的精神家园。第三,改革开放构建了“人的解放”的主体性条件,促进人的本质的复归与确证。这主要体现在:制度、体制的改革不断剥离了异化劳动对无产阶级的“折磨”,有效释放了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了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对外开放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隔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资本逻辑对人造成的“桎梏”,使空间生产回归到“人是目的”的落脚点。

       改革开放将人类解放升华为鲜明主题与价值指向,对世界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改革开放所内蕴的人类解放有效凝聚世界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意蕴,提升了世界社会主义的“软实力”与话语权。人类解放既是改革开放的价值指向,同时也构成世界社会主义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宣传利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在世界话语舞台上尚处“失声”“失语”之境,新自由主义的话语“强占”也越发“出格”。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成就使世界社会主义重新焕发生机,并有效扭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局面,促使世界各国再次聚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开放战略的引领下,人类解放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与行动指向;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战略的推动下,世界社会主义的内涵有效摆脱了苏联模式的“窠臼”。

       二是改革开放对人类解放的推动有效彰扬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旨归,解决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往何处去”的重大问题。首先,我国的改革开放有效解答了世界社会主义的“人的现代化”问题,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回归到人类解放的鲜明主题。马克思曾对人的现代化做出了经典的阐述,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改革开放站在世界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上对马克思的“人的现代化理论”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承继和发展:在经济领域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超越了“工具理性”与“资本逻辑”对人的现代化的“绑架”,实现了人的现代化的全面性、广泛性与深刻性。其次,我国的改革开放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借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上,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与当前时代特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因此,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证明,世界社会主义的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对“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守,即只有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性融入“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当中,才能保证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性和优越性。最后,改革开放对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发挥着引领作用,拓展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路。改革开放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引领,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统一起来;二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将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与搞好国内建设统一起来;三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将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互动、共进。


三、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  

     世界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以来,在世界舞台上经历了3种发展形态的演进:一是以苏联模式为主导的世界社会主义形态。以苏联模式为主导的世界社会主义形态曾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其固有弊端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二是苏联模式与中国改革开放道路并存的世界社会主义形态。该时期,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着苏联模式的衰微与中国改革开放勃发的双重变奏。三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引领的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孕育、成熟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共生共进”的关系,质言之,改革开放催生并确立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形态。

       我国40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程更新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路,并对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的孕育、生成与确立发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改革开放为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贡献了与时俱进的思想领航。邓小平反对霸权主义,倡导世界和平与发展;江泽民积极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胡锦涛主张“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第二,对外开放战略有效矫正并超越了苏联模式的零和逻辑,即基于抛弃冷战思维、倡导“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原则积极与资本主义世界保持共生的关系,并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充分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既有文明优势。第三,改革开放构筑了世界社会主义运的“中流砥柱”,使得世界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引领者,进而以更为明确的方向、更为团结的姿态迈向世界舞台,有效推动了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的生成和发展。

       建立在我国改革开放引领之上的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对世界社会主义产生了一系列正向效应,揭开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第一,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为成功应对世界社会主义危机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苏东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生存困局与发展危机:首先,苏联模式的“遗毒”仍然束缚着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其次,苏东剧变大大削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号召力和引领力濒临衰微,世界社会主义存在被边缘化的威胁;最后,资本主义借助全球化的“东风”,肆意倾销其政治模式、价值理念与经济结构,新自由主义甚至被披上了“普世价值”的外衣而无所不入。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则有效化解了世界社会主义危机,并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重新孕育和壮大,这主要体现在: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依托“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与践行,积极推进“五位一体”世界局面的开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为世界社会主义“融入世界舞台、助力世界发展、引领世界走向”提供了理念向导与战略支撑;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它有效地强化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有机联系(包括经济联系、政治互动、文化互通等),使得世界社会主义以更具包容性的身姿与更具凝聚力的步伐助推科学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与实现方式的拓展。

       第二,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为突破“虚幻共同体”的桎梏奠定了经济依托、制度支撑与文化土壤。共同体视角成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基本向度。马克思指出,受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覆盖”,人类社会深陷“虚幻共同体”的桎梏当中,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社会处于由资本所构建的抽象共同体当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资本所驱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及的,“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关系中,资本“畅通无阻地、毫无保留地发展成为一种绝对的心理价值,一种控制我们实践意识、牵动我们全部注意力的终极目的” 。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内,“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者在劳动中丧失了自我肯定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资本主义国家只是“抽象原则的体现”,沦为形式的国家。在资本逻辑的笼罩下,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愈演愈烈,进而导致“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和实际利益脱离的独立形式”,即“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有效地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出“虚幻共同体”的桎梏,而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是对资本逻辑的扬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导向的共享发展,抑制异化劳动对人的奴役,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人的本质的复归”“人的发展的实现”与“人的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其次,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有效彰扬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肆意蔓延形成了良好的平衡功效;最后,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由“虚幻形态”走向“实体形态”,完善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体系并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第三,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铺就迈向“真正的共同体”的桥梁。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真正的共同体”实现的基本标志,而人在共同体中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的条件。由改革开放所孕育的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致力于铺就“真正的共同体”的实践进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结构样态和发展趋向:首先,改革开放探索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现实道路,建立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这为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统一,创造了经济制度的支撑。其次,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所蕴含的政治文明,有效释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为“真正的共同体”的创建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支撑。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将“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以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基本目标与改革向导。最后,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新形态有效增强了个人之间、组织之间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信任,提升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共同体意识,有效的培植了“真正的共同体”的文化生态与情感联结。


四、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视域:

构建全球正义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与永恒追求。当前,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完善程度以及国际规则与秩序不平等等因素的制约,全球正义面临一系列发展困境:第一,全球贫困问题愈演愈烈。当前,全球贫困问题已经发展到令人咂舌的地步:世界最富有的20%人群掌握了整个世界77%的收益,最富有的1%人群则掌握了世界财富的30%,而最贫困的20%人口仅仅拥有世界财富2%。第二,资本逻辑与全球化的“共振”加剧了全球分化与国际分配秩序的不公。被资本逻辑“绑架”的全球化,致使全球利益的分配出现“资本总是大赢家,稳定地占有较大份额的回报”,劳动者处于资本的控制与奴役状态,全球经济不平等现象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正在向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扩展”。国际分配秩序制定权、变更权与解释权都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全球分配的公正性面临严峻的流失困局。第三,极端个人主义、狭隘民族主义与新型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仍旧“甚嚣尘上”,全球政治正义亟待提升。所谓政治正义,意指“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第四,全球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环境正义问题越发凸显;与此同时,代际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全球的焦点。

       改革开放是对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时代诠释与当代实践,不仅有效推动了社会正义在中国的实现,而且为全球正义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新境界,提升了社会主义正义的世界意义。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承继与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首先,在“谁之正义”问题上,改革开放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解放、发展生产力与促进共同富裕的协同推进。因此,改革开放实质上就是马克思所论述的共产主义运动,即改革开放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其次,改革开放进程中所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效率”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关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科学解读。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推进与实践发展有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的阶段论与目标论。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正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有效彰显了社会主义正义的当代意蕴与世界意义。

       第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中国崛起已然成为“国际秩序变动的重要推力”,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分配秩序的正义转向。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中流砥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世界舞台上不断为社会主义“发声”,同时还积极地引领全球化的发展趋向与促进新型国际关系的重构。改革开放打破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分配规则的话语权、制定权与执行权的垄断,恪守“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引领全球分配规则与国际发展秩序朝着更加公正的方向前行。质言之,改革开放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能够作为一支独立而又强大的力量参与到全球分配正义当中,全球正义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全球正义的重要实现方式。

       第三,改革开放有效矫正与超越了资本逻辑所形塑的自由主义正义图景,为“程序正义”转向“实质正义”搭建了桥梁。自由主义正义图景是建构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之上的,而市场经济则是其推动力。故而西方国家所推崇的自由主义正义强调权利至上而忽视对现实生活的不平等现象的关注,甚至反对分配正义,认为“用政府的强制力去实现‘肯定性的’(即社会的或分配的正义)正义这种理想,肯定会摧毁个人自由”;与此同时,正义图景的实现手段只能是自由市场本身,并将自由市场上升为人类社会自然而然的、唯一的正当行为规则。质言之,自由主义正义就是一种“程序正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则是对西方自由主义正义所构筑的“程序正义”的矫正与超越。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改革开放进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有效应对了由资本逻辑所带来的劳动异化,并立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弥合社会分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改革开放开辟了全球正义的社会主义范式,提升了世界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改革开放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剩余价值学说以及人类解放等思想的遵循和发展,进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自由主义正义的社会主义正义范式。社会主义正义范式具有如下的特征与优势:首先,依托改革开放建立起的社会主义正义绝非法权意义上的形式主义正义,它“不是用公平、正义的政治法律概念解释分配关系,而是用生产关系来解释分配关系”。其次,社会主义正义范式是对普世的、永恒的正义原则的超越,它强调正义实现的具体性、历史性,并主张通过物质财富的不断涌流、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公正文化土壤的不断培植,有阶段地实现人类社会的正义图景。再次,改革开放所追求的正义图景绝不是地方主义的、宗派主义的与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它追求的是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的逐步推进。最后,社会主义正义范式立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以人类解放为终极目标,是一种由“低阶正义”向“高阶正义”不断推进的人类发展范式。伴随着全球正义的社会主义正义范式的建立,自由主义正义范式不再是人类社会的唯一选择,世界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贡献也随着增大。


五、

人类文明的新拓展:释放世界

社会主义的新文明属性


       文明形态是承载人类文明要素并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媒介与牵引机制。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创建以来,对人类文明的进化发挥过较大作用的文明形态主要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苏联模式的文明形态以及由我国改革开放所催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在历史上有效推动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牵引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向;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也存在着如下弊端:一方面,依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建立在资本逻辑之上的全球化“并非一般意义的全球化”,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全球化”;在“‘中心—外围’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助推下,发展中国家被迫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力量”,并陷入长期的欠发达状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文明形态造成了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劳动脱离“自由自觉的状态”而沦为一种异化活动,故此,人类解放在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中遭遇重重阻碍。由苏联模式所催生的文明形态不仅使得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造成了巨大的牵绊。

       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与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的文明形态的历程是同步的,没有改革开放的与时俱进,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合乎自身国情与时代特征的文明演进道路,也无法扬弃苏联模式文明形态的固有弊端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内在局限。改革开放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对于苏联模式的文明形态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它所独有的文明特性:坚持发展的独立性,绝不依附西方势力;坚持发展的共享性,绝不以邻为壑,主张“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坚持发展的历史性,有步骤、按阶段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对苏联模式与资本主义的颠覆,它充分释放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文明属性,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具体而言,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改革开放是对西方自由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当代人类社会的文明进阶集中体现在对现代化的孜孜进取。西方自由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具有不可剔除的对抗性,这是源于“对抗性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与“话语强占”,肆无忌惮地向全世界倾销其现代化模式;更有甚者,宣称“西方化”就是现代化的代名词。这对世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征途带来了巨大的消极效应。改革开放有效孕育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事业与现代化建设的一体化,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理论借鉴、制度借鉴与道路借鉴,这主要体现在:首先,改革开放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它有效破除了资本逻辑对现代化的绑架,始终坚持现代化进程中“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能力的提升”以及“人的发展的实现”,质言之,改革开放为世界社会主义探索出一条更有效地推进人类解放的现代化道路;其次,改革开放所开创的现代化道路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模式的旗帜,并有效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第二,改革开放印证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多样性”与“发展的自主性”,并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文明要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是对西方模式的唯一性与普世性的有力回击,并有效印证了人类文明受各国历史因素、现实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而存在多样化的具体形态。尊重人类文明形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实现人类文明相互借鉴与整体进阶的前提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我国的社会变革与快速发展是我国独立自主的结果,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性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当中的产物;因此,改革开放所开创的文明形态不是恪守传统的母版与教条主义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故而,改革开放有效启迪并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构建合乎自身历史条件与时代特征的、独立自主的文明发展形态。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引领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丰富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文明要素,诸如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政治文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新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等文明新要素。

       第三,改革开放彰显与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新文明要素的时代趋向。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仅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文明新要素,而且充分彰显与引领社会主义新文明要素的时代趋向,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将发展生产力与实现社会公正有机统一起来,是世界社会主义新文明要素时代趋向的重要特征。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世界社会主义的文明进化离不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与承继。改革开放倡导对苏联模式所蕴含的对立思维与冷战逻辑的抛弃,并从人类文明共生、共进的立场上重新审视、重塑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推动和平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作为改革开放“共同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共时背景冶与内生逻辑基础上有效借鉴发展的成果。最后,改革开放不仅有效提升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文明高度,而且还引领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时代趋向。一方面,改革开放推动人类文明朝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实现真正的进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实践有效弥合了文明形态之间的对抗性,倡导“把社会整体利于置于首位”,实现各国文明的交融、互动与国际发展的合作、共赢。这也为实现世界走向真正的和谐构建了伦理条件、政治依据与主体支撑。


刘海军,王平.论改革开放的世界社会主义意蕴[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5):14-19.


作者简介:刘海军(1991—),男,江西吉安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