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使命的演进逻辑——从《共产党宣言》到新时代
吴宁宁
摘 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在人类共产主义发展史上鲜明地宣示了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始终把《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共产党人的使命担负在肩,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典型性的系统演进逻辑——阶级性到人民性的立场逻辑,政治性到整体性的结构逻辑,革命行动到建设责任的实践逻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定会沿着自己的初心履行自己的使命职责,把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化为新时代的行动指南,进一步把共产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使命;演进逻辑;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
170多年前,一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件问世,这就是《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站在全人类解放的角度,鲜明地指出共产党人所应肩负的重要使命,成为其后共产党人行动的理论先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始终把《宣言》 所描绘的共产党人的使命担负在肩,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伊始,经过建设和改革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一个深刻的使命演进逻辑。历史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于其所在的历史方位,不懈努力去践行这一崇高追求。
一、阶级性到人民性的时代转换:
共产党人使命演进的立场逻辑
使命是基于主体的社会角色而确立的。共产党人的使命首先要体现在立场上,这是无产阶级区别于资产阶级的本质内容。从《宣言》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彰显出共产党人的使命在阶级立场上的坚定性,也彰显出其立场的时代转换。
1.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为绝大多人谋利益”:《宣言》对共产党人使命的庄严宣示
作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宣言》从其问世之初就带有鲜明的阶级性,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为绝大多人谋利益”。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这里,“绝大多数人”是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共产党人发挥领导作用的依靠力量。进一步说,无产阶级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解释说:“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一句话,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马克思恩格斯用“劳动”来表明“无产阶级”,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劳动群众”这一本质,而正是在阶级本质上与以往其他政党的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以劳动阶级的要求和利益为自身行动的出发点,将自身的使命同劳动阶级的命运紧密相连。
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是由共产党人的阶级特性决定的。“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说明,共产党人在行使自身使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与最下层人民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将自身的命运和斗争经历与最广大人民的命运相统一。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而导致工人阶级赤贫的生存状况之下,共产党人深知,要想自己获得解放,求得发展,必须要从改善工人的生存境况入手,使工人阶级获得真正的生存权和掌握基本的生存资料,进而最终解放自身,建设理想的新社会。
概而言之,《宣言》 所提出的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劳动群众至上的使命,共产党人的事业就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事业,以为无产阶级谋利益、谋发展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党派的鲜明特色,而这一立场,被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党性底色。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共产党人使命价值指向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的共产党人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使命意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党不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确认了革命的主体力量——工人阶级,还找到了革命的天然同盟军——农民阶级;不仅将工人、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劳苦大众”作为党领导下推翻旧制度的革命力量,还将他们作为党艰苦不懈为之奋斗的服务对象,“为劳苦大众求解放”成为党的人民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表达。
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人民”以其内涵上的积极进步性和阶级基础上的广泛性,成为表达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重要语汇,阶级性与人民性逐步获得了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人民摆在核心的位置。毛泽东指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上帝“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共产党人的一切使命均要围绕人民的利益而展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后,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写入了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使命意识的核心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坚持把人民作为其思想的核心要义,把党的利益同人民的利益融为一体,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将“是否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定为共产党人的重要课题之一。江泽民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人民才是中国共产党人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放在了突出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共产党人的事业获得了深厚的力量源泉。
3.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新时代共产党人使命的核心要旨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砥砺奋进,继续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逻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因此,共产党人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与人民风雨同舟,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牢牢抓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2013年的“两会”闭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将“中国梦”与三个“共同享有”联系起来做出了深刻阐释:“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共享发展”这一科学理念,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发展、谋幸福的历史,为此,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作是自身奋斗的目标,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全心全意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从人民立场出发,中国共产党人自党诞生之日起就一以贯之地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身的重要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作是始终坚持的宗旨。这种立场既是对《宣言》 中无产阶级解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它还通过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使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对《宣言》 中共产党人立场的时代转换,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则将这一转换推上了新的高度。
二、政治性到整体性的时代拓展:
共产党人使命演进的结构逻辑
使命引领目标,共产党人始终对自身使命的实现有着清晰的勾画。在《宣言》 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整体结构的视域,以政治性为目标,设定了共产党人的使命责任。中国共产党人沿着这一理论思想,基于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历史课题为依据,将共产党人的使命展现在社会结构的整体布局上,体现出一种时代性的拓展。
1.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以意识形态为引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宣言》中的共产党人使命之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的一个统一体,社会将在社会结构的矛盾斗争中形成变迁。基于这一认识,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出发,指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争得民主之后的首要任务将是发展生产力,并以生产力的长期积累和持续发展为重要目标。“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过程,需要每个阶段不断积累,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将无产阶级手中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予以充分发挥,将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将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成为公有制,进而使生产资料牢牢掌握在无产阶级的手中,尽可能多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物质基础的不断积累,将会为向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充分的物质力量,进而彰显出无产阶级使命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无产阶级还要从上层建筑方面入手,在思想上建构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巩固自身的统治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社会特有的思想产物,不仅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还反映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诉求,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在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构建反映本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的一件大事,会对未来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作为开展阶级斗争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武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的是自身阶级的阶级意识,不仅直接关乎无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最终得以取得胜利的思想保障,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要建构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思想和统治的统一。而随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虽然“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变迁的规律,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看成是一个源于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进而要求人们从社会结构的建构、重组和解构的冲突与融合中来推进现代化和社会发展。不过,在 宣言》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社会变革首先必须也必然是政治变革,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将共产党人的使命与建立社会主义的目标联系在一起,从物质基础到上层建筑层面设定了对共产党人的使命职责,这一使命带有突出的政治性或革命性。
2.由政治革命、局部性建设向总体布局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中国共产党人使命结构的历史演进
一个政党的历史使命,既由其所代表的社会成员的利益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价值取向所决定,更由其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由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决定。中国共产党自其诞生起,就以使命型政党的社会身份呈现于世人面前,并以其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奠定了其使命的革命底色。随着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及其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制度下进行新社会建设的初步尝试和不懈实践,从而使局部执政的局面逐步形成。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在执政问题上经历了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三个阶段:一是在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阶段,二是在过渡时期的全国执政阶段,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国执政阶段。”执政阶段的递升,正是党的使命结构不断扩展和全面化的发展过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沿着社会发展的主体脉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基本上形成了从“二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演进过程,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而不断深化,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使命结构与我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同步而行,进入了一个加速扩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深刻反思新中国成立30年来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提出“ 两个文明一起抓” 的要求。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地把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提出。此后,中共中央在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社会总体布局,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一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随后,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首次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对之前的“三位一体”和之后的“四位一体”进行了明确界定。之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其与之前的“四位一体”相结合最终在党的十八大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五位一体”思想,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从最初的“二位一体”再到如今的“五位一体”,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发展布局的全局性、战略性思考,这种思考不是从主观情感意愿出发,出于对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想象而得出的结论,而是来自于中国发展的历史课题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出的结论,因此能够回答和解决中国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基本问题,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依托于自身的使命职责,以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正确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广大人民能够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发展下的社会所带来的有益成果。如今,从经济建设入手,以新发展理念为依托,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推向繁荣,并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使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直至美丽中国的建设,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就像一道道优美的图线,勾勒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丽图景,推进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结构理论的实质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的建设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修正。站在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立足于《宣言》最初设想,中国共产党人充分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结构的思想,对之进行时代拓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变得有道路可遵循、有方法可运用、有蓝图可践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时代演进。
三、革命行动到建设责任的时代跃迁:
共产党人使命演进的实践逻辑
使命指引实践,共产党人善于把思想化为实际的行动,并从自身入手,找准实现自身使命的核心和关键。《宣言》以革命精神的气概和理论的武装头脑,号召共产党人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经由时代的跃进,把共产党人的使命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通过党的自身建设,使这一使命成为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1.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共产党人的行动性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深知政权对共产党人的重要性,为此在《 宣言》中首先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标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夺取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 得民主”,在这之后,通过革命不断深入地推进,一点点地废除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改之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新社会。而在这个过程中,夺得资产阶级手中的政权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关键之举,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核心问题,因此,“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具体过程上,首先无产阶级需要在一国范围内开展小规模的阶级斗争,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之后伴随着革命声势不断浩大,越来越多的无产阶级将会加入到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来,进而使革命扩大到世界范围之内,最终实现革命斗争的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过程将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人必须使自己具备一定的革命素养,以达到革命行动的效果。首先,共产党人要具有无私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革命斗争精神是马克思恩格斯最为强调的理论品格,《宣言》中,面对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马克思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他们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必须加以保护的东西,恰恰相反,他们要摧毁、要打破的正是资产阶级至今仍在保护和维持的核心东西——私有财产,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唯有使自身具有革命勇气和毅力,同过去一切陈旧、落后的东西进行最彻底的决裂,进而才能以一种新的姿态成为新社会的领导者和引导者,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必要的条件。其中,革命斗争精神将贯穿于无产阶级反对旧阶级和旧世界的始终。最后“未来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结果之一,将是称为国家的政治组织逐步解体直到最后消失。”从而真正实现革命斗争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共产党人要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成功。无产阶级较之资产阶级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善于以理论的科学性引导自身革命运动的方向,并能够通过对先进理论的吸收和验证,随时将自身使命与社会的总体进程相联系,不断彰显出自身的阶级优势和革命斗争的必要性。同时,“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的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共产党人深知,指导自身革命的理论一定是基于革命斗争的实际,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以无产阶级立场为准则的科学理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树立了科学理论的旗帜,使革命行动具有了理论基础。
《宣言》作为特定历史时代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以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为共产党人的使命目标,字里行间充满着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和科学先进的理论意识,对当时的共产党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应该看到的是,《宣言》所设想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本身是一个总体性、长远性较高性质的目标,它需要后来的共产党人结合各国不同的实际,与各国的具体目标相结合,形成具有特殊性质的阶段目标。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实践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的建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宣言》 思想的指引下,按照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使命,统筹规划,一步步地向着实现共产主义目标不断迈进的奋斗过程,实现了时代跃进。
2.通过执政能力建设强化政党责任:中国共产党人承担使命的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宣布了不同于传统中国政党的诸多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宣言》中所描绘的实现共产主义奉为自己的最高使命追求,并在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下,将执政转化为一种对人民的崇高责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把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为自身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将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承担自己历史使命的责任方式、根本目标和根本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使命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政治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要求结合起来,相应地提出每个阶段应当肩负的具体历史使命,比如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断努力;“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既延续着数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血脉系统,又刷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精神动力系统。”表现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中,使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小康社会的实现指日可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历史充分证明,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构成了其奋斗的不竭动力源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完善以及人民幸福不断提升的重要驱动力,实现了国家追求、民族向往和人民期盼的有机统一。
中国的共产党人深知,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自己的责任能力,是党承担历史使命的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成功的,必须要从关键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入手,进行明确的战略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党的能力是根本和命脉所在。为此,必须要把党的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具体方式上,既要强调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也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相统一,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党政治建设的目的是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坚定政治方向,遵循“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以“四个意识”“四个服从”为代表的集中统一等,明确政治建设目标,执行政治建设要求,着力解决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不能为的问题,“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要以政治建设为核心,对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组织、作风、纪律、制度的保障。总之,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个方面建设,使各方面建设协调一致,是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共产党人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实现了共产党人使命实践的时代跃进。
党的执政能力或责任能力,还在于践行人民主权原则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能力。它尤其体现为处理各种政治主体、社会主体之间关系的能力,不断密切党群关系和不断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两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自己的群众观,通过群众路线、民主化、反对官僚主义等制度实践,与人民群众结成了亲密的“鱼水”关系,也切实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改进党群关系,“坚持邓小平理论,促进党群关系民主化、法制化”“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的党群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创造性的政党制度,在具体运行中尚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难题或不足。“充分发挥这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增强党派的政治合力和全民族的大联合大团结,以便在政党制度等问题上战胜来自任何方面的挑战和可能发生的危机”。这一关系的处理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价值观的实践体现。
有研究者曾指出,“如果说《共产党宣言》为中国人找到了民族振兴的航向,那么,中国梦的实现则意味着《共产党宣言》 目标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宣言》 创立伊始,就成为各国共产党人革命行动前进的灯塔,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宣言》中共产党人所应担负的使命为目标,对其进行时代转化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从立场逻辑到结构逻辑,再到实践逻辑的使命演进逻辑进路,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意图,成为继承前人思想、跨越时代鸿沟,塑造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未来,中国的共产党人还将会沿着《宣言》中所描绘的使命职责,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吴宁宁. 共产党人使命的演进逻辑——从《共产党宣言》到新时代[J]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3):22-28.
作者简介:吴宁宁(1981—),女,辽宁沈阳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