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


引用规范李包庚,刘云霞.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3):1-8.


作者简介:李包庚(1970—),男,江西宜春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戳穿了帝国主义的虚伪本性,揭露了帝国主义推行殖民统治的历史动机,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现实逻辑来看,“大炮送来文明论”“殖民推动进步”等观点曾引起关于马克思殖民主义论的诸多误解乃至偏见,有人甚至怀疑马克思的立场、态度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误解导致了思想混乱,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为此,有必要对马克思关于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批判的理论予以深入研究,还原历史真相,肃清错误历史观的不良影响,为我们警惕时下的新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提供借鉴。


一、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批判的出场背景

首先,马克思指出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若想探寻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奥秘,必然绕不开对殖民主义的深度观察和研究。在对殖民主义的深入研究考察中,马克思逐渐意识到“日不落帝国”区别于其他殖民国家的殖民活动的特殊性,看到了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一方面,出于揭露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需要;另一方面,各地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吸引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各国人士的广泛关注,马克思逐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移到东方。

其次,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也是探索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需要。马克思在分析1848年革命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过程中,意识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妥协性,指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德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已经消失殆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承担起解放全人类的重担。这样的基本判断引导马克思将目光从欧洲转移到东方,他希望从东方社会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曙光。


二、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批判的三重逻辑

第一,深刻批判了大不列颠对华殖民暴行及其危害。马克思首先揭露了大不列颠发动鸦片战争的动机。他指出,表面上看来,大不列颠发动战争是为了缓解欧洲本土的金融危机,扭转贸易逆差,但其背后的根本动机其实在于帝国主义想通过掠夺亚洲的免费原料以及劳动力,抢占亚洲潜力巨大的商品市场,为本国工业发展积累原始资本。其次,马克思揭露了大不列颠殖民暴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指出,大不列颠的殖民统治导致亚洲的白银大量外流,大量地割地、赔款导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国库空虚、财政孱弱,国民的精神体体质严重受损。

第二,辩证分析了大不列颠殖民主义在印度统治的双重影响。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提出,大不列颠将在印度完成“双重使命”,即“破坏性使命”与“建设性使命”。所谓破坏性使命,马克思表示,不列颠人摧毁了印度的社会结构而没有任何重建的迹象,他们使印度同它一切古老传统,同它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毁灭了印度的文明。但是,马克思亦指出,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不列颠对印度的胜利是先进文明的胜利,其在毁灭印度文明的同时,也将为印度社会带来一些积极性影响。不列颠将使印度达到史无前例的、更加稳固的统一。它在摧毁印度经济基础的时候,将“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马克思同样强调革命的发生是有条件的。第三,重新纠正了早期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肯定性评价。到晚年,马克思彻底推翻了早期关于大不列颠殖民统治特殊性的看法,在印度民族大起义、法国巴黎公社运动、恩格斯以及俄国公社的共同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重新纠正了其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看法,对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历史作用进行了重新分析,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国家造成的沉重灾难,进一步丰富了其殖民主义批判理论。


三、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批判的时代价值

第一,对认识当前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具有警醒意义。1840年大不列颠对华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国家,苦难的中国人民遭受了一百多年的奴役与蹂躏。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要在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警惕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防止重蹈历史覆辙。随着资本主导的殖民体系的崩溃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谋求新的殖民手段开展新一轮殖民。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与竞争的时期,抵制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二,为抵御文化殖民主义与“和平演变”提供了理论武器。近代中国,因为腐朽的满清政府而沦为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遭受了长达百年的殖民压迫。这样百年屈辱史是中国人民心中难以磨灭的痛,一部分国人甚至因这段历史而产生民族自卑心理。同时,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引发了帝国主义的不安,他们从各个领域围堵中国,全方位“做空中国”“唱衰中国”,试图通过“和平演变”瓦解社会主义中国。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注意吸取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同各种错误、反动社会思潮作斗争。第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启示。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与趋势是任何个人和集体都难以阻挡的、无法抗拒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俨然成为一个“地球村”。同时,全球化的世界局势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新殖民提供了便利,资本逻辑仍然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样的世界交往格局与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愿望是相悖的。为了回应世界人民的这一共同需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这一充满中国智慧的伟大倡议,同马克思殖民主义批判理论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批判理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启示,为坚决反对资本逻辑主导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警惕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理论生长点。本文为缩减版,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版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并按照规定向作者支付相应稿酬。



往期精彩回顾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摘要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目次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目次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摘要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摘要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目次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总目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