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目次和摘要

河海大学学报哲社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1-05
1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生产的逻辑理路

张卫良,薛    菁


论友善核心价值观信仰化及其根据

 黄明理,任    君


2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百年演进及其动力机制

孙    亮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伦理关系的认识与塑造

 焦金磊,王露璐


3重大公共安全与智慧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的功能图景与预案优化

 陶    鹏,张家俊


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风险治理创新

 周利敏,谷玉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动员与社会组织回应——基于新冠疫情防控的混合研究

 周    俊


基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信任与信心”舆论引导策略实证研究

 郑    湛,王    慧,肖    磊


4经济与管理

企业多重雇佣关系模式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研究 

张宏如,孙    继,李功华

 

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毛丽娟,夏杰长


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

汪    群,傅颖萍,钱慧丽


论互联网医疗第三方平台的风险及应对

 陆海波


融资租赁:民营养老机构设施升级的路径选择

 韩振燕,姚光耀,刘唯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生产的逻辑理路

张卫良,薛  菁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摘   要:意识形态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生产可理解为决定于物质生产的特殊精神生产活动,可阐释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可具象为以知识、权力和话语为基本要素的生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生产是在理论、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展开的,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意识形态生产带来重大机遇,更提出了全新挑战。故在基本思路上,中国共产党要紧扣“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价值旨归,从解决国内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为世界发展供给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出发,构建起意识形态生产的内容体系,并不断夯实意识形态生产的物质基础、完善意识形态生产的制度支撑、加强意识形态生产的组织保障,建构起符合新时代新格局的全新意识形态生产链条,从而勾勒出一幅全面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产图谱。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生产




 论友善核心价值观信仰化及其根据

黄明理,任  君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摘   要:友善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最具创新性的概念。友善信仰作为基于内在善意的对他人宽容友好的情感态度以及基于爱心的助人为乐的实践行动相统一的内在德性,知与行相统一并由知而行、实然与应然相统一并由现实而达理想、自觉与自愿相统一并由自觉而达自愿是友善信仰的重要特征。友善既有其现实之物质基础,它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由此而带来的人际关系和谐诉求的客观反映,特别是它顺应了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人性自我完善的客观必然性;同时,友善还有其我国传统德性主义之文化基因,它在传统文化中有其“仁者,人也”这一以德立人极的本体论根据,有其“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价值论依据以及对“和为贵”的处世智慧的传承。友善的现实根据和文化基因的有机融合是其能够被提升为核心价值观并最终为最大多数人所信仰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友善;核心价值观;信仰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百年演进及其动力机制

 孙  亮1,2

( 1.南京大学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23; 2.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摘   要: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百年演进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创建探索期、调整动荡期、修复发展期、战略性安排期。1928年《巡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正式创建。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没有被“中止”,也没有被“无形废除”,而是进入到探索调整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种政治运动接连展开,运动式巡视应运而生。“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巡视工作虽然受到严重影响,但并没有中断。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巡视制度进行了修复与发展,党内监督成为该时期巡视制度的主要功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已跃升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在百年演进中实现了双重转向,即巡视模式由秘密式巡视转向运动式巡视,再转向制度式巡视。巡视功能由革命动员转向组织领导,再转向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百年演进是外部压力、内部推力、主观助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巡视制度;巡视条例;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伦理关系的认识与塑造

 焦金磊,王露璐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摘   要:伦理关系既是社会关系的显性呈现,又是人的发展状况的重要标识。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历程中,始终将伦理关系的改造与革新作为重要使命。具体来说,这一伦理关系塑造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早期共产党人对旧社会伦理关系的批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对伦理关系实践的适时调整,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主义伦理关系建设的全面展开,以及新时代共享发展伦理关系的新意涵。这一脉相承的历史过程既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又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伦理关系;历史过程




 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的功能图景与预案优化

 陶  鹏1,张家俊2

( 1.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46;2.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摘   要:非常规突发事件冲击着应急管理体系并引致非预案行为出现,制度学习则是提升韧性水平的关键。聚焦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联防联控机制的响应功能及其预案优化问题,通过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的文本数据库并开展内容分析,归纳出现实场景下联防联控机制的功能图景及特点,并将此与已有预案功能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新发传染病疫情响应功能在现实与文本之间的差异,通过危机学习汲取经验并优化预案体系。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功能图景;预案优化




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风险治理创新

 周利敏,谷玉萍

(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广东广州  510006)


摘   要:人工智能促进了社会风险治理系列创新,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热烈讨论的问题。通过典型案例与理论研究发现,就“技术治理”而言,在人工智能时代,风险治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只有对技术做出最佳选择,才能促使治理效果最佳化。就“政府社会”而言,人工智能不仅提高了政府治理能力,而且通过复杂的自适应系统、社区参与与社区赋权促进了民间社会成为治理主体。就“挑战前景”而言,人工智能将在许多方面迅速使人类智能落后,最重要的风险治理技术问题将由人工智能负责,出现所谓的“技术奇异性”或“奇异性”现象而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就“不足陷阱”而言,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比人类大脑要危险得多,它可能逃脱人类控制并制造更大的社会风险,在治理社会风险的同时,也可能制造了新的社会风险。尽管如此,人工智能是社会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快速性、准确性与广泛性其他功能,促进了风险治理的重大变革,治理者应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主动适应其发展变化。


关键词:人工智能;社会风险;风险治理;治理创新;全生命周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动员与社会组织回应

——基于新冠疫情防控的混合研究

 周  俊

(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摘   要:社会组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能够发挥补充和补足政府功能的作用。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特征,制度环境和治理能力视角下的研究难以对此做出合理解释。借助扎根理论方法对动员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动员具有与疫情防控需求、社会组织整体发展水平、政府日常工作相“适配”的特征,是一种“适配型动员”;进一步的案例分析发现,社会组织在不同层次上参与到疫情防控之中,但其参与受动员政策的影响有限,对政府动员显现出“低度回应”特征。提高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动员力,既要加强动员政策与社会组织实际需求的适配性,也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监控。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新冠疫情防控




基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信任与信心”舆论引导策略实证研究

 郑  湛1,王  慧1,肖  磊2

( 1.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摘   要: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氛围。立足国家层面,将疫情期间的新闻策略归纳为三种典型策略框架——建构大国形象(强信心)、筑建共同体文化(暖人心)、建立公正机制(聚民心),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对三大典型策略的主流新闻,人群的反应均倾向于比较积极的情绪,认可程度及信心倾向较高;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的人员、收入稳定人群、26—45 岁的中青年对国家拥有更强的信心。


关键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分析框架;舆论引导策略;传播效果




 企业多重雇佣关系模式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研究

 张宏如1,孙  继1,李功华2

(1.常州大学商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2.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诱因-贡献模型,通过72名部门主管与241名员工配对数据,研究企业不同雇佣关系模式对员工职业胜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投入不足型,过度投入型和相互投入型雇佣关系模式对内部人身份认知和职业胜任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准交易契约型雇佣关系模式对内部人身份认知和职业胜任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内部人身份认知在雇佣关系模式和职业胜任力之间起中介作用,组织氛围正向调节了内部人身份认知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


关键词:雇佣关系模式;内部人身份认知;组织氛围;职业胜任力




 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毛丽娟,夏杰长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北京 102488)


摘   要:旅游业被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能够增加居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并联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然而,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假说始终存在争议,未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在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探讨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产业转移情况和居民福利效用变化,使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并具体区分了旅游业发展对沿海发达省份和内陆欠发达省份的经济影响之间的差别。


关键词:旅游业;区域发展;经济增长;一般均衡




 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

 汪  群1,2,傅颖萍1,钱慧丽3

(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2.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  213032;3.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0)


摘   要:基层河长作为河长组织体系中的“末梢神经”,在全面建立河长制中起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因此,构建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对于规范基层河长的工作要求,提高其履责能力,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任务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22位基层河长进行访谈,借助软件ATLAS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利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构建出包含五大维度共23项胜任要素的基层河长胜任力初始模型,据此编制基层河长胜任力测量量表。通过问卷调查,对基层河长胜任力初始模型进行检验与修正,最终得到了由河湖管理能力、协作力、抗压力、专业素质和人格特质等维度构成的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实践中,要把基层河长胜任力构成要素作为基层河长评价考核和培训的重要依据以及河长制制度完善的重要指引,使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键词:河长制;基层河长;胜任力模型




 论互联网医疗第三方平台的风险及应对

  陆海波

(东南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


摘   要:随着国家倡导的“互联网+”计划的发展,医疗行业应声而入,不断转变模式,出现了各种互联网医疗平台。其中最为成熟的互联网医疗第三方平台,不仅具有一般第三方平台所带来的风险,还存在咨询类平台易泛滥、以咨询之名行诊疗之实、风险的不确定性更高以及被利益俘获的风险。平台的服务是关涉健康的信用品、服务具有高度的人身依附性、医生职业水准的不确定性以及患者更易丧失理性等特征是造成这些风险的成因。为消解平台的这些风险,需完善立法,明确平台的准入标准以及咨询与诊疗的界限;引入负面清单制度,实现对互联网医疗服务范围的限制;落实社会共治理念,赋予平台监管的“权力”,发挥技术监管的优势;明确第三方平台的法律责任,最终实现对互联网医疗第三方平台的包容审慎监管。


关键词:联网医疗;第三方平台;风险;监管




 融资租赁:民营养老机构设施升级的路径选择

 韩振燕,姚光耀,刘唯一

(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摘   要:针对民营养老机构受制于资金实力弱、融资渠道不畅、盈利率低及康复护理设备价格昂贵,养老服务整体质量难以明显提升的困境,融资租赁这一金融工具能够有效缓解其融资难题。基于融资租赁理论,融资租赁与民营养老机构设施升级在资金、投资回报期限、时间需求及管理方式方面存在耦合性,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民营养老机构设施升级的直接融资租赁+厂商租赁模式、售后回租模式和分成租赁模式,结合养老机构融资租赁实践案例,提出政府、融资租赁企业和民营养老机构多方协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融资租赁;民营养老机构;设施设备;企业生命周期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并按照规定向作者支付相应稿酬。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一流学科  一流期刊


扫码关注我们

走近《河海期刊》


新媒体编辑:河海大学期刊部媒介传播工作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