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四维审思
引用本文:杨文圣,张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四维审思[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4):1-9.
作者简介:杨文圣(1972—),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杨文圣老师近照)
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更加突出的发展主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深化对促进共同富裕规律的认识,共同富裕思想不断发展,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的统一。从主体而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与差别富裕相统一的全民富裕;从目标而言,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的全面富裕;从要求而言,共同富裕是权利共享和义务共担相统一的共建富裕;从过程而言,共同富裕是动态过程与发展目标相统一的渐进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广大人民群众庄严承诺的初心与使命,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共同富裕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融合,统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聚焦“共同”与“全民”,着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紧扣发展主线,在动态发展中循序渐进地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渐进富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更加突出的发展主题。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重要目标,从而开辟了一条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促进、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相内嵌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焕发出巨大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有必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理性洞见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和理论逻辑,从而助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当前,学界关于共同富裕内涵的研究大致沿着以下两条路径: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一般层面和特殊层面以及价值、目标、实践相结合等多维度来解读;另一方面,从基本要素构成出发阐述共同富裕。在笔者看来,还可以根据全民性、全面性、共建性和渐进性来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其中,全民富裕集中凸显了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全面富裕深刻阐释了共同富裕的具体要求,共建富裕明确表达了共同富裕的实现手段,渐进富裕清晰展现了共同富裕的现实演进,四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不可分割,统一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进程之中。
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与差别富裕相统一的全民富裕
富裕是世界上每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我国追求的是十四亿多人口共同迈入现代化社会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对西方现代化和福利社会的一种超越。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均贫富、杀富济贫,而是消除贫穷和两极分化基础上的普遍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普遍富裕与差别富裕相统一的全民富裕。
1.全民富裕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对一个政党来说,立场问题决定了其行动的方向和优先序,更决定了其性质宗旨、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秉持以资本为中心的立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共同富裕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其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且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将共同富裕的价值考量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战胜艰难险阻,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历史向前变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共同富裕愿景唤醒群众的共同体意识,并进行了一系列改善人民生活、消除贫困和剥削的社会实践,有力地将群众组织起来,使之共同为革命胜利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也揭开了中国开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篇章。1953年,我们党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并明确指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苏联工业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且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分步骤有序地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工业发展状况呈现出较好的态势,为未来解决贫困问题并将共同富裕理想付诸实践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前提。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之间的关系,将共同富裕提升到本质性高度。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直接将共同富裕的目标包含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中,这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制度的价值规定作出了根本性回答。党和国家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革命性变革,开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治理贫困,以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活力,使得我国“先富群体”出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紧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调节社会分配作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在追求“富裕”的同时更加侧重“公平”,以补位城乡与区域差异来避免社会两极分化,以筑牢公平正义底线来破解相对贫困之局,以培育精神共同体来彰显社会主义本色,不断在实践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下的共建共享共富之路。由此,共同富裕已经进入扎实推进阶段。从百年建党的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就一直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进,形成了一个亲密无间、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它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这不仅是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应有之义,还是激发群众创造性、凝聚共富推力的内在要求。
2.全民富裕的评判标准:成果是否由全体人民所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否满意、改革发展成果是否由全体人民所共享,是评判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得失的第一标准,也是衡量共同富裕这项造福民生伟业的根本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源。社会主义现代化超越西方资本主义两极分化,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其坚持人民整体利益优先,全体人民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都能一视同仁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改革的红利。所谓一视同仁享受发展成果是指人民群众作为共享发展的主体,不论其种族、性别、信仰、地域、职业、阶层等自身因素,都能够真正享受生产力发展所创造的财富,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其中,弱势群体和农村地区的脱贫问题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上必须致力解决的短板问题。我国现已如期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脱贫攻坚胜利收官,但仍然面临着相对贫困的挑战。因此,全民富裕应当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人民对发展成果的享有情况,努力把“蛋糕”分好,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目标。
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全民富裕具有非同步性和非同等性,它承认一定的合理差距。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可能齐头并进。”平均主义要求共享发展成果的“平均”,既违反了共同富裕的原则,又有悖于共享发展的理念,还挫伤了相当一大部分个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一方面,由于自然禀赋、主观努力、外部环境等差异引起的收入差别是既定存在的事实;另一方面,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仍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标准,不具备平均分配的客观条件。承认共同富裕的差别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民群众的进取心和创造力,而这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全民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全民富裕的核心任务:协调个体和共同体的利益矛盾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利益与需要不断展开、满足和实现的历史。客观世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人就必须以自己的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改造客观对象,使世界不断满足自己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共同体中主体的多样化利益需要具有合理性和非合理性之分,利益亦如此,个体对于非合理性利益的追求必然会造成其与其他个体或者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共同体的和谐发展。恩格斯认为:“每一个人的利益、福利和幸福同其他人的福利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事实却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不言而喻的真理”。承认社会利益主体的差异需求,并允许特殊利益的存在,这样既能够调整社会既有秩序,积极应对共同体中的利益冲突和潜藏风险,又能够保持利益矛盾处于有序的动力促动状态,调动利益主体的劳动积极性,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从愿望表达和利益代表上看,共同富裕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是国家、集体与个人共同利益的聚焦点,体现了共同体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等目标上的高度一致性,是人民群众短期利益、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协调统一。如何在共同富裕道路中奏响一曲变幻动听的交响乐就需要协调利益矛盾,就要寻求最大公约数,实现共同体中的利益主体之间、主体利益需求之间的和谐,此之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为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个体,如果每一个人都忽视共同体利益而片面地追逐局部利益最大化,那么,个体利益之间存在的相互对抗性并不能保证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利益纷争和社会矛盾,其中许多都是由对特殊利益的过度追求和对共同利益的忽视而引起的。因此,有效调节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使得不同利益行为主体在追求其个人利益的同时还能够与集体利益诉求不谋而合,从而将分散的个体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共同发力的集体力量,实现总体最优的效果。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党和国家发挥统揽全局作用,将共同利益摆在优先位置,通过完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的各项制度机制,加强社会调控和各方协作,建立和维护共有利益,使得各地区、各行业和各群体之间相互协调,化解利益冲突,促进利益和谐,确保所有人能参与经济发展,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共同繁荣。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的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就本义上来讲包括了两个维度:“共同”和“富裕”。“共同”回答了所追求的富裕属于谁的问题,即共同富裕是涵盖全体人民的全民富裕;“富裕”回答了所追求富裕的多维性,即富裕不是单一的、低水平的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现代化,因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的富裕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反映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总和,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的全面富裕。
1.全面富裕的首要目标:满足人民全方位的需要
从人的本质规定来看,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是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相区别的显著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从人的需求演化逻辑来看,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民群众有着多样且广泛的需求,当人们的基本物质利益得到了满足之后,就会对精神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等领域的非物质利益层面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从生存性利益诉求转向发展型利益诉求。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一方面,不充分体现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总量、程度和态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受到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交织的反复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无疑给共同富裕的前进步伐造成了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不平衡体现在各群体、各区域和城乡的发展存在着失衡问题。在群体收入层面,改革开放以后,从整体上看我国居民收入较之前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在区域发展层面,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资源禀赋差异,加之受到区域发展协调性不足的影响,导致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城乡发展层面,农村在生产条件、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相对滞后于城市,脱贫的主战场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多样性需求难以相匹配,制约了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通过中国探索的实践过程转化为客观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这意味着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共同富裕更加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着力破除区域、城乡、行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藩篱,积极探索具有平衡性、包容性、全面性、协调性的动态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实现人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提供物质基础。
2.全面富裕的总体要求:促进社会全方位发展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认为,系统是一个由不同要素以一定的联合方式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将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运用于新时代中国共同富裕伟大实践中就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整体观和长远观,以总体性战略为指导,深刻认识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全面富裕,囊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和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对物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美好生活的总和;人民群众所处的社会也是一个由多维度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与此相对应,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和各要素的协同联动、相互促进,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政治建设为框架为共同富裕举旗定向,以文化建设为内核厚植共同富裕的精神理念,以社会建设为依托筑牢共同富裕的公平根基,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打造共同富裕的驱动力量,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整体性的现代化建设。
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逻辑为主导,在其推进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贫富分化、经济危机频发、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精神萎靡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现代化弊病。中国式现代化对于西方式现代化扬弃之处恰在于其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绿色、可持续和全方位发展。全面富裕通过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促成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协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相促进的共赢局面,全面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3.全面富裕的最终目标: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人的现代化,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根本体现。共同富裕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目标取向,不仅在精神向度上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还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人本内涵。共同富裕将“人的发展”置于核心,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以人本逻辑为主导来构建全面富裕社会的实施框架。该逻辑是以人的发展为起点,通过自由自觉活动彰显个体的主体性、创造性,达到人的身心发展、需求满足、能力发展三者的有机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的社会形态,最终通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人的发展到社会的发展再回归至人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人始终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其所处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正是如此,我们要求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此摆脱物的关系束缚,充分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成为能够自主活动的主体,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
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满足人全面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提供人自由发展的空间。一方面,人的需要具有丰富性,人民对物质层面、对精神文化以及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就这一方面而言,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加丰富的过程,这就为消除人的片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人的自主自由发展依赖于丰富的社会交往、社会实践为其创造优质的平台及空间。在这个意义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协调推进的社会以充分发展、高度发达、自由流动的特征给所有的人提供了真正且充分的自由发展,保障了个体创造性能够得以自由自主发挥,使得人人都能内心丰盈、精神充沛、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之间。
三、共同富裕是权利共享和义务共担相统一的共建富裕
历史和实践经验表明从天而降的幸福是不存在的,自动成真的梦想是不可能的。从整个社会生产经营过程来看,每个参与者在自己的领域和环节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参与各方之间的合作和配合也极为关键。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同时也意味着具有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潜力,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激发全民共建富裕的创造活力。
1.共建富裕的主要对象:社会财富
马克思在指认资本主义国家为虚假共同体时,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将虚假共同体中分配领域存在的不公正问题直指生产的源头,揭示了社会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有关社会财富分配的命题,它也离不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基础,其中“做大蛋糕”要求不断提高生产力和积累社会财富,“分好蛋糕”要求将共同富裕的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把“蛋糕”做大,就是从根本上通过经济总量的增长来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那么共同富裕的实现只能是空中楼阁,“分好蛋糕”更是无从谈及。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通过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持续积累社会财富,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缩小贫富差距,为共同富裕社会的建设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然而,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尽管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但我国依旧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人均水平而论,我国和发达经济体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钥匙,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就是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面对经济转型路上的难题障碍,必须引导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更加高效地配置资源,提高社会生产率,以科技创新赋能共同富裕,形成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现代化就是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为中心任务,提高富裕程度,满足“做大蛋糕”对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使先富向共富的转变。因此,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应当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使命,要求党和国家紧紧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依靠共同奋斗将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做大做好。在继续强化“做蛋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高均值和缩小方差,在“分好蛋糕”的同时凝聚社会共识和强化群体力量,齐心协力推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共建富裕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
“共同”一词内含有团结合作的意蕴,共同富裕作为国家意志、社会共识和人民愿望的集中体现,它的实现依赖于共同体的每一名成员承担共同体所赋予的责任,竞相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成为推进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的促进力量。单个人的劳动无疑是分散和有限的,显然无法满足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因而为了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人们之间稳定、持久的一些联系才会发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只有以一定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从整个社会生产经营过程来看,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主体的劳动群众有计划、有组织的协同劳动,使得分散的个体得以聚集为群体的力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因此,共建富裕的创造主体必须是人民群众,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一个具有劳动伦理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社会财富,形成共同的意志和行动,将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转化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力量。每个人身处于共同体当中,既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更是共同富裕的推动者,推进共同富裕是共同体中所有利益主体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论是个人幸福还是社会发展都要依靠自己的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共同富裕是动态过程与发展目标相统一的渐进富裕
历史事实表明:从古至今,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目标,然而其兼具渐进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是动态过程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将共同富裕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相融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动态发展中循序渐进实现共同富裕。
1.渐进富裕的理论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以及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推导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共同体的历史演进,并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下的所有制基础来划分共同体的具体形态。共同体形态的演进逻辑反映了人类社会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现的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变迁的过程与轨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进而转换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视角来看,在生产力层面,共同富裕积极扬弃“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以此来确立以全民富裕为目的的社会生产,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够的高度,仍需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的跃迁;在生产关系层面,共同富裕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制度运行中仍然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初次分配环节,政府、企业和居民分配关系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较低,收入分配的初始差别容易拉大贫富差距;在再分配环节,政府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力度有限,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保等手段的政策工具的执行效率有待提升;在第三次分配环节,我国尚未形成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公益慈善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第三次分配机制不健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不显著。因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式的共同富裕,就要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作为不断扬弃的运动,它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现代化建设中统筹安排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阶段性制度改革和政策机制,既不能落后于生产力,又不能超越生产力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既要方向锚得准,又要步伐走得稳,步调走得准,分阶段、分步骤、稳步推进共富。渐进富裕是中国改革的“过程哲学”,体现了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的尊重。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因此,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要以具体战略为依托,在逐步完成阶段性的战略任务中迈出坚实的步伐,不断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激发创新增长新动能驱动经济增长,为实现共同富裕在生产力层面的目标要求增量赋能。
2.渐进富裕的现实基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共同富裕社会的建设必将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整体上显著提高,逐渐步入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型阶段。但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相对贫困问题长期存在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通过实践探索转化为客观现实。如何释能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和缩小三大差距,清除共同富裕路上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如何激发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进取心、创造力和强化社会群体力量使之推动共同富裕。这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要完全完成非一时之功。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破解发展的难题就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现实性,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与未来共同富裕的各项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实事求是地推进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项长期、紧迫的历史任务,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受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也不一样。因此,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无所作为,一旦时机成熟,就应当果断把握时机,积小胜为大胜,促成质变,积极、稳妥地朝着共同奋斗目标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同时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党中央对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作出了明确部署:“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这体现了发展目标长远性与发展过程阶段性的统一,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将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现实要求与主体能动结合起来,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3.渐进富裕的基本原则: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回顾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之际,磨炼于艰难困苦之中,肩挑救亡图存、国富民强的使命担当,有效将民众组织起来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个历史性难题,在站起来、富起来并迈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经受住时代检验、永葆纯洁性和先进性的百年成熟大党。历史和实践经验表明,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必须把握好的四个基本原则,即“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其中,尽力而为是一种攻坚克难的积极态度,它考验的是共产党人不惧万难、不畏强敌、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今天,在追求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领导和团结全体人民,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以此来有效抵御重大风险、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困难、解决重大矛盾,踔厉奋发并有所作为。量力而行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它考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就要求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纵观全局和理性分析,绝不超越阶段和好高骛远,绝不脱离现实基础与客观条件,逐步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进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表明: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二者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既需要在尽力而为中科学判断客观实际,又需要在量力而行中满怀气魄和干劲。打好攻坚战和打赢持久战必须在量力的基础上更加尽心,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谋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久久为功,行稳致远。
五、结语
人类社会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着贫困和不平等两大问题,然而这两大难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探索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并提出了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旨在探索一种可持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新模式,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证明了该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迈入新时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态进程中理解“共同富裕”,必须科学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共同富裕是普遍性与差别性相统一、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权利共享与义务共担相统一、动态过程与发展目标相统一的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征途上,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增强理论自觉,坚定人民立场,找准方向道路,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点击“阅读原文”,登录我刊官网并查阅近期完整版PDF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第三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并按照规定向作者支付相应稿酬。
往期精彩回顾
共同富裕视域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
扫码关注河海期刊
新媒体编辑:河海大学期刊部媒介传播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