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脑洞大电影——《宝莱坞机器人之恋》
今天介绍一部印度科幻电影《宝莱坞机器人之恋》。
片名Endhiran / Robot (2010),别名铁甲战神(台) / 铁甲情痴终结者/ 机器人。
大家都知道,科幻电影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电影重工业发展水平。根据资料显示,本片耗资约16.5亿卢比(约3500万美元),是截至2010年为止,宝莱坞史上的最贵电影。随后这个最贵电影记录被《巴霍巴利王》(2015)的25亿卢比打破。
好钢用在刀刃上。观众们可以看到,《宝莱坞机器人之恋》将3500万美元基本都用在了电影特效方面,,通过光怪陆离的特效镜头,配合编导陨石坑一般的脑洞,完成了一个颇具印度口味的科幻故事。
火遍全网的一段动作戏
影片最大的亮点和看点就是片中各种各样的无边脑洞。
七弟被设定为近乎全知全能的存在,可以远距离操纵金属,行动迅速可以以一敌百。
混迹网络有点时间的人,即便没有看过完整电影,也会见过动图。网络上流传着众多动图和视频片段,全部截取自《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的高光时刻。
很多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会觉得十分新奇,想问出自哪部电影。答案很简单,都是出自这部神奇的《宝莱坞机器人之恋》。
说实话,《宝莱坞机器人之恋》的剧情并不复杂,单纯的通过加入大量支线情节和宝莱坞歌舞,拉长了影片长度。《宝莱坞机器人之恋》片长177分钟,将近3小时的片长足够拍摄两部常规长度的影片了。
科学家瓦西研制成功一款智能机器人,起名“七弟”,想让七弟服务人类,更想让成为量产武器服务印度国防事业。就像想要研发一个军民两用的超级智能机器人一样,想功能多又想全面普及,这里面肯定会有问题。
七弟在融入人类社会过程中,凭借其无知,闹出了不少笑话。随后奸人乱入,瓦西的老师波拉教授想要以此发财,给七弟植入攻击模块,想要改造七弟为大杀器,结果玩火自焚。随后瓦西为作出一系列努力挽救女朋友和七弟。
就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人工智能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程序只是按照设定行事,没有道德标准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只是工具。在谴责机器人的时候,人类更应当反思自己。如果人类没有那么多私欲,不要总是想着毁灭同类,或许创造出来的工具也就不会那么邪恶,《终结者》中的机器人也就不会想着消灭人类了。
七弟在独白中表示:波拉教授给我添加的战斗杀人程序,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东西,那些关于自私背叛欺骗等等的阴暗面,幸好我不是人类,我拔掉芯片就好了。
如果人类也能拔掉一块赘肉,删除那些邪恶负面想法,就好了。
另一段劲爆动作戏
科技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人们关于人工智能的思考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阿西莫夫在1942年的短篇小说《Runaround》(《环舞》)中首次提出三定律: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第二,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第三,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后来鉴于三定律bug颇多,阿西莫夫又加入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因不作为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史皇2004年主演的《机械公敌》就是根据阿西莫夫的同名小说集改编的,同样也是强调机器人三定律。
伦理问题是人工智能绕不过去的坎儿,机器人三定律虽说不是特别完备,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当印度科学家开始研究人工智能时,伦理问题只是他们考虑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最优先考虑的内容。
片中的智能机器人名叫“七弟”,他多次强调自己的配置以及能力,比如CPU多快、内存多大,这也正说明印度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因为在发展初级阶段,性能功效是首要问题,解决人工智能从无到有才是首要任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研制方、研制成品“七弟”都一直在强调性能。
如果人工智能非常成熟了,研制方自然会考虑其中的伦理问题。比如是否要遵循三定律,对机器人暴力行为设定边界条件。在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这是必然需要考虑的事情,比如《机械公敌》《升级》等影片,都是其中比较成熟的作品。
既然印度的人工智能只是起步阶段,那么印度电影人在脑洞大开的时候,就会充分体现出人工智能初级阶段的特点。比如影片中极度强调人工智能的性能,恨不得把所有能够想到的全部表现出来,逻辑问题留给别人思考去吧。
相反,发展过于成熟的人工智能反而会在影视作品表现上受制太多,难以突破。成熟的影视作品和成熟的人工智能自然会考虑逻辑性,缺少了点天马行空的脑洞,看起来也会少了点印度特色。
印度脑洞大电影,
天马行空不着地。
欢迎留言讨论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在看的你正在变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