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析诺兰最软科幻电影——《信条》
今天聊聊电影《信条》。
片名 Tenet/ Tempus (2020),别名TENET天能(港/台) / 时空追捕。
因为疫情影响,诺兰的《信条》上映时间一拖再拖。当《信条》确定定档9月4日后,广大影迷和电影行业从业者都欢呼不已。
对标《信条》的《神奇女侠2》《花木兰》眼瞅着《信条》撤档后,也才宣布撤档。有了《信条》打头阵后,其他影片才敢紧跟着接上。加上之前复映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诺兰被称为今年电影票房“救世主”毫不为过。
首先要说的是,推荐大家观看诺兰的这部新片,而且有条件的话,建议大家可以多看几遍。
不要被假粉丝的故弄玄虚吓住,我并不是担心观众们看第一遍的时候看不懂,而是在多次观影时,就会体会到导演在片中做出的各种精妙设置。
很多人看完会发出下列图片式的自嘲:
其实大可不必,看完此文应该就能明白怎么回事了。
本文分七个部分讨论《信条》,前五个部分无剧透,后两个部分涉及部分剧情。
1.《信条》观影前的准备工作
2.《信条》与以往诺兰作品最大区别
3.《信条》的炫酷观影体验
4.《信条》里涉及的物理常识
5.诺兰影片的一贯核心要义
6.《信条》关键设定讲解
7.《信条》关键情节分析
极简回答:不需要。
根据诺兰以往电影来看,很多人会根据预告片等内容作出一些“预习”,而且会取上各种吸睛标题,吸引大家去看“预习”。在一波又一波营销下,本该带给观众试听享受和快乐的电影似乎被诺兰“假粉丝”带偏了。
同样根据诺兰以往电影实际内容来看,网上一切的“需要预习”“前置信息”等声音都没有必要。
电影是拍给观众们看的,观众就是如你我的普通人,而不是拍给少数人士去看的。只要大家智力正常,就不用担心看不懂诺兰的电影。
理解《信条》就像理解诺兰的以往电影一样,只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影片表达核心内容就行。
《信条》的核心我放在后面说,先说说表现形式。
这部《信条》有一个不同于以往诺兰作品的最大区别,就是影片不会花一半时间给观众铺垫基础知识。
《星际穿越》会花大量时间给观众铺垫时空穿越的基础知识,《盗梦空间》同样会花大量时间给观众铺垫时间延长的基础设定。
在《信条》里并没有这样来,而是开场五分钟就直接嗨一波,影片设定放在过程中慢慢讲述。
影片上来就整硬菜,就像打牌斗地主一样,上来先甩出几个炸弹,把观众整晕了。
随后更是炸弹王炸同花顺一个接一个,并没有给观众多少喘息的机会。
以往作品有点儿像温水煮青蛙,先讲影片设定原理,再讲主题,给观众们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信条》设定放到影片中间讲,先摆现象,然后提了一下设定,再摆现象。
但如果适应了影片设定,就可以跟上导演的节奏。
其实从影片设定基础就可以看出,《信条》并不像以往诺兰的那些硬科幻电影作品,而是一部建立在空谈脑洞基础上的软科幻视觉大餐。
本片是几部中科学依据最弱的一部,观众们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物理知识就能理解。说得好听点是科学依据“最弱”,说白了就是脑洞大开的闲扯淡。
欣赏完《信条》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诺兰威武。他能够用一种老少咸宜的方式把“时间”具象化,把一个简单的点子用炫酷的叙事表现,这就是诺兰的魅力。
反向流动时间肯定不是什么新奇点子,但如何表现绝对是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我最佩服的不是反向时间这个点子,而是创作团队能够想到反向时间并且将其具象化表现出来。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在《信条》中具象化,导演用视听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正向反向,着实令人大开眼界。
我们常说的“倒背如流”并算不上是反向时间,也就是倒着说话而已,每个字的发音还是正向的。
“你好”的反向时间表现并不是“好你”,而是“oah in”。
影片中的细节处理完全做到时间反向,视频倒序、声音倒序等。以声音为例,汽车向你驶来时,声音音调是由高变低。
原理很简单,初中物理告诉我们,汽车经过时,计算音调频率时,要声音传播速度加减汽车运动速度,驶来时音速加车速,驶离时是音速减车速。
在影片中则是真正做到了音调由低变高,体验感新奇又完美。
这里复习两个初中物理知识,这里和大家复习一下。
其实只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完全囊括片中涉及的知识点了。毕竟电影拍出来是给人看的,如果只有博士才得看得懂,岂不是拍了一个亏钱玩意儿么。
一、熵(entropy)。
大家只需要定性的知道“熵”是一个度量就行,就像“质量”是衡量惯性的度量,“熵”就是热力学中表达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
学过热力学的同学肯定会对“熵焓㶲㷻”很熟悉,对热力学三定律也很熟悉。“焓㶲㷻”这种专业性更强的名词不用管,只要还记得“熵”就行。
有关熵的便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原理。在孤立系统中,体系与环境没有能量交换,体系总是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整个宇宙就可以看成一个庞大的孤立系统,而最终宇宙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片混沌。一个文明想要维系自身就要维持自身的低熵程度,《三体》里的神级文明说到的“低熵体”指的就是这些。
要注意这里的前提,“孤立系统”和“体系与环境没有能量交换”。《信条》中在满足两个前提的情况下,做到了熵减,这就是圈地自萌式的扯淡,在没有能量注入的情况下,想要增加有序度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只要电影能够拍的自洽,随便怎么编都行。
二、矢量和标量。
衡量一个物理量的有数值大小、有方向的时候,这就是矢量,如果只有数值大小、没有方向的,这就是标量。
所以我们常见的力、力矩、线速度、角速度、位移、加速度、动量、冲量、角动量、场强等就是矢量,质量、密度、温度、功、功率、路程、速率、体积、时间、热量、电阻等就是标量。
影片中给温度变化加上时间变化,似乎让热量变成了矢量,这就是偷换概念耍流氓的行为。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就是,热不可能自发地、不付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至高温物体。即便想出时间反向流动的点子,没有能量输入,也不可能完成这种任务。
软科幻小说也要遵守最基本的科学原理,而观众们在看影评时,任何影评只要说到连基本物理常识都弄错的言论,建议大家不要继续看下去了。
此类自嗨式的评论既没有科学素养也没有人文素养,除了传播误解,别无他用,不如不要浪费彼此时间。
电影的目的是给观众们看的,观看诺兰的电影完全不需要将其神化,网传的那些观影前准备工作都是故弄玄虚。
加上本片是诺兰科幻电影中科学依据最弱的一部,所以大家更加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物理知识就能理解,抓住影片的内核就行。
这个内核就是诺兰一直未变的人文关怀。
科技说到底是为人服务的,人没了科技再发达也没用,以人为本,只有人还在,创造发明才有意义。
影片节奏很快,在150分的时间内讲了很多东西。但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就会明白,诺兰只是在讲一个他讲了很多遍的故事。
具体到《信条》中,核心要义就是把握当下,活在现在。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全片。
与诺兰的以往几部作品类似,《信条》也是讲述活在当下的科幻电影。
用片中多次重复的台词讲:一切已经发生的,将一定会发生,并且一定发生了。(Everything that has happened will happen, and will always have happened.)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加上时间维度算是四维。而时间的流向是亘古不变的。
《信条》里脑洞大开,遥想着未来人类开发出可以逆转时间流向的机器。原本正向流动的时间突然变成反向流动,想想就很有趣。
影片的剧情核心就是未来人类想要摧毁过去,生活在过去的人发觉端倪,全力阻止世界毁灭。
影片的设定核心就是时间反向流动,所有的炫酷画面都是在将时间反向流动具象化。
一、实现逆转时间流向的关键是一个由未来科学家发现的算法。
未来科学家自比曼哈顿计划中的核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极度害怕科技会被狂人用来毁灭世界。于是未来科学家将算法分为九份,通过时间反向流动,分别将九个部件隐藏到九个有核国家核原料中。因为有核国家对核原料的看守是世界上最严密的,关键物品藏在其中肯定会很安全。
二、实现时间反向流动的机器是一个类似旋转门的装置。
一侧是正向时间,另一侧是反向时间。为了方便观众们理解,《信条》用颜色将其具象化。红色一边是正向时间,蓝色一边是反向时间。
逆转时间机器的使用是全片关键。只要牢牢把握片中角色使用机器的时间点,就可以很轻松理解影片时间线。
举个简单例子:某角色从正向时间进入逆转时间机器,时间流向改变了180°,他在反向时间内行动一段时间,在正向时间流向的人看来,他就往过去行进了这么长时间。当他再次进入逆转时间机器,就可以再改变时间流向,将反向时间转正,看起来就是他回到了过去,未来人就可以由此回到过去。
一、男主角。
男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 John David Washington是影帝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的儿子。约翰·大卫·华盛顿原本是一个并不成功的职业橄榄球运动员,改行做演员后接手了许多优质资源,也有很多人说《信条》是诺兰捧华盛顿儿子的,你可以就这么一听。
他在影片中的角色没有名字,就叫主人公“The Protagonist”。
这样设定一方面是导演诺兰幼年深受007系列电影影响,对无特指主角有一种特殊情愫。同时,类似无名氏的主角可以让观众带入自己,仿佛能够拯救世界的就是在座你我每个人。
二、女主角“高妹”伊丽莎白·德比茨基 Elizabeth Debicki。
伊丽莎白·德比茨基在《银河护卫队》《了不起的盖茨比》《秘密特工》等影片中均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身高1.9米更是她的最大标志,她也被国内影迷成为“高妹”。后来也正是诺兰妻子的推荐,她成为了本片的女主角。
诺兰专门为她量身定做女主角凯特Kat这个角色。如何量身定做呢?在影片中很直白地给出了答案。另一场重头戏公路追逐战中,伊丽莎白·德比茨基1.9米的身高发挥了关键作用,相信大家看完就知道为什么要这么高的女主角了,完全是导演量身定做的剧情需要。
三、反向子弹的破坏力。
按照影片中反向时间的设定,中了反向子弹的人会很惨。如何“惨”法并没有细说,但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
在正向时间内,中弹后肌体会慢慢修复,但在正向时间内中了反向子弹,那么伤口只会向着愈合的反方向发展,结果是自己把自己治死。唯一的救治方法就是去反向时间线内治病,有所好转之后再返回自己的时间线。
主人公花了大力气救治凯特,就是这个原因。考虑凯特当时的伤势,眼前的旋转门在反向时间内还处于敌人控制中,只能舍近求远跑去奥斯陆自由港的旋转门。
有了这层关系,才把影片开头的戏和中间的戏完美结合起来。
四、时间钳形行动。
这个词是影片中的创新。原来的“钳形攻势”是一种战术名词。钳形攻势是将部队兵分两路,从两个方向发起进攻,进攻方仿佛一只钳子,钳形攻势由此得名。
在《信条》中,诺兰将钳形攻势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分割。部队从正向时间和反向时间两条时间线同时发起进攻,从时间维度看,也仿佛一只钳子。
两条时间线的夹击,不仅听起来很新奇,看起来也是同样炫酷。作为影片的重头戏,时间钳形行动将正向时间和反向时间玩到极致。
处于正向时间的红队,依照蓝队的已有经验制定战术,在战前1小时召开战术发布会,在爆炸前10分钟抵达战场开始行动,同时看见蓝队战斗完毕正在撤离,红队随即投入战斗。
处于反向时间的蓝队,依照红队的行进路线制定战术,在战后1小时开总结分析会,在爆炸后10分钟抵达战场,同时看见红队已经准备离开了,蓝队随即开始战斗。
五、男配角尼尔Neil的身份。
男配角罗伯特·帕丁森 Robert Pattinson手握《信条》《新蝙蝠侠》等众多资源,堪称华纳一哥。
尼尔关于自己身份的表述语焉不详,留给观众们诸多猜测。最多的猜测集中在他是不是凯特的儿子上。其实尼尔是不是凯特儿子并不重要,只要影片中没有明说,是或者不是都可以解释,观众能够找到一个自洽解读就行。
黄昏时分无故人,
珍惜当下莫留憾。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好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