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越拉越大的

姚绿冬 HR星空学社 2021-10-22



你是不是经常脑中会闪过一个念头或一丝怀疑,为什么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始终没有感觉到自己进步?可能这是很多人都会在遇到困难或挫折后扪心自问的问题。

很多时候,你认为的“努力”可能并不如你所想的那般有效果。关键在于,你的“努力”是否用对了方向,并且是“真正的努力”。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大多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才逐渐越拉越大的。



1

坚持独立思考的习惯


初入职场时,很多人都渴望有前辈能带教,然后拿笔把前辈说的做的全部记下来,然后回家再认真揣摩,这样能快速上手新的业务。这,我觉得是个好习惯。

但就像小孩子吃饭吃得满地都是,你会觉得可爱,如果一个成年人吃的满地都是,那你一定怀疑他的智商或生活能力。不幸的是,很多人习惯了这种诸事都有领导(前辈)做主的习惯,慢慢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好友L是一家零售公司的财务经理,除了每月固定时间节点的工作以外,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研究股票。每次遇到工作上不懂的问题,他都百度好了以后匆匆形成文件,接着嬉皮笑脸的去找CFO交差,但是当CFO问到细节问题的时候,他总是装傻充愣的说“请领导指示”,这一招用了2年,屡试不爽,直到新的CFO到岗后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现在,38岁的他已经差不多失业7个月,还在找工作……



相信在职场上,不少人会跟L一样,习惯了遇到问题就百度。平时下载了大量的专业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信息时代,这种方式,的确方便了我们获取知识,随之而来的却容易演变成过度依赖,你以为拥有了足够的资源就能轻松应付领导的需求,但这也让我们慢慢失去信息分析能力。

就像我们在企业里面如何体现专业度,永远不会是你的学历、证书、资历这些表象,而是能真正帮助老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不是要求你完全的展现你的专业理论,更多的是需要你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方案,选择最适合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就像医生,必须对症下药。

往深层次说,所谓专业就是能为企业量身定制匹配的管理逻辑,这种顶层设计的内容绝不是轻易就能借鉴到的。而只有通过这种专业价值的体现,才能真正在老板面前展现你的专家形象。

因此,当你放弃独立思考的时候,你就是放弃了与成功握手的机会。



2

把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小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之一,就是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所以,每个人都把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而且这种价值是你当下最即时的感受。

比如当你觉得想要专业技能提升的时候,你可能正在看着公众号、正在看书阅读、也可能正在去辅导班/学习班的路上,但你绝对不会是在KTV里与好友把酒言欢。

在职场中,所谓的价值在于你对组织的贡献。如果你一直觉得你在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但你的领导却不这么认为的话,那你一定与他的价值观是不够吻合。

同时,很多人遇到职业瓶颈的时候会感慨,为什么在职场中辛辛苦苦打拼很多年,却发现自己跟一个职场新人的水平差不多,很可能是你把时间都花在那些低价值的事情上,也就是所谓的重复劳动。


职场一直有句话,10年经历≠10年经验。老板真正购买的是你的专业价值,有些人笃信一句话“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这话我觉得放在互联网时代,有待斟酌。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有多少人因为“一招鲜”而成为行业专家或者业界大咖的?能肯定的是,那些专家一定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某个有价值的事情上,而绝非看似的那么“简单”。

因此,低价值的重复劳动消耗了你大量时间,但是却带给你很少的收益,往往这类岗位的标志性特点就是可替代性特别强。


所以,把有限的时间花在高附加值的事情上,才能让你更快的实现弯道超车。从长期收益和时间成本两方面考虑,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产生最大的长期可变现价值,更容易让你在职场上获得成功。

举个简单的例子,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同一个事情的价值判断。比如在成人学历教育和考证这个问题上,低收入人群会容易认为这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无意义消费,将费用视为巨大的消费成本,往往果断放弃学习;而高收入人群则会把这这笔费用视为教育投资,从长期受益的角度来看,回报率更大,所以果断参与学习。从马太效应的角度来说,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就这样慢慢拉大了。如果想要改变收入结构,首先不是增加收入来源,而是思维方式的变换。所以,当你逐渐具备对某个事件价值评价的时候,你对于未来的道路也就越来越清晰了。

但请注意,任何事情的价值重要性评价,本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基于不同人的价值观才产生不一样的选择而已。



3

重视常态化的努力


你可能会因为一时冲动购买了高额的健身卡。

你可能会因为参加一次高端论坛而认识了不少大咖。

你也可能因为啃完一部花费很久才读完的书籍而得意。

但这些如果都只发生过一次或频率很低,那对于你而言,就属于“偶然事件”。大多数人的成功都不是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获得的。所以很多人开始持续努力,但结果并不一定理想,比如:

不断参加各种论坛,却并没有建立多少有效的人脉;报名了各种类型的微课,却并没有觉得实质的收获;下定决定参加了考证班,结果除了考前突击了几周,大多数时候还是沉迷于肥皂剧或手游,等等。

其实,这些想法对不对,我觉得很难说不对,毕竟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但这些方式方法对不对,我觉得就很值得斟酌了。有些努力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是这个道理,有些努力是需要“方法+方向”双重正确才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否则就是南辕北辙。如果你只是认为,付出过总比从没有开始过要好,那我很想跟你说,你的那些付出根本还谈不上“努力”两个字,“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既然开始就想好了会失败,何不舒舒服服的享受生活呢?

就以有些人沉迷于行业社交来说吧,他们总想着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行业大咖,并以此炫耀。但事实上,真正有效的人脉是能够为你带来资源,能够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你最大程度的支持。有效的人脉是建立在你自身有价值的基础上,或者给人带来物质利益,或者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如果一味盲目扩大社交关系,那也只是一种无效努力。

所以,当你在资源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放弃那些“无效的努力”,不要刻意追求“偶然事件”,而是沉下心雕琢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常态化的努力,才能真正让你迈向成功。



能够做到以上三点,你就会发现,人和人的差距,从毕业5-10年后开始慢慢开始出现分化。如果你愿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不同人的朋友圈,你更会发现,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一旦形成差距或隔阂,最终你们就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结果。


   版权申明   

作者:姚绿冬,11年来偏执招聘和培训领域的HR老司机,偶然写点职场鸡汤文的伪文艺作家,总是喜欢不断反思和拒绝焦虑的斜杠青年。

本文系原创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点聘研培”立场。本文所用图片如无特别说明,均默认来源于网络,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向作者致敬。若原作者持有异议,请联络本公众号。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原创文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