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8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我为什么离开京东;从德勤离职后,我去了寺庙当和尚

本文经授权转自AI财经社,

作者:项也


4月18日,明尼苏达事件有了新进展,媒体人王志安发布了刘强东性侵案起诉书中文版全文,大量案情的细节被披露。短短几个小时,就被推送上热搜。从去年9月,刘强东因涉嫌性侵女大学生被捕开始,京东的各种负面消息就一直没有断过。起诉书的公布,对于水逆期的京东来说,更是火上浇油。


当前的京东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无论是从持续的时长还是从深度、广度上看,都闻所未闻。


京东这场关系生死存亡的变革,始于2018年年底的组织架构调整。京东一反常态,将惯常每年年初的组织架构调整提前到12月,并宣布将组织架构按照前中后台重新划分。2月,对高管动刀,宣布2019年要淘汰10%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


然而,不到两个月,只有9位CXO的京东就洗掉了三员猛将,CTO张晨、CLO隆雨,以及CPO蓝烨,纷纷以个人和家庭原因,离开了京东。京东的动作力度不可谓不猛,淘汰率远超10%高达33.3%。


这还没有结束。很快,两位京东老将被动刀,京东商城时尚家居事业群总裁胡胜利、生鲜事业部总裁王笑松被调离原岗。AI财经社获悉,两人将任CEO特别助理。从职位上看,两人权力均被收缩。此前,京东集团副总裁熊青云、京东商城CEO沈皓瑜等人被调离原岗后,最终都离开了京东。


此外,刘强东还将刀砍向亏损23亿的京东物流:取消快递员底薪、取消新入职快递员五险一金缴纳、提高快递员的揽件要求等。有快递员表示,“工资一下子少了一千多块。



来源/图虫创意


“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去年5月刘强东的呼喊声言犹在耳。不到一年,掌握兄弟定义权的刘强东向兄弟开刀,反称,京东人员急剧膨胀,干活的人越来越少。“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我没有选择余地!


京东这家成立已有20年、上市5年的互联网公司,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近18万员工,以及无数离职员工的心。有人还在坚守,有人选择离开。我们通过与一位在京东工作多年的离职员工深聊,试图从员工视角来问诊京东。


以下是自述:




01

电商之外,一无所有



在我看来,京东是一家有战略惰性的公司。这种惰性,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京东此前发展太过顺风顺水。


从2008年开始到2016年年初,京东的发展就一直颇为顺利。从3C品类的小玩家,到击败国美、苏宁等线下3C渠道巨头,再到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以及上市后前两年的平稳股价,一颗商业新星在刘强东的带领下冉冉升起。


告别苦逼创业时代后,刘强东的事业和爱情都迎来了高点,性格直来直去的他,过上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生活。


在开年大会的演讲中,刘强东在台上意气风发、侃侃而谈。2015年、2016年年初,连续两年开年大会,他分别用“世界的京东”、“新经济、新秩序”为主题,大谈公司的业绩、战略、愿景,内容很接地气,还时不时揶揄下老对手。


来源/图虫创意


我印象中,这是他在开年演讲中表现最好的两次。台下的我们很受鼓舞,整场几乎掌声不断、没有冷场的时候。


那时,整个京东都沉浸在上市的成功和业绩节节高升的喜悦中,新业务也做得不错,2013年开启的京东金融项目,在2015年获得了10亿美元融资。当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京东人都觉得,京东已经具备与阿里平起平坐的实力。


谁也没有想到,危机已悄然靠近。


第一次危机出现在2016年。我印象很深,2016年第一季度开始,就明显感觉到增速慢了,年中的618大促业绩也不理想。等到全年数据出来了,果不其然,2016年,京东GMV增速仅为42.2%,而2015年这一数字还是84%。


这也不能全怪京东,整个电商行业在蒙眼狂奔十年之后,红利期正在过去。老对手阿里2015年开始火力全开,推出了一路向北计划,分别在超市、家电、手机三个方向进攻,直指京东。


加上B2C电商毛利并不高,多年亏损的京东在二级市场上被看衰,京东股价在2016年6月触摸了上市后的最低点,每股只有19.51美元。管理层也出现异动:两位职业经理人,熊青云和沈皓瑜相继离开京东。


其中,沈皓瑜的离开对京东的打击挺大的,意味着京东职业经理人之路失败了。沈皓瑜在京东口碑不错,是京东不可多得的优秀职业经理人团队之一,从2011年到京东开始,带领京东商城从年交易额200多亿元猛增到4500亿元。


只有元帅、没有军师,这是京东给我的感受。2014年京东上市后,刘强东宣布辞任京东商城CEO,说要全面放权,但没有人感觉到他离开,大小决策他都会参与。2016年他高调回归后,在人事架构上做了调整,京东商城的10位高管、集团的18位高管都要直接向他汇报。放权失败,变成了收权。


刘强东是一个很强势的人,说一不二,甚至有些一言堂,在京东是没有二号人物或者参谋团队的。长期以来,刘强东与京东是强绑定,刘强东等于京东。高管们因为害怕犯错误,在遇到大事时并不愿意做决策。刘强东为此还公开批评过。


刘强东重掌京东后,除了让徐雷接替熊青云、王振辉重回京东物流、聘请廖建文作为首席战略官之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重回创业文化。但刘强东自身不改变,不将京东松松绑,京东的战略惰性就会一直存在。


时至今日,京东给人的感觉依然是,除了刘强东之外没有别的能人。不像阿里、腾讯,除了马云、马化腾,你还能列出一串能人名单,比如阿里的蔡崇信、张勇、彭蕾、曾鸣等,腾讯的张小龙、刘炽平、任宇昕等。而京东只有刘强东,很多战略定了,也没有人能真正把这些策略落地。


来源/图虫创意


刚性文化,是京东的文化特点,将刘强东跟京东强绑定,没有什么柔性和回旋的空间。这在刘强东判断准确的时候,效率会非常高;但当刘强东开始迷茫时,这一套系统就失灵了。


2016年以来,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商红利正在消失,阿里、亚马逊都在提前布局,阿里在电商之外,有云、支付、B2B,亚马逊有云、有数字业务。但京东依然死守着亏损的电商业务线,改变姗姗来迟。


到了2017年开年大会,京东的战略短板已经暴露的更加明显。那一年刘强东的演讲主题是技术与科技。刘强东讲了未来10年可能对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技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商品、基因技术等。


听完我就感觉,公司有点摸不清方向,刘强东讲的是他自己都不太熟悉和了解的事情,他自己都不熟悉,下面又没人,怎么可能成功落地。


站在今天的节点上,京东依然还是一家以电商为主的公司。


2013年的京东金融,2014年的拍拍网,2015年的京东到家,2016年的新通路事业部,2017年7fresh,2018年的京东拼购,几乎每一年,京东都在推出新的业务和板块。不过,新业务发展的并不顺利,拍拍网于2016年4月关停,京东到家也与达达合并,7fresh至今进展缓慢,京东拼购起量艰难......新业务探索并不通畅,而且还带来不少亏损。


京东在战略上的惰性,导致了京东今天的尴尬问题——电商之外,一无所有。




02

从争一到保二



京东什么时候开始“迷茫”了呢?


我觉得,其实早在2017年、2018年上半年就已经能感受到了。尤其是差点追上百度市值的那次之后,京东开始进入下行通道。2017年6月,京东在股票市场上曾一度紧追百度、最小差额仅为8.3亿美元。


这种迷茫,体现在京东在竞争格局中被甩开身位。


7fresh是个典型。2016、2017年的时候,马云提出新零售,刘强东针锋相对提出无界零售。而7fresh是承载京东无界零售愿景的,不过,7fresh却在管理和战略上吃了亏。


在我的印象中,7fresh大概2017年上半年才开始筹备建设,内部一直挺着急,也给了很大期许,甚至一度要成为独立BU、与京东商城并列同级。


来源/图虫创意


7fresh的早期团队里有两拨人:一波是王笑松和他代表的京东生鲜团队;另一波则是杜勇代表的线下零售队伍。王笑松自不必说,在京东干了多年,是老将了。而杜勇则是7fresh项目邀请来的职业经理人。


两人之间的分歧一开始就很大,王笑松的思路更加偏重互联网,追求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并且希望在品牌方面能贴上京东的标签,借力打力;而杜勇的思路更为线下,店面上坚持完美、追求单店的模型,一开始并不愿意贴上京东的标签、而是先探索清楚模式、之后再“认亲”。


两种观点相持不下,开店的速度自然慢了下来,原本定于2017年10月份开业的7fresh首店北京亦庄大族广场店,最终一直拖到12月底才开始试营业。这比盒马在上海的首店晚了将近2年的时间。思路的差异、内部沟通的不畅,以及派系斗争,让这个承载着刘强东无界零售梦想的业务,从还未出生就遭遇开门黑。


2018年年初,杜勇带领部分团队离职,7fresh早期操盘手退出项目。王笑松多次对外传递2018年要在全国开出50家门店的计划最终也流产了。


新业务探索不成,电商业务还遇到了危机,拼多多起来了。


京东内部其实很早就知道拼多多,包括我自己,2017年就体验过拼多多。不过,从我的角度来看,公司内部对于这个竞争对手并不重视。刘强东甚至在一个会议上说过,拼多多不过是流量端的奇技淫巧,零售的核心依然是供应链和物流。他骨子里是看不起打着假货烙印的拼多多的。


看不起,看不懂,最终是追不上。我们只看到拼多多的假货问题,没有看到它背后消费潜力巨大的三四线市场。到了2018年初,拼多多的流量无法忽视后,京东才匆忙上线京东拼购,只不过为时已晚。


如果说之前,京东都是想着对标阿里,想着如何做第一,挤进BAT梯队,成为BATJ;那么拼多多的强势入围,让京东不得不担心自己第二名的位置了。


总体来说,2017、2018年,公司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乱。战略不够清晰,组织架构频繁调整。总感觉是不断推翻之前的判断,没想好就开始动刀,弄得自己伤痕累累。这给很多基层员工造成不小的困扰,甚至是无所适从。


来源/图虫创意


外界都没有关注到,2018年年初,京东取消了开年大会。开年大会是定方向、讲战略、传递战术的,这一年却没有开。这时候我已经隐隐觉得,京东的战略跟不上节奏了。


果不其然,这一年公司的架构调整很频繁。1月份,将原集团事业部拆分成大快消事业群、电子文娱事业群和时尚生活事业群,让一个搞3C数码的去管时尚,闻所未闻;7月份,实行轮值CEO制度,徐雷担任轮值CEO;12月,组织架构再次调整,按照业务分成前中后台。这一轮调整,徐雷坐稳了二把手位置,各个部门负责人向他汇报,此前是向刘强东汇报。


2018年,京东还出现一个大事,让我对京东的未来感到挺绝望的,就是斐讯“0元购”的事。我感觉到,为了流量和GMV,京东的很多操作已经开始变形。这个骗局想要识别是很容易的,一点不难,但京东卖了很久,很多人因此上当受骗。如果说京东是一家小公司这么做我可以理解,但京东是一家上市公司,还这么做就有问题,你是能得一时成绩,但长期看对你公司品牌形象的损伤很大,别人以后就不相信你了。


那些受骗的人后来来京东拉横幅是有道理的,人家就是冲着京东买的。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公司在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时,应该靠一个完善的机制,而不是凭个人喜好,能不能给某个团队带来业绩。




03

遭遇黑天鹅



我第一次从手机里看到明尼苏达事件时,我的脑子嗡的一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是通过推送的新闻看到的消息,真的难以置信,但看到外媒已经持续爆出新闻,又很难质疑。


人设崩塌了,这是我的第一感受。京东此前一直打造夫妻档故事,为京东省了不少广告费。现在这些都已经毁于一旦了。


最尴尬的是面对朋友的询问。那段时间很多朋友提到京东,就会自然而然的问这个事情,谁都不敢说,我每次都是打打马虎眼糊弄过去。


同事之间更是保持莫名的默契,尤其是最终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大家都不敢在明面上讨论、甚至刻意躲开这些话题。整个公司的气氛都有点诡异,很多人开始在外面寻找机会,人心惶惶,离职的人变得越来越多。


京东离职中心成了最火热的部门,每天都有无数人在排队,高峰期时甚至要抢号,全部办完要好几个小时。而去年办离职,完全不用抢号,半个小时就能搞定。


明尼苏达事件让京东遭遇了至暗时刻,股票两天之内蒸发72亿美元,并一路走低,到2018年年底每股下探到19.2美元的最低点,相比较年初的最高点50.68美元每股,暴跌62%。最低谷时,公司市值只有278亿美元,差一点被拼多多反超。


大家情绪都不高,我以为,明尼苏达事件是公司最惨的时候,没想到这只是开始,自此以后京东几乎天天霸占着媒体头条,只不过全是负面新闻。春节之后的一系列变动,引发了社会更多、更持久的关注。高管裁员10%、三类人、996、大规模裁员、统计加班时间、取消快递员底薪等。


来源/图虫创意


公司氛围明显变了。很多人都习惯了每天都能看到公司的负面消息,以及朋友们发来的“询问”。这时候,我也选择离开了京东,有更好的机会抛来了橄榄枝。


现在看算是刮骨疗伤吧,京东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了。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公司内部的管理、文化,都有着很多问题。


京东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


有多迫切的需要?看看刘强东朋友圈里的感叹号数量就知道:4月12日,刘强东用一封包含25个感叹号的朋友圈表达对混日子兄弟的抵制,“京东人员急剧膨胀,发号施令的人愈来愈多,干活的人愈来愈少,混日子的人更是快速增多!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草根创业出身的刘强东,身上至今还留有很多草莽的特征,这种草莽的特征很大程度上也在影响着京东的变革。


刘强东喜欢称兄道弟,在公司内部喜欢别人叫他东哥。写内部信时,他也特别喜欢使用兄弟一词,从上市到今年4月15日,刘强东总共发了9封内部信,其中兄弟一词出现57次,平均每一封信要喊6声兄弟。


这种兄弟文化,不仅体现在口头上,还体现在行动上,是不是兄弟,先干一杯再说。想要成为刘强东的兄弟,你得会喝酒。


刘强东非常喜欢喝酒,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酒解决不了的,一杯不行就再喝一杯。他一直说,喝酒是一种传递感情的方式,能增强大家之间的感情。


在京东无酒不成席,请徐雷顶替熊青云的位置、重掌市场部时,喝酒;618前夕激励士气时,喝酒;甚至在明尼苏达出事,也是因为喝酒。不仅自己带了16瓶白酒,前后两次又点了红酒、啤酒、清酒共计32瓶。


在京东,只有能跟他喝上酒的才算是信得过的人。像沈皓瑜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就很难适应。反而是徐雷,跟刘强东脾气很对,时常一块喝一杯。


京东内部流行着一句话,哪怕只有一杯啤酒的量也得敢端起白酒。刘强东经常和员工喝酒,不仅和高管喝,也和中层员工、基层员工喝。一边喝一边灌输,京东依然是一家创业公司、依然离目标非常遥远的理念。


这种管理方式挺草莽的,在创业时期用这种方法没问题,但是京东都是一家20年的公司了,管理风格还是这样一成不变,延续到现在,这就有问题了。说一句不违心的话,京东从管理层的能力和素质上看,离BAT的差距还是蛮大的,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无论如何,刮骨疗伤已经开始。尽管这一次的调整,同样伴随着刘强东的回归、铁腕治理,试图重回创业和初心,有没有效果还不好说。在京东工作了这么多年,还是有感情的,希望它能挺过去有个好未来。


唯一觉得心宽的是,似乎经历过了明尼苏达事件,资本市场更加理性了。2019年,京东股票从最低点开始逐渐上涨,虽然离最高点还很远,不过起码已经扭转颓势了。



从德勤离职后,我去了寺庙当和尚

转载自:直通四大


近日,一则广州光孝寺招聘审计的信息刷爆朋友圈,四大同僚看了纷纷表示正好考完两个证,也就秃了。


确认过眼神,这就是我要找的工作。


广州光孝寺招聘审计


先来给大家说一说本次招聘的单位,广州光孝寺是岭南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广,规模最为宏大的佛教寺院。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信众、弘扬佛教文化,广州光孝寺诚邀正信居士共同发心护持千年道场。



招聘岗位 :审计


任职资格 :


1、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持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

2、从事专业审计2年及以上经验;

3、具有良好的审计、财务、 法律等知识背景,熟悉财税法规、审计程序和公司财务管理流程;

4、有较强进取心和责任心,勤奋刻苦,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精神;

5、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并听从上级安排,高质高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


有意者请发简历至邮件:xxxxxxx@xxx.com

联系电话:1xxxxxxxx(蒲师兄)



来看下网友评论 :


@Berni熊

没有CPA还出不了家了!!!


@清泉

既要有CPA,还要有CIA噢!


@涤生

正好考完两个证,也就秃了。


@月月妈妈

只有我注意到“能承受较大的工作能力”这个条件吗?


@品味人生

百业凋敝的当下,寺庙逆流而上一片生机。


@马瑶宁

第四条说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第五条说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寺庙的会计压力这么大!!


很多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说一句:这日子没法过了,我还不如出家算了......


但是出家真的就那么轻松自在吗?


去寺庙当审计真的很轻松吗?


此前,有人就晒出了某寺院的期末考试安排,单单语言考试就有英语、日语、古代汉语三门。



不仅如此,女众们还需要连考五天,每天考三门课程,包括印度佛教史、观音学概论、无量寿经、大乘起信论等,要多硬核就有多硬核......



以后你还敢说心如死灰,想出家?



可能有人会说:佛教不适合我,那我去道教吧......


然而......你以为道教就不考试了?



请欣赏某道观2018年下半学年期末考试安排:


古代汉语、老庄思想、周易、道教史、英语、政治思想、中国哲学史、中医、黄帝内经等11门课程,五天考完了解一下



从2017年的考试安排上还能看到教研处的落款,可见道观对学习的重视。



以下是来自网友的哀嚎:我...可能...连尼姑(和尚)都考不上......



我不配出家。



有网友就说,大家可能对寺庙和道观有什么误解,以为他们是“垃圾回收站”吗,什么都收吗?


要知道寺庙一直都是择人而收啊!



网上招聘僧人的启示都要求很高的。



而且现在很多寺庙和道观,都堪称一所大学了。


以武当山道观为例,它们和其他大学一样,招收高中毕业生然后进行培养。武当山道教学院目前已经升级为国家承认的普通大学本科四年学制了,甚至还可以读研究生,自然需要考试。



目前,武当山道教学院有藏书五万多册的图书馆。



平时道士们还需要上网学习,非常与时俱进。



实际上,我们随便在网上一搜,就能看到很多寺院的考试信息。


这是第四届炉霍县全体寺院统一考试现场↓



别只以为当律师、当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试,想当藏传佛教寺院经师也需要资格考试的:



2018年6月,青海也有百名僧人参加了藏传佛教学衔考试,即“智然巴”(中级学衔)和“禅然巴”(初级学衔)招生考试。



一人一张桌子,僧人们奋笔疾书。



这是2015年的时候,在青海常牧镇铁瓦寺举行的藏传佛教学经僧侣年度考试活动。



考试分为14岁以上组和14岁以下组,还会排名次。



另外,大家在学习佛法的同时,还要学习法律。


比如2018年的3月,西藏各大寺院就来了一次普法考试,考核内容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


一位僧人表示,学好法律知识,不仅让他有望成为爱国守法的僧尼,还有助于他在修行中守好戒律。


这种以考促学的方式,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



总之,无论你是眷恋红尘还是看破红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考试。


寺庙不是你说审,说审就能审


即便你通过了上面的种种考核,正式成为一名“审计僧”,你知道寺庙该如何审计吗?


“寺庙不是你说审,说审就能审”,且跟四姐一起来看看寺庙审计还有哪些攻坚战需要打。


1、寺庙财产的产权归属不明


众所周知,产权不明会引发持续经营存疑、或有负债等一系列问题。我国虽然法律条文林立,但并未对寺庙的产权归属达成明确、统一的意见。


并且考虑到宗教财产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故而使得各单位各地区在实际操作中对寺庙财产的认定十分混乱:登记在文物局还是文化局名下?亦或是房管局?旅游局?园林局?更有甚者登记在僧人个人名下,或者是根本没有进行过登记。


凡此种种,弊端重重:诸如2009年嵩山少林寺“被上市”、北京大觉寺被租赁给了私人做起了茶馆和饭馆生意、柏林寺被拿来做起了房屋租赁买卖等纠纷层出不穷。


2、缺乏健全、统一的会计体系制度


虽然我国寺庙的管理参照非营利性组织,但是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寺庙财会制度还没有建立。


比如说,会计科目的设立与具体分类。还记得去年一篇名为“财神庙该怎么入账?审计和客户吵了起来!”的文章在朋友圈着实火了一把。


一场关于财神庙的记账科目引发了天南海北各界大神的激烈讨论:无形资产有之,在建工程有之,外购商誉有之,等等。


理由之充分,论证之有力,气冲牛斗,振聋发聩,一篇即将引发理论界与实务届震荡的魔幻现实主义力作横空出世。题目四姐都给他想好了,就叫:论财神庙的建立与收入的正比例关系。



再比如说,寺庙的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众所周知,寺庙每天充斥着各种现金往来。说到这里不知道有没有人跟四姐有着同样的疑问:为什么我的无产阶级同胞们那么有钱?!庙里的屋顶上、水池中,树洞里,目光所及之处,满是金钱堆积,这次第,怎一个壕字了得。


可能他们扔的不是钱,而是金钱背后的寂寞、无处安放的信仰和渴望寄托的希望吧。



好吧,上面有点跑偏了啊,我们言归正传。大量的现金会产生两个问题:其一,发生收入的过程往往是没有被记录在案的。大额的捐赠可能香客还会在功德簿上写上那么一笔,小额布施则根本不会有任何书面记录。寺庙也不会派人盯着每个功德箱记录每个访客捐了几块几毛是不是?


当然也不排除还有香客会故意将功德簿烧了以期上达天听,咱审计也不能给佛祖发个询证函确认一下是否收到吾等凡人的供养吧?这样的话,唯一确认收入的方式就只剩下现金盘点。


但是只有“实”而没有“账”,又怎么做到“账实相符”呢?由此造成内控环节的薄弱,可能存在错漏和舞弊风险。


其二,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寺庙一般和银行的关门时间相仿等等,这就导致每日缴存现金在实际操作上的困难,进而产生坐支的问题。即便是收支两条线,由于寺庙充斥着大量的现金收付,没有银行流水,在审计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3、税务争议


众所周知,寺庙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和香火,而这些收入都是免税的。当然,理论上来说这些收入都是归寺庙所有,不能转给其他寺庙或者俗人所用,佛教管这叫做偷盗僧物。


佛五罪十逆皆可救,唯不救偷盗僧物。但是现在毕竟时代不同了嘛,譬如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归属寺庙的收入中70%用于寺庙建设,20%用于僧人生活,10%用于慈善。根据数据显示,佛教教职人员平均月收入为397元。


虽然颠覆了以往我们“佛教很有钱”的印象,但是这也牵扯出一个问题:僧人是有收入的,而僧人个人所得往往并不免税。那么问题就来了,寺庙对僧人支付的对价属于工资薪金还是劳务报酬?适用什么样的税率?是否需要代扣代缴?


最后引用知乎大大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佛教是玄学,审计是艺术,心诚则灵。”(好吧,皮这一下很开心)。说正经的,“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与各位同学共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