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虽然…可是上海名媛确实迷人又有趣呀~

瑶瑶琳&Luzia 乐知传播学 2023-06-25

作者 | 瑶瑶琳&Luzia

内容编辑 | 暖酱

排版编辑 | Philo


上海名媛的讨论,如今已经是现象级了,可见戳中了一个大兴奋点。


不管怎么说,我当初第一眼看到这个文章(还不知道上下文的请戳《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是极其兴奋的——现在想来,是人类学的那种兴奋。


即,我尚不知还有这样一群人,真是开眼界了——仿佛又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多了一点了解呢。


但是后来有人说是假的,原作者又说不是假的——都没有关系,因为名媛的故事在这个社会一定是存在的,不在入会费500块的高端拼多多群,也可能在其它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我觉的上海名媛这个事情贼迷人。




01 住在城堡里有它的规则




作为一名为了35块钱的拼多多券,不惜把点赞链接分享到工作大群的地摊级消费选手,我不说离真正的上流社会了——大概与真正的“中产阶级”之间还隔着500个名媛群的距离。


我从来买不起不屑于买大牌,但我喜欢啃着手指甲去看别人买。


因为我觉得他们那套评价体系真是精巧、有意思。


可能很多人——哪怕是不做学术研究的人,都听说过“消费社会”这个词(因为这个鲍德里亚几乎要成了麦克卢汉之外大众认知度最高的理论家了吧),因为它精准地描述着我们这个时代。


但普通人讲“消费社会”的时候,大概是把这个概念当成个排球,一整个丢来丢去过个嘴瘾——实际没有能了解它内部结构多么精巧,滴水藏海。


“消费社会”告诉你的第一个要点其实是:你买很贵的大牌,买的不是那个东西的实际用处,而是它给你带来的感受(符号意义)——它让你感到你是有钱人,是名媛,是上流社会人士。这个感觉就是你的目的。



所以第一个迷人的地方在于回答:大牌是如何给你带来这种感受的?



答案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则。



我们知道,上流社会的人们享有自己一套语言、行为、举止、用度的规则——可不仅仅是买买买。虽然你能看到欧洲贵族餐桌上放的是绣球花,但你可能不知道他们吃饭时手肘和身体得贴合到能夹住一张纸;杉菜第一次去道明寺的生日宴要做好“会弹一两种乐器”的准备;贾府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放开嗓门说话(想想凤姐的大嗓门吧),外姓的林黛玉来的时候要走角门;北平的绅士和淑女们打了照面,都是先从鞋面往上看到脸,所以男人的鞋子一定要干净锃亮,女人的鞋子一定要小巧……


这些规则,是自有“阶级”这玩意儿产生就开始建设的,小圈子里流传,经年累月在习俗里一代代继承,被添加得精致繁复,却不需要被铺天盖地地知道。它让某群人活得特别累,但却有一个有效的功能——将“我们”与“那些人”区分开。


上流社会规则就像一种暗语,不但要懂,还要懂全套,这要很高的门槛才能实现,甚至意味着你从出生开始就浸泡在这个环境里学习,把一切内化为自身的习性——这就起到了“身份区分”的作用。那些连吃饱都成问题的人,还有那些挣五个花三个的人,自然都不能觊觎这些规则。即便是后来阶级逆袭的那些暴发户,想要去硬生生学习、补这些知识,也很容易出纰漏——一旦露馅,皆被视为笑话。比如《三十而已》里的王太太用高脚桌招待下午茶会被太太圈暗暗嫌弃;而地下党人王佳芝把口红印在了杯沿上,易先生立刻就知道了一切……


(动图来自电影《色戒》)


但自从这个世界上有了大众媒体这么个东西后,“我们”与“那些人”之间的界限就不是这么好区分了,因为电视和流行小说让全世界都可以看见上流社会的人怎么生活,于是一切都变成了一种模仿游戏。


更让一部分人生气的是,有一个看不见的群体叫作“资本家”,他们借着大众媒体的无孔不入,把“上流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通过各种途径逐步窄化,操作成了仅仅是“物”——包、房、车、表、衣……总之买就对了。


但这样一来,似乎“有钱能买”就能获得身份。真正的贵族们就很不高兴,跻身新贵的有钱人们也不是很高兴——原来繁复的规则被简化,又不够那么有意思、有区分度了。毕竟“有钱人”也是够多的。


于是人们就要在物品上再设定一些新的规则——“鄙视链”。




02 物的规则:鄙视链



(图片来源:《三十而已》视频截图)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这张照片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它将奢侈品包包中隐形的鄙视链给“科普”了。


图片中除了顾佳藏起来的香奈儿,其他富太太都背着鄙视链顶端的绝对王者——爱马仕包包,但同一个牌子里价位又分得很清楚——那个白色包据说要260万,于是主人就可以站C位。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奢侈品驴牌(LV),竟然和CHANEL、Dior处在相互鄙视的同一阶层,有种法国国内相互掰头的感觉。但大家又同时瞧不起来自意大利的GUCCI,但GUCCI也不介意,毕竟他把Fendi、Prada、Celine、还有那个Dior的小跟班YSL都比了下去,至于处在底端的MK、Coach、Furla,感觉就像一个我买不起,但是富婆提着的菜篮子。


(图片来源:知乎)


其实爱马仕在包界成为富太太入场券也没并非没有道理,毕竟爱马仕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的,如果你想买一个包,就要接受配货,买各种其他产品,否则是没有购买资格的。


(图片来源:bilibili)


至于配货的标准,据说有时候也看柜姐心情,啧。所以很多倒爷(利用商品价格差别进行倒买倒卖的买手)都把和柜姐聊天,视为一门学问。


只有包界这样吗,那必然不可能,来一起看看凭空多出60个年轻女车主的法拉利排在名车的什么等级。


豪车处于一个鄙视圈之中,从品牌来说,其实是一个相互嫌弃的圈层,似乎并没有哪个品牌的车可以稳居老大的头把交椅,要说劳斯莱斯这种起步价都在500万左右的车,其实已经可以傲视群雄,成为老大了,但是偏偏就还有开价值2000万的布加迪限量超跑的车主,丝毫不把大劳放在眼里,毕竟这车全球也就三辆,有钱都未必开得上。那接下来就是法拉利、宾利、迈巴赫等处在同一等级,相互嫌弃,当然,百万级别的豪车也并非没有领头羊,保时捷就有着领袖级别的地位。


(图片来源:汽车品牌馆)


那接下来就到了名媛们鄙视的BBA和“新秀”雷克萨斯,当然,他们之间其实也相互鄙视,并没有惺惺相惜。


汽车的鄙视圈显然更加复杂,除了品牌,从国别角度来说:德系>美系>日系>法系>韩系>中国品牌。


当然,汽车轴距、气缸、空间等等都可以成为评判的标准和鄙视的法则。走在路上我发现车技也可以形成一种鄙视链,走在高速上比速度,走在马路上比心态,我爸甚至在开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人生哲理,尤记得那天他开着车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看这开车,和你走过人生真的是一样儿一样儿的,都是一个拼命赶路,不断向前冲的过程,那些开着车技不行的,错过了就再也追不上了,提前到达目的地的你就赢了……


 


要说车有时不能随时挂在身上,那么表变成了更加有趣的人的衡量标准,戴什么表就是什么样的人,品质、学识、性格都被直接盖棺定论。戴百达翡丽的瞧不起戴劳力士的,戴劳力士的瞧不起戴欧米茄的,戴真表的瞧不起戴假表的。名表买不起,低端品牌不敢戴,假表不能戴,最后我们还能戴什么呢?


或许,表可以不戴,毕竟现在大家都看手机时间,而且小学四年级数学没学好的我其实也不是很识表,但鞋、衣服不能不穿吧。但你看,穿AJ、YEEZY的就是瞧不起穿阿迪、耐克的,穿阿迪、耐克的就是瞧不起穿李宁、安踏的,穿李宁、安踏的还瞧不起穿莆田的。


但你要说还真的不是没有例外,不到百元一双的飞跃就走出了这个鄙视链,从国外奥兰多·布鲁姆、灿烈到国内杨幂、刘雯、王思聪、吴亦凡,大家都有这么一双,飞跃成功走出价格之争成为全明星单品,但也只能说明经常大鱼大肉的人偶尔也要来一碟清新的咸菜。


(图片来源:搜狐)


所以,讲到这里你应该大概明白——消费是现代社会区分人群、获得身份从而找到归属管的标识,而鄙视链则是在“有钱人”中再进行等级细分,从而进一步确认身份的参照系。


所以你现在知道名媛群为什么这么有趣了吧?


竟然有一群人,想了个拼团的办法,并没有真正按照消费主义的定价去消费,以极低的“折扣”,也(试图)获得了身份!!


更美妙的是,她们不消费吧,她们却完完全全地了解并执行了鄙视链!这让我觉得她们平时一定是有努力在做功课的。


 

(图片来源:李中二)


我只能说,姐妹们,你们真是内行,你们真会安慰自己,你们真是太不容易了。我见过批判消费主义的,见过超越消费主义的,见过臣服于消费主义的——我今天第一次见有人薅了消费主义羊毛的!!


但是我并不打算嘲笑这些拼单名媛。因为,一切试图绕过消费主义的定价,以折扣的方式去获得身份(符号意义)的行为,性质都是类似的。


也就是说,买二手的,买A货的,买打版仿制的,性质完全一样。所以既然都是同路人,干嘛要相互伤害呢?




03 景观社会的名媛们




但是后来我又想,拼单名媛和那些真正借助物品实现身份的暴发户们似乎又不太一样——因为没有真正拥有那个物品,拼单名媛们得到身份感的时间更短。


确切地说,她们只是去不同的阶层做了一场短暂表演而已。


这个表演,也许只是从拍照到朋友圈状态沉没的那段时间。


(图片来源:《三十而已》视频截图)


其实关键在于有朋友圈这么个供其表演的舞台。


社交媒体兴起之后,我们也无非是进入了一个“相机先吃”、“美颜先行”的时代,拍照发朋友圈的标准,不是好吃,而是好看。出行游玩的标准不是体验好,而是照片好。似乎我们做什么都是为了晒出来。


很多人一下子想到了戈夫曼的“拟剧”——没错,这的确是一种表演。拼单名媛拍照打卡,分享到朋友圈,在朋友圈的点赞中获得虚假的自我满足与快感,在社交媒体平台扮演着一个不属于自己的角色,为了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角色而盛装出席,为了在他人心目中留下自己所希望的印象而进行表演。只可惜名媛群的门没守好,一不小心在后台混入了前台观众,所以导致前后台的界限开始模糊,人设逐渐崩塌。


但你有没有想过,到底是什么让年轻的女孩们蜂拥般地涌进了“舞台”、为表演而活?而又是什么把她们长久地困在那里,从头到尾做一个演员而不是自己?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景观社会”。


同样是力图揭露物质极大丰裕社会的迷思和操纵,相比“消费社会”,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却不那么人尽皆知。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有人把一切活生生的东西都变成了表象。”


(图片来源:cmoney)


亲情被操作成幼儿园的孩子给父母打水洗脚;爱情被操作成了“看你送我多贵重的礼物”;出门旅行见识大千世界的惊奇被操作成了打卡拍照;友情则通常被操作成了一顿顿聚餐——当然聚餐时还要拍照;会不会思想谁知道呢但是文凭很重要……所有本质深度超越了语言和感官的东西现在都可以被表达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景观”其实就是肤浅,就是演戏。少数人表演,多数人观看。


正如我从不属于上流社会,但我在高档酒店表演吃下午茶,桌上的甜点、窗外风景和我放松的表情就会立刻呈现那些无法被言说的东西:生活品质与身份地位。在这场个人表演秀中,“我”作为一个人的真实体会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刻被拍下来给人看——做给别人“看”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现在盛行的逻辑。德波认为这种逻辑具有“迷入性”,没有批判性的人就很容易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就放弃了深度思考,就被制造景观的那些人控制了。


当所有人都在崇拜这个逻辑、执行这个逻辑,于是就会有更多的人被困在这个大型秀场。


上海名媛群这件事,作为将消费社会和景观社会两大理论批判对象融为一体的例子,是多么典型呀。




04 愿你超越名媛,成为独立的自己




其实写这篇文章挺纠结的,因为所有揭露和批判那些消费主义和景观主义操作手法的人,都要先展示和传承他们的手法——他们的手法很精致,很多人玩,就像游戏里的打怪升级,缺乏身份认同的人可能都会被吸引。


我不晓得多少人嘴上骂着这些“名媛”,却在潜意识里孳生着对坐在丽思卡尔顿享受顶级下午茶的向往——比如你看,像《三十而已》这样的剧,本意在于揭露那些消费的虚荣,讲一个顾佳被太太圈欺骗最后重归本我的故事,但是对于某些缺乏批判性的观众来说,可能只记住了包界鄙视链,潜意识产生“有一个爱马仕包包好厉害我也好想要”的想法……而名媛群的故事,也有可能在许多人脑海里创造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上流社会生活”的影像。他们本来不知道,或者晚一点知道这些,可能还没那么糟糕。


如果是这样,那么批判者就成了传承者,罪过就大了。


所以有责任心的作者,一定会写最后一部分:在我们当下的这个社会,如何找到真正的身份认同。


我有一些小小的感受,或许能有帮助:


❶ 买东西转向实用主义——能用就行。把省下的钱用来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比如我刚用自己的钱整修了老家的房子,又给全家人买了医疗险,瞬间觉得自己真正成年、挑大梁了,真是倍儿自豪。


开发一项专有技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只会上班下班,你去画画,去写作,去做手工,去学习化妆把新娘的脸们都变成自己的作品。你在你的创造物上表达自我,而不是在别人创造好的商品上表达自我。这样你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


多交跟自己爱好不一样的朋友,体会一下世界的多种可能——也许有一两个人会告诉你,在丽思卡尔顿吃下午茶并没有什么好吹嘘的,你应该关注自己那一刻是不是真的幸福快乐。这就够了。


我们看透这些游戏,是为了超越它们。


加油吧姐妹兄弟们!



参考文献:

李中二 - 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

呼噜噜说车 - 豪车也分三六九等,其中的鄙视链了解一下!不对,是鄙视圈!

懂表帝 - 让人互相看不起的腕表品牌鄙视链,还要祸害多少爱表之人!



拉姆,不要下山!
新传四大刊要变成五大刊?最新期刊排名是这样的……

 乐知传播学  
一群喜欢传播学的孩子愿用学术的慧眼看透花花世界!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LEXI_Communication@163.com



看到这里,还不赶紧关注我吗?(傲娇脸)更多宝藏内容,敬请期待!



- 本文由 乐知传播学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