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札记|烧腊师傅说:今天你吃烧腊了吗?
广州入冬了?
但冬天的华师依旧很温暖呐
点解呀?
因为有位师傅燃起了冬天的一把火
烧腊,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间吃法,也是广东的一道传统名菜。广式烧腊源于北方的烧烤煮食,唐宋时期,阿拉伯人、印度人又将灌肠食品传入广州,广州厨师们进一步将西方的制作方法与本地腌制肉食的方法相融合,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扬后,脱离原主,独树一帜,创作出“中外结合”的广式腊味。独有粤式滋味的烧腊,名扬海内外。
在广东人的心目中,烧腊的地位是极高的。广东有句古话叫做“生旧叉烧都好过生你”,常常被用来教训小孩。简单地说,就是生条叉烧起码能吃,生个小孩屁都不懂还尽添乱。
在楠四有一位师傅,他是一家的顶梁柱,是一个孩子的父亲,还是华师师生的“师傅”。他就是负责楠四烧腊的王师傅。
“每天七点左右我就开始腌制食材,腌制过程中我还会开始生火,时不时向炉子里加炭,把火炉中的温度控制在220℃左右。在忙碌中一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食材差不多腌制好了以后,我就开始把腌制好的食材搬运到烧腊间,烧腊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有句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烧腊就像人生一般,太急没有故事,太缓没有人生。把控好烧腊放进炉里的时间,用心做出令同学满意的烧腊。”
说罢,王师傅走向烧腊间开始烧制的工作了。只见他将已经腌制好的食材串好,再小心翼翼地放入烤炉,即便如此,王师傅有时候也会不小心烫到手,留下一道道抹不去的痕迹。放入食材后,王师傅不时会去看看烤制的情况,加炭、刷油、等待……
等待后的美好
美好的东西都是值得等待的。王师傅1993年背井离乡来到广州,用了几天时间从四川到了广州,却用了几十年在广州等待,等待下一个回家的夜,等待下一个春节,等待酬解一颗无处安放的心。
与炉子相隔较远的校会君已经出汗。
王师傅您觉得您的工作环境怎么样?
冬天进来就会觉得比较暖和,基本上穿短袖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夏天,一进烧腊间,汗水就直流,也顾不上擦汗,渐渐地习惯了也就好了。
王师傅笑了笑
我们班里也有个同学来自四川,特别会吃辣,您会不会觉得广州这边的口味有点偏淡?
二十多年了,口味什么的早已经习惯了。现在寒暑假可以回家,比在酒店工作多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这也是在华师工作的一个福利吧。
那您经常与家里人联系吗?
做完工作有空就打一下电话吧,现在交通很发达,坐个高铁10来个小时就到了,回去也挺方便的。
在聊天中,等待变得短暂了。烧肉出炉了,多种层次的香扑面而来:五花肉的脂香、香料的香以及烧烤的焦香,一口下去,酥脆松化、回味无穷。酥脆的表皮,温热的内在,注入了平凡的心意,也成就了不平凡的意义。
烧制完成后,王师傅径直地走向售卖窗口开始售卖的准备工作。
“同学,要吃点什么?”
“烧鸡拼叉烧,加多一点汁。”
从10:50开始,烧腊窗口前的队伍开始变长。一个上午王师傅要问许多遍这样的问题,但每一次王师傅都声音洪亮、毫无倦容。听到回答以后,他利落地从架子取下烧腊,手起刀落间,一份烧腊饭的制作才算是完成了。对待工作,毫不怠慢,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得完美就是不平凡。
耐心询问的师傅
一份烧腊饭既满足了师生的味蕾,也消散了工作学习之后的疲倦。看见同学们拿到烧腊饭时满意的笑容,王师傅说:“工作的劳累也会得到舒缓。”
大致到了12:20,窗口外的人渐渐变少,师傅开始收拾烧腊售卖点的工具、扫地、擦拭橱柜、磨砧板,一丝不苟。
王师傅在磨砧板
收拾完毕,王师傅又来到了烹调间帮其他同事打打下手,倒水、刷锅。这些工作虽然繁琐,但王师傅想到正在为同学们吃上美味的饭菜出一份力,也觉得心满意足。
到了13:00,王师傅上午的工作也告一段落,王师傅才解下围裙去和共同努力的同事们一起吃饭。吃饭期间和同事们聊聊天便是一天里最清闲的时光了,吃完饭也来不及回宿舍休息,只在食堂稍微休息,又得开始下午的征程了……
下午15:00又像上午一样继续从烧腊到售卖窗口、从烧腊间到橱窗前,大致到了19:00,师傅终于可以下班休息了。回到宿舍,一个热水澡冲走一天的劳累与疲惫。
忙碌了一天,终于下班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师傅已经陪伴华师经历了两个春秋。他的字典里没有“双休”,有“你”。或许,大部分同学看到的只是烧腊师傅们打饭打菜的身影,向同学推荐美味的烧腊饭,却不知其背后须得倾注多少心血,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
我们吃的不仅仅是一份烧腊饭,更是烧腊师傅们对于美味的一份赤诚、一份执着,也正是有像王师傅这样的匠人存在,我们每一个华师学子才能享受如此有温度的饭菜。天冷了,温热的烧腊饭带给我们专属于华师食堂的温暖,人心暖,再冷的天也变得温暖,愿你在寒冬里拥有的不仅仅是羽绒服带来身体的温暖,还有那份用心烹饪的从口到心的温热。
好文推荐|点击可跳转原文
文案|陈晓慈 陈炜华
图片|林洵兆 谭安期 饮食天地杂志社
编辑|黄敏晴 王昕灵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会生活服务部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会新媒体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