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林海 | 艺术是活出来的

王林海 暑期研习营
2024-08-23




王林海 老师


《一管笔》这本小册子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得利益之后对外言说的笔录,用一管笔去照观中国文化的全景,是老师传授给我的用心之道,他承续的是黄宾虹、潘天寿的用心之道,黄宾虹、潘天寿承续的是他们老师所传授的用心之道,代代相传,未有间断。



我的两位老师(陈我鸿朱豹卿)都待我如子,非常爱我,他们生前除了传授给我中国笔墨精神以外,很少要求我在艺术创作上符合他们的心愿。
老师说:“艺术是活出来的,是从生命中长出来的,学不来的。笔墨是通道,要学,没有这个,笔下不能见人。我到北京后,还是搞我的所谓现代国画,世界各地办展览、卖画,自鸣得意得很。

(陈我鸿先生作品) 
九六年在欧洲办画展游学,后来去了埃及,那次游学在我生命中引发了一次巨变,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回忆这段日子很有意思,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
欧洲的自然环境、社会秩序、艺术的自由、人心的烂漫和大地上大量的博物馆、宗教建筑,一下子把我给震慑住了一个没有多少墨水、见识不多的文艺青年,被这一崭新的气象摄受住,那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当时却在我心里滋生出一种愤怒,这个愤怒就是觉得自己无知

(图片来自网络) 说实话,在国内对欧洲文明的认知,完全是一种误读,我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真实面目。后来我带着这种情绪到了埃及,在尼罗河上漫游。有一天,我望着金字塔突然哭了,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哭,只觉得心里很酸楚,也许是伟大文明沦落的苍凉,也许是埃及文化断灭造成的衰相,使我照见了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处境,以及何为中国人的疑问?总之,心中升起了一种伤感和对自己的不满

(图片来自网络)
回国后,在家里睡了几个月的懒觉,人就像泄了气的气球,蔫了。后来强打精神寻访老师朋友,试图从他们那里听到能为我指点迷津的只言片语,可是没有一个人的话语能触发我,给我出路
回到杭州,
老师朱豹卿对我说:


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走,

谁都帮不了你,你去读无字天书吧!



听老师这么一说,好像心有所悟,马上回北京,拉上一个朋友一起开始云游。出发前心里暗自盘算,如果找不到高人告诉我人生光明的路,我就一直云游下去。

(朱豹卿先生作品) 


就这样,我从九六年始到现在一直过着闲居涵养的日子。在这十五年间我广泛结交天下的明士,参访磕头,从一位艺术爱好者渐渐变成了一位文化爱好者
文化很大,生活中、书本里、天地间好像无处不是,特别是要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好像一个人置身大海之中,分不出东、西、南、北、中了。访师、会友、磕头、灌顶,稀里哗啦,热闹之极,时而心花怒放,时而阴云密布,在中国文化这片海洋里戏游,没有了尽头。生命一天天流逝,每天嘴里还挂着“不做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俨然觉得自己像一位遁世高人。

(朱豹卿先生作品) 
零一年出了画册托友人带给老师看,没想到从朋友那里传过来的话是:


十年没进步。



听到这句话,当时我的脸都变了形整个身心都震颤起来不知所以了。第二天便拉上朋友驱车南下去见老师。在杭州见到老师,老师并没有说什么,画册的事一字不提,还是老样子,拿起一支笔在纸上说他的老调调“中国笔墨精神”。老师讲完了他该讲的,眼神一聚极为严厉地对着我问:


看懂了吗?



当时我的心一下子被揪起来了,


看懂了就去做,

做到了才叫懂。



然后放下了笔。 一句“做到了才叫懂”,迫使我在山上精勤地下了三年功夫。有一天,笔在自己手下活起来了,正像老师所说的,笔会自己动起来的。心手和畅,笔迹物质感消失了,如烟似雾的笔气墨韵泛出的正是当下的心律与情气。笔墨之为成了人的内心觉知与物象同构的妙用。
至此,真正确信了古圣贤“心物一如”的用心之道。
【完】



  推荐阅读  

👇

王林海 | 问、寻、见——中国艺术的精神

👇

雷蒙 | 何以为家——笔墨精神与我

👇

教学一线 | 偶戏在教学中的实践



/ 想看更多好内容,请关注它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暑期研习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