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这七条,就可以去《千里江山图》的排队大军中装逼了

日刻 日刻 2019-06-11


国庆假期,你去故宫排队了吗?“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正在展出,如果你尚未一睹这些青绿山水画的真容,不妨看看以下这七条,懂了它们,再去看《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展馆排队现场



1. 远观:千里江山,一气呵成

 

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体量很大,高51.5厘米,是高头大卷,长1191.5厘米,在现有的宋画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大件。你说它有“千里”吗?其实只有不到十二米,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它画了千里江山,以有限的画面,展现江山如此多娇的无限风情。

 

从现存画作看,起承转合自有节奏。


图由七组群山组成,开首第一组群山较为平缓的山峰在俯视的地平线下。



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以小桥相接。第二组群山悠扬舒缓。



第三组和第四组之间以华丽的长桥相连,环环相扣。进入第三段、第四段,山峰一个个冲出了画中的地平线,走向高潮。



最高的主峰在第五组辉煌出现,她拔地而起,雄视寰宇,与周围的群山形成了君臣般的关系,构成全卷的高潮。



第六段,群峰渐渐舒缓下来,远山慢慢地隐入远方大江大海的上空,欣赏者激动的内心渐渐平静了下来。



最后一组画家用大青大绿涂抹出近处最后的几座山峰,在全卷结束时,回声悠远。




2. 近看:出以精心,运以毫细

 

这样一幅气势恢宏的长卷,在细节上画的十分精彩,人物小如蚂蚁,却动态鲜明,天上飞的群鸟,如果不仔细看,几乎觉察不出来,轻轻一点,有翱翔的动势。

 

△碧波中怡然泛起一叶小舟


△岛与岛之间蜿蜒的小桥

 

△忙着划桨的他们是渔家抑或文人骚客

 

△清泉瀑布点缀于崇山峻岭中

 

△三三两两进山的人,远处是茅居村舍

 

△山脚下徐徐行进的马队

 

人在画中游,一路上除了山形、水口的变化,还点缀着许多人类活动的痕迹,比如桥梁、船只、建筑,这些建筑既有比较精致的官式建筑、寺院佛塔,也有许多民居,有些像是文人士大夫的度假别墅,另外还有行旅、捕鱼这些劳动的场景。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化的自然”。中国山水画其实不是画自然的原生状态,而是人类适度干预下的自然。宋人讲山水画要做到“可观、可游、可居”,就是这个意思。

 

来重点看这座最高峰,高山之巅,直入云霄,万丈瀑布,飞流直下。这是“高远法”,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北宋宫廷山水画有一种极常见的类型,就是用山水经营位置,来彰显君臣尊卑的名分,用画面隐喻君臣秩序。整幅画画面丰富但没有杂乱的感觉,这得力于色彩的统一。



3. 什么是“青绿山水”

 

提到色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青绿山水画”。

 

青绿山水是一种着色山水画,于山石树木上施涂石青石绿,呈现以蓝、绿色调为主的画面,同时亦搭配其他设色或墨色,由于石青石绿为矿物颜料,色泽鲜艳,青绿山水画也就灿烂、明艳、豪华、富丽。


△矿物颜料,展厅拍摄

 

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从设色材料来分类的话,山水画分为大青绿山水(石青、石绿)、小青绿山水(汁绿、花青、赭石)、浅绛山水(花青、赭石)和水墨山水。《千里江山图》便属于重设色的大青绿山水。



4. 明艳绚烂的大青绿

 

同属大青绿的还有《游春图》、《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和《江山秋色图》。

 

画史中记载的早期山水画家,有隋代的展子虔,现在存世一幅《游春图》传为展子虔作,画风也相当古朴,是青绿设色画法。不过呢,《游春图》的制作年代是有争议的。根据傅熹年先生《关于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的研究,《游春图》里的建筑特征、人物衣着,显现的是晚唐以后,甚至北宋中期以后的特点,这件作品的制作年代应当是北宋中后期,只是山水画法保留了古老的样式。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他还把这件作品和另外两幅早期青绿山水画名作联系起来讨论,就是传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和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那两幅画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次没有展出,其实是青绿山水中很重要的环节。


△《江帆楼阁图》(左)与《游春图》左部构图基本一致

 

《明皇幸蜀图》没有展出,但是元代画家胡廷晖的《春山泛舟图》与它有密切关系,胡廷晖与赵孟頫同为吴兴人,是一位画技卓越的职业画家,史载他曾为赵孟頫全补过小李将军的《摘瓜图》(史载《明皇幸蜀图》,亦曾名为《摘瓜图》),且凭记忆私摹了一本,几可乱真,元末文人书画家张羽还以高价向他购买摹本,《春山泛舟图》即可能出自这一类的摹本作品。


△两图相类:《春山泛舟图》(左)风格与《明皇幸蜀图》一致

同样以方硬的线条勾勒山石,填入青绿色彩,敷上白粉的勾边卷云缭绕山头

 


5. 古朴清丽的小青绿

 

小青绿山水的代表作是《烟江叠嶂图》和《万松金阙图》,相对于重设色的大青绿,小青绿更加古朴淡雅。

 

《烟江叠嶂图》为一短卷,起首便是水天一色的大片空茫江面,一小舟漂流其上,直到画面三分之二处才出现了层叠的山巖,近看则有流泉飞瀑。此图山石的青绿设色与墨色调和,使浓重的翠绿成为沉稳的墨绿色调,青绿景致浓缩在画面收尾处,赋予全图音乐性的韵律感。


△北宋 王诜 《烟江叠嶂图》

 

△局部群山

 

南宋赵伯驌的《万松金阙图》此画将文人画法“米氏云山”融入小青绿,实现了技法上的全面刷新,被赵孟頫评为“别开生面,近世之奇”,近处在一大片墨绿上加以无数大小横点,远处松林则以密密麻麻的竖点表示,间以数株桃林,金阙仅露出屋顶。卷末左下角坡岸的三株巨松斜向排列成扇形,构图相当特别,被誉为“画卷中之奇品”。


△南宋 赵伯骕 《万松金阙图》

 

△局部融入“米氏云山”画法

 


6. 读蔡京跋:王希孟可能不姓“王”

 

看完以上的青绿山水画,便到了午门展厅的《千里江山图》,了解了青绿山水画的相关知识,再来看一看《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宫廷画师王希孟18岁创作《千里江山图》,两年后便离世,有人说,王希孟一生仅一画,拼尽毕生心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回到画作本身,来看蔡京的跋文: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蔡京跋

 

跋文中称此图是宫廷画家希孟所绘,此人未见诸史籍。像同一时代《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一样,我们仅从画后跋文知道其名。五六百年后,有书画著录称“有王希孟者”,随后大家都延续此说,今天各种绘画史上也是如此。


根据宋人的习惯,蔡京的跋不指明姓氏,有两个原因,一说姓国姓“赵”,并得到特别关照,或有可能。一说姓“蔡”,与蔡京同宗,根据故宫专家余辉先生的研究,蔡京和这位希孟的渊源很深,希孟很可能就是蔡京推荐到宫廷中的“神童”。

 


7. 看画本身:王希孟是否真的早逝

 

根据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邵彦老师的研究,因《宣和画谱》没有关于希孟的记录,后人便推测他早逝,这与他姓“王”一样,其实是缺乏根据的,《宣和画谱》没有记载有很多种可能,除了离世,很有可能他是失宠了。失宠的原因,且不说当时的政治背景,单从这幅《千里江山图》来说,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讯息。



在宋徽宗亲自教授希孟作画之前,他学的是郭熙(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的风格,宋徽宗恰恰不喜欢郭熙。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徽宗登基之前,宫中处处是郭熙的活动壁画和屏风,宋徽宗登记之后,就把这些全部拆下来,放在宫中的一个库房里,南宋有一个著名的美术史家邓椿,邓椿的祖父发现宫中一个退材库里面有很多尘封的郭熙的绢画,宋徽宗便将这些画皆赏赐于他。

 

△宋徽宗

 

希孟既然学了郭熙的山水,他已经不具备讨宋徽宗欢心的资本,宋徽宗看到他的才华,指导他时便在画的设色上想办法,于是在很多次试验之后,呈现了《千里江山图》现在的面貌,富丽堂皇,也很符合道教对仙界的想象。但宋徽宗本质上还是文人,对颜色的使用还是有克制的,郭熙基调的山水,以及过于强烈的设色,可以想象他最终还是抵触的。于是将画赏给蔡京,既笼络了宠臣,又对蔡京推荐来的人有个交代。

 


专家的研究,也启发了我们看展的思路,无论画家的身世如何扑朔迷离,《千里江山图》带给我们的美的震撼是毋庸置疑的。据说本次“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分前后两期,10月30日更换部分展品,而《千里江山图》便在更换之列,之后又会是漫长的休息期。尚有几日可观看,别错过。当然,还有其他精品青绿山水画。



──────────

直播 现场回顾


千里江山

深度解读青山绿水画


日刻·直播看大家

──────────

▼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看直播全程




ID:reknow24

日 刻

长按两秒,识别图中二维码,👀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