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想过没,为啥朋友圈里戏精多?

2018-01-17 日刻 日刻

编辑:孙薇

视觉设计:大西 朱亚琴



在朋友圈炫富的女律师实在是倒霉。


她不但要在微博上道歉,还要被行业协会审查:“涉嫌虚假宣传”。


其实,只要不是违法收入,“晒”和“炫”的行为本身没什么可指摘的。朋友圈里的“高档人生”就算有夸大,这也是人之常情。


现在的人PO图之前都得用美图秀秀处理一下,那也都算“虚假宣传”喽?


反而是把朋友圈的私密分享截图放在微博上的人行为不妥。


微博是陌生人社交网,骂战和群体性网络暴力经常发生,因为大家发表意见的成本很低。


而微信是熟人社交圈,亲人、朋友、同事、熟人都在一起,彼此关注的几率也大,每个人都需要维持一个稳定、正常的形象,反而不方便肆意发表意见。


于是,女律师被熟人从朋友圈里拽到微博上示众。


女律师的问题在于,她的行为触动了大家的痛点,“群殴”的背后是大众对于朋友圈“晒”和“炫”的怨念。


于是,女律师作为靶子,被群众泄私愤用了。

为什么我们会对朋友圈的“晒”、“炫”有怨念呢?因为,现在的朋友圈里充满了“晒”、“炫”,戏感十足。


一到节假日,仿佛除了你,所有人都出去旅行了;老有女生把淘宝图晒在朋友圈里@伴侣求买买买,一到父亲节或母亲节,孝子贤孙像网络游行一样冒出来;咖啡、喜茶和网红甜品是精致生活标配;大金链子小金表也不能少。


这些精心构思的图文背后,是我们对满足感的迫切需要。




网络时代的社会心理学家雪梨·特科尔说,科技没有造成却鼓励了一种情感,即确认一种感觉成为了构成感觉的一部分,甚至是感觉自身的一部分。


这句话可以放到朋友圈里来理解。


人们发朋友圈通常是分享让自己感到幸福和积极的事情,而来自他人的留言、点赞都是肯定的回应,能带来满足感。


点赞的人为分享的人确认了这种幸福和积极的感觉,甚至于,分享这件事在收获点赞和关注之后,才算完成了。


于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赞和关注,让自己满足,一些人特别用心,他们精心挑选题材、斟酌文案、美化图片,把分享这件小事生生搞成了一场“军备竞赛”。




况且,相比微博,朋友圈里的人更能积极回应你的展示。微博是陌生人的社交平台,除非你是明星、网红大V、没有多少人会对一个普通人感兴趣,与陌生人对比,无论输赢,也不会让人很有满足感或挫败感。


而正因为朋友圈都是我们认识、亲近的人,才促成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也加剧了我们的怨念。



世界上最难忍受的是好朋友的成功。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写道:


“我们每天都会经验到许多不平等的对待,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妒恨每一个比我们优越的人,这就是嫉妒的特别之处。有些人的生活胜过我们千倍万倍,但我们能心安无事;而另一些人一丁点的成功却能让我们耿耿于怀,寝食不安。我们妒嫉的只是和我们处在同一层次的人,即我们的比照群体。世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


至于为什么更妒忌亲近的朋友,戴维·休谟在《人性论》中解释: 


“人们也许会以为越是不成比例,则在比较之下所感到的不快必然越大。但是我们可以在另一方面考虑,远远的不成比例,就切断了关系,或者使我们根本不与我们距离很远的人物比较,或者就减弱了比较的效果。”


而朋友圈恰好是亲近朋友的生活展示场,如果你朋友圈里的戏精都是你的同辈人,会加剧你的沮丧。


同理,对于分享者而言,有了最合适的“参照物”后,内容投递效率也更高。尤其是同学和朋友,在同一阶层、同一境遇、同一起跑线上,让这些人羡慕,比他们更好,才会满足我们的虚荣心。


一旦为自己分享的内容找到了准确受众,事半功倍。比如有了分组功能后,我们可以主动定制不同的内容,分享给不同的人。比如,把吃喝玩乐的内容分享给好朋友,而加班工作的状态要准确投递给同事和领导。


在朋友圈“炫”和“晒”,安全系数也高。大家习惯于维持一个熟人社交网的和谐氛围。就像女律师一样,即便在朋友圈里引起了他人反感,也不会有人直接在状态下面怼她。


于是朋友圈成为了戏精们的秀场。本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满意,偶尔也想分享一些生活点滴、人生感悟的人,打开朋友圈划拉几下,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的人生索然无味、毫无进展、失败至极。



朋友圈里的“炫”和“晒”其实是一出双簧,对分享和围观的双方都要提出一个问题,即这其中,真实的自我有多少?


只要有书写、编辑和删减,有一定存在修饰和美化。一段文字、几张图片,就能构建出一种虚拟化身,是“第二人生”,比身体力行的改变容易多了。


于是,“炫”和“晒”的人在不断纠结:哪些事实和生活隐私可以透露?是该表现得遇到了一些问题,还是一帆风顺?戏精们在斟酌这些问题的同时,一步步走向了不真实。


“炫”和“晒”的背后其实是担心和焦虑,每个人都会担心没有足够的社会生活让自己看上去更有趣。


雪梨·特科尔说,人们没有坚定的内在目标,依赖伙伴寻找对其自我的肯定。在内部的自我汲取不到力量的人,往往依赖于外部的信息来肯定自我。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评价正面、肯定,不大需要故意彰显一些外界的价值标签。


晒的人对自我无法完全肯定,才需要得到赞同增强信念。




而围观者在用向一种所谓的价值标准靠近——而不去深究这种价值标准的流行范围是否狭隘,只在你的眼界之下。


围观者一旦将自己置于对比的一端,实际上也在用一种不好的方式看待自己,把自己纳入到那些价值标签之下,一旦发现不匹配,就会沮丧,降低成就感,觉得自己很糟糕。


戏精们展现出来的生活是浓缩版的,被困扰住的双方却把它当成了无删减版,而且认为生活必然是这样。


沮丧还是一种温和的消极情绪,如果不断积累,变成戾气,就会伤人。


【日刻有料】系列热文 | 王沪宁 |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你们还有一万多天就死了 | 特朗普是用“奇葩说”的方式上台的?陋室中的畸形幻象:上海杀妻藏尸者的都市性邪恶  | 一堂让人难以理解的五行针灸课



ID:reknow24

日 刻


长按两秒,识别图中二维码,👀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