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学本科该何去何从?

2017-01-03 徐斌 法伯乐

点击上方         “法伯乐”         关注我们




法伯乐,法律职场第一站

FUTURE
P

 rologue

小伯伯说

关于法科生毕业后的出路

我们做了一下排列组合

好像

也就那么回事


者:徐斌

来源:约法


法学院学生

从学校出来成为律师有这么几条路线




① 本科  →  司法考试  →  律师

② 本科  →  司法考试  →  考研  →  律师③ 本科  →  司法考试  →  考研(或者不考)  →  法官(检察官、公证处)  →  律师④ 本科  →  司法考试  →  公务员  →  律师⑤ 本科  →  司法考试  →  其他行业  →  律师⑥ 本科  →  司法考试(没过)  →  律师事务所  →  司法考试(没过)  →  律师事务所  →  司法考试(没过) →  律师事务所  →  司法考试(没过)  →  其他行业

⑦ 本科  →  司法考试  →  出国LLM/ JD  →  律师




//  ①和②路线相比,②的优势不明显//


如果只有两条路,①和②,那么影响你上一线城市的二流三流非诉所和少数的诉讼合伙人招聘


北京有3000家所3万律师执业,人均创收一年40到60万律师费。一个能带徒弟的师傅最少是30万,多则上千万。这样的律师在北京大概有6000人。对你来说就是六千家用人单位。这样的规模上海还有四五千位老板,广东省也差不多是这个规模(广州深圳之和)。所以在一线城市,大可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找一家适合自己的所主要是时间问题而不是学历问题。①和②的区别不大。


如果你去二线城市的一流所也可能受影响。这类所因为制霸一方人员一般会饱和,所以不容易进得去,这就导致你可能进一家这样所的难度比一线城市一家好得多得多的所得难度还大。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甘于进二线城市二流律所,果断京沪广深。

如果你是三线城市,不打算离开父母。那么由于三线城市通过司法考试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考研的价值就相对不大。找最好的律所求职即可




//  ③、④、⑤是一条特别路线  //


简而言之就是用其他行业工作(背景)经历代替考研做敲门砖。我们假设有三个人,A君和B君和C君。A君是①路线,B君是②路线,C君是③路线。B研究生毕业3年找工作,C在法院干3年找工作。这个时候如果A没有解决案源问题,A的年薪大概在5万到30万这个区间(一流诉讼、非诉所30万),接下来的5年,A的年薪开始趋近20到50万,达到在他所处团队的工薪律师瓶颈,不解决案源问题就干到头了。

在A刚刚执业的时候,也就是第三年,B和C一起来求职。对律所来说一个三年经验从法院系统出来的,和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差不多。

如果是第五年或者第十年,情况要略复杂一些,一个是因为研究生的含金量固定,而法官干得越久含金量越高,再一个研究生毕业和案源没什么关系,法院干越久越高概率是解决了案源问题才敢辞职。

同理④、⑤路线也有类似的情况。作为敲门砖,行业背景由于研究生学历,作为律师的收入工具,行业背景也由于研究生学历。虽然③、④、⑤和研究生本身不冲突,但是一旦有了③、④、⑤,研究生学历就被覆盖掉了。所以如果能节约3年直接取得其他行业经验。

再说的极端点,本科你出去干一年销售再去律所求职成功率可能就超过3年研究生。


//  ⑥是不可取的  //


想干律师除非你专门干管理或者营销,否则不过司法考试就去律所是比较不靠谱的,每年7月你都要辞职,一旦不过就怪律所。这样的状态非常张益达。 做一个没有证的律师,和去八一厂门口当群演的情况差不太多。当然不排除有一不小心成功的可能性,但是概率上来说还是踏踏实实过了考试再按照传统路线发展比较好。


//  ⑦和②比较  //


本科生该不该考研的问题很多人问,出国还是考研的问题就很少人问。因为想出国的人都出国了。你可以非常容易的论证为什么纠结出国还是考研的人很容易判断应该出国,因为不管是TOP内所,外资所或者干脆在外国律所工作,出国留学都比国内研究生在“敲门”上更具备优势

TOP所、外资所在招聘上有一个特点是他们看中外语能力。我以前面试的时候发现,国内就业最好的法学院并不是四大,也不是清北复旦交大,而是北外法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起薪8k到12k。这是几年前的情况,不知道这几年有没有变化。

⑦和②相比:法学院含金量更高,更好的外语能力,更有倾向性的培训(课程设置偏实务,比如很重要的合同写作) 留学生相比内地学生还有一些巨大的优势:比如沟通能力,自学能力,谈吐和修养。像我这样写可能很多人要批评我写的不够客观,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是客观也好,是偏见也好,你们求职的时候,坐在你对面的人很可能是这样想,只是他们不说出来

就算不做敲门砖,出国看看世界有什么不好呢?




//  ②的其他问题  //


我不敢说这是普遍的,但是80、90、00后学傻了是大有人在的。这和大环境分不开。

年轻人的父母这一代,经历了至少两个可怕的年代,被强迫没学上或者强迫停止思考。

这就导致父母们普遍“务实”的认为,学历是必须的。这就是他们的人生给他们的教训。这就导致我们今天,在这一代的教育问题上,依然崇尚学历至上,把大学原来的目标给忘掉了。听前辈讲,80年代的大学和今天的大学,氛围明显不同,要开设很多关于怎么学习的课程,比如自学课、记忆课。

如果去看看历史,那么民国时期的大学和今天的大学也不同。再出国看看,发现国外的大学和国内的大学也不同。好像除了我们今天的大学以外,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学都在强调学生要做学问,而不是单纯学知识。学生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自学的能力,要思辨,要学哲学,等等。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更像是延续了高中教育,用填鸭的方式让学生通往取得文凭的道路上。

这样生产出来的大学生让用人单位没有人才可用。

总结


我并不是认为国内的教育全是废纸,它至少可以充当一定的选拔人才的工具,但是如果一个学生能上本科,已经用高考替我选拔了一次了。选拔以后就放任他玩四年,或者撅着屁股填四年(民法学、中国法制史)我就不觉得他能考个研究生能有什么了不起,或者说再填三年就和本科的他产生了什么大的变化。我自己招了研究生本科生也是一样放在一起打个包培训,我还能给研究生再单独设置个班吗?

我比较感到悲哀的是,很多研究生是怎么来的呢?随波逐流,一个学校都考公务员(公大、法大),就考公务员,如果同学都考司考,就去考司法考试,大家都去考研究生就去考研究生。考研让一个只懂考试的学生找到了一条可以安于现状的通路,让他浪费掉宝贵的三年的光阴,三年以后他去求职,他的同学给他面试。

有的人说,考研可以认识导师啊,可以增加人脉。可是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运气不好,我认识的所有基于学校人脉做的不错的律师,要么是跟的公司老总很牛,要么是遇到的单位领导很牛,要么是博导很牛,要么是这人(本科)本身很牛,其实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我还没遇到一个研究生因为跟的导师很好,靠导师做成功的律师。

人脉这个东西你去哪儿都能有人脉,去法院会有,去检察院会有,去律所也一样会有。有的人自带拓展人脉属性(父母是官员、商人出身较多),有的人纯粹是有天赋,有的人是工作几年之后自行领悟的,还没听说过哪个研究生院开一门人脉课,或者哪个老师带“人脉免费批量发放”特效的。

醒醒吧大学生们,中国教育已经骗了你二十多年了,为什么要傻傻让它在祸害你三年?

所以我推荐本科生在①线、⑤线、⑦线去选,如果什么时候感觉学历到顶限制你发展了,大可以在职、出国或者再考研。




写在最后


最后的最后,既然敢写(首先是有人敢问),就想到会有人会批评,说什么不客观啊之类的。我这也是一家之言,学生们如果因为听了我讲的,而不顺着我的逻辑分析我说的是否有道理,就不考研了,那只能说明学生自己没有独立思维能力,是大学教育失败的产物。

如果进一步说这样的学生就算不听我的考了研,恐怕也不会对他的(失败)人生产生多大的影响。

不是自己选的,就算成功了又如何?

是自己选了,就算失败了又如何?




获取更多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联系小伯伯加入学校群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