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相声的"假日本人"西田聪 | 箭厂视频

箭厂团队 箭厂 2020-02-02

 

抱着想练好普通话的目的,西田聪开始学起了相声。因为之前在日本的中文老师都是大连人,西田聪的中文总带一股浓郁的海蛎子味——到了北京,他才知道“白菜”原来不叫“嘎啦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15oddn9h&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台上,西田聪经常介绍自己叫西田聪,弟弟叫西田姜,哥哥叫西田蒜,总之,一家人都是爆香的好作料。

 

这是个典型的中国式笑话,只有熟悉中国饮食文化的人才能听明白。日本人西田聪觉得,这恰恰是相声最难的地方——要用相声把中国人逗乐,你就得比中国人还中国才行。

 

为了比中国人还中国,西田聪连微博名都改了,叫“假日本人西田聪”。

 


西田聪的师父是丁广泉,著名的相声“洋教头”,师承一代宗师侯宝林,按相声行里的排辈,侯宝林是西田聪的师爷,西田聪则算是大名鼎鼎的“德”字辈。

 

不过,丁广泉并没有按行里的规矩给西田聪改艺名。身为师父,他很清楚对自己的这些“洋学生”来说,学中文一直是最核心的,而不是挣这碗开口饭,所以有意识地让他们跟这个圈子保持些距离。

 

五年里,西田聪跟着师父只学了十三段传统相声。在教学上,丁广泉沿用了传统的教法,在习惯了快节奏的现代人眼里,进展慢地出奇。但丁老师的意思是,在传统段子里,你只有不停揣摩节奏、语气、动作过程才能真正领会相声的奥义。这对西田聪来说很熟悉,像极了日本的“道”。

 

 

西田聪的老家是日本京都,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西田聪生活里唯一出现过和中国有关的东西就是阿姨家的一架古筝。他从小对声音很敏感,喜欢各种各样的声音和音乐。

 

三年级时,因为学校的音乐活动,八岁的西田聪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大连街头,他和一位当地的大婶待了整整一个下午——大婶那自顾自讲着的带有奇妙韵律的话让西田聪着迷,尽管他很生气自己一句也听不懂。当时西田聪脑子里还没有国家概念,后来才知道那叫中国话,想听懂那位大婶的话也成了他学习中文的最初动力。

 

可能是真的很有语言天赋,几年时间,西田聪过关斩将拿下了周边几乎所有中文比赛的大奖,但令人意外的是,奖拿得越来越多,反而越来越多人不理解。



最初学中文对西田聪来说只是个兴趣爱好,跟别人喜欢篮球、棒球没啥区别,他想不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阻挠。有次参加国际中文比赛,学校不允许他请假,他跟学校解释这是最大的国际比赛,但学校依旧漠然。学校拒绝他的那天,几个参加市里棒球比赛的孩子如愿拿到了假条。

 

说起小时候在日本的成长经历,西田聪总觉得委屈。当然,后来他在历史课上知道了中日两国之间曾经的经历,也明白了当初那些人阻挠他学中文的原因。虽然理解,但不认同,直到今天他仍觉得学中文是个人自由,不该把两个国家的历史强加在孩子头上。

 

也许是因为这些委屈,西田聪高中一毕业就来了北京语言大学学中文,正是在那儿,他认识了师父丁广泉。抱着想练好普通话的目的,西田聪开始学起了相声。因为之前在日本的中文老师都是大连人,西田聪的中文总带一股浓郁的海蛎子味——到了北京,他才知道“白菜”原来不叫“嘎啦白”。

 


没想到的是,相声让西田聪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会说地道中国话的他成了校园名人,加上相声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学校或社区里表演,他所到之处总是掌声和欢笑声一片。

 

那个时候,西田聪每天跟中国人一起上课,他的专业叫中国古典文学——从唐诗宋词一直读到明清小说。除了放假回家,几乎一年也不用一次日语。就在他以为童年的阴霾终于消散了时,钓鱼岛事件的爆发,让他这个几乎快同化为中国人的日本人再次成为“眼中钉”。

 

最乱的那几天里,街上的日本车会莫名被砸,甚至还有日本同学在超市无端被打,他也被当面丢过垃圾。西田聪想不通。他觉得可能所有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身上的日本标签,他脑子里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是不是我不当日本人了,这所有的麻烦都会消失?”




那些天他总是失眠,失眠的夜里总会想起当初见过的一个奶奶。那是个江浙一带的农村妇女,经历过抗日战争,知道西田聪是日本人之后,在他面前痛哭失声,双手颤抖。那些天,奶奶的脸不时从西田聪眼前闪过。

 

快崩溃的时候,还是相声拉了他一把。丁老师喜欢用中国的习惯喊他“田聪”,听完西田聪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他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脸,“田聪,人是有国籍的,但艺术不分国界,你要喜欢相声,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教你。”提起这件事,西田聪总忍不住流泪。即便近段时间因为生病无法上课,丁老师还会托人录音嘱咐他,要抓好相声课。

 

现在,西田聪会说相声是自己生活中最大的意义,而生活又反过来帮他理解相声。比如当初和盲人叔叔偶遇的那段《对春联》,他就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彻底弄懂,不是字不认得,而是不懂背后的笑料在哪里。

 


行里有个说法叫“演员的肚,是个杂货铺。”西田聪精进相声的策略,就是像中国人一样生活。

 

吃碗饺子也是修行。在日本,只有米饭才算主食,面和饺子都算菜。刚来中国那会儿,西田聪在饺子馆经常点一桌子主食,总引起老板嘲笑。后来师父跟他说,北京人点饺子必点猪肉茴香,会吃的还分时节,到了冬天就得来盘羊肉大葱饺子暖身子。

 

就着生蒜和饺子汤,西田聪会趁机观察身边的食客——北京大爷范儿最正,一碗炸酱面,一瓶小二能吃出唱京剧的做派;大学生吃饭都离不开手机,一盘饺子得就着网剧才好消化;外地来的打工者讲究实惠,只点主食不点菜图的就是果腹……这些东西日后也许都能成为相声里的素材。

 

提及未来,西田聪说他还是想把相声当成个爱好,不想当成吃饭的手艺,觉得这样能纯粹点。他一直想去媒体,采访结束还跟我们打听箭厂的实习机会。我问他去媒体想做啥,他说想把真正的中国介绍给日本,因为有个私心:“我不想以后在日本有孩子因为学中文就受排挤,有我就够了。”





制作团队简介




厂长语录

“从明天起,做个听相声的人,抽烟、喝酒、烫头”



注:本文收入将用于资助厂长烫头,让这个冬天多一丝温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