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手记丨一场愿景驱动的“乌镇旋风”
一个成功的报道,一场精彩的活动,往往有点睛之笔。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因为演员胡歌在“网上未成年人保护与生态治理论坛”的意外亮相,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乌镇旋风”之后,仍然久有回味。
▲胡歌(左四)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网上未成年人保护与生态治理论坛”小组讨论环节发言。
这场分论坛由中国网承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和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受邀主持。分论坛以探讨网上未成年人保护为主题,成为向中外互联网界展示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网形象实力的盛大宣发现场。胡歌的“友情出演”也引发了互联网传播的热潮,短短三天内,媒体和自媒体报道总量突破2600篇,话题进入微博“热搜”,阅读量超过2.6亿。
一切都源于一个美好的愿景——把论坛办出特色和新意,让人对中国网这个乌镇峰会的“后来者”刮目相看。自争取到论坛承办资格后的5个月里,特别是启动邀请胡歌后的50天里,中国网整个工作团队都在为这个愿景艰辛付出、竭尽全力,最终用顽强的奋斗收获了圆满的成功,并同时获得了主管部门和联合国儿基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儿基会、腾讯等主协办单位的衷心赞誉。
在乌镇峰会进入第六年、办会日益模式化的当下,如何办出一个不一样的论坛?这是一个难题。我们的思路就是在议题议程、嘉宾组合、互动设计、论坛主持、传播策划等方面下足功夫。在议题议程上,我们一开始就锁定了“加快立法”“打造社会环境”“提升主体素养”三个核心议题,并将这一设计贯彻始终;关于嘉宾,除了主办协办单位相关资源和互联网企业,中国网着力在外宾名单上做文章,并在所有论坛中最早完成了邀请工作;关于互动设计,我们充分考虑嘉宾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事实证明“因人设问、立体组合”的问答设计为小组讨论质量提供了保证;论坛主持方面,中英双语主持互动无疑是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网的特色标签;至于传播策划,除了论坛精华的提炼和重要嘉宾的专访之外,特殊资源对于传播的激活至关重要。
于是我们想出了邀请特殊嘉宾的创意。经过慎重甄选,我们和大会组委会沟通并达成共识,迅速启动了对胡歌的邀请。出乎意料的是,邀请在一天时间内就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于是就有了后续数周对于胡歌参会相关问题的深入讨论和精心设计。虽然意外总是不断,并持续到论坛开始之前,但在陪同胡歌走进会场的一刻,我已经对论坛的成功笃信无疑,也对这一场“乌镇旋风”可能引发的舆论热潮抱以乐观的期待。
▲胡歌接受中国网独家采访。
值得一提的是,在论坛当天上午,中国网已经在酒店幽美的庭院里完成了对胡歌的独家专访,围绕未成年人“如何正确追星”“如何保护自身权利”和“艺人对未成年人的责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这场提前进行的采访无疑有助于他更好地准备论坛。事实证明,胡歌的表现不负期待。大会主办方事前对于明星参会可能引发何种效应的担心,在胡歌诚恳、得体、睿智的发言中消散;主持人的精准调度、嘉宾的精彩发言和胡歌的锦上添花,也让这场论坛因其高水准、高质量为人津津乐道。
喧嚣落幕,这一场借用明星效应激活事件传播的实践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敢于确立一个美好的愿景,要善于广泛连接运用各种优质社会资源,科学规划和合理调度,坚决倡导团队协作和顽强奋斗,坚持细致到精微的“工匠精神”。
与一场活动、一个会议相比,国际传播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向世界说明中国”是一个更为崇高的使命。我们面对多元的传播对象、复杂的舆论环境、不可控的传播渠道和各种不确定的风险,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在国际传播事业面向未来的征程中,我们尤其需要愿景驱动。伟大的愿景将成为强大的感召和汇聚人心的力量,助力我们开拓全新的境界,创造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网更美好的明天。
▲世界互联网大会分论坛现场。
- END -
作者:中国网副总编辑 杨新华
摄影: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