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手记丨故事背后的传播力量
2019年9月18日,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时候,65岁的他正奔波在独龙江乡最北端的迪布里地区。就在那几天,迪布里要实现通信信号全覆盖。
被称作“退而不休的老县长”的高德荣,四十年来带领独龙族乡亲修公路、建隧道、办产业、兴教育……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当地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作为“直过民族”的独龙族于2018年实现了脱贫。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独龙族整体脱贫复信祝贺。为做好独龙族脱贫的对外报道,今日中国杂志社记者参加了由外文局局领导带队的采访团,赴怒江扶贫攻坚一线进行深入采访,高德荣成为《怒江扶贫纪事》专题报道的主人公,独龙族脱贫攻坚的历程也成为《今日中国》“精准扶贫”对外报道的精彩故事之一。
贫困是人类长期面临的社会现象之一。时至今日,贫困问题依旧困扰着世界,成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挑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减贫成就为世界瞩目,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4%以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誓。
如何在把握“精准扶贫”核心要义的前提下,因应受众需求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是新时代外宣的一道大题目,也是《今日中国》杂志着力深耕的重要报道领域。通过几年的努力,杂志社在扶贫报道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取得了良好的外宣效果。在报道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是讲好“扶贫干部”习近平的故事。作为大国领导人,为什么始终将扶贫脱贫视作一场非赢不可的战役,并以久久为功的姿态、举国家之力兑现向人民的承诺?习近平扶贫著作、扶贫论述、决心推进脱贫攻坚的深层动因等,成为外媒探究中国扶贫取得重大成就原因的聚焦点。自言“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的习近平,从政40多年来,不论身份如何转换,扶贫工作始终是他花精力最多的。50多次赴各地考察,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真走实看,“访真贫”成了他每次出行的保留内容。悉心讲好总书记扶贫的故事,也就阐释清楚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脉络、丰富内涵和意义所在。
▲《今日中国》法文版宁德脱贫实践专题报道。
2019年8月4日,总书记回信勉励闽东宁德大山深处下党乡的乡亲们,希望他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此之前的2018年5月,《今日中国》杂志策划《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闽东实践》,记者随中宣部采访团深入福建宁德下党乡进行实地采访。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扶贫思想论述均出自那里。在一线采访中,记者深入挖掘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和扶贫案例,生动讲述精准扶贫思想在闽东地区的实践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国的扶贫模式、总书记的扶贫思想贯穿其中。
二是讲好精准扶贫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贯穿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全过程。
讲好精准扶贫人民至上的理念,就是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华沙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新闻和政治研究系教授加恩·罗文斯在出席2018年达沃斯论坛时表示,中国的减贫工作体现了执政党以民生为导向的执政理念,反映了执政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和强大的执行力。德国中国研究学者、政治学家沃夫拉姆·阿多菲博士认为,中国政府是将扶贫作为其使命来对待和解决的。
2019年6月,为深入贯彻中宣部和外文局践行“四力”的要求,根据局总编室安排,我带领局属中外记者采访团赴重庆丰都进行蹲点采访,记者们深入田间地头、农户人家,推出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报道围绕丰都扶贫脱贫中“生态发展、绿色优先”理念和做法,向读者讲述中国西部地区脱贫攻坚的真实图景和丰硕成果。报道的主角都是普通人,作为中国脱贫群众的代表,他们在脱贫攻坚中的作为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为群众谋幸福生活的初心和使命。
三是讲好精准扶贫的科学方略和实践故事。在全球仍有7亿极端贫困人口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减贫经验尤为关注,中国40年减贫的努力对寻求摆脱贫困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重大价值。他们的关注点既聚焦于成功经验的“探秘”、多样化扶贫方式、脱贫成功样本解析,也关注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问题及应对办法。基于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回应国际舆论的关注点和质疑点,使国际社会听得懂、能理解,让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减贫治理体系,能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为配合2018年11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扶贫论坛,《今日中国》杂志精心策划了《扶贫,最温暖的中国故事》封面报道,选取贵州毕节为代表,通过对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对口支援等扶贫实践和成功模式的报道,为国际社会和各国受众提供中国精准扶贫的贵州样本。
整组稿件同样是小切口大主题,故事朴实但有力度,温暖而走心。杂志在国际扶贫论坛一经展出,便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塞拉利昂议会首席党鞭Hon.Dicson Rogers认为,报道内容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真实而有深度,尤其是贫困群众用双手改变命运的故事特别动人。中国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百姓靠自己努力去改变,这是中国扶贫制胜的关键因素。非洲联盟官员Emmanuel Yaba Joseph说,杂志内容让人印象深刻,他认为所有未摆脱贫困国家都可以学习中国的扶贫政策和方法。他说,扶贫方法很重要的一点是从底层开始,覆盖所有人,人是扶贫政策的核心,而杂志内容恰好体现了这一点。塞内加尔农业发展部官员Mbene Dieye Faye赞赏报道很有价值,认为非洲国家可以学习借鉴中国的扶贫经验。这组扶贫故事入选中宣部“改革开放四十年优秀选题资助项目”,还被评为外文局2018年度优秀外宣作品“重大题材报道奖”。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曾说过:“一个伟大的国家,必有伟大的故事,而且是丰富感人的故事,故事多了,集合起来,就是一个国家。”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精准扶贫的故事,我们孜孜以求。
- END -
作者:今日中国杂志社副总编辑 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