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为什么再版一套二十年前的童书?《漫画中国古代科技》的出版故事

赵星 中国外文局 2021-10-30


一切的一切,缘起于希望给孩子

讲讲我们的历史和科学

1986年12月,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的洪涛,在一次童书出版工作会议上,被同为美术编辑的老相识姜成安邀稿,创作一套面向全世界出版的适合儿童阅读的中国读物。

画什么好呢?时逢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又遇20世纪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深入开来,“科学”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关键词。洪涛便说,想画一套科学题材的儿童漫画。两人一拍即合。

缘分的种子就这样种下。姜成安调研了两年,终于给洪涛出题了:“咱们画一画中国古代科学吧!”并明确了古代建筑、四大发明、古代科学家、古代医学家四大具体创作范围。

领了作业,洪涛找到和自己同为科普创作协会会员的同事——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朱抗:“咱俩合作创作连环画一直不错。这次,我们一起为孩子们创作一套科学漫画,好不好?讲讲中国的古代科技。”朱抗点头称好。两人便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创作,从此开启了跑图书馆、泡博物馆的日常。

▲作者朱抗近影。

纵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却要用孩子看得进去的寥寥几个故事、短短不足万言讲明,做事认真的朱抗不知参考了多少相关资料,差不多花了两年的时间,才交出全部的文字脚本。陆续接到文字稿的洪涛,不禁为朱抗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所做的巧妙情节虚构击掌叫好:这些加进去的小故事,就像调味料,让整部书稿变得有滋有味。

正式开始动笔绘画了,洪涛才知道这是怎样一道难题:关于古代科技发明的描述,大多记录在文献上,鲜少绘图于古籍中,要将朱抗既旁征博引又大胆想象的文字转化为靠谱的图画,绝非信手便可拈来。此中不易,幸得同为画家的妻子冯聪英的大力支持——其中多幅作品靠她帮忙悉心上色,共同完成。前前后后差不多画了两三年,这部图文并茂的画给孩子看的中国古代科技读物,终于在1991年底全部完稿了。

▲作者洪涛、冯聪英近影。


墙里开花墙外芬芳1996年,朱抗、洪涛和冯聪英合作的这部书稿以中、英、法、西多种文版的形式面世了,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还以繁体形式在香港地区出版。

▲1996年出版的英、法、西文版。

当时,大陆市面上蔡志忠漫画势头正旺,机器猫、圣斗士的漫画也大行其道,但给儿童看的历史性较强的传统题材漫画书仍不普及,大小读者也少有寻找此类读物的意识。因此,这套图书中文版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它的外文版。时至今日,我们甚至还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有读者这样点评它的外文版:很好的儿童读物,可惜买不到中文版。

▲网上读者对2005年法文版的评论。

二十多年过去了,广大读者在阅读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图文读物后,忽然发现,我们对讲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童书有着如此迫切的需求。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发现历史中的宝贵财富,这对于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原创图文读物异军突起,然而能举重若轻地给孩子生动讲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童书,似乎仅此一例。

重新翻看这套精彩的儿童读物,它以看似简洁、实则精准的图文风格,展现出知识点密集、信息量庞大的科技史片段,试图令读者以管窥豹。在那个人们往往以为文图应该一一对照或是文字应为图片说明的年代,它做出了文图共同承载叙事与说明功能的尝试——图会交代文字叙述未尽的故事,文会传递图画之外的意境。这种看似跳跃的表达方式,成人会觉得有点突兀,却符合当前儿童的阅读习惯。

宝物蒙尘多年,我们应该将之重新擦亮,让它再度焕发光彩。

是时候将它修订再版了。


创作者的用心,体现在每一处图文细节中在重新编辑出版这套图书的过程中,我们不时会感慨于作者们当年创作的用心。图文读物能够将深奥、抽象、艰涩的博物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具象而生动,然而相应地,这对文字编排与配图绘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对照书中很多文字作者笔下的典故、图画作者笔下的桥梁和建筑,我们惊讶地发现,不少是参考历史文献记载编写,对照实物图片或文物照片绘制而成。这种下“笨功夫”精心创作,没有因为读者是孩子而有一丝一毫懈怠的创作态度,着实令人钦佩。

▲图片选自《四大发明的故事》。

▲图为商代文物司母辛鼎及鼎上铭文。比如《古代建筑的故事》中,直接用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局部来讲述叠梁拱桥——虹桥;

▲图片选自《古代建筑的故事》。

▲图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

比如《四大发明的故事》中写到道士给人的符上印着120个字,这数目来源于古籍《抱朴子》,是中国现存的有关雕版印刷的最早文献记录;

▲道教典籍《抱朴子》的清刻本中,有类似记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

再比如《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中出场“打酱油”帮祖冲之测量圆周长度的他的儿子,是著名的数学家祖暅;

▲图片选自《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又如《古代医学家的故事》中,李时珍向小贩购买药材三七一两,小贩摊位前竖着“滇黔药材”的牌子,这也恰恰暗合三七的主产地——云南,以及这种药在当时价格不菲的历史实际……

▲图片选自《古代医学家的故事》。这样的细节,限于篇幅,作者并未在书中做细致的图文交代。但若遇上有心的读者,相信一定能将藏身书中的它们一一挖掘出来,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一番独特的会心交流。

悉心修订,

只为儿童性、科学性与艺术性能美好结合以图文书的形式讲述古代科技,必定要向读者展示这些科技发明,或是解释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然而,由于古代文献记录得不确不详,又没有出土文物佐证,许多关于古人科技智慧的图文描述,只是科技史领域专家们的猜测和推想,至今有很多古代科技成就仍是未解之谜。为了画好它们,作者团队当年花工夫考证了大量的资料。

应该说,第一版的稿件成熟度是很高的。然而,修订再版,本着审慎和负责的态度,我们要结合当前的科学研究进展和阅读需要,对这套书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这件事就变得不简单了。

▲图为原稿中的祖冲之水碓磨。

▲图为五代时期画作《闸口盘车图》中描绘的水力磨坊里靠水轮带动的水磨与水击面罗。

▲图为此次再版稿中的祖冲之水碓磨。

▲图为山西繁峙县岩山寺金代壁画《水碓磨坊图》中描绘的水碓磨坊。

由于距离图书第一次出版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为了让这套书里谈及的科技知识更切合当今主流的研究发现,我们不但重新走访了中国天文馆、中国科技馆、农业展览馆、国家博物馆等地收集资料,还先后请到多位专家学者作为顾问指导,并邀请自然科学史、古代建筑史、中医药文化史方面的多位学者审订文稿,慎重修订图文。为了确定一些知识点,作者朱抗曾专程拜访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搜集信息;编辑也曾专门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现场观摩调研并拍照,回来后再与绘者沟通,对画面进行优化。

这些付出,全都体现在书稿中的细微变化之处。

比如当年被载入教科书的地动仪,许多人以为它就是书里图片上的样子。殊不知,那是自然科学史和考古学领域专家王振铎于1951年设计制作的复原模型。

当年创作时,为了激发少年儿童探索科学的愿望,作者以直观的图画在书中展示了这一颇具影响力的复原设计。

然而,几十年来,这个无法实际运作的模型一直备受各方专家的争议。再版过程中,关于书中对张衡地动仪的这段介绍该怎么修改,编辑与作者交流过多次。因为2005年时地震学家、中科院冯锐教授利用不同的机构原理,设计制作出了另一款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可惜也存在争议。这两具模型都不能令人满意,难道就此不给孩子们讲述地动仪了吗?毕竟它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呀。再三斟酌后,编者和作者达成了共识:为了鼓励小读者树立勇于探索、不轻易言弃的精神,我们将两款复原模型的图画都做呈现,并告诉孩子们仍有很多有志之士在努力解开这个谜。

▲图为原稿。

▲图为此次再版稿。

又比如,国人都熟知的毕昇活字印刷术。可能有不少读者受当年旧历史课本的影响,误以为活字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实际上雕版印刷才是中国印刷史的主流,为此我们将新版《四大发明的故事》中这一段的名字由《活字印刷》改为了《印刷的故事》。

再如《古代建筑的故事》中,初版描绘的白马寺齐云塔其实是金代重修的建筑,而这距最初建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约一千年,我们听取古建专家的意见,大胆发挥想象力,以汉代楼阁建筑及出土文物为参照,绘出了关于齐云塔最初样貌的推想图……

▲图为原稿。

▲图为此次再版稿。

囿于文献解读之难与未见出土文物所限,古代科技领域至今仍有很多难解之谜。面对这套画给孩子看的古代科技读物,作者、编者与各位专家学者不断在严谨与通俗中寻求各种平衡,以期能给孩子们呈现一套展现古人科技智慧与伟大成就的好看的图书。

我们衷心希望,此番努力能不负诸位创作者呕心沥血的初衷——让儿童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图文方寸间达成美好的结合;更愿这些曾经激励国人的历史断影,能继续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在科技领域上下求索。

福利来袭!

赠书福利:邀请5位好友成功关注“中国外文局”微信公众号,并将关注截图或好友昵称、姓名、收货地址、联系方式发送给我们。我们将从中选出2位幸运读者,送上《漫画中国古代科技》一套。活动截止时间:2020年8月22日16时。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刻购买!





- END -


供稿、供图:朝华出版社

编辑:袁帆



RECOMMEND

推荐阅读

6月好书丨2020时间过半,你的读书计划过半了吗?

5月好书丨初夏芳菲日,你有一份读书清单等待领取!
4月好书丨春暖疫去,让我们相约书海
悦读丨《千秋好诗词》:让孩子爱上古诗词
悦读丨《几回清梦到花前》:以花之名,从另一种方式打开《红楼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