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政法教授:只要正面阐述西方文明,就有学生反感!

点击加关注👉 思想潮流 2024-05-25

编辑:思想潮流(ID:sixiangchaoliu)

📌

推荐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丛日云教授开设了一门“西方文明通论”的通识课程,讲解西方文明的演进与特征,当然也少不了比照中国的历史进程。


对低年级的本科生们来讲,听他的课“受启发”和“毁三观”大概是同一心理过程,有学生觉得“耳目一新”,有学生“脆弱的民族感情受了伤害”,有的还会向学校打小报告。


“比如英法两个强盗烧了圆明园,之前清政府跟英法联军谈判破裂后,把英法代表团的39人,包括记者、家眷抓到了北京,施以虐待或酷刑,其中有20个人被弄死了,活下来的人身上长满蛆,有的疯掉了。这个情节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


丛日云希望学生了解完整的历史,在史实准确的条件下判断和思考。


“他的常识被颠覆,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何况还有许多理由支撑着原有的判断。”


“我希望学生们接受一种健康的爱国主义教育,”丛日云说,“爱国是人类之爱的一种,应该将其安顿在爱他人、爱社区、爱民族、爱国家、爱人类乃至爱地球的序列当中。”


“要爱国,但不能以对别人的盲目仇恨来表现。”


丛日云出生于辽宁凌源偏僻的乡村,小学四年级时学校就停课,他理解学生们思想上的困惑和困境。


丛日云高中毕业后到大队里当了会计,被领导派到红极一时的大寨参观,他发现处处都是“被打扮的痕迹”。而大寨农民都像四类分子(“地富反坏”)一样,低眉顺眼,遇到参观者就惊慌地回避,眼神不与你交流,也不与陌生人说话。


但那时他发现问题靠的是直觉和经验。“我的精神世界最初是由那个年代的宣传教育所塑造的,想跳出那个框架思考问题,必须借助于相应的思想资源,但在那种完全封闭的条件下,获得多元的信息是不可能的。”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丛日云多年来致力于通识教育,他主持的“西方文明通论”是全校每年两千多名本科生的必修课,在他看来“通识教育能够打开信息流通的渠道,使学生们获得多元的和平衡的信息,学会合乎逻辑地思考,并接受现代文明价值的熏陶。”


丛日云曾在一次演讲中他告诫毕业生们:“你们未来可能面对着社会的变革,你将如何选择?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你是不是一个明白人?如果中国再来一次运动,你能不能清醒地说“不”?我希望,你们在大潮袭来时,选择站在理性一边,站在文明一边……”




对话丛日云


人物周刊:你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文明通论”,在学生的知识结构里并不是完全空白的,你讲的与他们原有的知识会有很大差异吗?

丛日云:一些学生听了我的第一堂课都会惊呼,“崩溃了”。

人物周刊:是什么让他们崩溃?

丛日云:比如我会告诉他们,所谓“西方文明在近代领先是因为对内外的掠夺”不符合历史,西方进入现代文明,主要是内部经历了思想积累、权力积累、制度积累、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的结果;而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实现了和平,不太可能用战争解决纠纷,最新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越高,战争的意愿越低,等等。

人物周刊:你讲这些,学生能接受吗?

丛日云:大多数能接受,有一些虽然不认同,但能够宽容我的说法,姑且听之。也有一些不接受的,甚至反感。从1985年登上大学讲堂开始,我讲授的内容与学生既有的知识就有着很大的差异,总会有一些学生不理解,感情上接受不了,会被一些学生告状。

爱国值得肯定,总比自私自利只爱自己、没有一点儿公共意识强。但是怎么爱国?是不是健康的爱国主义?理性的爱国主义?你对祖国的爱得建立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对其他文明的文化遗产,对中外关系历史客观、全面的认识的基础上。

人物周刊:哪怕你只是讲了具体的史实也会触犯一些学生的民族感情?

丛日云:是的,有的学生会说,你怎么老说西方好,难道我们中国就不好了吗?你不是中国人吗?你不爱我们的国家吗?学生的这种反应,基于一种情感,不是一种理性的思考。

或许他可以说,“老师,你的根据是什么?资料可靠不可靠?我认为你的推论在逻辑上有缺陷,我知道还有另一种说法,比你的更合理”等等,如果这样,就是理性的讨论。但有的学生是情感思维,情感支配判断。只要你从正面阐述西方文明,他就反感。

人物周刊:这种现象是个别的吧,在学生中普遍吗?

丛日云: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的反应。特别是在新生中,许多人仍然用中学的东西来衡量大学课堂的内容。

许多学生相信,西方文明是好战的,其中一个根据就是十字军,我会向他们讲,在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的分布,后来伊斯兰教的扩张,占领了原基督教的大部分地盘,然后才有十字军的“收复失地”。这才是完整的历史过程。

十字军东征是古代民族、宗教间常见的武力征伐的一部分,并不能因此证明西方文明具有侵略性。另一个根据是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西方人发动的,以西方为中心。我会向他们解释,西方国家小,并且相互打仗时将殖民地也卷了进来,所以,一打就打成了世界大战,这本身并不意味着西方文明更野蛮好战。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西方国家之间实现了和平,举例时打出一张美加边境千岛湖的图片。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的不对。我知道千岛湖,污染特别严重,不像我们的千岛湖环境那样好!”

我在讲美加边境问题,为什么提污染?就是听你说西方好,他就不爽,抓住机会一定要说出西方的坏来。事实上,美国千岛湖的生态相当好。

人物周刊:学生接受的教育在谈到中西文明关系的时候似乎有一套模式?

丛日云:是的。再比如,我们课本上说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单孔敞肩式大型石拱桥”,欧洲五六百年后才出现。这种说法让学生形成一个印象,我们造桥技术比西方早几百年,其实赵州桥只是在局部技术上有创新,两千年前古罗马的大型石拱桥就已经很发达。

学生最难接受的还是中西关系的历史。我们的教育将近百年来的中西关系简单化为侵略和被侵略、强盗和受害者的关系,渲染受害者的悲情。实际上近百年来中西关系很复杂,当你还原的时候,学生情感上就接受不了。

人物周刊:你主持的“西方文明通论”是学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在你看来,通识教育为什么是必要的?

丛日云:我理解,通识教育是人的教育和公民教育,是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文明教养的人和负责任的公民,所以它承担着传播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的使命。是现代文明价值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我们已经进入现代社会,正在建设现代文明,所以,需要传播现代文明的价值。我认为,传播现代文明价值的基础工作包括“除障、解蔽、矫正”的工作,就是学会正确的思考,把被蒙蔽的东西发掘出来,把被歪曲的东西纠正过来。


事件是时间的刻度,阅读让思考沉淀其间。曾经鲜活的新闻,在我们指尖滑动中,一起构成了历史。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特别是在当下,全球经济处在一个充满未知、博弈的十字路口,中国亦或说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当下,理解经济,进而为一个不确定性的未来做好准备?在这个意义上,虽然需要一定的知识框架的准备。

@思想潮流公号诚挚推荐四本豆瓣高分好书,帮助我们观察和分析当前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现象。

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县城才是真正的底色!



何伟英文原名为Peter Hessler,1969年6月14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他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其代表作《江城》《奇石》《寻路中国》等等描写中国社会的名著,脍炙人口,影响了无数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


人们称他是中国问题专家,是“比中国人更懂中国的美国人”,他自己则说:“不做中国问题专家,只做一名想要理解中国的外国人。”


他热爱中国,喜欢跟中国的普通人交朋友——正如他要给自己取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何伟”。


当大多数美国人都只想关注国家领袖和各种重大事件时,他却试图引导美国人去了解到那些“不起眼”的中国人,努力想要美国读者明白中国并给予尊敬。


作为亲身参与了改善中国国际形象的美国作家,他的著作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正是这些作品留住了我们那些走向开放、文明和进步的岁月。


为此,@思想潮流公号诚挚推荐“何伟纪实作品三书”:《江城》《奇石》《寻路中国》。对中国读者来说,一切都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由于书中感触点太多,几乎每页都有:


读得快的读者说:太流畅了,就算我状态差到什么书也看不进去了,何伟的书也能一口气读五百页。


读得慢的读者:断续读了两个月,不是因为不好读,恰恰相反,是太好读了以至舍不得很快读完。


《南方人物周刊》曾经这样评价道: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是连一些中国的青年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


《华尔街日报》对他的评价更高:毫无疑问,彼得·海勒斯(何伟)是最关注现代中国的具有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他对当代中国的描写,极富人性。


柴静:何伟写出了我熟视无睹的中国,和那种亲切的酸楚,那个酸楚就是剧变的实质。


通过一位外国人眼中的细节,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这套书数量有限,先到先得,现在即可一键收藏:


精品推荐



给大家推荐一套品质优、口碑爆的国民杂志。

想必只有老读者才知道,它曾经多次“神预测”经济形势,许多人因为它,财富获得了很大增值,甚至迈向了财富自由。

2003年非典时期,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会高速跌落,但是它却告诉大家,中国经济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

当然很多人不信,但那些少数相信的人就抓住了2003年—2007年的经济暴涨期

2007年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它却提醒大家提防“泡沫经济”,相信的人最终就躲过了2008年爆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只是这本杂志神奇之处的冰山一角。

它全年52期,从热点新闻、社会、经济、消费、理财、文化,到考古、科技、人物、国际、娱乐,都能在里面找到,包罗万象。

各界大咖,作家、主持人、歌手甚至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大佬们,都是ta的忠实读者。很多朋友一爱就是十多年。


说实话,我觉得今天还在看ta的人,都是逆流而上的勇者。

因为,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今天,它让每一个——

对世界依旧充满好奇、渴望独立思考、希望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几多真相和深度知识的人,拥有了一片精神的栖息之地。


它就是中国备受尊敬的周刊之一,《三联生活周刊》。

它是备受欢迎的都市生活指南。

从“出轨如何应对”“丧偶式育儿”、到校园霸凌,它都以独到的笔锋进行深入报道,给我们启发与反思。

它是中国大浪淘沙出来的精品周刊。

从巴以冲突、俄乌战争、土耳其地震、诺奖热门,到女性主义,ChatGPT......它始终坚持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内容的独特思考。


它更是浮躁生活的良师益友。

努力用看得更高的价值观,更多元的视角,带读者摆脱碎片化信息的包围。

热读杂志TOP:《为什么都想测试人格:MBTI,社交爆款的狂热》《规划老年:心态 人际 医疗 财富》《“更好的自己”与陷阱:如何避免完美主义》

52期杂志,针对每个人的精神困局、职场问题、消费理财、家庭角色、个人成长。

提供「站得更高」看问题的维度,帮助读者做出明智决策。


创刊近百年来,收获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一位三联8年的老读者,分享说:
这本杂志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我精神气质的塑造。我喜欢它的简练和深刻,审慎和优雅。我喜欢它高于时代流俗的复杂性,喜欢它的匠人态度和隐藏在这种态度下的改变世界的野心。”

至今每一天,都有新的读者,表达着对三联的喜爱。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这样一份拒绝与低俗为伍的杂志,值得走入更多中国家庭。


它自带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吸引着我们一口气就想读完。

每一期近一本书的体量,一年看下来,成年人会变得更有气度,孩子会变得更有见识。全家人的碎片化时间,也会变得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个订阅它的家庭,有了更多可交流的共同话题。让家人的陪伴,变得更有质量。

很多年以后拿出来,每一期杂志,也都是一个个关于时代的鲜活记忆。

这一次,我们给大家争取到了,超值限时团购价!

2024全年订阅,共计52期,每月4~5期新内容,包邮到家~

现在订阅,还独家赠送《三联年度美食特刊》1本,1月份随刊发出。


平均算下来,每天只需一块多钱,就能让全家人收获一整年紧跟时事,深刻、有质量的阅读乐趣。

这笔投入太划算了,超值预售订阅活动,想要的朋友要抓紧~
《三联生活周刊》
大浪淘沙的精品周刊,深刻丰富好读
现在订阅2024年全年刊物
原价:780元
限时特惠价:458

 立即抢购 
本产品由上市公司“有赞”担保,请放心购买)

📌

@思想潮流公号始终致力于精选优质文章,相信思想的力量,拒绝贩卖焦虑,以有价值的阅读,有意义的思考,遇见不一样的观点态度,看清社会与人性的复杂和纯良,成就更美好的人生。长按识别二维码赞赏,支持我们一起传播更多优质内容。

商务合作请联系

微信:553660332

📌

推荐关注


现在关注“哲学之路、世界人文历史公号:

回复“福利”,即可免费获取人生最值得阅读的30本书。

回复免费资源”即可免费获取北大清华复旦武大等名校的文史哲艺术精品课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