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在20年前的这个城市设计,为什么能成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下)
上一期我们说到了混乱部分
SOM在20年前的这个城市设计,为什么能成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上)
这一期进入“活力”部分
关键词: 活力——灯笼街
活力开始于节点,节点间形成街道活力。因而节点也称为“生长点”。
点是控制范围的中心,可以是实点——建筑,也可以是虚点——外部空间。
实点往往表现为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例如祠堂、钟鼓楼等;
虚点即具有明确的形状、边界清晰的外部空间,例如广场、公园等。
SOM在两边各设一个公园作为“生长点”。
景观设计师可以来接单了。公园拿回家好好设计吧。
(所以公园就不细讲。)
但公园只是其中一个棋子而已。
更重要的是两个公园连成的这条街,是活力持续的动力。
SOM将这条街定位为美食街,作为上班族的餐厅,叫做“灯笼街”。
人群在两个公园之间穿梭带来人流,顺势布置商业,获得街区的活力。
放大这张图:
人在街墙里的拱廊下活动,车在街墙之间的道路上活动。
中心场理论:相同或相似的建筑形态以一定的间隔重复出现,一般至少重复三次以上,形态之间才能够保持一定的韵律连续性。
中心场与人的感知是密不可分的,人在观察对象时,首先是下意识地摄取一种整体关系,然后才是各个独立的局部,从这一角度而言,中心场并非物理场,而是心理场。
SOM利用街墙形成车行、步行下的中心场,人车分流,使人更愿意在外部空间逗留。有人才能有活力。
(1)车行尺度下的中心场——通过确立一条连续的街墙立面创造车行尺度的中心场。
前面有提到,由多个建筑的立面构成的街墙立面至少应该跨及所在街区的 90% 长度。
在开车过程中,街道两边都是墙,开口少,驾驶员安全感升高,道路的服务水平变高。
(2)步行尺度下的中心场——利用拱廊创造一个生机勃勃、令人流连忘返的步行尺度中心场。
商场和建筑的大厅可沿拱廊布置;城市设计要求主街设置拱廊,在同一个街区内不可间断;拱廊覆盖人行道;但停车场和辅助区域不设拱廊。作为人行道的延续,拱廊足以使街头气氛活跃,是城市空间面向行人的重要设施。
人们躲在街墙里,在拱廊下穿行。
这一期就到这里了。讲的主要就是塑造街区活力,利用生长点和中心场理论,塑造公园和灯笼街。
——————————————————
“深圳市中心区22、23-1街坊城市设计”还对建筑的车行开口/材质/色彩等等做出了引导,不再详细阐述。
——————————————————
SOM在此次设计中主要做的就是这两个方面内容。
一方面,为了获得连续整体的城市空间形态,引入“街墙”。
另一方面,为了塑造城市活力,引入“灯笼街”。
那20年过去了,这个方案最后成功了吗?
成功了一半。“街墙”成功了,“灯笼街”失败了。
——————————————————
成功部分:“街墙”
整体的城市形态,高层下的裙房有明显的“街墙”感觉。
在“街墙”围合下的公园舒适怡人。
——————————————————
失败部分之一:城市设计的效益并没有提高
经过调整之后22街区建筑占地面积增加了23%,绿地面积下降了54%。23-1街区也是同样的情况,绿地面积下降更多。
虽然,绿地公共化+地块重划分=商务公园模式,使得片区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但城市设计减少了总绿地面积,增加了总建筑覆盖率,并把绿地公共化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转移给政府,增加了公共投入;城市设计没有因空间关系改善二提高开发强度,意味着没有产生经济增量和效益目标。
失败部分之二:“灯笼街”
卖家秀???
论一条隔离绿化带的罪过。
卒
如果你喜欢设计,欢迎加入
鬼鬼匠知识星球—“鬼匠识堂”
鬼鬼匠团队倾力打造,规划行业知识社群,
有态度、有温度、有点儿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