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nterview|孙尧对话璞素:回到人与自然的原初状态

孙尧SunYao
2024-10-05








摄于孙尧上海个展《夜奔流》期间,个展《夜奔流》于2018年3月呈现于璞素艺术空间,图片提供:璞素;于2020年4月摄于「孙尧对话璞素」期间,图片提供:璞素










Q|「璞素」当代文人家居品牌

A|孙尧

摘选于原专访《孙尧对话璞素:自然造“画”》,采访于2020年4月5日。对谈人:馨阳(璞素)、孙尧




Q:孙尧老师,下午好。

A:你好。




Q:先介绍下您。孙尧毕业于中国美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作为中国中生代抽象艺术的代表人物,经常活跃于国内和国际舞台,曾与众多机构合作,比如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龙美术馆、瑞士圣·乌尔班当代艺术博物馆等。2009年,您应挪威驻华大使馆邀请赴挪威考察,并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挪威国家馆创作了《极光之痕》。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节目也为您制作了专题报道《追逐看不见的太阳》。在挪威,您有没有看到极光呢?


A:看到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极光。




《极光之痕》;Aurora, c.2010, 250x160cm




Q:坐在您的作品前,似乎可以看到风暴,暗流,还有一种虚无。您在构思一幅作品时,灵感是来自于哪里?


A:来自于很多方面。一位美女,一片风景,一首乐曲,或是一直在思索的某个问题,都可能是触击点。




Q:比如这幅作品,当您灵感来的时候,是否马上会落笔?还是需要思考,比如先起个草稿?


A:一般我不会起一个所谓的草稿,或从起名字开始。可能当一种感觉清晰了,我就会直接去绘画。




Q:您希望大家从这幅作品中感受到什么?


A:我觉得大家读出的感受都对。一幅作品一旦离开了作者,它就是独立的存在。我希望每一位不同的观众在读一幅作品时,能结合自己的感受、经历与记忆,包括生活在当下的状态。




Q:我很好奇,在场的各位家中有没有孩子?如果有的话,不妨让孩子们来看一看。


A:除此之外,我还建议大家可以用手去触摸这幅画。作品的表面其实富有生气,包括厚薄、温度等,都凝结了艺术家的情感。如果能触摸到画作,那么可以更好地体会艺术家当时创作时的状态。




《无地No.11》;Neverland No.11, c.2017, 180x180cm



《无地No.11》局部;Neverland No.11, c.2017, 180x180cm




Q:有观众问道:“您认为中西方哲学哪个对您的创作有更多影响?”


A:我读书时,学习的是油画,也可以说是西方的油画,所以接触更多是西方的人文哲学。对我而言,西方哲学对我系统性影响较深。但时至今日,西方的哲学系统也出现了自身的问题,而且它会与其他文化的哲学思想——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这些对话,对我也有基础性影响。而且我觉得,现在西方哲学也在吸取我们东方文化的优点,两者相辅相成。




Q:世界是一个圆,是不分彼此的,各种文化在互相影响着。


A:对,我的作品就是想带领人们回到一个人和自然原初的状态。就像大家在自然中看到的山川、河流,都是比较原始的风景,是一个人类文明还未发展完备的混沌状态。我比较想通过作品回到那种状态。




Q:一幅作品,您一般要画多久?


A:其实没有固定时间,差不多一个月左右。其中有很多反复,反复的实验,实验完再判断,又或把之前的否定掉。也可能要画很久,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




Q:您是否会改变一幅画最初的想法?


A:会,一个月可以做很多事情,一个月的时间都够失恋了。所以我喜欢作品能够经历一定的时间,使其能够和当下的感觉进行碰撞。




Q:有的人问,为什么您要用黑白,为什么要用单色?


A:自然诞生之初,很多东西都是简单的,复杂的事物都是从简单的事物渐渐生出。黑白虽然简单,但它也是颜色,它是色彩中最简单的一种,最纯粹的一种。我觉得黑白还能指向很多意义,比如人的梦境都是黑白的;比如神性,往往也是用单纯的色彩来表达。




摄于孙尧上海个展《夜奔流》期间,个展《夜奔流》于2018年3月呈现于璞素艺术空间,图片提供:璞素



《夜之花No.1》;Night Flowers No.1, c.2017, 120x120cm




Q:我们都很好奇作品背后的故事,或者说作品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A:是有故事的,这个故事是我面临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我们有家庭,有父母,有妻儿,但我觉得每一个个体还是很孤独的。我一直能深深地感受到这种孤独,我一直在表现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不是在刻意表现孤独,而是在表达怎样去克服这种孤独感,从而去回到一个你还处在胚胎的阶段,一个温暖的、被保护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人和自然的一种原生的关系。




Q:有时候就像老师您说过的,有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答案。


A:是,我不喜欢有答案的东西。一旦有了答案,那它就有了确定性,有确定性就有了终点。我喜欢没有终点的事物,喜欢一种无限的状态,因为有了无限的选择,才能有自由。




Q:您的作品是否在很早的时候就在探究人之于自然中的位置?


A:是,而且我觉得人和自然一样,都不是处在一个被孤立的位置。自然也不是被孤零零放在那里的东西,就像花开花落,山川流水,它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整体,这个整体里有个人在里面。




Q:在您创作的早期,对您影响比较深的艺术家有谁?


A:早期,我接触的大多是西方的绘画,我喜欢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还有英国的透纳(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我喜欢他的风景画。




Q:您还有没有其他比较喜欢的艺术家?


A:当代的画家培根(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很有冲击力,直指人心深处的挣扎。另外一位文艺复兴早期的德国画家,可能不为人所知,阿尔特多费尔(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尔,Albrecht Altdorfer)。还有一位荷兰画家,肯定知道,伦勃朗(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一位一生跌宕起伏的艺术家。




《圣乔治屠龙》;Countryside of wood with Saint George fighting the dragon, c.1510, 22.5x28.2cm



《西缅与圣子》;Simon with Jesus, c.1669, 98x79cm, National Museum, Stockholm



《海边僧人》;The Monk by the Sea, c.1808-1810, 110x171.5cm



《暴风雪:海港口的汽船》;Snow Storm: Steam-Boat off a Harbour's Mouth, c.1842, 91x122cm




Q:在这个实用主义的社会,美到底有什么用?


孙尧:首先,美没有具体的用处。像衣服用来裹体,美食用来品尝,美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呢?




Q:眼目愉悦?


孙尧:没错,就是一种愉悦。这是第一步,首先它带给你一种愉悦。活在这个世界,愉悦感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东西,我们就是为了愉悦感而活着,不然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Q:难道不是为了成功而活着吗?


A:成功的意义在哪里?美是超越了口舌之快的快感。




Q:如果有一天,你可以从一朵花中感受到愉悦,美就在你的生活中开花结果了。我们相聚于璞素,就是想要传递美。


A:就像我们相信疫情总会过去,世界总会美好,必须有这样的理想。




2017年摄于阿尔卑斯山脉马特洪峰,孙尧赴德国慕尼黑举办个展《造影》之际










- 关于璞素 -



「璞素」品牌,由陈燕飞与陈燕平创立于2011年。藉由对传统生活中美好器物的研究,「璞素」以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当代中国文人生活美学,致力于打造当代文人家居艺术。



璞素艺术空间,图片来源:璞素










- 更多阅读 -


Interview|孙尧专访:当我们觉得拥有了世界,世界却远离我们



Critique|密林:自我地形学|劳尔·扎穆迪奥评孙尧



Exhibition Review|孙尧个展《密影》于2012年呈现于上海美术馆



Critique|光能、暗物质:孙尧《风景·无地》绘画札记|劳尔·扎穆迪奥评孙尧










- 长按扫码关注 -

更多了解艺术家孙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孙尧SunYao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