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新时代乡贤》序言|温铁军:从爱故乡到新时代的乡贤
编者按:
情归故里,共建家乡。《新时代乡贤》一书,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温铁军先生作序、乡建一线的专家学者作理论指导。编委会从2014-2017年四年间评选出的63个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中,精选了28个优秀代表,从乡土文化、民艺传承、大众教育、生态家园、乡村经济五个方面,分析了乡贤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28位沉潜在基层、服务于城乡、保育乡土文化的新时代乡贤的实践案例,树立起新乡村建设的典范人物,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标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
《新时代乡贤》,记录平凡人的爱乡故事,传递守护家园的故乡力量,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2018年11月23日,在第二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2018)暨第六届爱故乡大会开幕式上,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进行《新时代乡贤》新书发布
《新时代乡贤》序言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是帮助中国度过城市载体的现代化资本危机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理解,这是对乡村治理指导思想和政策研究方向做出的重大调整。《新时代乡贤》一书,呼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发掘了新乡贤们在“三治合一”框架下体现德治、推动乡村良性治理和综合发展的优秀经验,感召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建功乡村振兴。
一、关于爱故乡
我要先说说我们乡建团队这几年在全国发起的爱故乡公益活动的重大意义。
爱故乡,作为城乡社会中下层广泛参与的复兴乡土文化的运动,与城乡融合是一体两面。她本身是中国人寻根的运动,无论在思想上、在文化上,甚至在人类文明上,无论对于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这代人,被称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大多数都经历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层工农兵的历练。因为那个时代特殊性、复杂性,很多人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有很多不同的故乡。我自己就在很多地方都长待过。无论到哪工作生活,都会爱上那个地方,不仅是爱那个地方的山和水,而且爱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所以,爱故乡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就不是简单地表达某个人爱一个自己出生的家乡,而是蕴含着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一致的、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更广泛的“家国天下”的概念。《礼记·大同篇》中述及“仁爱天下”的情怀,正是我们乡建团队发起和推进爱故乡活动的指导思想。
爱故乡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理念,更应该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我们所有参与到乡建工作中的人,都应该以积极心态入世有为,使自己曾经作为故乡的地方,使天下人的故乡,尽可能地保留原来在地化特征的那些风土人情,那些风光地貌,那些本来就可持续的父老乡亲们的质朴生活。只有这些都在,我们的爱故乡才不是某一个人的淡淡乡愁,而更多地应该是一个真实的、把自己融入故乡历史的文化过程。
能够做到这些的乡建人,就是新时代的乡贤。这本书里涉及爱故乡乡土文化、民艺传承、大众教育、生态家园、乡村经济五大方面的28个案例,有的我都非常熟悉,他们将其生命融入了保护故乡的历史文化过程中,他们是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乡贤的典型代表。
二、乡贤产生的时代条件:城市化与中等收入群体的“去城市化”
中国在21世纪初,完成了银行资本的市场化改制,随即内在地遵循了金融资本推进虚拟经济的规律,进入了一个金融业和地产业紧密结合的城市资本化高速度扩张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城市化加快进程,成就了地方普遍认可的政策指导思想。
君不见短短十年里,海内外大地产商不仅把无数的钢筋水泥堆满了各个城市的有限空间,造就了一大片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使所有身处其中者都因必须“仰视”摩天大楼而倍感压抑!而且,为了利用中央保护耕地的“占补平衡”政策来获取“土地指标”,还堂而皇之“一刀切”地消灭了成千上万的自然村社,使尽失膏腴之地的乡亲被逼上楼……在这个“资本以资源为盛宴、巨贾以人性为饕餮”的过程里,我们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属性随着资源破坏而被剥夺或被扭曲:房奴、车奴、蜗居与“穷得只剩下钱”,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日益增长与生产者不得不持续加大高污染化肥和有害饲料的使用……这在本质上是同一类问题。
追求短期的眼前的利益是个多么容易的事。只要甩掉所有的成本,包括环境的、资源的、人文的、社会的,包括我们所珍爱的一切,就可以短期内暴富。这就是所谓的制度成本。那么,人类恶性发展制度成本甩给谁了呢?最终甩给了大自然,甩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甩给国家的农耕历史,甩给了中国人的多样性文明。这就是恶性循环——强势群体把成本甩给最没有承载能力的弱势群体,反过来就会惩罚我们所有人。
习近平总书记最早把“留住乡愁”与“两山思想”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到2018年两会上又提出:城市化不能以乡村衰败为代价。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相辅相成,这是具有现实意义地重新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化,主要是满足明显过剩的金融资本和地产资本相结合的获利需求。但这个过程已经让我们过去那种不自觉的时代付出了极大代价!包括生命健康、资源环境的代价同时,也让乡土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已经因教训沉重而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在城市病的挤压下,很多人产生“去城市化”的愿望。这个潮流,欧洲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世界上已经有了三四十年的逆城市化进程。
同时,进入21世纪我国最大的社会结构变化,就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所谓思乡、留住乡愁,也主要是伴随着中等收入群体而出现的一种去城市化趋势;当然,也伴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如今,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财富和文化崛起,“乡土感念”从过去比较边缘的小资情调中的“一缕乡愁”、或农民打工者返乡过年的“难舍亲情”,愈益演化为一种主导社会变迁的“去城市化”群体行动,也形成了对乡土资源景观和农事文旅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
三、新时代的乡贤,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担当者
新时代乡贤,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我们认为,他们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担当者,他们正是用故乡之爱“润物细无声”地改变并形成这种被城市化、工业化,被所谓的发展主义现代化所导向歧路的困境;他们所默默担当的,正是我们乡村生活中鲜活地保存着的对中国多元文化的历史传承。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些提法容易有“见物不见人”的误区。人们忘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精英创造历史,也不是有话语能力的知识分子创造历史,而是人民创造历史,是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在基层做出贡献的这些人创造了最鲜活的丰富多彩的历史。
从1999年开始,中央政策层面上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据此可以认为,“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作为政策思想可能回归主流社会。接着,2001年“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理论界和决策层正式引用的术语,2003年中央强调“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时强调,要传承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保留田园风光。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不要把乡村美景都弄没了,不要把乡村传统文化都搞丢了。
可见爱故乡活动真正贯彻的就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爱故乡的中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要接近底层、接近人民!我们每年的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民间的英雄、乡贤发掘出来。这些新乡贤们没有雄厚资本,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凭着自己的良心和热血来感动这个世界、推动社会各界的内在变化!
同时,给这些新时代乡贤们以掌声和赞美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不让这些在底层社会默默无闻、仍然为乡土文明奋斗着的人们被主流社会忽略!如果大家把他们忘记了,则意味着巨大的代价转嫁到基层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再能站得出来。
真正的伟力在民间,这个世界将会因这些基层乡贤们的努力,因为世界范围内正向的交流,而逐渐改变在过去的工业时代和现在的金融时代所造成的负面后果。如果没有无数基层的乡贤们这么不计任何代价、不追求GDP的努力工作,我们的乡村文明以至于中华文化根基被破坏的速度,会远比现在快得多。
新时代乡贤是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人格化身,也是中华文化在21世纪必将复兴从而造福全球的最先行的担当者。尽管我们身处其中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都遭到了破坏,但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新时代,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方向,外部条件就会逐渐改观。须知,生态文明的内涵就具有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个精髓就是多样性、就是包容,就是要对各种不同多样的生存方式及其文化方面的多种形式表达,都表示理解和尊重。新时代乡贤,在千差万别的不同地方所进行的多样性的探索实践,都和其“十里不同风”的风光地貌、风土人情高度相关,也就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只要不再用工业化时代那种标准化思维来当做评判依据,各地乡贤们的创新空间就是无限的!
乡村振兴,需要成千上万“一懂两爱”的人才。希望通过政策等各种手段,更多地调动城市里那些还保留有乡愁的人——那些情感相对比较敏感的文化人、音乐人、诗人——的参与。把成千上万的乡贤们发掘出来,唤起社会各界更多人热爱故乡、建设故乡的力量,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让人与自然之间更和谐!
《横屏看效果更好哦》
《新时代乡贤》目录导图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新时代乡贤的时代使命和价值是什么?
新时代乡贤都是如何开展参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
新时代乡贤面临着哪些发展问题?
在新时代如何传承乡贤文化?
温铁军作序,何慧丽导读
钱理群、戴锦华、张孝德、朱启臻联袂推介
钱理群
北京大学退休教授
推介语:
鲁迅早就说过,“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本书中的乡贤就是鲁迅所说的“为民请命”“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他们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乡建运动的依靠力量。我相信乡贤和乡民共同创造历史,他们更应该成为乡村社会的当然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知识分子,年轻的一代,都应该“自己去看地底下”,把生命之根深扎在乡土、乡土文化和乡贤、乡民之中。
戴锦华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推介语:
沧海桑田,人类依土而生的基本事实从未改变。乡土中国,不仅是我们的前世,亦是我们的今生。此书探讨和展示的,并非仅仅是今日中国诸多社会问题的一个截面,而且更是一屏不拘现状的别样画卷。别样的神采、别样的欢乐、别样的价值。新乡贤,并非老日子的回返,而是对未来生存的进入和打开。
张孝德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部教授、博导
推介语:
乡村振兴的最终标志是人来了。人来了,乡村就有活力,这是乡村复兴的希望所在。乡村发展最缺的不是资本,而是爱乡村、爱农民的人。几千年来,乡贤一直是中国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乡村文明复兴的路上,最重要、最需要的是乡贤要回来。新时代乡村振兴也同样需要大量有情怀、有威望、有能力的新乡贤回村。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推介语:
新乡贤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乡贤文化,是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提供人才保障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乡贤》
38元/本,若要购买,请扫二维码,或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
论坛
爱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