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崖边2:艺术里的村庄》
▲《崖边2:艺术里的村庄》
本书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把视野投向了人们千百年来所扎根的大地上,所生活的村庄里。在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今天,他们逆流而上,寻找着中华文明所系之根,关心着尘嚣之外那片寂静与安宁,用自身之所学帮助着村庄进行振兴。他们用青春诠释了乡村的未来,既书写了艺术里的村庄,也书写了村庄里的艺术。
诚如著名作家,评论家韩少功所言:“活法就是写法,人生便是文章。这是一些行动者和实干家写给大地的词语,素朴于口舌,华贵于心身,读来令人神旺血”。
《崖边2:艺术里的村庄》从全国范围内择选了六个典型的艺术乡建案例(北京·宋庄/福建·厦地/贵州·洪江/云南·光崀·外普拉/福建·后田/甘肃·安口),邀请各自代表性实践者(徐弘滨、程美信、李向明、邹长斌、陈荣鑫、刘建国),通过具体案例呈现他们的艺术乡建项目实施过程,以及在艺术乡建实施过程中他们遇到的种种难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经验总结与思考。每个案例主讲人叙述篇章后,辅以访谈文章,访谈人从艺术与乡村建设等等各种不同角度提问,作为被访谈人的艺术家们的回答,从不同侧面勾勒出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与前景。
001 卷首语 阎海军
001 北京│宋庄
002 艺术家与乡村:宋庄现象谈 徐弘滨
018 当代艺术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成就了宋庄 张子艺
035 福建│厦地
036 从家园意识中觉醒 程美信
052 人类主要栖居地在乡村,而不是层层叠加的“火柴盒” 段凌颖
071 贵州│洪江
072 废墟上的光 李向明
097 我们必须回到自己的泥土 张巧梅
121 云南│光崀│外普拉
122 让乡村呈现美好的样子 邹长斌
139 基于乡村主体与个性的艺术“浸染”之路 李泾荷
159 福建│后田
160 边缘地带的行动剧场 陈荣鑫
175 在田野中找到艺术原境的感受 陈量
193 甘肃│安口
194 如何唤回一个小镇业已失去的自信 刘建国
211 艺术介入乡村必须遵循地方特质 何效义
知名非虚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崖边Mook》主编、“全国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发起人之一。著有《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和都市》《陇中手艺》。作品曾入围“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获得过第九届敦煌文艺奖、第六届甘肃黄河文学奖一等奖。《崖边报告》上榜“2015华文好书社科类十大好书”“2015凤凰非虚构十大好书”、《中外文摘》2015年度十大好书、2015南都好书榜十大好书(社科类)等。
在卷首语,主编阎海军说到:“说到变革乡村,我们总能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那一代人在中国开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黎明,以知识分子的良知投入灾难深重的乡村,试图求解应变之道和民族未来的荣光,他们的作为被历史清晰地做了镌刻。
进入新世纪,中国城市化加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曾几何时,乡村除了源源不断输出鲜活的劳动力之外,用处越来越小。
乡村被城市远远甩在了身后。似乎人人都在城市里寻求机遇。但是也有人逆流而动,他们自发地走向乡村,寻找乡村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他们接续的是晏阳初们的信念。”
这些人中,有走向宋庄的身体力行“艺术乡建”的徐弘滨,有从欧洲留学归来却投身福建厦地村从事老房屋修缮工作的程美信,有从北京不远千里去到贵州贫困村洪江村进行艺术建设的李向明,有创办社会企业为云南乡村进行进行艺术改造的邹长斌,有留学后回家乡从教,开辟“行动剧场”的陈荣鑫,有经历了“北漂”后逃回家乡进行公益活动的刘建国。
六个村庄,六位艺术家,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包罗万象,气象万千,苍茫大地,生生不息,既书写了村庄的凋零与重建,又反省了城市的病态与不足。
以上艺术家都有体悟大地和人民、反思资本主义的危机、升发中国本土文明的挚真。他们或悲壮、或艰难的行动,代表了一种潮流和趋向,这类似春芽幼蕾的发端,正在期盼一个美好的成长季节。
在卷首语的最后,主编写道:“乡村一直在那里,我们“来来往往”,一切成败得失,只有时间才能检验。希望十年或者二十年后,读过这本书的人能够看见不一样的乡村!”
本书既是如此,给读者一个看不见的乡村,一个活着的,动态的,富有生息和艺术气息的乡村。
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曾对本书说到:“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最丰富的内涵,既属于村里人,也属于村外人;由此而有大量市民身份的文化人去乡村,跟农民身份的文化人结合。既然大家都是《崖边》文化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们乐见城乡融合是一个就像鹊桥相会那样其乐融融的过程……”
那么我们做鹊桥相会的牵线引路人,又有何不可呢?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