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家乡的臊子面
家乡的臊子面
蔡家坡第一初级中学 九1班 徐菁
说起我的家乡——岐山,就不得不说说家乡的臊子面了。 每逢有客人来到或是遇上佳节,家家的主妇都会端上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岐山臊子面,以表示欢迎和庆祝之意。
传说臊子面有三千多年历史呢,它是文王时期的“国宴”,在今天更是驰名中外、享誉八方的美食,它的特点可浓缩为九个字:“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
“薄、筋、光”指面条:薄——指面条用手擀的很薄; 筋——面条薄而不烂有劲道; 光——面条光如游鱼口感特爽。“煎、稀、汪”指配汤:煎——汤料温度很高,要在锅里翻滚,热气腾腾;稀——每碗汤多面少,面条只够吃一口,故又称“一口香”,一般人要吃十多碗,小伙可以吃到三、四十碗; 汪——汤料的油很多,厚厚的、鲜亮的一层臊子红油芳香扑鼻,封住了汤的热气,即使数九寒天也会让人吃得直冒热汗。同时底菜和漂菜也很讲究,在菜色上分红(红萝卜)、黄(黄花)、白(豆腐)、金(鸡蛋片)、黑(木耳)、青(韭菜)。“酸、辣、香”指调味之美:酸——用岐山老陈醋使汤料突出农家醋的醇酸;辣——用煎油泼岐山土产的辣子面,使其汤料辣里透鲜; 香——独家制作的岐山臊子自有有一种独特的香味。
做臊子面烹调臊子最为考究,往往是家里厨艺最好的大厨操作完成。首先要精选猪肉,其次要慢刀快切,切成均匀的肉丁,然后是入锅文火慢炒,渐渐淅出肉中的肥油,使肉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最后放进姜葱蒜等调料,特别是要放上浓香的岐山老陈醋和让人垂涎欲滴的岐山红辣子面,等出锅的时候,那一个香能飘几条街。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关于臊子面的神奇传说:相传在西周时期,有一条恶龙兴风作孽,伤害百姓。一天,周武王正带兵巡查,碰巧遇见了这条恶龙大肆伤害百姓,武王命令士兵列队,举箭齐发,击毙恶龙。为了庆贺胜利,令军中伙夫抬来一口大锅,将切成小块的龙肉炒做成肉臊子,由于肉少兵多,只能将臊子肉放进汤锅,再捞面浇上热气腾腾的臊子汤,然后吃面不喝汤,让臊子汤回锅,保证每个士兵能吃到美味的臊子面。就这样,一条龙的臊子肉,却满足了几千士兵的味蕾。于是这种“吃面不喝汤、回锅再熬汤”的臊子面吃法就流传下来,人们戏称“涎水面”。就是这“涎水面”,家乡人越吃越香,千年不衰,千年不厌。因为这浓香的臊子面,不仅仅满足家乡人的味蕾,更饱含着浓浓的乡情和浓浓的思念。
每逢过年回老家,无论是奶奶做的臊子面,还是去亲戚家吃的臊子面,都让我回味无穷。一碗飘着翠绿的葱花、红红的胡萝卜丁、黄色的小黄花菜以及小小肉丁,盛着几根细细的面条的臊子面,冒着热气,香味扑鼻,吃进嘴里,熨贴肺腑。 轻轻挑起一筷子面,轻吹口气,大口吞食,呼呼有声,从嘴到肚子都像着起了熊熊烈火,又辣又酸又香又得劲。吃完了,再喝上一大口酸辣的热汤,抹抹额头的细汗,真是享受啊。
家乡的臊子面啊,吃了千年,吃出了美味,吃出了文化,吃出了乡情,吃出了思念,吃出了家乡人的憨厚朴实和“厚德仁爱,包容求实”岐山精神。一碗岐山臊子面哦,一份沉甸甸的家乡味!
老师评语:岐山人爱吃岐山臊子面!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岐山臊子面,熨贴的不仅是肠胃肺腑,更是情感和灵魂。小作者将家乡美味的特点、做法如此精准地介绍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还将岐山臊子面所蕴含的文化、乡情、精神升华出来,使得这篇小习作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一份家乡的美食,一份独特的家乡味道,有思念,有乡愁,有自豪,有赞美! 指导老师: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