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代忠臣梁星源

王英辉 岐山作家 2021-07-31

一代忠臣梁星源

王英辉


梁星源是我市清代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一位政治人物,他虽非进士出身,但毕生备受朝廷重视;职务未至宰辅,却在死后极尽哀荣且名载《清史稿》。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留下了许极富传奇色彩的逸闻轶事。 

梁星源系陕西省岐山县仁岐里(即今祝家庄镇)范家营上梁村人,字石泉,1789年1月25日(清乾隆53年除夕)子时出生,父早亡,与寡母胞兄相依为命。星源之兄嵰源,秉性厚道,靠打柴维持一家清贫生活,艰难供给弟弟读书。


梁星源从小就聪慧好学,勤奋上进。有一年腊月底,嵰源借来一斗麦子预备过年,嘱咐弟弟帮助母亲磨面,等他砍柴回来时,发现星源一边推磨一边读书,干活不太用心,便斥责道:“马上过年了,别人家都买酒割肉,你还有心思读书?真不争气!”梁母当即反对说:“咋是不争气?只要他把书念成,咱家天天过年!”母兄的这段对话,给了年少的梁星源很大的感触,他发誓要刻苦攻读,求取功名,通过读书改变家庭的状况,改善亲人的生活。他初应小考就成童生,嘉庆21年(1816年)8月参加丙子科乡试,得中举人,翌年适逢三年一次的会考,他便进京参加,但却名落孙山。嘉庆25年(1820年)庚辰科和道光3年(1823年)癸未科会试,梁星源均积极赴考,但非常遗憾的是,命运多舛的他三次努力,皆榜上无名。那个年代,取得举人资格即可当官为吏,至少可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但梁星源并没有立即进入仕途。其兄打柴时认识了北山箭括岭附近永安村的一位世代为农的山主,欲请一位家塾先生教孩子读书识字,嵰源便举荐了自己孝廉身份的弟弟去做了一名先生,也算是暂时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段经历虽短暂,但是梁星源很尽心,很认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几辈大字不识的农户,居然考中了两名生员。


道光6年(1826年)丙戌科会试,梁星源依旧未中,这对他打击很大。已经心灰意冷,不思再举的他一方面因数次赴京赶考,家中已是拮据不堪,再者自己年岁已大,此番落榜,深觉无颜江东父老。无奈之中,又见曙光,清代自乾隆年间开始,规定凡四科(嘉庆时改为三科)以上考而不中的举人,由吏部依据其形、貌、应对进行挑选,分别以知县、教谕等录用。此时距道光7年(1827年)的大挑之期日益临近,梁星源便决定留京待挑,抓住这最后通往仕途的机会。这次大挑很顺利,道光8年(1828年),梁星源被发往广东鹤山县任知县,此时的他,年已不惑。他为人正派,刚直不阿,处理政务和受理案件都能深得民心,在鹤山期间,巧断“穷小子砍树案”,一时传为佳话。道光13年(1833年)调高明县,又处理了颇为棘手的“茶花女案”,旋调任新安(今深圳市宝安县)知县,新安地处海防前线,军差繁重,梁星源殷勤办理,从无怠慢。不久因母丧丁忧,直至道光18年(1838年)回任,彼时湖广总督为林则徐,他深知梁星源的人品政绩,面对同僚下属对梁星源的诬告,他极力回护,大力支持其工作。

道光19年(1839年)4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兵船先后在九龙和穿鼻洋海面发动武装挑衅,袭击中国水师,梁星源亲赴前沿阵地,支援抗英将士,身遭“弹丸落碗”之险。因之林则徐对其愈加器重,在梁星源任满新安之际,亲自保调梁为南海知县。梁星源离任新安时,士民遮道跪留,念其功德,歌其仁政,赋诗成卷,辑为《莲城舆诵集》。由于梁星源治理海防得法,备受朝廷赏识,道光24年(1844年),清廷赐其顶戴蓝翎,不久又赏戴花翎,进而擢升广东嘉应州(今梅县)知州,到任未几,改迁四川顺庆府(今南充)知府,不及赴任,又改调为广东肇庆府知府,不久升广东南韶道(今韶关)道台。梁星源墓志中“一岁三迁”便指这一时期。道光26年(1846年)充任广东乡试同考官,随后他陪同南安(今越南)贡使进京陛见道光皇帝。不久南韶道水患成灾,他捐廉筹赈,督访救援,使灾民无所失。

梁星源在道台任上尽职尽责,很快受命署理广东按察使,处理了轰动一时的“秦源茶庄命案”,民众交口称颂,廉吏美名远扬。道光30年(1850年),梁星源被正式任命为云南按察使,不久升任湖北布政使,这时清宣宗道光帝驾崩,梁星源在觐见了新继位的咸丰帝后,准备赴武昌莅任,顺道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岐山。已过花甲之岁的他,在乡邻长辈的一句:“星娃,你回来了”的问候语中,老泪滂沱,感念无如。咸丰元年(1851年),梁星源请训抵任,开藩敷政,开始了他在布政使任上的工作,这是他宦海生涯的最高职务,也是南北奔波的最后一个驿站,布政使俗称“藩台”,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与巡抚同为从二品,主管一方财赋、人事,属于实权派的地方大员。这年12月,湖广总督程矞采向朝廷上疏称:“布政使梁星源等公事并无废弛”,接着前后两任湖北巡抚龚裕及常大淳先后上奏:“藩司梁星源毫无衰病情形”,“遵谕查报楚省藩司梁星源秉性忠直,体质魁梧,精神充足,尚能胜任”,从这些呈报给皇帝的寥寥数语来看,梁星源或被参劾,或遭垂询,都被上司及时保了下来,可见这一时期的他不仅自身身体很矍铄,与共事同僚关系也不错。

咸丰二年(1852年)冬,太平军由湖南岳州(岳阳市)水陆并进,直扑汉阳和武昌,得汉口,围武昌,《清史稿》常大淳传云:“贼至,先陷汉阳,作浮桥攻武昌。提督向荣自湖南来援,距城十余里,阻贼不得前。十二月,贼由江岸穴地轰城,遂陷,大淳死之…… 同城文武被难者,提督双福,学政、光禄寺卿冯培元,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常氏传记与梁星源生平事实相符,太平军攻城达百日之久,拖延至年底,天寒雨甚,火药潮湿,太平军一边佯装攻文昌门(武昌南城门)和西门,一边潜入滨江,凿开城壕,穴地丈余,很快城陷,太平军长驱直入,城内势如山倒,巡抚常大淳自缢,布政使梁星源吞金(一说自缢),按察使瑞光自刎,武昌知府明善等,尽皆壮烈殉国。梁星源长子兆庆,《岐山县志》称:“奉父命守汉阳门,城破身亡”,梁星源墓志说:“侍公闱中,城破不知所之”。唯独梁星源小妾“广东娃”携带湖北省粮赋账簿,杂于乱民中逃出武昌城。


太平军踞城不到一月,复为清军所占,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朝廷抚慰武昌城陷后死亡官吏,下旨“赠恤湖北殉难布政使梁星源谥敏肃”,后来咸丰帝还曾亲颁“祭殉难湖北布政使梁星源文”,对其忠勇谋国大加褒扬,可惜此时客死他乡的梁星源尸身都无从查找,只由子侄将其生前衣、帽、茶壶等物整理成殓,扶柩归里,葬于村北,实为梁星源衣冠冢。岐山东大街遵旨营造有美轮美奂的“昭忠崇祠坊”,俗称“木牌楼”,昔时乃为岐山地标性建筑,“文革”初期被拆除。地处范家营村的“梁敏肃公专祠”(即梁星源祠堂)至今尚有部分碑碣石刻遗存,可让后人从中探寻这位忠勇之士的生命轨迹,或许,只有祠堂大殿的楹联——“盛有高名齐华岳,长流遗恨满湖湘”这凝聚血泪的14个字,最能诠释梁星源壮烈的一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