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上箭括岭

傅志辉 岐山作家 2021-07-31

三上箭括岭

傅志辉

箭括岭,家乡人叫它箭豁岭,它就耸立在我们村子正北的远方。站在村前的田野上,一抬头,就看见它金字塔似的模样:巍峨,肃穆,庄严,雄伟,顶天立地,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最早对它有印象是五、六十年代,常常在冬春季节,农村人上山割柴,时不时会引发山火,白日里远望烟雾缭绕,到晚上看,火势就象一条红色的长蛇,从西到东,在箭豁岭下蜿蜒扯开,几十里外都清晰可见。这时,公社常组织社员上山“打火”,打火归来,叔伯们就讲述起有趣的途中见闻,说有个地方名字很怪,叫“吐儿嘴";说岭上有个庙,许愿很灵验;说庙旁有棵千年古树,雷击不死,风刮不倒.....,这些情景让我记忆深刻。对箭豁岭有了更深印象,是上学之后历史老师的一翻讲解,他说箭豁岭可是一座名山,它就是历史上“凤鸣岐山”的那个“岐山”,山下这片平坦广袤的原野就叫周原。三千年前,周先祖古公亶父率领部族由豳迁陟,过梁山,渡漆水,来到箭豁岭,当看到岐山脚下这片肥美的土地时,他们惊呆了,赞不绝口,遂在此安家落户,休养生息,并开垦拓土,励精图治,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一个小小的部落,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周国,终于灭掉残暴的商纣,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周朝江山800年,它的起点就在箭豁岭上,它的根就在咱周原呢!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对箭豁岭就充满了向往,常遥望着它,想啥时候自己也能踩着先祖们的脚印,登上岐山之巅,欣赏它诱人的风光,眺望我壮美的周原大地。


机会终于来了!小学五年级时,学校组织师生上山割柴,为学生灶储备越冬的柴火。我自然是高兴极了,晚上睡也睡不着觉,母亲天不明就起来为我做饭,准备干粮,东方刚刚泛起了鱼肚白,全校高年级师生就一齐出发,大家挎着镰刀,扛着扁担,背着绳索,冒着初冬的寒风,向十多里外的北山进发,队伍弯弯犁犁,真象红军长征赶路的样子。过杜城村,穿“魂哀沟”,爬“羊屎坡”,上“马跑泉”,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爬涉登攀,一座雄伟无比的大山便扑面而来,这就是让人心牵梦想的箭豁岭吗?同学们兴奋得大呼小叫。站在它峻峭的山坡上,向南望去,顿觉天高地阔,脚下的原野一望无际,平展得就象一面镜子,田成片,路成行,古朴的村落点缀其间,鸡鸣狗叫,炊烟袅袅,一幅祥和繁荣的景象。大家开心极了,有的在山上奔跑撒欢,有的朝着山下放声呐喊,有的指指点点在寻找自己的村庄,快活得就象过年一样 。哦!周原,我可爱的家乡,真是一片美好的土地!难怪当年古公亶父看上了它呢。就这样,等我们看够玩够了,大家才开始了割柴的劳动。箭豁岭的山坡上,最爱长一种名叫“黄白菅”的野草,它形似芦苇,半人高矮,谷杆样粗细,格外茂盛,山风吹来,如麦浪一般,波涛滚滚,是烧锅的好柴火。于是我们挥动镰刀,一头扑向它的深处,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割柴的劳动。当同学们或背或挑着柴火,沐浴着午后的阳光,走下高高的箭豁岭的时候,我对“岐山”的印象,就变得清晰具体了。

第二次上箭豁岭,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又组织学生上山挖苍术(中药材)卖钱,搞勤工俭学活动。可苍术多长在阴坡地带,这次须上得更高走得更远,翻越箭豁岭,到它的背面去釆挖,我们又整装出发了。踩着又窄又陡的山路,向主峰攀登,越往上路越难走,脚下是光滑的石头,两边是带刺的荊棘,稍不注意,就会摔倒,甚至滚下沟去。大家见状,互相鼓励,你拉我扶,走走停停,费了半天功夫,才一个个喘着粗气,登上山峰的豁口。抬头望去,只见两边是齐刷刷的石壁,中间一条山道,两步宽窄,幽深细长,险峻危秘,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传说旧时的土匪,就在这个豁口上敲诈抢掠,胡作非为呢,大家看得步步惊心。 回望来路,不由得感叹:不知当年的古公亶父,是怎样带领族人,扶老携幼,翻越这岐山之巅的呢?箭豁岭果然是座神山宝地,它的背面比较平缓,土质肥沃,草木茂盛,生长着十几种上好的中药材,苍术尤其生得繁密,时值早春已经发芽,冒出嫩嫩的绿叶,这里那里,频频向我们“招手”,让人目不暇接。大家兵分几路,下低攀高,锄挖铲刨,不到半天,就篓满袋满,完成了采挖任务。苍术的药用在根茎,长得黑呼呼的,疙里疙瘩,象缠在一起的蚕,我们清理了泥土,筐抬担挑,凱旋而归。正走呢,忽听得有同学喊叫起来,大家一看,路边的石崖上有一处凹了进去,又光又亮,相传是敬德蹭痒痒的地方, 据说谁去蹭蹭,背部就不会生病,于是大家都争着上前去试,但因个头还小,不能够着,只好用手摸摸,了个心愿。走着走着,又有同学喊叫起来,原来半崖上有一个小洞,人称“打儿窝”,远远望上去,里边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子,这是个乞子洞,据说谁要扔一颗石子到洞里且能停留住,他以后就会生一个男娃,于是同学们也都嬉闹起来,你也扔,他也扔,扔来扔去,一个也没有停留下来,还把原有的石子带下来几颗,看来要打个儿子也着实不易,箭豁岭上,便飘荡起一阵阵开心的笑声。

第三次登上箭豁岭,已是四十多年后的2010年了,旧地重游,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这次我选择从背面攀越,于是沿“眉麟”公路北上,翻页岭,过苜蓿河,在“岐麟”相接的“交界”下车,沿一条山沟古道向箭豁岭前进,这大约也是当年古公亶父迁岐走过的路吧。阳春三月,脚下小溪叮咚,林间鸟儿歌唱,坡坡岭岭鲜花盛开,万木竞秀,生机盎然,一切都那么亲切美好,不知不觉间,高高的箭豁岭已遥遥在望了。这时,前方不远处突然响起震耳的炮声,刹时间山摇地动,宁静的空谷迴声四起,受惊的山鸡仓惶飞去,随之而来的,是一辆辆卡车在山道上奔驰而过,卷起阵阵尘土。再往前走,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记忆中那狭窄险峻,雄奇幽深的箭豁岭豁口古道,如今被炸得又宽又阔,能跑几辆汽车,面目全非;原本被植被密密覆盖的青翠山体,现在却裸露着白哗哗的岩石;打儿窝和敬德蹭痒的遗跡不见了,山顶上的那棵千年古树斜斜地悬于崖边,岌岌可危;修路的土石随手倒入山谷,在箭豁岭上形成一条长长的白色垃圾带,从山下远远望去,就象一柄放着寒光的长矛,直刺“岐山”的心脏!挖山修路炸石烧水泥,在昔日箭豁岭雄伟俊秀的面庞上,划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呜呼!我们心中的圣山!有白发老者扼腕长叹:悲哀呀!这是破了我西岐祥瑞之地的龙脉,愧对祖先啊!

站在如今的箭豁岭上,望着脚下古老的周原,我心中五味杂陈,不知说啥是好。既想告慰先祖,你们的后辈正弘扬周人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的精神,努力建设着富庶的家园,又因那些急功近利,损害生态的行为难以启齿,痛心疾首!但愿这样的情景不再重现,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科学发展;但愿我们的后辈儿孙能珍爱岐山,呵护周原,让她美丽常在,魅力常存,繁荣昌盛,直到永远……


傅志辉,岐山县京当镇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现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