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乡是岐阳

2016-08-16 杨银海 岐山作家

故乡是岐阳

杨银海


故乡是岐阳,一个坐落在岐山箭括岭脚下周原黄土地上的小村庄,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几千年岁月的风尘已湮没了昔日的华丽。如今,乡亲们还在延续着几千年前老祖先耕读传家的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小时候,我只知道故乡的贫穷,不谙她曾经的辉煌,只是从围裹她的村庄名字中隐约感觉到历史的烟云,也给孩提时的我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如果说我的故乡岐阳是一个王朝的京城的话,那四周围绕她的沟壑就是护城河,没准她北面的村子“宫里村”就是后宫,南面的“驸马庄村”也许招过驸马,东边的“衙里村”就是断案打官司的地儿,而西面的“戢武村”也许就是驻扎军队的地方。孩提时,故乡岐阳就是我的乐园,东河里耍水摸过鱼虾,北坝边摘过柿子放过羊,还有那“八月二”古庙会上飘香的羊肉、沙瓤的西瓜……


长大后,我才真正认识了我的故乡——岐阳。岐阳,岐山之阳,位于箭括岭(即岐山)南(稍偏东)八里,因在岐山之南,所以名之。三千多年前,古公亶父率姬姓氏族两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脚下的周原。周原上的岐阳北依岐山,东靠岐水,这里水源丰富,土地肥美,适于农耕和狩猎,背面的山脉是天然屏障,此地经占卜后大吉,便决定在岐阳定居。从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称为“周”人。周人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疏沟整地,划分邑落,开发沃野,造房建屋,设宗庙,立太社,一改过去的游牧习俗,为定居发展农业生产,使周逐渐强盛起来。周原一带人视古公亶父仁厚,纷纷扶老携幼前来归附。因地处周原,初具国家雏形,定国号为“周”,随后周人演绎了“泰伯奔吴”、“文王礼贤”、“武王伐纣”等历史典故。可以说,故乡岐阳是周室肇基之地,中华文明的源头,周文化的故乡。

在岐阳村北 300米处有一坟冢,我们村子人叫“冢疙瘩”。小时候我去沟北的外婆家时常要路过,我不知道那里面埋的是谁,它比一般人的坟墓要大许多,曾勾起我许多的遐想。长大后,我才知道它就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周太王陵。前不久,我陪珠海电视台《解梦周公》摄制组回到了老家岐阳,来到了周太王陵。昔日的荒冢已经绿化成荫,陵前增建了清代风格的高大碑楼,中间镶嵌由清代岐山知县平世增立石、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亲笔题书的“周太王陵”四个大字,左右石刻楹联“岐阳肇基八百载,姬周子孙四海朝”,横批“功同日月”。同行的珠海电视台周导十分虔诚地祭拜了周太王,不停地说这是我们共同的祖先,当听说我就是出生在这个村子里时,对我伸出了大拇指:“作为岐阳人,你应当骄傲!”

周太王陵南、村子西桥头原岐阳村小学的旧址就是有名的周三王庙,目前仅存有大殿在,二殿、三殿曾是我孩提时的教室,早年我在那里曾用煤油灯做灯光,砖垫木板做课桌读过书,现在已经拆掉了。三王庙管理员水怀叔已经年逾六旬,见到我十分高兴,他介绍说,大殿内原有的三王塑像毁于文革时期, 2001年浙江吴氏家族前来寻祖时,村里乡亲在殿内重置了彩色的三王画像,并供奉了泰伯、仲雍的木牌位,殿内柱上有原岐山县文化馆老馆长庞怀靖先生所做对联一副“为避戎狄走马迁居岐下岐阳地望耀千古,欲翦殷商契龟卜宅周原周家皇基肇三王”。在大殿的中间,我看到了木刻的横额“绵绵瓜瓞”,随行的周公庙讲解员王鹏解说道:“大瓜小瓜瓜蔓长,这是表示周人后代就像瓜蔓上的瓜一样,绵延无尽的意思。”


从陕西岐山脚下岐阳到太湖之滨无锡梅里,蜿蜒千里,跨越千年。三千年前,一架飞驰的马车连接两地,使文明的火种照亮了锦绣江南。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为成全父意让位于三弟季历,携二弟仲雍南奔,定居江南梅里,建立了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勾吴”,江南文明由此滥觞。三千年后,一支雄壮的车队跟随先贤足迹,重温泰伯奔吴壮举,将泰伯三让天下、开辟江南的丰功伟绩永世流传。2012年 3月,江苏无锡新区梅村街道与华东旅游报社联合举办了以岐阳周太王陵为起点的“重走泰伯奔吴路”活动。在故乡岐阳,我见到此次活动印制的画册,不禁爱不释手,梅里人称,这是一次弘德之旅、思源之旅、文化之旅,我则认为这是一次“文化反哺”之旅,泰伯奔吴路,实际上是一条中华文明史中的“文化丝绸之路”。我很自豪,我的故乡岐阳是当年泰伯奔吴的起点。

故乡是岐阳,这里的水土养育了我,我对她存有太多的眷恋和思念,就像母子连心一样。岐阳是故乡,我为你厚重的历史而自豪!更为你绚丽的未来而祝福!


杨银海,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人,岐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岐山县文联社科联主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