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八墓沟”
解读“八墓沟”
徐岳
一日,西安街头挂出一面古色古香的大牌匾,上书“岐山八墓沟”五个大金字。
许多人好生奇怪,但看店家,卖的又是凉皮子,就更解不开了。因我是岐山人,便纷纷要我“解惑传道”。
凉皮子是西安人的“老朋友”,如秦镇米皮子、汉中热面皮,岐山擀面皮、清真麻酱皮子等等,到处都有。那么挂起“岐山八墓沟”招牌,却为什么也卖凉皮子?卖的又是哪家货呢?
卖的是岐山擀面皮。
岐山属西府宝地,“八墓沟”便是岐山县的一个村名。据考,因沟里曾有八个坟墓而得此村名,该村在岐山县城北,由北郭乡(今属凤鸣镇)管辖。因其擀面皮誉满全县,故卖面皮的摊主总是炫耀:“调一碗!八墓沟的!”而美食家吃凉皮,也总要先问:“是不是八墓沟的?是得,好”。话音刚落,一屁股就坐在摊主前小板凳上了。只见卖主往一小铁锅里先抓了面皮,再抓了面筋,最后扔几片呱呱(即锅巴),再倒了盐水和香醋,用筷头夹起几条皮子,猛蘸了含有密秘配料的特制的油泼辣椒,三搅两拌,就麻利地将一碗色香味俱全,让人两颊生津的面筋皮子递到食客手里了。
如今擀面皮,不只摆摊,也开专卖店,也上酒店台面,竞争激烈,烽烟四起。“岐山八墓沟”这一牌匾就在这个背景上亮相西安街头,意味着本店凉皮子的正宗资格。
八墓沟是岐山擀面皮的发源地,出代表作的地方。据传,清康熙朝,八墓沟村民王同江在御膳房当司厨时,善做擀面皮,深受宫廷王侯好评,时称“御京粉”。告老还乡后,“御京粉”手艺随王同江的爱乡之情,勤劳品德,走出京城,先落户八墓沟,再流传全岐山,及至西府大地。今天随改革开放,又打进西安,打出潼关,进军京城,远至深圳、珠海等南国发达地区。
“御京粉”入乡随俗,也大众化了,被叫做“凉皮子”或“面皮子”“面筋皮子"。因名字的随俗,它那皇家身份也就在民间慢慢淡化了。但“王同江”三个字还记在老百姓心中。
“御京粉”能流传一个多世纪,经久不衰,且从北国传到南国,自有它的独特之处:色泽白中带青,薄厚软硬适中,且有面筋呱呱,口感又绵又筋,耐嚼生津开胃,酸辣独树一帜。
其做法与众不同,据笔者自小观之,制作过程共有八绝:和面、洗面、过浆、烧缠、擀皮、笼然,最后为煮面筋,每道工序全靠经验操作。著名作家杜鹏程夫人张文彬同志在改革开放前曾找到我,说北京某友人吃了岐山擀面皮,多年不忘,要我给开个制作法程,让他在北京自作自享。但我不敢介绍。因为若照书面写的工艺去作,定然会落个“鸡飞蛋打”,连“望梅止渴”的结果也是得不到的,所以我不能破坏人家心目中那个美好记忆!当然,御京粉今天回到了北京城,百姓自然也有了好口福,用不着讨方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