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月七 耍七姐

王甲午 岐山作家 2021-07-31

七月七  耍七姐

王甲午



七月七是中华民族自有知识产权的情人节。据说,七夕织女和牛郎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周朝,《诗经•大东》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而为之眷念不已。可见,在西周时代,就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美丽想像与传说。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比西方情人节的浪漫,我们的七夕多了些悲苦与酸楚。

 还在小时,每到七夕,星朗风清的时候,祖母坐在院子里的捶布石上,把我揽在怀里,指着天上说:“外是天河,这边是牛郎星,你看还引了两个娃娃。唔边是织女星。”

“他俩个咋么不到一打去呢?”

“她娘嫌织女要跟牛郎,就把织女拉回去了,牛郎在后头撵呢,织女她娘拿木梳一划,就成了天河,牛郎过不来了,就把两个人隔在了天河两边。”

“织女她娘是谁?”“是王母娘娘。”“她爸呢?”“她爸是玉皇爷。”“他两个还能到一打去不?”“她娘只叫他两个一年七月七见一回,叫野雀(喜鹊)都飞到天河上把膀子(翅膀)展开搭起一个雀桥,织女和牛郎就到一打去了。”

从那时候起,我知道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心里对王母娘娘有了成见。是她害得织女牛郎就这么隔河相望了几千年,一年只有一天见面的机会,其心中的悲苦、酸楚,谁能知道?

不过,中国人自有化解悲苦、酸楚的办法。早先,人们在七夕耍七姐就很有趣。虽然五十多年过去了,那夜空闪闪的星星,那长袖飘飘的七仙女,时不时地闪现在眼前。



十岁那年七夕,我看了一次耍七姐。

天刚黄昏,姐姐领着我来到城门外的空地上。空地上铺着几张芦席,席中间摆着一张八仙桌,桌子四周围着布幔,桌子上摆着香炉、蜡烛、瓜果等供品。看热闹的人围了一大圈。夜幕降临后,两个小伙各拿着两个粗瓷碗钻到桌子底下的布幔里,早早就沐浴化妆了的七个年轻姑娘妆扮成的七仙女在一位老年妇女的带领下来到桌子前,一摆儿跪下。桌子底下的小伙子把粗瓷碗口对口磨起来,“哧啦哧啦”的响声就像催眠曲。老年妇女一边焚香吊表点钱粮,一边念念有词道:


七月七日天河开,

牛郎织女相会来。

梧桐树上花儿开,

七姐七姐下凡来。

七姐七姐下来吧,

    头顶两朵大莲花……


点完了钱粮,老年妇女和“七仙女”每人双手执着香,围着桌子边转边念:


喜鹊搭桥搭地长,

七姐下凡走的忙。

瓜果梨儿桌上摆,

七姐七姐下凡来。

七姐七姐下来吧,

来教女子纺线来。

七姐七姐下来吧,

来教女子织布来。

七姐七姐下来吧,

来教女子绣红花。

七姐七姐手儿巧,

    来教女子擀面条……


老年妇女边转边念,领着七个“七仙女”绕桌子正转七圈,再反转七圈后,“七仙女”跪在桌子前,老年妇女在旁边依然念念有词的像唱歌,磨碗的霍霍声像催眠曲。



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仙女忽然抽搐起来,又是打呵欠,又是打喷嚏,接着便做起纺线、织布、绣花的动作,其他六个仙女也跟着做起来。老年妇女忙喊道:“七姐下来了。”看热闹的上了年龄的妇女们赶紧围着仙女跪下来,又是磕头又是作揖,有的问世事人情,有的问庄稼收成,有的问雨水丰歉,有的问儿女婚姻。约半个小时后,那个仙女长长地出了口气,恢复了常态。老年妇女说:“七姐要走了。”妇女们又赶紧磕头作揖,桌子底下的小伙子钻出来放上一串炮,耍七姐活动就宣告结束。

现在想来,那时候农村贫穷落后,文化生活匮乏,耍七姐也就成了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虽然含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社会和谐、生活美满的期盼和对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渴望。时代发展到今天,在晚霞的余晖中,广场上不再是飘飘欲仙的七仙女的羽衣,而是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大妈、大婶们矫健的身影。

(图片来自网络)


王甲午,岐山县蒲村镇人。农民。



您的每一次肯定  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投稿邮箱 73745099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