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漫寻 | 于细微之处感受烟火和海风
关于泉州,各位所熟知的那些,海丝古港,宗教文化,非遗民俗及代表性看点,不再赘述(或者以后写攻略?)。本文为记录途中所观察到的不寻常之处而记。
譬如你走进的开元寺而没有注意到的飞天和印度教石柱。
譬如浔埔村的顺济宫。
泉州古称刺桐,得名于元代时,此城处处开满刺桐花……此行,唯有在蟳埔村近海的位置,见到一株刺桐,巧的是,正与地上满袋满袋的海蛎壳一起。
在蟳埔村其实能见到不少的泉州风格的事物,以原生态的模样存在着,因此可以见到其本初的样子,比如这种典型的贴砖和窗子的样式,仔细观察你会在很多古城的建筑上发现。
蟳埔村一座普通小庙的装饰,由此可想他们的生活中当处处有花,不只是在蟳蜅女的头饰上。
这几天天气一直很好,加上路边的棕榈树,偶尔恍惚是不是在热带。
中山路骑楼、清净寺
在古城里瞎走的时候,董杨大宗祠(异姓联宗,介于血缘和地缘之间的社会现象)、定心塔都可以看看。
走着走着就会见到一处“XX宫”“XX古地”。由于日常使用,气派程度不比大庙弱,屋脊也是嵌瓷装饰。即使是正在维修而关门的,也会在边上置像和香火供奉。
滴水兽部件别具特色,狮三百摆件鲜艳动人(源自闽南民间信仰之风狮爷)。
红砖白石燕脊瓦,是闽南建筑的特点。在今天的居民楼上,依旧能见到的这些元素。
泉州非遗馆非常值得一去,里面展示技艺的精湛程度令人惊叹。看到这些技艺得到相对不错的传承、当地人民的重视,更让人欣慰。
有幸赶上元宵节,中山路上人山人海。泉州花灯是我见过最美的花灯——我们为此特地拜访了一家花灯工作室,买回来DIY材料包。
泉州的在地文化很值得一写。这些年轻人是由衷地爱自己的家园而留在这里。Homeland家园,啲叻 DEALERS, Te magazine这些都是从福建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在地文化刊物。
一号地点盒子社区,既是青年共居的地方,也通过空间承载了各种形式和理念的活动。
府里是个闽南文化空间,其背后也是一群热爱本地文化的年轻人在做。
府里·闽南文化复合空间
西街101,芥子书屋,书想所,府里,巴浪鱼&赤子空间,187旧馆驿,这些地方都能读到闽南文化相关、或是艺术类书籍。
在西西里创想集合区看西街
写泉州美食的很多,本来不想写的,看到照片,想起那鲜鲜湿湿的古早味,忍不住放上来。
馋啊!
补充一些在博物馆看到的信息。
对联体的阿拉伯文:
泉州世遗点的关系网络图,若想探访宋元时期海丝古港的旧迹,可一一寻去。
四翼天使石刻,融合了基督教、佛教、道教、两河流域、蒙古、南亚、西域各地的文化符号,惊叹。
在这些细微之处,寻得泉州文化渗透在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
闽南人确实能把乡味留存在心间。
此次泉州旅居vlog,欢迎点击原文链接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