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比特币 :一场不折不扣的惊天庞氏骗局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小型服务器上挖出了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并获得了“首矿”奖励——50个比特币。
比特币的世界由此来临!
一、区块链,是馅饼还是陷阱?
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的核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互联网数据库技术方案。2008年,传说中的比特币之父中本聪发表了一个关于他研究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文章《Bitcoin:A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从此打开了区块链技术的潘多拉魔盒。利用这个技术概念与方案,他没经任何央行背书,凭空创造了一种席卷全球的虚拟电子数字货币—比特币。
划重点:
比特币并不等于区块链!
比特币并不等于区块链!
比特币并不等于区块链!
比特币只是在底层应用了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大规模典型范例。
但是说到底,区块链是一种理想化的技术!
现实哪有那么理想,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基于比特币的江湖越来越多人 ,也越来越不一样了。
1、内部出现分化,比特币脱离初衷
区块链技术是由一群信仰自由主义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者和IT从业者发起的,推动整个体系初期的建设推动是一些顶尖的程序员、黑客,数学天才,密码专家以及各色奇能异士共同完成的,他们创造了一个最顶级的联盟。同任何此类组织一样,他们的共同点是高智商、高度自愿、高度推崇自由主义。
然而这群天才也是过于理想化。他们低估了人类的欲念!
理想状态下:
快速增长,创造无数造富神话:区块链虽然是为了对抗中心化货币体系的无能(金融危机)和对大众的盘剥(通货膨胀税、铸币税等),但搞革命总得扛个大旗,这个“为民请命”的大旗一竖起来,立即就产生了共鸣,迅速火遍全球。再加上比特币在短短八年间,创造了100万倍的增长,创造了无数造富神话。
名利之下必出分化:
随着比特币的内部小集团出现了多次火拼:内部出现了分化,以程序员为代表的“(信仰去中心化-经济自由主义者)原教旨主义者”主张坚持“去中心化”的初衷,并保持原定的2100万枚比特币数量不变,通过程序的更新降低交易成本,这对广大韭菜们是利好的。但却动了控制比特币产能(资本家,矿工一族)的“修正主义者”们的蛋糕,他们主张扩容(实际上就是通胀),并最终替代全球央行,收取铸币税。不幸的是,修正主义胜利了。比特币在利益面前,原则是最不可信的了,它若还能发挥作用,只能说明利益还不够诱人罢了。
2、人类贪念之下,比特币性质大变
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为了验证自己的方案,进行的一次现实试验。对于他来说也许只是个游戏,或者一群天才爱好者在进行完美的技术演绎,但是事态的发展显然超出他们的想象。
随着比特币的价值被投机客们一路炒高,重利之下,资本蜂拥而入!区块链的底层代码是开放式的,类似于手机移动端的安卓系统。所以以太币,莱特币,各种山寨币层出不穷,现在已经有上千种类似的虚拟币,更多的将层出不穷,政府也在搞,各财团都在搞。很多甚至都只是打着比特币的名义的电子盘,传统的架构,加个新的前端就可以讲个新的收“智商税”的故事。
比特币的原本理念是去中心化,却演变成各式的“中心”层出不穷;基于区块链底层开发的虚拟货币原定总数是有限的,现在却出现数千个种类的虚拟货币;绝大多数人投资比特币不是基于其价值基础,而是其升值空间!
另一方面,当人们发现比特币不仅在区块链上有用,而且竟然可以吸引人用真实的钞票购买时,比特币的价值昼夕瞬变。各方都炒红了眼,原本超前的区块链技术被包装成花式项目到处圈钱,甚至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链!挖矿风靡一时,各式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纷纷上线,甚至衍生出利用虚拟货币融资的把戏,各种庞氏骗局的载体。
各种乱象之下,比特币早已脱离其本质!
而除了炒作之外,因为其匿名性和流动性,比特币的作用更多是成了犯罪组织洗钱,非法转移资产,绑架勒索的工具,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
所以综上所述:最初,比特币是一个只属于顶级智商群体的测试自己理论的试验工具;而如今却成了群魔乱舞的兵器。如果把比特币看作一场去中心化的货币试验,比特币生态正陷入一个加速中心化的漩涡:短期套利者成为其交易的主力,比特币作为支付方式的应用场景似乎到了尽头,只剩下作为投机/投资品的属性。
技术是中立的,然而由于人性的贪念和资本的逐利,技术的应用最终堕入了深渊!
二、比特币,到底是货币革命,还是惊天骗局?
那么比特币要是能够走出乱象,修正自身的bug,就能成为一场货币革命么?很多信仰比特币的人就是因为坚信比特币终究一天会取代现有的货币体系!
我们就从货币的角度捋一捋!
理论上:货币不是一种作为交易媒介的商品,而是由三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一套社会型技术。
1)用来衡量价值的抽象价值单位;
2)信用记录体系,可以记录交易双方的信用余额或债务余额;
3)可转让,即被广泛接受,故可以用于清算。
所以理论上简单而言,货币就是一种可转让的信用。纸币就是对央行中心化信任的一种合约,是对央行资产的软兑换约束的合约,整个金融世界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
货币可以由任意材料构成,它代表的是可转让债务。货币数字化的今天,未来我们会进入一个无现金的世界,货币只是一串数字,它作为交易的清算手段而存在。所以这个层面来讲,数字货币是一种回归,确实是回归到货币的本源。金融危机后,比特币横空出世,它似乎满足上面的三个基本特性,一度有人扬言将会取代现有的货币体系.。
但是:现代金融市场纷繁复杂,政治环境云谲波诡,过于理想化的比特币在这样的现实环境里,充斥着各种谬论与矛盾!
从货币的角度来看:
1)货币是没有价值的,而比特币有。
一般而言,价值来源于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如股票的价值来源于公司派发的股利的贴现,债券的价值源自息票和到期本金偿付的贴现,比特币的“价值”源自何处?是人们的理想主义,对自由观念的崇尚,还是人们对比特币将成为货币的乐观预期?这恰恰是比特币悖论之所在,如果人们因为比特币的“货币属性”而投资,但是当比特币真的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其投资价值也会立刻消失。就像我们现在还有谁把纸币作为一种投资产品吗?再者,当1300万的流通的比特币,其中50%被950个人拥有时,便可断定这完全是一个显浅的、不流通的封闭市场。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多么狭窄的交易市场。所以比特币在这个层面上并不是真正的货币。
2)比特币悖论还体现在2100万数量上限与通缩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比特币的支持者大多都以为,比特币是法定货币时代开始的信号:他们认为由于比特币2100万枚是恒定的(在理想状况下)。比特币可被“创造”的数量由算法控制意味着它没有被人为滥发的危险,因而导致了它的一大优点:不会通货膨胀。但是“创造”数量的逐年递减以及总量有限的事实却意味着它很有可能走到反面:通货紧缩。
如果比特币只在虚拟世界中流通,不与网络以外的实物发生接触,或只用于非法交易,那总体来说影响较小,并可受到现实货币的调节。而目前,比特币早就与现实世界的物品建立了联系—比特币已被用于支付实物的费用,并可兑换多种货币,这就意味着比特币的紧缩会导致它的拥有者坐拥真实财富的增加。即使其货币单位可以细分,但是在数量固定的前提下,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每一单位货币的价值仍然是递增的,也就是物价下降,这恰恰是金属本位的痼疾,也是其被抛弃的主要原因。要是作为货币,比特币2100万枚的承诺肯定是其天然的bug。
3)从国家主权的角度讲:比特币更加不可能被成为是货币的!
无论何种货币,成为法币的充分必要条件有且只有一条——国家主权背书。
即使全民都认可某种货币,但是主权的暴力机器分分钟可以让这种货币歇菜。王朝更新换代之际,这种事件频频上演。而没有任何政府机器会容忍身边躺着这么一位不受控制的“自由货币”。经济行为是国民的基础行为,对基础行为的管控,就是国家权力的切入点。来个最直观的比喻:要是一切的交易支付行为都绕开了银行这种机器,这个税怎么收?采用何种方式让广大瓜民心甘情愿的把口袋兜里的钱掏出来?
最后,要知道国家权力的边界,就是主权货币的边界。
货币全球去中心化之前得有个主权去边界化的过程。货币演化至今,已然成了国家权力的表征。国家通过汇率,利率等多种手段调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使用经济制裁进行政治博弈,这一切的载体都是各自的法币。而现实情况是,现在全球政治板块并不是一体。比特币即使能够在全球范围流通,但它是无法履行这种“政治经济平衡”功能!“欧元区一体化”的困局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比特币的未来在哪里?除非国家主权给比特币背书,否则比特币一定会在这场泡沫破裂之后消亡,没有主权的背书,它永远只会存在于货币野史中。而任何稍微有点智商的政府都不会承认比特币为法币。
所以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比特币不过是互联网世界里,一群高智商天才对于争夺经济主权的集体意淫。而炒作比特币的投机客们,参与的无疑是一场惊天骗局:
400多年来,一个又一个金融大泡沫在破灭之前,都有各种美丽的包装,都说“这次不一样了”,但遗憾的是,每次的结局恰恰都一样——破灭!
这次轮到虚拟货币了,真可谓到达了极致——这将很可能是一个融合了人类历史上各种经典金融玩法和科技、最为华丽壮观(区块链+虚拟币)的“创新”游戏!
但,终究还是一场骗局。
三、ICO :融合区块链与比特币的局中局,骗中骗
先来看看最近的一些都市传说:
量子链第一天“上市”,最高价格66.66元,涨幅达到33倍;
公信宝众筹时“一股”几毛,如今翻了90多倍;
小蚁币从5毛涨到了40块;
最夸张的Stratis,一年涨了1500倍;
而“BAT”,8天时间暴涨8倍,一天翻一倍。
以上的数据都来自于一种叫做ICO的融资模式中产生的,而这个ICO又与区块链和比特币(系列的虚拟货币)息息相关!
ICO的玩法我们直接甩出一张资金走向图,大家看明白了钱走向,就秒懂了ICO的目的了:
所以说白了,ICO也是为了圈钱。只不过的玩法是,将股份或收益权,变成“代币”然后公开出售,投资者可以从代币的升值+“分红”获取收益!玩法和IPO类似,只不过是绕开了券商证券交易所监管机构等“机构中心”,投资者和募资者直接交易。
所以你可以理解ICO为去中心化的“地下股市”。很显然它是复制了区块链中去中心化的思想,也将比特币这种高流通性的虚拟货币灵活地运用其中,逃避监管的管控。
所有资本的游戏,我们只要搞清楚三个问题:钱从哪里来?钱用来做了什么?钱最后去了哪?就大概能看明白它的性质!
由于大大缩短了投融资的链条,ICO被视为颠覆传统VC的革命性模式。但大批“向钱看齐”而涌入的参与者,彻底稀释了这一模式初始的“去中心化”和“民主化”理想主义色彩。
动辄数十倍的飙涨,带来参与者百倍的疯狂。
1、大妈进场、庄家收割。
没有监管的ICO直接陷入癫狂状态。现阶段ICO基本上就是纯博傻游戏!有交易的地方就有贪婪,有活跃交易的地方就有活跃的贪婪。卷入这场游戏的大多数都是风险意识不高的85后、80后的年轻人,以及中国大妈。这部分投资者并没有受到很好的投资教育!却纷纷在暴利的诱惑下纷纷涌入这个市场,步入骗局!在这儿,有几个月增长上百倍的神话,也有一夜倾家荡产的悲歌。
哪怕A股在层层监管之下,还有游资各种花式炒作,ICO圈的代币,在毫无监管的蛮荒之境,各种坐庄炒作就不难想象了,大家玩的都是击鼓传花的冒险游戏,等到潮水褪尽,被收割的一定是一批批冲进去的散户。
“区块链+虚拟币”结合的ICO玩法,融合了众多金融手法,看似华丽,却拥有庞氏骗局的全部特征:
1)骗局并不创造财富,只转移财富;
2)它要求不断有信徒入场推升价格;
3)基于未来会有更多信徒加入的承诺,先入场者寄望于后来之人在高位接盘。
2、闻风而至的监管
面对越发疯狂的ICO市场,美国证监会(SEC)继7月25日宣布将ICO纳入监管之后,8月29日,SEC再次发出警告ICO投资风险,以及一些上市公司“拉高出货”等骗局。
回到国内,央行、证监会甚至网信办均在调研ICO的相关事宜,其中证监会正在要求相关智库提交有关ICO的调研报告。尽管监管层、中央和地方的脚步不一,但是监管态度已经比较明确。
多家财经媒体放出消息:称由央行金融市场司组织,证监会、银监会多个主要司局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代表参加联席会议。在此次会议上,监管层酝酿的可行性方案。一些敏感的ICO平台甚至开始暂停业务,一旦监管的大锤落下,便是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终结的那一天!所有的泡沫都将在半空中散去!
就如同不久前浩浩荡荡的P2P老板带着小姨子跑路一般,如若再不强监管,只怕未来跑路太多,连小姨子都不够用了,而虚拟货币不可追踪的性质,连后续的追查都展开不了。
匪夷所思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征收“智商税”不是越来越难了,而是越来越高效了。
四、结语
1637年,欧洲荷兰,一种叫郁金香的花朵价格飞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与上一年相比,郁金香总涨幅高达5900%!1637年2月,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而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所有人都投入了这场泡沫投机:王公大臣、贩夫走卒,乃至政府。
当人们最后意识到这种投机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转移财富时,郁金香的价格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溃,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个万劫不复的大崩溃中倾家荡产。
作为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投机活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后人类社会的一切投机活动,尤其是金融投机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环节:完全脱离常识、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羊群效应、理性的完全丧失、泡沫的最终破灭和千百万人的倾家荡产。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在投机领域,我们听过太多的:这次不一样。
然而,故事的最后,每次都一样。
比特币也绝不会例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