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500年前就注定的“战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江南智造总局 Author 彭艳秋
作者:彭艳秋(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江南智造总局
编辑:谭保罗
作为华东两大主要港口,上海港和宁波港既是近邻也是劲敌。上海港,是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宁波舟山港是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两座港口不同的禀赋和历史,使其发展底色与讨论语境迥异。
宁波舟山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港,一年四季不淤不冻,并拥有舟山列岛避风的天然屏障,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包括港口建设维护的成本优势和船舶超大型化的规模优势。然而宁波这座千年商埠,曾经在国际航运体系中被遗忘了差不多500年。
上海因河而兴,通江贯海,并拥有强大的腹地经济支撑。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港口一度是困扰上海发展的一个大难题。
没有国际航运中心的支撑,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的作用只会处处遭遇掣肘。上海开始寻找水深15米以上港区,经过反复论证,建设深水集装箱枢纽港的目光,投向长江口外、杭州湾口的浙江嵊泗大小洋山岛。
大小洋山由十几座不相连的小岛组成,工程人员在平均水深20多米的岛屿之间用吹沙填海的方式,将岛屿间的海域填平,整个洋山填出来的面积相当于1400个足球场,所用到的沙量相当于270万个标准集装箱的体积。与港口建设同步推进的还有32公里长的东海大桥,是连接浦东与洋山港的成败关键。
2020年全年上海港全港集装箱吞吐量创纪录达4350万标准箱,而作为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区之一的上海港洋山港区,贡献了“洋山新速度”,15年来累计有1.97亿个集装箱在这里吞吐中转。
第一大集装箱港,海铁联运业务却是一块短板。截至2019年底,青岛港海铁联运箱量138万箱,连续5年蝉联全国港口海铁联运冠军,宁波舟山港突破80万标准箱,位列全国第二;上海,只有13余万标准箱。而2020年前11月,上海港全港海铁联运业务达到23.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9%。与过去相比,增速喜人。
“争贡事件”直接让明王朝海外贸易政策发生转折。宁波市舶司被撤销,明朝军队又于嘉靖年间,摧毁了宁波的外港,双屿岛。宁波的官方和民间贸易渠道,均被废除。
到1844年重新开埠,宁波的海港在近500年的岁月里,几乎是处于荒废状态,即使可以通航,也多是进行国内的小宗贸易,就在宁波港逐步走向衰落的时候,对岸长江口的小县城上海却悄然崛起。有资料显示,到1937年,宁波港船舶载重量不到上海的1/10。
1974年初,根据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精神,开始建设镇海港,由内河港走向河口港。4年后又开辟了北仑港区,由河口港走向海港,后正式对外开放,由此揭开了宁波港发展新的一页。2006年,宁波、舟山两港战略合并,正式启用“宁波—舟山港”名称,逐渐回到港口舞台的中央。
宁波舟山港是目前全球唯一年货物吞吐量超11亿吨的大港,也是年集装箱吞吐量第三大港。而从海铁联运业务量来看,2020年12月28日,突破100万标准箱。11年来,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年均增速达78.7%,此次为历年来首次迈上“百万箱”台阶,内陆腹地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研读全球港口变迁史,将惊叹于中国港口的发展速度之快。2012年前后,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大港中,“中国军团”开启了包揽七席的“霸榜模式”。而中国港口不是一向如此,1995年中国还只有香港和高雄孤独的占着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十。
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转折发生在中国加入WTO后,极大释放了中国潜力,港口集装箱也步入全面发展,很快显示出“中国张力”。除了上海港、宁波舟山港、香港港口,深圳、广州、青岛、天津几座城市的港口也逆势跻身前十。港口崛起背后是中国经济贸易的崛起,当看到世界航运版图的巨变时,仿佛听得到中国经济引擎的轰鸣声。
但航运市场供求关系在由“港方市场”向“货方市场”变化,不同港口群之间的竞争全面升级、异常激烈。模式正由单纯的吞吐量的竞争,转为口岸效率、服务质量、业务模式、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竞争。
智能码头作业效率可以提升30%,意味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在这里装卸能比以前节省10个小时。这个世界单体最大的全自动化码头,在今年疫情期间,发挥自动化优势,全程无人员接触,实现了作业吞吐量的逆势上扬。
不仅是长三角的港口,中国几座大港也在探索自主创新生产。如近日中宣部授予“连钢创新团队”“时代楷模”称号的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六度刷新全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的世界纪录。集卡车从无人闸口进入码头,司机只需要刷一下卡,接下来所有流程全部由机器完成,整个过程只要十三分钟左右,传统码头通常最少也要半个小时。即使是国外的自动化码头,陆侧装卸社会集卡还没实现自动化。这表明世界港口智能化发展,从此有了“中国方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