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乡镇亮点】赤东镇党建+模式下的产业脱贫

2017-04-06 红蕲红

四十八围,蕲河岸边。在钢构的香菇种植大棚里,一排排菌棒整齐划一得放在支架上,香菇长得煞是让人怜爱。

“鲜货一出来,马上就被抢光,黄石老板来了几次都没货。”合作社老板田桥谈起自己的30亩香菇大棚基地,笑得合不拢嘴。

虽然现在生长旺季已过,但每天还能采摘40筐左右。最多的一天,采到400筐,产量过万斤。“按照现在的行情,一年就可收回成本!”他自信满满。

在前不久,这里举行三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现场会,龚大围全村九十多名党员纷纷称赞:“这个产业好,有盼头!”

话还得从两年前说起。龚大围是赤东四十八围中地势最低一个村,是传统的“水荡子”。每年的排涝电费都比其他村高出好几倍,因负担过重,村里成了空壳子,好几任村支部书记都辞职不干。

姜保林临危受命,自带12000元上任村委会主任,为全村垫付排涝电费;找政府、跑部门,改造村内两所泵站,自此排涝无忧。

光靠输血不成,必须自己有产业,才能脱贫致富。他再次自掏腰包7000元,带着12名村干和村民代表,到随州市殷店镇考察香菇种植。

“如果产业发展不起来,前期垫付的费用我一个子不要!”姜保林掷地有声。

被他的真情所感动,本村“船老大”黄桥卖掉长江上的千吨货轮,转身做了“香菇大王”。

产业也带动了村民致富。2016年初流转的50亩土地,已按每亩300元支付给村民流转费用,还支付给村民30余万元工资。

“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本村村民王莲英说。和她一起来这里务工的村民有很多,只是简单的搬运菌棒、采采香菇等轻松活,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能干,一天的报酬是六十元。

“这里水好环境好,才是种植菇的关键!”以月薪万元请来的随州市香菇种植技术专家黄永华说。这里的种植技术和方法,和随州市同步,同时也复制了当地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下一步,村里将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销售”的产业扶贫模式。目前已建成香菇基地30亩,今年将再建一个标准化的基地,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工作。此外,通过基地聘请精准扶贫户务工,既可以解决增收问题,又可以培训香菇管理技术,这些贫困户学会技术后可发展为香菇种植户,每户夫妻二人可在家轻松种植万棒香菇,年利润可达十万。

“香菇产业让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看到了新希望。”赤东镇党委书记尹小军介绍,镇党委会专题研究,将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力争全镇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

目前,这里的干制香菇已出口到东南亚地区。在村委会主任姜保林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要建立菌棒厂、冻库、加工厂全产业链,无论香菇市场价格如何波动,都能低价供源,保底回收,精深加工,统一销售,不让群众受损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