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只眼睛里的诗意(评姚宏伟诗)

雨中思绪集 诗眼睛 2021-10-07



第三只眼睛里的诗意

——再读诗人姚宏伟的几首诗


文/王恩荣


晋地诗人中姚宏伟是特别的一个,近年来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解放军报》《诗刊》等国家级报刊上和《中国诗歌年选》《山西诗歌年选》之类的各种选本中,也获得了大大小小不少诗歌奖与评家好评。《无主行李》是他入选《2016中国诗歌年选》的一首诗。


《无主行李》


走过今生要去往生的人,都在殡仪馆

中转。一个个长途旅客

都是乘着火的列车正点离开的



有一只手,专门负责清扫血肉

化成的尘埃,还要把没有灰化的骨头

砸碎,收进盒子



碎骨的声音,仿佛忍到生命后面的

那一声疼也喊了出来。原来

骨头的坚硬是靠着一声疼痛粘结着



去者已矣,活着的似乎一个个负重不堪

那一声疼遗落在那里

无知无觉,好像一件无主的行李



 姚宏伟深刻的诗人,他好像有第三只眼睛,能看见生活生命中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并把看到感到的用他独特的语言和语说呈现诗意。《无主行李》这首诗就是发现了殡仪馆的一只手砸碎骨头这个细节诗意进而展开冷静的叙述的,他把死亡写的那么轻松却又悲凉无比,透着对于人生生命的思考。第一节:今生往生,生与死的差别就是在不同时空的旅行,殡仪馆就是旅行的中转站。思考角度的特别使得恐怖的死亡在他的笔下诗意起来,没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和辽阔的宇宙意识,是很难达到豁达于生死的。


第二节是写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细节,那沉静的动作被诗人赋予了哲思。清扫血肉、尘埃;砸碎、收进没有灰化的骨头。那只无情有理的手还是一只人的手吗?亦或就是神的手。但诗人是有情的,他能感觉到碎骨的疼,“碎骨的声音,仿佛忍到生命后面的/那一声疼也喊了出来”,骨是一种形而下,疼是形而上,二者是统一的。这是第三节,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原来/骨头的坚硬是靠着一声疼痛粘结着”诗意语言深隐藏着诗人的人生思考。因为疼痛的柔软,才保护了骨头的坚硬,一个人无论荣与辱、达与不达,要忍住多少疼痛才能够挺过一生,生死面前谁也不是那个例外分子。


第四节由死写到活,这或许是诗人的用意所在,原来痛就是活在的证据、是一件行走在人世间必备的行李,想像的出奇!再看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那是作者对起最精华的认识,那些背负着自己的行李匆匆忙忙赶往中转站人们还没有到达,而离开已然离开了,那一声不属于生也不属于死的疼是属于谁的呢?不在肉体不在灵魂的疼是怎样的呢?在此作者给我们留下继续追问的空间。


精神是主,肉体是行李。在诗人眼里,世界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他看到的人就是一个个精神个体载于形形色色的肉体之上,就和自然界万物一样,生灵是精神,载体无非是碳与水分,“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作者曾说:这个诗给一位老师看了之后说很瘆人,是的,太深刻太理性了就给一种冷飕飕的感觉。正是诗人的豁达通透给出了一个诗意的生死生死两茫茫的精神现场。令人不禁为姚老师诗艺和思考叫绝。



姚宏伟老师在2016.08.15发表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的两首诗《抗战的石头》、《沉重的棉絮》,以史诗式的风格,诗意的记录了一个中华民族保卫国土的正义战争,让我们走进他的诗,重温那段历史吧。


《抗战的石头》


抗战往事里,滂沱弹雨中

很多战士流尽鲜血

化成了石头,更多石头充满热血

冒着敌人的炮火飞起来



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头

都是太行山一脉

都有匹夫的血性和卑微的海拔

雄峰峻岭就是他们集聚而成



七十多年前,正是它们

连绵而起,壁立于敌寇面前

巍峨在存亡关头

撑住了天的圆、地的方



这些石头将硝烟养成了白云

鲜血育成了花朵

七十多年过去了,他们

一块也不少,都在太行山上



一首诗一般开头难写,不知道从何说起,这首诗抗战诗歌从石头写起,本身就赋予了传奇的色彩。鲜血化石头,石头打敌人,姚老师又在把玩石头:鲜血化石头是形而下,是呈现一种事实,而石头打敌人就是形而上了,鲜血变成了更为强大的精神的力量,与敌人对抗。大凡大家其实很简单,就是在驾驭正反,发现有形与无形,这也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才能领悟此等方法,其实是写实,由于有了诗人的主观意思,诗意就由然而生。


第二节,给石头找归宿。叙述方向,引出来太行山,转向解读太行山的品格,由个性物及整体物,下一步必到人。有个炼字炼句需注意:“匹夫的血性”暗含那句名言,“匹夫未敢忘忧国”,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表爱国。“卑微的海拔”反义,太行山很高,说明写精神,不求名利,更显其精神的崇高,“雄峰峻岭就是他们集聚而成”,这已经是写人了。歌颂一个特殊的群体,下面必拓展到民族的个性。


第三节,七十多年前,这是海岛式的叙述。我们计算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抗日战争,所以是民族战争,这就回到题目《抗战的石头》,“正是它们/连绵而起,壁立于敌寇面前/巍峨在存亡关头/撑住了天的圆、地的方”,是说太行山的的地形地势,更是说由民心组成的铁壁长城,保护了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抵抗了非正义的侵略。所以第三节就是用诗人的方式记述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历史。


第四节回到石头。“这些石头将硝烟养成了白云”“鲜血育成花朵”这些话都是姚老师的惊人出彩之处,也暗喻了用鲜血的战争培育成一个胜利的花朵、和平的白云。古今花朵白云都有,他们联系古今的桥梁,体现了姚老师思接万载的哲思。白云花朵意象炼的好,白云与白鸽一样,有和平气象。花朵有毛“战地黄花分外香”的雄浑的记忆。也有幸福的花儿的珍惜当下之意,七十年,又一次出现海岛。最后一节把石头拓展了,石非石,就是一个让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此诗是姚老师获得大奖的诗决非偶然。把概念性的东西,历史书上已经让人视而不见的东西写得这么生动活泼,引人思考,真深刻使然矣!

 

《沉重的棉絮》


这几坨棉絮,几天前从棉衣上

到达了杨靖宇的胃里,后来被剖了出来

岸古隆一郎双手沾满鲜血

“一天之内苍老了许多”




御寒,充饥,直到成为

一种精神强大的实物证据

几坨棉絮在1941年的简历,居然还是

一道刽子手永远解不开的难题




研究多年,岸古隆一郎崩溃了

他在遗书中说,天皇的战争

是错误的,还谈到了杨靖宇

最终把他压垮的那几坨棉絮,未被提及


               《解放军报》长征副刊2016.08.15.


首先从题目上,棉花是轻的,这是常识,诗人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沉重非物,是意。这是知常达变。

第一节,“这几坨棉絮,几天前从棉衣上/到达了杨靖宇的胃里,后来被剖了出来”,此棉絮非他棉絮,写棉絮的出处。


三四句:“岸古隆一郎双手沾满鲜血/“一天之内苍老了许多””写棉絮震撼了敌人。岸谷隆一郎,抗战时期任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曾率部参加围攻杨靖宇将军的战斗。“双手沾满鲜血”是呈现岸古隆一郎解剖杨靖宇的事实,也是对整个日本侵华战争的控诉。四两拔千斤,让侵略者自己去发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己去震惊,非正义的日鬼咋能不败,中华如何不胜!


第二节一二句“御寒,充饥,直到成为、一种精神强大的实物证据”实物证据是棉花,这两句写了一个事件。杨的貼身保卫的告密事件:1932年,杨靖宇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敌人发现身上除了一些随身物品外,唯独没有任何食物,杨靖宇牺牲前被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断粮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么生存?为了解开谜团,日军残忍地将他剖腹,用军刀切下了杨靖宇的胃送去化验,胃里尽是枯草和棉絮,无一粒粮食。岸谷隆一郎也由杨靖宇之死开始对中国人民的抗日心理进行研究,岸谷隆一郎还是将杨靖宇遗体重新运回其殉难处,将杨靖宇的头颅割下送到长春保存,别无它物。


三四句:“几坨棉絮在1941年的简历,居然还是/一道刽子手永远解不开的难题”,诗人把这个事件概括成“几坨棉絮在1941年的简历”是充分坚持诗意的叙述方向,“一道刽子手永远解不开的难题”是这个事件的继续:岸谷隆一郎也由杨靖宇之死开始对中国人民的抗日心理进行研究,也是一个事件引发的侵略者的震撼,这个发现足抵中华十万精兵,从此日鬼在疑惑中走向敗亡。


第三节,叙述方向,结论自成。“研究多年,岸古隆一郎崩溃了/他在遗书中说,天皇的战争/是错误的,还谈到了杨靖宇”是继续呈说了一个反方的事件: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岸谷写了一封遗书,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他的遗书中居然有这么一句话:“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岸谷隆一郎在毒死自己的妻子儿女后,剖腹自杀。在日本国内的巨大震动。崩溃遗书就是暗含敌敗我胜。是战争狂的反思---正义必胜,最后一句诗“最终把他压垮的那几坨棉絮,未被提及”欲结未结,引人沉思。最终把他压垮的那几陀棉絮,其实是正义的化身,回到题目。“未被提及”是对大和民族的劣根性的反思吧!姚老师的这两首诗《抗战的石头》《沉重的棉絮》是世上最精短的史诗。而没有第三只眼睛,没有深刻的发现精神是走不进历史的深处的。我们再看几首他对低处的光芒入微的体察的几首诗吧。



《灰条》


在乡下,被一种野草认出来

扯着嗓门喊叫我的浑名,它们

跟我那些发小是一伙的



不在畦不占垄

风把它们种在哪里

就在哪里把自己养大



它们是青蒿一类,俗名灰条

在我的少年是猪草

荒年里还能是菜和粮食



它们认得我,就像我认得生活

微微的苦涩,还有小小的毒

跟灰条一样




一开始一段,“在乡下,被一种野草认出来/扯着嗓门喊叫我的浑名,它们/跟我那些发小是一伙的”,就把我和灰条说成了一伙,更写出灰条的灵动。我看野草,反过来野草也看我,我和灰条都是一样的生命,彼此非常熟悉。我们一下想起一首古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无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的“儿童”也好,“不相识”也好,无论姚老师的“野草”也好,“认出来”“扯着嗓门喊叫我的浑名”也好,都是写久违的故乡的感受。


第二三继续写天地间一草的卑微与崇高,表面上是写灰条这种草的命运,实质上是写故乡人在某个特殊时期的命运,“不在畦不占垄/风把它们种在哪里/就在哪里把自己养大”,这也是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草民的本性。“它们是青蒿一类,俗名灰条/在我的少年是猪草/荒年里还能是菜和粮食”,生在这个特殊时代的人都有打猪草吃野菜的经历,那些生命的卑微跟灰条的卑微是差不多可以一比的,同时养活了的一代人,坚强了一代人的精神,是伟大的。我们现在知道的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诺奖,对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其实何尝不是卑微的野草的贡献。


最后回到自己:

“它们认得我,就像我认得生活

微微的苦涩,还有小小的毒

跟灰条一样”


是的,诗言志,诗人写灰条的卑微,也是写诗人自己的卑微,写野草的伟大,也是写诗人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志向,当然也是写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履历,接地气实实在在的生活“微微的苦涩,还有小小的毒”。我们都是天地间一草民。作者成功地以灰条比喻了生活,写的何其深刻,又何其平淡。“静水深流”啊!



《低处的光芒》


深夜有人穿过人民广场

跨过地光灯的瞬间

匍匐的影子忽然跃起来

扩放到黑魆魆的高楼上

比广告牌上的明星

和广场上的塑像高大了很多

低处的灯光就这样

把一个怀揣日工资回家的人

膨化成了广场的主人



第一句:“深夜有人穿过人民广场”,是的,人一定是人民的一部分,才穿过人民广场,穿过广场与深夜,语境使穿过有立体感。

二三四句细节的刻画----时间:瞬间;事件:跨过地光灯;结果:影子站起来了,扩放到高楼。高与低的亲密接触,有一种荒谬的感觉。那个高楼,诗中的主人公是不可企及的,但人民广场的地光灯却帮他实现了,看到这有一种心酸的感觉。这就是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对生活的发掘,出乎意料却又豪不牵强。表意简洁却不拖泥带水。

五六句,继续展开。比广告牌上的明星高大,比广场上的塑像高大了许多。我们知道诗人想表达什么:人民的真正意义让有些人民给变了扭曲了。只有这个影子一样的打工人才是真正的人民的守望者

最后几句:


“低处的灯光就这样

把一个怀揣日工资回家的人

膨化成了广场的主人”


低处的光芒的形而下上升为形而上,“把一个怀揣日工资回家的人/膨化成了广场的主人”这其实就是一种回归,但却要“膨化”才能回归,不引人深思吗?太好的诗!关注民生关注小人物关注社会,由小见大。也是诗人悲悯情怀的体现。他的在玉泉山征文获 一等奖的作品《情人谷》、《愚公的蚂蚁》我们同样发现他的这种深刻的发现的睿智和悲悯大千世界的情怀。



《情人谷》


走进情人谷,就等同于

把自己当成一个意象,放进了一首情诗

斑驳的阳光时而隐喻时而直白

曲径的叙述沿着泉流渐次打开



 凉亭,就像诗句里的顿号

随手一点,就能看见眼神脉脉的你我

在这个滤掉红尘的小小世界

经历着泉水清风一样自然干净的感情



一路叫着那些草木的名字,对于

真诚的绽放报以微笑,心头怦然的一动

是因为藏在树荫里的鸟鸣

忽然叫出了你和我的昵称



情人谷多长也有到头的时候

过来的人都会频频回头,就像一首诗

写完了吟一遍还嫌不够

还要动用一下中年的倒叙,回味一番



 第一节:“走进情人谷,就等同于/把自己当成一个意象,放进了一首情诗/斑驳的阳光时而隐喻时而直白/曲径的叙述沿着泉流渐次打开”,走进情人谷的感受也许各有不同,但诗人的感受可谓独到:“就等同于/把自己当成一个意象,放进了一首情诗”,何其的明了,但表达的手段却是无人能做到。放进情诗里的意象,道是无情亦有情啊,一开始就把读者吸引住了。然后就跟着此情诗的叙述方向继续拓展:“斑驳的阳光时而隐喻时而直白/曲径的叙述沿着泉流渐次打开”,“隐喻”“直白”“曲径的叙述”,自然界好象是一个写情诗的诗人,自然界和诗人在情人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物吾化一,诗人进入了化境。


第二节:“凉亭,就像诗句里的顿号/随手一点,就能看见眼神脉脉的你我/在这个滤掉红尘的小小世界/经历着泉水清风一样自然干净的感情”,诗人沿着情诗这个叙述方向继续展开:“凉亭”像“顿号”,因为游人要小憩,“随手一点,就能看见眼神脉脉的你我”,多么灵动的情与景。“在这个滤掉红尘的小小世界/经历着泉水清风一样自然干净的感情”,诗人用情之深可见一斑。阴阳相遇,就是一个圆,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一个如泉水清风一样自然干净的感情,没有任何世俗的喧嚣与杂质。


第三节:“一路叫着那些草木的名字,对于/真诚的绽放报以微笑,心头怦然的一动/是因为藏在树荫里的鸟鸣/忽然叫出了你和我的昵称”,一路草木都在“真诚的绽放报以微笑”,都在歌唱这个神圣的爱情,如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藏在树荫里的鸟鸣”“忽然叫出了你和我的昵称”,好像整个世界都在歌唱都在附和这场爱情。都在认真的写这首情诗。

 

第四节:“情人谷多长也有到头的时候/过来的人都会频频回头,就像一首诗/写完了吟一遍还嫌不够/还要动用一下中年的倒叙,回味一番”,诗人展开的想象力是有节制的,这就是现实,“情人谷多长也有到头的时候”,海枯石烂是理想,山高水长总有尽头。“过来的人都会频频回头”,既是写旅游之实景,说明情人谷的风景迷人,回头率高。也是写人生之真情。“过来的人”是口语话的“曾经沧海”的人。“难为水”是因为“频频回头”。写的多细腻啊!最后一个比喻:“就像一首诗/写完了吟一遍还嫌不够/还要动用一下中年的倒叙,回味一番”,又回达到整首诗的比喻:情诗,也是最后的回眸一笑。真是明眸善睐啊。原来上帝也是一个普通的诗人,也是“写完了吟一遍还嫌不够”,也是“动用一下中年的倒叙,回味一番”。想象的何其的美妙灵动!



《愚公的蚂蚁》


几年前,我看见玉泉山旧矿场的石壁上

挂着好些身缚悬索的人

他们开钻打眼,就像

一群蚂蚁抱着一座荒山,没头没脑地啃着



他们修了栈道,在经过的峭壁上

凿出了密密麻麻的石坑

然后又背上一筐筐泥土填上

仿佛这群蚂蚁在一个寓言故事里忙碌



直到废墟变成了森林,直到

清风明月回到玉泉山上,人们才知道

那是一群愚公的蚂蚁

就是他们营造了这一方的美好



第一节:“几年前,我看见玉泉山旧矿场的石壁上/挂着好些身缚悬索的人/他们开钻打眼,就像/一群蚂蚁抱着一座荒山,没头没脑地啃着”,这是一首歌颂劳动者的诗,但诗人避免了口号的调子,而是一个个意象的呈现,让你去思去想去体会去关注那些从不被注意的可爱的人。“几年前,我看见玉泉山旧矿场的石壁上/挂着好些身缚悬索的人/他们开钻打眼”,开始很平易,只是引出主人公---“石壁上/挂着好些身缚悬索的人”。“就像/一群蚂蚁抱着一座荒山,没头没脑地啃着”,这一句比喻就将一切诗意化了,诗人一下子带着我们感同身受钻进那些蜘蛛侠内心,成为他们自己,体会他们的艰辛。这是起。


第二节:“他们修了栈道,在经过的峭壁上/凿出了密密麻麻的石坑/然后又背上一筐筐泥土填上/仿佛这群蚂蚁在一个寓言故事里忙碌”,然后顺着叙述方向,展开描述:他们修栈道、凿石坑、填泥土。“仿佛这群蚂蚁在一个寓言故事里忙碌”,这个比喻让我们想到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吃苦顽强,坚持理想的精神,他们是当代的愚公!这是承。


第三节:“直到废墟变成了森林,直到/清风明月回到玉泉山上,人们才知道/那是一群愚公的蚂蚁/就是他们营造了这一方的美好”,人们往往只看到领奖台上成功的结果,看不到其背后的艰辛,诗人是哲者,所以他能看到。“直到废墟变成了森林,直到/清风明月回到玉泉山上,人们才知道”,后知后觉尚且不错,知而不觉才是遗憾。这是转。看到那些劳动者创造的美丽风景才看清楚,“那是一群愚公的蚂蚁/就是他们营造了这一方的美好”回到题目,蚂蚁虽卑微,但其精神如愚公一样崇高,我们要做愚公,不做智叟。这是合。



《姓名》同样也是一首常评家提及,入选如《中国诗歌》《零度》(五年经典)等多个诗歌选本好诗。


《姓名》


每逢季节更替,地气升降

总是有人经不住人间冷暖的颠簸

或者赶不上时光的班车,黯然离去

只留下他们尘埃一样的姓名



郊区的石匠,收集这些被作废

被注销的姓名,用铁錾和榔头

命名作坊里的石头,他的石头

都有一个弃用了的人名



仿佛,与命运争斗了一生的人们

纷纷藏进了石头,为了

不被再一次捉弄

索性连姓名也丢在了外面



第一节是从一种司空见惯的生命现象言说开的:“每逢季节更替,地气升降/总是有人经不住人间冷暖的颠簸/或者赶不上时光的班车,黯然离去/只留下他们尘埃一样的姓名”,姚老师仍然是他的特色,把死说成是“经不住人间冷暖的颠簸/或者赶不上时光的班车,黯然离去”,让我们正确而达观的去认识生死无常和生命脆弱,也感受到诗人对人世沧桑的表意。最后一句也很深刻:“只留下他们尘埃一样的姓名”,平凡百姓,大浪淘沙,卑微的姓名也会被风吹雨打去,最后归于虚无,所以像尘埃一样。


第二节思辨,沿着第一节“尘埃一样的姓名”的叙述方向,从墓碑的石头说开去,“郊区的石匠,收集这些被作废/被注销的姓名,用铁錾和榔头/命名作坊里的石头,他的石头/都有一个弃用了的人名”,是的,那些被用来命名墓碑的名字其实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姓名。所以诗人说“他的石头/都有一个弃用了的人名”,诗人看问题是何其的深刻,他看见人生百年后就只有石头上的姓名了。这就是诗人的深刻!


最后,“仿佛,与命运争斗了一生的人们/纷纷藏进了石头”,这是每个人的归宿,无论伟大与渺小,富贵与贫贱。这还不算,“为了/不被再一次捉弄/索性连姓名也丢在了外面”。墓,草民,藏进石头,扔在外面,超脱,生命的脆弱和虚无,命运的多舛与无奈跃然纸上,让那些执迷不悟争名夺利之人情何以堪!这就是姓名的终极意义。




总之,在读姚宏伟老师的这些诗时,感觉他有非比寻常的第三只眼睛在发现这个世界,让我们看了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和认知。我们感受到他的思维的广度和辽阔。《无主行李》对生死的深刻解构;《抗战的石头》《沉重的棉絮》对一段历史的诗意的认知;《灰条》、《低处的光芒》、《愚公的蚂蚁》对乡情和卑微的挖掘和升华;《情人谷》对自然出神入化的描绘;《姓名》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认识,都让我们体会到深刻的知性的愉悦。


原诗作者简介:


 姚宏伟男,山西太谷县人。2009年起,有诗歌、诗歌评论见于《诗刊》、《诗选刊》、《诗林》《中国诗歌》、《诗潮》、《诗歌月刊》等国内多家专业诗歌杂志,曾获得国内诗歌奖若干,有作品人选多个诗歌选本。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诗集《内心的江湖》(山西人民出版社)。



评论者简介:


王恩荣,网名,雨中思绪集,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人。闲时进行写作,在《三晋都市报》、《九州诗文》、《乡土文学》、《天涯诗刊》、《新诗刊》、《晋中日报》等报刊杂志和平台有大量发表作品,作品包括古体诗、现代诗、散文、诗评、小说等。古诗体作品《大话“乔家大院”》在观电影《乔家大院》大赛中入围。古诗体作品《赌东风》在晋中诗协"金秋美"家乡好山河诗词歌赋赛获优秀奖。

感谢信!

    这篇评论《第三只眼睛里的诗意》的部分在《晋中日报》分四期连载出版,在此对日报编辑们提出衷心的感谢和良好的祝愿!!也对原诗作者姚宏伟老师的关心提出真诚的谢意!




  通告:

    本平台《诗眼睛》开始运作了,欢迎大家关注阅读,并欢迎各位文友关注(长按下面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可关注)本平台,并把您最好的诗发我邮箱,以便选择一诗一评或多诗综合评,评论会在本平台按投稿顺序选择依次发表,推广您的诗歌。

   您总有闪光的诗,总有给您写评的时候,要热心参与也要耐心等待。本平台功能介绍具体如下:

    致力于打造中国优秀诗歌的一诗一评,力塑现代诗歌主旋律,真诚亲近好诗,通过评抵达心灵,推广诗歌。投稿内容:现代诗歌。欢迎投稿或推荐!投稿邮箱:1248424054@qq.com或happy2008poiuyt@qq.com



请关注“诗眼睛”微信公众号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投稿邮箱:1248424054@qq.com或happy2008poiuyt@qq.com

微信号:ZhongGysyp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