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他评:任先青的《诗人 领袖》(连载46)(总268期)

桃李不言黄土层等 诗眼睛 2021-10-07

荐赏连载46



《诗人 领袖》



《诗人 领袖》


任先青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诗评

桃李不言点评:


这首诗被选在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长征之歌”后面的“诵读欣赏”里。


诗歌语言朴实、简洁,似绘画中的素描,淡淡的几笔便刻画出人物的神韵,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业绩。其诗歌饱满而丰富的内涵可见一斑。


诗的第一节:“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作者独具慧眼,神思妙语,以先声夺人之笔法,渲染了领袖诗人的不同凡响。诗人都是用笔写诗的,而诗人领袖却是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这不但让读者感受到诗人领袖的与众不同,更把读者带到了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让人似乎听到了砰砰啪啪的枪声,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平平仄仄”原指诗词的韵律,而这里却暗示了战争的频繁,革命道路的坎坷曲折。“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不仅让人联想到诗人领袖大手笔的鸿篇巨制,更让人明白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决定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决定民族命运的重要的里程碑!


诗的第二节:“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一个骑着战马匆匆行军,而又要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思考战争谋略的伟人形象便栩栩而来了:“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诗人领袖这首写于1935年2月的《忆秦娥 娄山关》,用极简省的文字渲染了行军途中环境的险恶,道路的难行及战斗的惨烈。即便“雄关漫道真如铁”,诗人还是传达出了“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战斗豪情。而他在长征途中写的《十六字小令 山》: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柱其间。


更见长征途中道路的崎岖,及作为红军领袖的毛泽东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而身经百战的经历,长途跋涉的体验,又开阔了他的眼界,积累了他的经验。“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他的“眼光”是深邃的,是敏锐的,更是犀利而独到的!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战地黄花”是诗人领袖写于1929年10月的《采桑子 重阳》里的句子:“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于岁月的慨叹中,流露出诗人领袖乐观大气的豪情。“如血残阳”出自他的《忆秦娥 娄山关》,前面已经提到,原句是“残阳如血”。渲染的是长征途中凄冷、惨烈的恶劣环境。


诗的第三节,于“潇洒的抽烟”中,有时寂然凝虑,有时悄然动容,于“抬头望断南飞雁”中构想着战争的局势,憧憬着未来的美好。《清平乐 六盘山》(1935年10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便是他的构想与憧憬的最好的见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一个领导者,一个指挥者,他的思想“峰峦如骤,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他的胸怀涵天包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 雪》1936.10.2)胸中有丘壑,情感的狂潮似万马奔腾,在诗人领袖的胸臆间澎湃汹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诗的第四节:“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与进步,需要多少文韬武略,需要经历多么漫长的艰险与曲折。唱一曲行路难,举步维艰;千山万壑,铜墙铁壁,需要多少人付出血汗和生命!“半个世纪的酝酿”,恰似创作“气势磅礴”的鸿篇巨制时那长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思虑:如何地斟词酌句,怎样的布局谋篇;如何的音韵铿锵,怎样的荡气回肠.....都是诗人领袖苦思冥想,殚精竭虑酝酿的重要内容!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默默地酝酿,悄悄地运笔,艰难的创作,终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无声处听惊雷”“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便是诗人最嘹亮的吟唱!这吟唱震惊了世界,震醒了沉睡的雄狮。从此,中华民族便成了世界历史诗行里最闪亮的一笔!


另外,诗中化用的毛泽东的一些诗句,如“战地黄花”“残阳如血”“望断南飞雁”“北国风光”等壮美的意象,使诗意更浓,蕴涵更丰富!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几节,且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易懂,却让人情不自禁地流连其中,吟之,赏之,品之,醉之,久久不忍弃去......


古人云:“能于浅显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巴尔扎克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大量的思想。”《诗人 领袖》这首诗,正淋漓地诠释着这些至理名言!




附:黄土层读诗


滴水成珠,长者风度

---简评任先青诗歌《忍住晚年》

 

                     黄土层

 

 《忍住晚年》

 

任先青

 

晚秋  雁阵开始缝补天空

秋虫啊  请忍住鸣声

备好过冬口粮  找好蛰伏洞穴

 

如我  站在晚年斜坡上

必须忍住病  忍住痛

拽牢亲情友情  防止脚下打滑

像老豆荚  咬紧牙闭住嘴  忍住种子

 

不奢望有神为我掌灯

只于心笛上修行一排小孔

呼吸  让光线穿过  诗歌出入

让灵魂忍住暮鼓晨钟  并懂得羞耻

 

诗歌是一种很奇妙的文体,没有人敢规定它的脉络和路数,几乎是无限发散和辐射的一种语言生发现象,它的婆娑和收敛,颟顸和理智,可以出自外物的诱引,更重要的是出自文体内里的律动。没有规定性只有可能性。

对人生的写意,青春有得写,中年有得写,老年也有得写。青春的美丽疼痛,稍纵即逝;中年的“人在路上”内忧外患,也具一种奋发的惯性;而老年如何呢?悲秋,伤神,慨叹夕阳无限好,都有些老套。如何写出新意,让人不烦不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平庸诗人会流俗于平庸,因卷入庸常的咏叹而轻贱如尘埃。优秀特立的诗人则独树一帜,独辟蹊径,给昏暗的世相间打出一记霹雳,令人注目、炫目甚至震撼心魄。

任先青的这首《忍住老年》就是如此。

仅“忍住老年”这个标题就颇具诗意。“忍住”不是使蛮劲,而是睿智地运力,手握四两,不惧千斤。

诗歌从“晚秋”入手,可见冬天的大门也即将叩响。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是农业社会的生产秩序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节律。依之,天人合一万物安泰;不依,则错乱崩殂无法预料。第一节三行,貌似对“秋虫”嘱咐,其实是夫子自道。或者借“秋虫”起兴,一步就跃到自家的身家性命。“如我  站在晚年斜坡上”。诗人的在场性,骤而化作了体验性,终究将心里的病和痛,老年人的“抓紧”,担忧和惧怕,依恋和渴望,乖巧和沉稳一股脑交给一粒豆荚。豆荚的心灵心声心魄,具象了“老年”的千般凄惶和万种波涛。

第三节开始,“我”撇开了特容易坠入进去的神和信仰的迷宫,而只相信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神。这就是长者的风范。给人带来的尊重是由衷的,而不是“尊老”的道德铁律指挥下的屈从和表演。


“不奢望有神为我掌灯

只于心笛上修行一排小孔

呼吸  让光线穿过  诗歌出入

让灵魂忍住暮鼓晨钟  并懂得羞耻”

 

 

“于心笛上修行一排小孔”是一句关键性的诗句。这样的长者年龄老了,智慧老辣了,心灵则是赤子的,具有无限充沛的活力、伟大的人格力量。这一排排“心笛上的小孔”其功能在于:“呼吸”,“光线穿过”,“诗歌出入”。转换一下隐喻,三个功能分别是个体生命自在随意地存在,自然力的饱满吸收,性灵抒发的写意之力。这可不是一般的长者,而是懂得也能够创造的长者,可敬的长者。

“让灵魂忍住暮鼓晨钟  并懂得羞耻”。这一行是补充说明“老年的心笛”的。“忍住”一词频繁作用于诗歌中,每发出一次,都是一颗苍老的灵魂拍击流光河岸的声音。有隐忍,但不悲凉;有沧桑,但不倚老卖老。没有半点日暮途穷的喟叹,有的是壮怀激烈的深沉和豪迈。一个人的一生一直在滴水……滴水……滴水,庸人滴到最后,自然油干灯灭无疾而终,只有极少的智者才能“滴水熬成珠”。读任先青的诗歌,就是这种感觉。读完这首短诗,再回读一遍,可以概括为:雁阵秋虫老豆荚,一支心笛度了它。

 


附:邵孝文读诗


《老屋檐》


  任先青

 

 

在我的忽略里  这多年

老屋檐  只是悬想

 

我终于  动用晚年寻找童年

重返故乡

看见  老屋檐用泪水穿石

用时间的蛛丝结网

用麻雀叫嚷声的火柴头儿

把黯淡的晨昏擦亮……

 

忽然  老屋檐用影子拍我肩膀

一下拍疼了我的陈年暗伤

仿佛  又看到母亲在檐下剥豆

从咳嗽上卸下一粒粒日子……

 

此时  我内心开始下雨

湿了姓名、籍贯和半筐诗行

 

    读着诗人任先青的《老屋檐》时,不知不觉眼里噙满了泪。也许这首诗不能算是诗人的上乘之作,但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诗以平缓的语气叙说回到故乡的所见所感。先是交代“老屋檐”(老家)被“我”远在他乡的游子“忽略”,它只是留在“我”的“悬想”里。终于等到晚年有一天回到故乡时,“我”看到的“老屋檐”,是“用泪水穿石/用时间的蛛丝结网/用麻雀叫嚷声的火柴头儿/把黯淡的晨昏擦亮……”。诗人给读者呈现的家是一幅雨打檐石,蛛网满结,雀声四起的“黯淡”景像。“老屋檐”的荒凉刺痛了诗人的“陈年暗伤”,唤醒了诗人的记忆,灵魂深处再纠心再疼痛的部分被抖了出来:“仿佛  又看到母亲在檐下剥豆/从咳嗽上卸下一粒粒日子……”,不堪回首的岁月里,母亲病重,还在辛苦劳作,“檐下剥豆”,精打细算,默默撑起这个家,撑起每一个难熬的日子。想起母亲曾经的苦难与担当,诗人的感情便燃烧起来,心就开始流泪、滴血,“湿了姓名、籍贯和半筐诗行”。 诗人对故乡、对母亲的爱,毫不掩饰,溢于言表。

这首诗歌,尽管我们几乎看不到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有新奇独特的地方,但是,诗人娓娓道来,语句清浅,表达方式简单明了,诗人的怀念、痛楚、爱等情感流淌自然、朴实、真诚。这本真的声音,不由得使我溶入诗人意象编制的情景之中,刺痛我的“陈年暗伤”,于是跟诗人一起伤感,落泪。

 



附:冬季读任先青诗歌


小易


        冬季,有真正的诗歌捧读,是心灵的温润和慰藉。

  记得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午后,任先青先生的诗集《美意铺陈》越过时空抵达我的手上。其后便是接连数日的鹅毛大雪,天地似乎深陷浑厚的初元。

  这样的雨中,这样的雪里,身心陷入诗句,陷入任诗铺陈的美意。时而惊叹,时而忧伤,时而莞尔,有时又思绪飞扬。

  反复阅读,感悟,标注,以至读到无言,任由一脉诗意的泉流在心灵流淌。

  读到无言,读到忘情,读到忧伤以至忘言,大概是最好的阅读境界吧。久久未能为先生新出版的诗集写下只言片语,可是有一种心情和声音明明就在心间涌动。

  对于大家作品,真正的好作品,一向拙于表达,唯恐一支拙笔,一腔陋思,唐突了大家,唐突了心灵,唐突了任先生真正的好诗。可是有一种力量,让我忍不住写下所读所思所感。

  任先青先生的诗集,流淌着精粹汉语的神韵。先生在序言里,以诗句表达:“汉语沿先祖河道流来/高贵 纯正 圆润 携带神话/完成我们的爱情 信仰 灵魂。”我知道先生对汉语爱得深沉,数年来读过先生许多珍贵的诗歌,每每为他精粹的诗句着迷,也曾写下许多片段式的评点感悟。记得几年前,还把先生的好诗编印成讲义,推荐给我的高中学生阅读赏鉴。

  中国曾是诗歌的国度,我们有辉煌的古体诗和唐诗宋词元曲,可是当代,《诗经》传承的诗歌精神和诗歌神韵似乎断流了。举目望去,诗人很多,诗歌很少,或者说真正的诗歌很少。当代诗歌的弊端,首先是读不懂,再就是不美,更谈不上神韵。

  可是读任先青先生的诗歌,则不然。那些精粹的诗句,透着平易,透着美韵,句句皆是,每首皆是。

  “我是决绝的闪电/我的到达 即是离开”,“我迅捷来去 不惜辜负喧闹的江湖/只想穿越你一个人的灵魂”,先生在《凝望:闪电之美》中的诗句,也如闪电,击穿读者心灵。闪电之美,即是深情之美。

  “女主人檐下避雨 擦拭湿发 沉淀着淳朴与健康/一位劳苦的女人 仿佛避雨时 才回到自己的身体”(《卖西瓜的女人》),诗句是那一刹的心绪,充满对人生与心灵的体恤,读来感受先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同情。一句“仿佛避雨时 才回到自己的身体”,这种深刻的人文关照情怀,让人动容。

  先生写《村后有片灌木林》,“接地气 养着浅梦 愿与小虫小鸟同筑惬意天堂”,这简直就是一种好人生的写照。精粹的诗句蕴含人生哲理,让人爱不释手。

  “反正我觉得 人老了/完全可以把深沉的日子过浅/装一脑袋青草 不缺氧/至关重要”。《装一脑袋青草》,单是题目,就觉得清新。人老了,把深沉的日子过浅,诗句间氧气充足,怡人心志。如此安顿心灵,甚好。

  “我在俗世敲敲打打/为好酒打造老字号/并暗暗使劲 暗暗劝说自己/学会窖藏 让自己饱满”(《窖藏》)。如此窖藏自己,是心灵的自我对话。这是一种好心情,诗句饱满耐读。

  “请你 把那一朵微笑借我/请你把心中的那首小诗借我”,“之后 我就可以忽略前路 忽略自己/收住诗心 永远沉默……”,《说出》中的这深情,让人心灵颤动。为这份美的表达、深情的表达,久久品味和默然。

  先生的诗,精美之句触目皆是,有时只一句,就让人不由地惊异。比如“天空中有鸟替我飞翔”(《阳光》),比如“爱 脱口而出时 大片文字骤然返青……”(《初春,诗寄老友》),比如“想象自己 是一枚褐色的野果\被天和地两片巨大嘴唇含着”(《山坡上》)。这些清新优美的诗句,让人忍不住叫绝,赞一声:好诗。

  先生的诗歌,不止是好句子,更多的是对人生的精微体味。在《与蔷薇为邻》中,有这样的诗句:“其实自己也是一株植物/何不借用蔷薇笔迹 摒弃焦灼/一路酩酊 从梦的最深处 缭绕出发/撰写尖锐文字 坦露花开。”这大概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打开生命,放松,袒露,直面。——这是勇气,也是超脱。

  “这世界 总有美好事物让你活出从容”,《花朵出落成果实》中的这一句,简直可称警句、绝句了。心灵的共鸣,让人会心一笑。活出从容,乃最好的人生状态,而这人生感悟是由美好事物而催发的。

  《从菊上看见自己》,“从菊上 我看见自己/满头白色花瓣 被季节忽略/一些叹息已随风飘走/最怅惘 这些年我与你天各一方/手执宗教相互翘望/幸有遗爱 供我一点一点忧伤”,忧伤的诗句,蕴含着节制的情感,节制的美。古朴的城墙下,寂寞开放的一朵菊花,是先生托物抒情的因由。诗句中渗透的情感可谓深沉,忧伤点点沁入心底。

  先生还有轻灵轻快寓意人生的小诗《小鸟不要依人》。“我说 小鸟不要依人/想栖落就栖落/愿高飞就高飞/即使受难时 也要怀瑾握瑜”,“用昼护好夜 用醒护好睡”,“你是鸟 只为自己的开心歌唱/嗓子和翅膀 概不外借”。读来让人心情明媚,这该是先生对女孩的人生告诫。

  还有一首诗,先生是写女子的。《中午的阅读》,诗中写一位女子阅读书中的爱情,“仿佛访问自己的往事/忧伤 缠绵 郁郁寡欢”,“文字笑了她笑 文字哭了她哭/窗外落花满地 她不去看/她起身/要把这个坚硬的下午过出柔软”。末一句的通感,让人沉吟,久久回味。“把坚硬的下午过出柔软”,多么好的句子和心情,这是一种柔肠和释然。人生美好,爱情美好,有爱在,人生便不会枯萎,生活也可以更诗意一些。

  除了这些诗意和柔情,先生也有笔力万钧之句。“悲风呜咽 江山摇荡 朝廷可疑/孤独之上 暮色无边/忍看残阳自焚”,“扛着命运与绝望/瘦瘦一支笔 蘸着夜色/从楚国那张单薄苍白的纸上走过”,先生的《万古长嗟:〈离骚〉》一诗,笔力如此雄健,“残阳自焚”,精粹的意象,笔力千古。

  同样写落日,在《西望,落日》中,却是自身宿命的叹息。“西望 一杯落日”,“莫怪我无视语法/借用一个硕大句号陈述沧桑 圆梦/莫笑我独语秋凉 没有听众/我还是幻想 端起落日一饮而尽/自此不说无家可归”,人生与宿命,追寻与苍茫,尽在这苍凉的诗句中。先生诗句的表现力,让人钦佩感慨。

  强烈的悲悯,不止对普通劳动者,对命运,也对自然。有报道越冬天鹅被人毒死,先生悲愤地写下沉重诗篇《与罹难天鹅告别》,“背着天空的空 从远方来/你不该相信人心可以依托/不该相信这片湖边湿地可以租用”,“此时 不知你飞升的灵魂与谁相依/我似乎有话要说 但我无话可说/我举着沉默仰望天空 泪水就是语言……”,这些沉痛诗句,撞击读者心灵。罪恶的人,谋杀了天鹅。回荡心灵之殇的诗句,拷问人类良知。

  不消列举了,任先青先生的诗集为我们铺陈了太多的美,美的诗句,美的情感,美而深刻,美而细腻,美而忧伤,美而沉重。《美意铺陈》,这本诗集的名称,何其恰切。

  日前在我读这本诗集时,不时望一下窗外飘舞的雪花。那份雪白,正如先生的诗集封面,洁白,细腻,深情,优美,一如先生的人生。

  沈从文先生曾说:“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留在纸上。”而我,愿把自己的阅读生活、心灵痕迹留在纸上,遂成此篇散评。

  任先青先生是把自己洁白的人生和心灵写进了诗集,留在了读者心间。


                      2015、12、2日夜,草于听雨堂。





附:汉语新诗鉴赏之十七

  任先青/李成恩/刘湛秋/林子/饶阶巴桑 

  

 

  任先青(1943-),山东莱州人。著有诗集《无涯之心》《心形的叶子》《用花朵说出》等。 

 

    与篝火对视

 

    与篝火对视

    浪迹的自己

    是自己浪迹的观者

 

置身于自营的小小花园

想到自己没有抛弃自己

心情不再紧迫

 

需要抵达的地方  很多

难以抵达的地方  很多

把一生的痛

包括劫掠之后沙哑的沉郁

鞋子一样脱下来

 

难得今夜

领导着一个黑幽幽的荒原狂野

想摘一朵花

却摘下一部千年史话

 

篝火的舞蹈将止之时

我像暮年的铁匠  突然

大吼一声

让惊慌的狼回过头来

 

[赏析]

这空间,这情感的世界,让人着迷,深深走进去。 

  任先青诗歌常让读者感受语言艺术的至境。诗句的运用,意境的完美,征服了读者。

  能达此境界,与丰富的感受、杰出的语言表现力、通透的感悟力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分不开。

  “浪迹的自己/是自己浪迹的观者”,这是一种自醒;“想到自己没有抛弃自己”,这是一种自信;“把一生的痛/包括劫掠之后沙哑的沉郁/鞋子一样脱下来”,这是一种超脱达观;“难得今夜/领导着一个黑幽幽的荒原狂野”,这该是在安静的夜里,铺展自己广阔的情感世界,在心灵的原野上驰骋心绪。

  “篝火的舞蹈将止之时/我像暮年的铁匠  突然/大吼一声/让惊慌的狼回过头来”,篝火、铁匠、大吼、惊慌的狼,这种种意象的寓意,让人遐思,让人心灵震动。

  人最强大的是心灵,心灵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不会被打败。

  诗无达诂,我的理解是穿行在诗行中,个体感受到的心灵之光。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在艺术领域,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卓越超绝之人,可以成就自己的风格和霸业。在任先青笔下,不断感受和沉思。他的诗歌王国,如此让人注目,让人震动。(小易)

 

 

李成恩,英文名Linda(琳达)。80后女诗人。著有诗集《汴河,汴河》、《雨落孤山营》、《春风中有良知》、 《高楼镇》等。

 

梁山伯别传

                

梁兄喝了止咳糖浆,嗓子里灌了一桶隔璧张老头

哼哼哈哈的苦水,他怀念年轻时的恋人

一个民国美女,在他的唱腔里比祝英台还要难受

 

张老头打开电脑,删除了梁兄可怕的偏头痛

你喝了过多的劣质止咳糖浆,你的嘴唇都变了形

你过早相信了你的才华与怪异的气质

你中年的婚外故事通过民间偏方将要流传下来

 

会有人记住你曾经肝肠寸断,像一个经过了打扮的疯子

会有人写下你的泪水像蝴蝶翻飞,配上哀伤的曲调

坐在窗台上拉了半天,张老头哼哼哈哈钻到了你

发福的体内,传授他如何暗恋的民间偏方

 

过早收场了,可惜了你的好嗓音,羞怯怯的

前十年你骑一辆破自行车,在菜市场与机关跑

现在你拎着录音机四处打猎,蝴蝶这样的野兽

她死了多年,在你嘤嘤的哭泣里复活,又死去

张老头始终没有搞清楚他为什么会被蝴蝶戏弄

 

抱着梁兄发软的身子张老头在二胡上睡着了

口水流在打瘸了的左腿上,腿发抖得厉害

年轻时的风流在老年的唱腔里显出了功力

梁兄呀你这个民间才子,一生散发腐烂的香气

一拉就断了气,再一拉你又复活了,典型的花花公子

在早晨,在隔璧,张老头用他的哼哼哈哈的唱腔

吊着你半死不活的一线希望  

         

[赏析]                      

     在《梁山伯别传》这首诗里,李成恩刻意模糊了时间,把两段完全不同的个人生活并置在共时性的空间里面,通过张老头的戏曲,不仅复活了梁山伯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张老头把自我投射到梁山伯的爱情传奇中,于是一个日常的、民间的、生活气息十足的别样梁山伯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场小型的轻喜剧,通过张老头的“唱”,古老的故事得以重新激活并获得粗糙的生命力,梁山伯被老张头“书写”,而老张头又被那个隐藏的“作者”(她是李成恩吗?)书写,在这种双重甚至是多重的书写中,剪辑过的时光片段被拼贴起来,并在某种道具化和漫画化中获得后现代的反讽效果。

     李成恩试图通过这种改写重新激活传统的活力,在诗歌的写作中不断导入戏剧性的场景,把已经成为无意识的知识和典故现场化和物质化。她显然被深深地卷入到了喧嚣而漫无边际的当下生活中,于是,对梁山伯(还有祝英台、杨贵妃、李白杜甫屈原等)的想象和书写成了一种双向的“救赎”,一方面这些经典人物把李成恩从当下生活解放出来,获得一种审美上的自由,而另一方面李成恩把这些经典打上了我们此时代的烙印,她使我们意识到,生活的的荒谬和沉痛无处无时不在,卑微的人性和噪杂的历史只有在不断的更新中才能获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杨庆祥  )

 

 

 

刘湛秋(1935-),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等,诗歌评论集《抒情诗的旋律》等。

 

中国的土地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选自《中国当代哲理短诗赏析》,1991年2月版)

 

[赏析] 

作品先写中国这块土地的“神奇”—“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凡是华夏人民,无论久居故土,还是云游他乡,都永远思恋着这块土地。它之所以牵动着炎黄子孙的“相思”,是因为它拥有壮丽的山川、广阔的沃土、悠久的文化、丰富的物产、绵长的海岸线……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发祥之地,也是他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这些细节,可以视之为写实,也可以视之为写意,把中国的东西南北、古往今来全都概括进去。似乎随意拈来,其实经过精心选择,内涵丰富,诱人遐想。正是所谓“信手新诗落珠贝”。

作品后写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神奇的土地固然动人相思,美丽的人民尤为惹人爱恋。他们的外貌是美的:“黄皮肤、黑头发”;他们的性格也是美的:“敦厚”温柔、“顽强勇敢”;他们的思想更是美的:葡萄挂霜,并且核里“绽开复兴的契机”,表明已经成熟;犹如中国人民饱经风雨的洗礼,摆脱了幼稚和愚昧,走向了改革与开放。而成熟意味着新的生长与繁荣,亦如中国的复兴与昌盛。作品由外貌写到性格,再写到内心。层次井然有序,思想逐步加深。直把抒情推向高潮,作品便戛然而止。  (朱先树)

 

 

 

林子(1935-),女,江苏泰兴人,现居香港。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诗集《给他》等。

 

爱情诗十一首(选一)

     

给 他

 

只要你要,我爱,我就全给,

给你——我的灵魂、我的身体。

常春藤般柔软的手臂,

百合花般纯洁的嘴唇,

都在等待着你……

爱,膨胀了它的主人的心;

温柔的渴望,像海潮寻找着沙滩,

要把你淹没……

再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用,

如果里面没有映出你的存在;

就像没有星星的晚上,

幽静的池塘也黯然无光。

深夜,我只能派遣有翅膀的使者,

带去珍重的许诺和苦苦的思念,

它忧伤地回来了——你的窗户已经睡熟。

 

作于一九五八年

(选自《诗刊》1980年第1期)

 

[赏析]

这是女诗人林子的爱情组诗十一首之一。新时期的爱情诗写得像《给他》这样具有久远魅力的并不多。作品发表于1980年并获奖,曾在诗坛上产生过轰动效应。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重读,仍有回味不尽的意蕴。

前八行是本诗中最大胆、最热烈的一段描写。这是少女爱的誓言,简洁有力地将女性灵与肉的全部“温柔的渴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常春藤般柔软的手臂”、“百合花般纯洁的嘴唇”是“我”身体的具体化。诗人经想象的点化,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使两句诗新意顿出。接着,“膨胀了它的主人的心”、“像海潮寻找着沙滩”,是“爱”与“渴望”这两种抽象情感的形象化。后七行则进一步刻画了抒情女主人公为爱而迷离惝恍的状态。“爱情产生的第一个表现是迷醉,它那明净的光辉甚至会照进梦境。”(保加利亚伦理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情爱论》)在幽静的夜晚,“我”让自己纯洁美丽的灵魂化身“有翅膀的使者”“带去珍重的许诺和苦苦的思念”,但在诗的结尾却笔锋陡转——“它忧伤地回来了——你的窗户已经睡熟”。这一句语义双关,既指夜已深,屋窗已闭,又暗示“你”的心灵之窗也关闭了,灼热的情感霎时冷却,全诗顿时笼罩了一丝感伤的凄婉。

在艺术上,林子的诗歌能在当时向民歌和古典诗学习的大潮中另辟蹊径,炽热情感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隐喻与象征的运用,也扩大了诗的艺术张力和表现内涵。

尽管与八十年代舒婷笔下的“木棉”相比,“常春藤”的隐喻还透露着些许女性残存的依附意识,缺少后来女性诗歌所彰显的独立意识和女性立场。但诗人能在五十年代大胆地涉足“爱情”这一私人化的情感领域,其“破禁”的贡献在当代诗歌史上是不可不提的。  (青竹)

 

 

 

饶阶巴桑(1935-),藏族,曾用笔名卡琳巴桑。云南德钦县人。著有诗集《草原集》、《鹰翎集》等。

 

母 亲

 

我吸吮着母亲的奶头,

还不曾想过捏泥娃娃和捉迷藏,

还不曾想过天空和陆地,

可是心里却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世间再也没有什么

比母亲的胸脯还宽广!”

 

我从遥远遥远的边疆,

渡过了长江和黄河,

虽然我还没有走到长白山,

但是我在心底轻声地说:

“世间再也没有什么

比祖国的胸脯更宽广!”

 

一九五六年四月

(选自《草原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赏析]

“饶阶巴桑是解放后最早迈入我国诗坛的藏族诗人之一。多年来,始终保持本色,艺术上努力开拓,像一只文苑山鹰。”(李佳俊:《文学,民族的形象》,第275页,西藏人民出版社)的确,军人兼诗人的双重身份在饶阶巴桑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他能将平凡的生活之思(母亲——祖国)写得感人至深,诗行间流淌着无比的赤诚。

《母亲》第一节写母爱。诗人选取了自己在母亲怀中嗷嗷待哺的生活场景,不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直接白描:“我吸吮着母亲的奶头”。亲切的笔调、朴素的语言传达了一种人类最普遍最伟大的爱和人生最深刻的体验,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世间再也没有什么/比母亲的胸脯还宽广”,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毫不做作。

通过第一节的铺垫,在第二节中,诗人将对母亲的爱延伸至祖国。“我从遥远遥远的边疆,/渡过了长江和黄河”,写作者的人生经历。他生于西藏,1951年参加人民解放军,亲身感受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和她宽广的襟怀。于是,“祖国”与“母亲”这两个意象在他心底叠加起来,儿时对母亲的眷恋和长大后对祖国的热爱在他的情感世界水乳交融。由于年少不记事,所以对母爱的印象有些“模糊”,而成人后对祖国的感情却是自觉清晰的,前后对比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军人本色。感情的升华逼真可感、动人心弦。(王佳)




附:读好诗,感悟生活的美

 

陈忠


 同学们好,老师好:

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位诗人就在我们学校东边的杆石桥上写下了一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却又朦胧的著名短诗,这就是1935年10月著名诗人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看似简单明了却含蓄深沉,颇具一番情调,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所表现的画面感与空间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

这里的“楼”应该是城门上的城楼。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假如人没有一点诗歌的修养,是说不好话的。此话不无道理。因为,优秀的诗歌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是审美的情趣和审美的趋向,并丰富和美化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今天,我和同学和老师们一起交流一下什么是好诗,好诗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首先,一首好诗,必须要有好的意境。意境是作者在诗作中,用母语营造出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凝聚着作者个性的语言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自然界存在的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如山东诗人桑恒昌先生的《陶器》一诗


 母亲


我是您亲手做的呀

就像您

亲手做了一件陶器

土磨的骨


水作的肉

火烤的灵魂

您的热血

烧炼十个月

然后在一片霞光中

我——

立地成人

母亲涂我一身黄泥


成了我终生的胎记

可是

天下那么多母亲

谁再喊我一声

淘气


诗人以陶器的制作过程暗喻母亲生育自己的艰辛,同时,“一身黄泥”又将中国人黄皮肤的特质跃然纸上,使我们读后掩卷深思,记忆深刻。 

再比如生于济南的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一诗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穷)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诗里的莲花暗指女子,把情人久别的愁苦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的表现了出来,最后一句是说: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这首诗含蓄而不晦涩,回味悠长。

第二、一首好诗,必须有真情实感。诗言志。诗是抒情的艺术,诗与其它文体相比,更能体现一个诗人的品格和情怀。

桑恒昌先生有一首《中秋月》:


 自从母亲别我而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大滴泪水




湿了人间


这首诗短小别致、真切感人,堪称怀亲诗中的绝唱。诗人把月亮比作一滴泪,是很大胆的想象,而这月亮,一定是圆月,而人们一想到圆月,就会自然想到亲人团圆,想到中秋佳节。月圆中秋本来是传统中国的团圆佳节,而今却是因为缺少一亲人而无法重聚首,一滴泪包含了一位母亲的爱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一滴泪包含了人间最浓缩的爱,是一位逝去母亲的儿子对母亲最真挚、最深情爱的思念。


再比如山东诗人任先青的《诗人·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第三、一首好诗,必须有好的创作技巧。诗歌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技巧是经过诗人多年的探索,在实践中已经使读者能够接受,熟练而得心应手的,可以拈来随手随心应用的。

诗歌大家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经典而值得回味无穷的优秀篇什,这些精美的诗篇,既体现在诗篇的形式上,也包括诗歌特有的个性化的语言,音韵、节奏和旋律。

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的表现技法有联想想象,用典铺垫,渲染烘托,暗示省略,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象征、排比、拟人、夸张等。


例如著名诗人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全诗只有两句话,虽短小却警醒世人,表明作者及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声:渴望光明,自由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语言含蓄隽永,深刻蕴藉。  


再比如何三坡的《天 鹅》  :


 它们在山间



   散步

打盹 清理翅膀


   躲过了世上的尘埃


全诗共计二十一个字,然而却向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无比静美的画面,“它们在山间/散步打盹清理翅膀”,这样干脆的表达诗意浓厚,思维清晰,蕴含了大自然宁静的景观和乐趣“躲过了世上的尘埃

”,这句诗同时又隐含了诗人要表达的人类心态中另一种潜在状态和境界,也就是心境,并不乏哲思和禅思,这也是主题的深入和升华整个小诗歌读起来清新而欢快,读后余味深长

第四,一首好诗,必须有个性化、陌生化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语言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果。“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诗的语言超越一般的语法规律,它具有跳跃性、显著性和超常性的特点。它组合灵活,比如我们可以把不同的修饰语进行交错搭配,可以说“风的翅膀”“梦的手掌”“左心房的那颗树”“右心房的那枚月亮”“蟋蟀唱出了秋的凉”等等,用这种常规上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代人复杂的情绪,这也是修辞中的一种叫做通感的手法。

词性的转用也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常规手法。如台湾诗人洛夫的诗句:“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

台湾诗人蓉子的诗句:“每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的弦”“下午、黄昏”本来是表时间的名词,在这时嫁接为动词,整个意象便生动活泼起来,蓉子诗句中因有了“走过”,后一旬嫁接“踩痛”使意象显得新颖又独特,洛夫的诗中“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小雪》)“我们风过霜过”(《湖南大雪》),这儿就是把名词用作了动词,不仅能激起读者相应的形象感觉,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经验体会。

现代诗歌语言拒绝平庸化、临摹化、空洞化的语言。


现代诗歌拒绝重复化写作。

下面我读一下济南女诗人寒烟的《遗

产》


 遗产


——给茨维塔耶娃


 

你省下的粮食还在发酵

这是我必须喝下的酒

你省下的灯油还在叹息

这是我必须熬过的夜

你整夜在星群间踱步

在那儿抽烟,咳嗽

难道你的痛苦还没有完成

还在转动那只非人的磨盘

你测量过的深渊我还在测量

你乌云的里程又在等待我的喘息

苦难,一笔继承不完的遗产

领我走向你——

看着你的照片,我哭了:

我与我的老年在镜中重逢

莫非你某个眼神的暗示

白发像一场火灾在我头上蔓延


这首诗看似是写给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其实,也是写给作者自己的。诗人寒烟的诗歌,常常给读者传达出一颗敏感、疼痛的心灵震颤,这首诗告诉我们:岁月不再是慢慢到来,而是像“火灾”一样突然发生,这样的情形下,“苦难”真的就像“一笔继承不完的遗产”,这里的“苦难”是一种特指,是广义的,而不仅仅是自然的灾难。诗人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白发”的蔓延,可以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语言使用准确恰当,贴切生动。


苦难出好诗。平庸的生活,只能出平庸的“伪诗”。

苦难能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质朴,意象本色,思路飘逸,读后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今天我们不谈海子的身世,以及写作时间,我们将将欣赏的目光聚焦在这首诗的语言及意蕴揭示上。


这首诗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题目,以及它所包含的意蕴张力。就其语言表层分析,一望便知,一看就懂,然而,我们心底总涌动着两种思维的焦虑:为什么一定要“面朝大海”?

“面朝大海”如何看得见“春暖花开”?


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


大海,给海子的是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按照常理,花应该看在土地上,海子却“我只愿”开在自己的幸福海上,开在自己的理想的追求中,而“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只是现实,是生存和肉身的需要,是使自己的心能够跳动,使自己的想象能够飞扬起来。


这首诗的意蕴就在于,它将我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 


下面,我在给同学们第三首我喜欢的诗歌。


《在日照》

雷平阳


我住在大海上

每天,我都和大海一起,穿着一件

又宽又大的蓝衣裳,怀揣一座座

波涛加工厂,漫步在

蔚蓝色天空的广场。从来没有

如此奢华过,洗一次脸

我用了一片汪洋

世事沧桑话鸟鸣      /沃伦(美国)


那只是一只鸟在晚上鸣叫,我认不出是什么鸟


当我从泉边取水回来,走过满是石头的牧场,

我站得那么静,头上的天空和木桶里的天空一样静。

多少年过去,多少地方多少脸都淡漠了,有的人己谢世

而我站在远方,夜那么静,我终于肯定

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

而是鸟鸣时那种宁静。


 

雨中的家    / 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葡萄牙)


 雨,雨又落在橄榄树上。

我不知道这个下午为何又下雨了

既然我的母亲已经离去

不再走到露台上看雨

不再从缝纫中抬起眼睛

问我:听到了吗?

我听到了,母亲,又在下雨

雨滴打在你的脸上。


好诗应该给读者一个再创作的空间,不要怕读者读不明白,读者永远比作者聪明。

不要把抄袭当做荣誉。抄袭等于盗窃。

更不要用金钱买别人的作品,以此换取自己的诗人的“桂冠”。要记住,把别人的作品当成自己创作的,是一种耻辱,是一生抹不掉的污点。

找一个有阳光的日子,静静地读一首好诗,在当今浮躁而物化的社会是一件很奢侈的美事。

诗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因为,你们是诗歌的未来。是诗歌的远方。


 因为时间的原因,今天就讲到这里,讲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同学们和在座的老师指正和见谅。最后,读一首我的拙作《幸福就这么简单》结束今天的座谈和交流


找一堆香草,再收集些浆果

最好像快乐的云雀

在高高的树杈上,筑个空中的巢


幸福就这么简单。藤蔓缠着

黄栗树;投下光与影


昏睡中,我看见一辆马车

笔直地向前奔跑,溅出的白牛奶

湿了蝴蝶兰罂粟花和狗尾巴草


多么地安逸,活着,并且抒情着

看身边的树影和幽暗,一点点

被光照亮


 谢谢!!!!!


2016/11/15





著名诗人任先青简介


任先青,男,1943年10月生,山东莱州人。1966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顾问,德城区文联副主席,原德州三中副校长。

作为教师,任先青致力于中学教育三十余年,工作勤勉,成绩突出,1988年被命名为德州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作为业余诗歌作者,任先青笔耕不辍,成绩斐然,陆续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黄河诗报》、《绿风》、《诗潮》、《诗选刊》、《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中国诗人》、《中国诗歌》、《时代文学》、《北京文学》、《山东文学》、《人民日报》等全国报刊发表诗歌两千余首。出版诗集《无涯之心》、《心形的叶子》、《用花朵说出》、《任先青诗选(汉英版)》四部。作品多次获奖,多次被《新华文摘》转载,收入多种全国性专集。

任先青写诗二十余年,只出了四本诗集,亦可谓“十年磨一剑”了。患病以后,他依然钟情诗歌。他说过:“坚持燃烧,就不怕化为灰烬”,“只要诗喊我一声/我会留下。”诗歌是他的支撑,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了。他的作品多次获奖:诗歌《真理》获《诗刊》“人民保险杯”优秀奖;<麦黄杏儿>获第六届中国人口文化“鹏城杯”诗歌三等奖;组诗《共和国植被》获山东省纪念建党七十周年文艺创作征文诗歌一等奖;诗集《心形的叶子》获山东省首届齐鲁文学奖。他的个人传略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大地之子》、《山东作家辞典》等辞典。

名人名言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美》中所说的“美不是干渴的口,也不是伸出的空虚的手,却是发焰的心,陶醉的灵魂”。

欢迎关注《诗眼睛》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1248424054@qq.com或happy2008poiuyt@qq.com

微信号:ZhongGysyp

主编:王恩荣(微信号:a1026874138)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