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他评:西娃的《画面》(连载48)(总275期)

陈功张无为荒水等 诗眼睛 2021-10-07

荐读


连载48


好诗!


《画面》

         

 西娃

 

中山公园里,一张旧晨报

被慢慢展开,阳光下

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

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

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

安宁地栖息在同一平面上

 

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

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

 



诗评:



价值大于诗歌本身


----读西娃的《画面》


陈功

                                                   

    时间是对作品成色最好的考量。从个体经验说来,作为普通读者,在我有限的阅读中,能够让人记下的并念念不忘挥之不去的作品不多,《画面》就是这样的作品,一直让我耿耿于怀。

    西娃营造的画面感极其少见,具备嵌入人性的震憾力。我相信在中国城市都可能存在着中山公园,中山公园作为特定背景,肯定有她隐含的不言自明的道理。这张破旧晨报在这首诗中价值很容易被我们轻意忽略,而重视后面出现十二个词汇:“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媒介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接触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我们不至于生活得太盲目的手段。这个画面上,旧晨报的史实感更为真切,说实话我更愿意把十二个词汇作为符号,附着于日常现实,“被慢慢展开”。很显然,中山公园与旧晨报发生强烈碰撞,人们理想中生存状态---“安宁的栖息”,正经受着严重的伤害。阳光下,一切都是安宁的,安宁到麻木就不那真实了;同一平面上,多维的思考、理智的明暗处理效果,大环境色调落差彰显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精神实质。我无意猜测西娃在这首《画面》创作过程中,是否有随意的成分,但我相信这样的效果是刻意不了的。

   “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年轻的母亲,婴儿都是弱热群体,把美好而又纤弱的身影置于强烈反差的画面,心理发酵必然加速,这里边可能还有大母爱与小母爱鲜明对比,或者隐喻。我们常常提及的生命体验,在母亲把熟睡的婴儿放在报纸上这个动作得到更深层次的分解,对于生命而言,婴儿是一种生命特征的自然延续,把象征未来的婴儿放在曝光的真象中,奇特的场景不用我来费舌,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感慨。这样的收尾给读者留下足够的空间,整首诗歌的多向维度在西娃的笔下得到更为广阔的延伸。我曾在电话里与西娃聊过,如果结尾再加上一句母亲“轻轻地整了整衣裳”,效果不知会如何?现在看起来可能有些画蛇添足之嫌。回过头来细想,镜头中展现的景象不太像是作者精心加工设计的,而更可能是无意的发现,经简单的诗歌语言处理后,比影视场景更有震颤感。

    面对泥沙俱下的诗歌文本,有限有效的阅读一直是我的自我要求。如果把所有文本放在时代这个大盘子细读,大部分作品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个人己见,这首《画面》的价值远远大于诗歌本身,西娃迷恋于佛学的悲悯情感由此可窥。个体阅读往往难免片面,因此我也赞同哑者无声对西娃作品的评价:“这个《画面》可能本身远远没有我理解的这么简单。”






附:基于宗教情结的两个诗性亮点

——评西娃的诗《“哎呀”》


    张无为



       本诗至今年已被多位诗人荐评过。如诗人陈先发认为,西娃凭其敏感度,以细节之力在语言中复活和再塑父亲,干净、利落,令人感伤。(诗刊社——中国好诗歌;2015年3月2日)另一位诗人沈浩波曾评论曰:(西娃)以常见的经验和细节写父女,但父亲已经去世了,因情感的真挚而产生的生花妙笔,体现出爱和思念的真实、诚挚。(《西娃:在一条买不起裙子的道路上》凤凰诗刊,2015年5月15日)他们都认定,这是写“丧父”或“亡父”的经典诗。

       我以为,欣赏本诗首先应认定:西娃的核心诗性情结即宗教与人,佛性与存在,并由此触摸亲情,缅怀逝者,跨越生死域值,体验存在情怀。其主体既是诗人自我,亦有向“他者”的辐射力。那么,作者无论是写日常生活如饮食、起居,还是写节日、亲人等,均与佛道等宗教感与生灵神奇密切关联。在此要说明的是,宗教感只是某种宗教情怀或情结,与宗教并非等同。

基于以上判断可见,这首《“哎呀”》至少有两个令人惊奇的亮点:

        一是建构日常化诗性机制。“我”因宰鱼受伤“哎呀”了一声,父亲就会手拿创可贴及时出现。继而诗中的“我”突然“被惊醒”并表明父亲已死去多年。就是说,刚刚发生的是现实中的不可能,这既出人意料,也由此验证出日常小节中父爱的常态表现。其中“我被惊醒”是节点,它会促成诗性机制在情理之中就可以催生出多维度的可能场景:例如可以是“我”在亡父后的一次现实经历与习惯心态;亦可能是“我”眷念亡父,耿耿于怀持续之际的突发幻觉或者心理期待;还可以是一次梦魂牵绕中的惊醒等等。由此也会核裂变一般平添了女儿思父之意蕴,从而实现父女双向情深的旨归。

        二是宗教情怀的诗意处理。该诗的末节写父亲在另一世界“孤零零地举着创可贴”找不到“我”手指的情形,可谓神来之笔。诗人显然是在宗教理念下接续展示甚至升华人间与超人间二元世界中的父女情,这是将其拓进到深层的有效路径。尤其是诗的最后,写父亲“把它贴在/我喊出的那一声‘哎呀’上”,可谓神来之笔中奇葩般点睛,不仅切题,而且诗意也和盘托出,由此显示出作者对诗歌三昧的真正体悟。

以上两方面可见,佛道轮回理念被作者个人化诗性处理,使之已然成为深化亲情的关键依托,而又并没有什么宗教宣扬。正因此,对该诗或可这样结论,与其说令人感伤,不如说更令人惊叹。

        “哎呀”作为生活中极为常见一种心态表达,在被这两个亮点围绕之后,立马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包括“女性意识”、“感恩亲情”、“存在遗憾”、“生命孤独”等等。此外,西娃从如此日常细节,以区区十几行短句,展开特有的个性及丰富蕴含,实属难得。近年来诗写固然多元,也不乏怪异探究,但诗质乏善可陈,尤其是网络诗歌大多依然平庸,浮皮潦草。那么,西娃的诗在宗教情怀、女性意识,特别是诗意经营等方面,均可提供某种参照。当然,不独这一首诗,如她近年来的《吃塔》、《灵魂》、《清明》、《涛声》等亦可圈可点。


附1:“哎呀”


■西娃


我在飞快宰鱼

一刀下去

手指和鱼享受了,刀

相同的锋利


我“哎呀”了一声

父亲及时出现

手上拿着创可贴

我被惊醒

父亲已死去很多年


在另一个世界,父亲

找不到我的手指

他孤零零地举着创可贴

把它贴在

我喊出的那一声“哎呀”上







附评西娃诗几个:


西娃诗歌印象


荒水

   我一向以为诗歌不可说,说不到是偏左说过了会偏右,是所谓一说即破,且本人又是没有理论准备的人,是所谓有理方可为论:人是荒水,话是荒言,窃窃的说下。当是无‘理’取闹,权且一斑。

   第一次看到西娃的诗是“网络诗选”刊载的《画面》。正如该文满足了一些媚人媚己者充足的由头,而谅解一个诗人的同病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我以为《画面》仅只是西娃展示人性的一个疤,是大肌体上的那种。这种非因非灶的展示,只是匠心并无自剖,对由来已久的“酱缸”作了恰当的呈现,诚如题目所言。而我对西娃那种更无旁观的自我牺牲情有独钟。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西娃的组诗《或许,情诗(7个)》。

   如果说在网络里喧噪一时的《画面》中西娃只是一个平静的叙述者,那么,在《或许,情诗(7个)》里西娃就是一个彻底的参与者,或者说是个彻底的奉献者。我不能否认一个诗人被迫和侥幸的生存轨迹可以作为可叙的支点,尽管这种叙述慑人而又不堪。初读这组组诗我琢磨其苛刻,第二遍,发现其冥顽。当我再次阅读的时候是峰境迎面。这种固化式的歌唱的确是一个诗者劳心的内省,是赤裸裸的自呈。又或者说是西娃发给自己一道道的檄文,她要征讨要角伐。在这组情诗里强烈散布着一种大的承担,致使在阅读的时候对即成的存在和恐惧不得不重新解注和重加。而西娃的不拘保证了她器官的特殊并显示出同时下紧张的并置。具体到西娃在行文中赤子般的自视与自省,则已无需赞赏但多被避让,这是作为一个诗歌阅读者不宜的觉察而又失败的累加。在这组情诗里已经没有你没有我了,甚至佛祖也远了,所余的是歌声嘹烈,是言者的煌煌。是重,是气,是诸位佛祖的各归其位,是阅读者沉沉的喘息。

  以歌为媒的很多,以己为弓为矢的人也大有说者,而以己为矢之的为时之旳的人是为殊为,是为难能,是为诗歌的康庄诗者的大道。在这里,我不能奢谈一位节日出逃者在异域的岛上享受异国孤寂的华彩,但我相信那里的落日和我平日看到的应无别样:除却大海的印证,落日的余晖同样消除了来时道路的倾斜。




从俗世中剥离开来


白定安


一个优秀诗人是无法言尽的,何况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完全相同的西娃。我只说几点对她诗歌的印象。

有一点是公认的:西娃的诗歌之所以优秀,首先因其彻底摆脱了女性诗歌常见的那些自恋自艾,捏造疼痛,矫揉造作的撒娇体。这并不是说,西娃的写作不关涉类似的题材,也并非说她的写作忽略了自己的性别意识。不,这些她都写得很充分,但她的写作是朝着反方向来的。

写到西娃,大多人都会举出她的不少流传甚广、好评如潮的诗。但我眼中的西娃,是整体的,她有一种整体的力量。她不是那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诗人,而是始终保持着相当写作高度的诗人。

从女性意识出发的写作,很容易作茧自缚,利用”性别优势“写出实际上的肉体诗歌。这种诗人似乎比男性诗人更重视自己身体的存在,有的甚至会提到安身立命的程度。

哪一个女人不写到性爱呢?问题不在于写什么,而是怎么写。西娃的这一类题材,从不在身体上打旋儿,而是从身体走出来通向更深刻的地方,这里的“身体”只是一个叙述与表达的载体。

西娃写身体,是决绝的,是自虐式的,而且常常因为身体的出走而忏悔和自省。我喜欢看这一类女诗人的作品,每每有一种痛快淋漓的酣畅感。也就是说,西娃的性别意识写作,不是对身体平滑优美的自我展览,而是有着彻悟之后的深刻。

她常以第一人称写作,在不同时期、片断式地写出了“我”的个人隐秘情史。这强化了在场感和真实性。

西娃的诗更多地是在写个人史。她的诗中存在着一条纵向的时间之轴,这与她成长的独特经历有关,也与她作为一个优秀诗人的敏感有关。她写父母祖母外婆,都是阴阳相隔的那种痛切和撕裂。她摈弃那种温暖的表象和空洞的抒情,把深入骨髓的爱,从细节的回忆里渗透出来。诗中的情感是递进式的,步步深入,掀着波浪,高潮处戛然而止,连回声都不响。

西娃写亲情,通过梦境与幻觉写出了某种不可能中的可能。从西娃诗写的前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诗在持续的抒情中,愈发痛彻,愈发具象,愈发富有技术含量,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认知能力。她善于选择那个与自己诗歌主题最为贴切的形式。她的写作越来越自信。

西娃的诗歌偏爱形而上,偏爱信仰中某种幽冥和虚幻,这帮助她从俗世中剥离开来。她的这类诗,布满符号和隐喻,制造出隐秘的美感和张力,但读者并不觉得突兀和费解,反而因为对某个隐喻的理解感到开心。


她的诗中有两个世界:真实和虚幻的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对于她,都是一样的真实,这中间似乎没有任何壁障。她说梦境,说虚幻,都是在说真实的自己。

西娃诗歌中独白的部分沉静而理性。这其中没有常见的对故作高深的发掘,反而有种“过来人”的达观和风轻云淡。

在山头林立、观念各不相同甚至彼此大相径庭的诗坛,像西娃这样异口同声说好的诗人并不多见,这也算一个奇迹。


她的诗中有两个世界:真实和虚幻的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对于她,都是一样的真实,这中间似乎没有任何壁障。她说梦境,说虚幻,都是在说真实的自己。




一个天真的人和她天真的诗


——读西娃诗歌


主持人:孙慧峰


西娃是个天真的人——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任何做作和虚伪。她写出来的诗,也是天真的诗——在2010年以降,西娃的诗歌铅华尽去,坦然真诚,端地是文如其人——文如其人在文字圈里几乎就像现在长白山上的百年野山参一样难寻。正因为这一点,西娃的人和文字越来越受人待见,越来越被刮目相看,也就在情理之中——只要你做到让人无法忽视而只能正视的时候,自然所有目光都“刷刷”你——尤其是在诗歌圈子内,人好诗好,想不出名都难。

西娃有名,名在有实。西娃以诗而名,其诗自然经得起推敲和玩味。在今天讨论的十首诗中,西娃的目光时而切近,注目于细微和敏感的人事(所有生活之事其实皆为人事):《画面》的看似客观的素描也好,《哎呀》的虚实跨越、灰线暗行也好,《墙的另一面》的由日常而入宗教的敬畏也好,《另一个秘密》的玄幻与迷离也好,无不以细微的一个点的清晰,扩散开来,抵达一个含糊而天然的域——由点及面,西娃将事物里固含的“真”,与她思维直接触及的“实”,不加粉饰和扭曲地呈现,每一首诗的字里行间,都隐现一张敏感、单纯而又清澈包容的面孔,这面孔俯临世界里的细节上并照亮了这些细节,使这些细节忽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西娃有时又讲目光拉得很远,她看到了一个场景:《吃塔》;她看到了三代人的一并出现:《熬镜子》;她看到了人生的一个永远性的存在:《老等》;她看到了灵魂《我们如此确信自己的灵魂》和一个超现实的空间《消失》。在西娃目光时近时远所照射到的诗歌风物之间,我们始终能看到一个内心随性的西娃,毫不费力而近乎天然自成的对人间诗性存在的撷取。如此撷取,去恍惚而得清晰,得境界而去陈规,虽不能说焕然一新,但读来却让人神经一颤——好的诗歌总是让读者一触之下,即心与神“当”地一下碰到一块儿,不再神不守舍,不再心不在焉,而是一股脑掉进文字的场域中而不愿出来。


西娃的这十首诗,被传播广的是《画面》和《哎呀》、《吃塔》等几首被归为“口语诗”的作品。对于诗歌,向来是人者见人,神者见神(当然,也是鬼者见鬼,装神弄鬼的诗也有拥趸即是明证),就我个人的欣赏方向来看,《另一个秘密》最欣赏,然后是《画面》。《另一个秘密》在短短的篇幅内,有场景有人事,虚实有度,勾画有限而意味无穷,正合了我重视的诗歌之神秘而无限的美学范畴,此诗可说又不可尽说,耐得起多次阅读。《画面》一诗,一览无余,也好在一览无余,更好在它是“天然偶尔得之”,整首诗太符合一首偶尔之好诗的标准因此也就弱了更多品味的空间。其他的诗,有的是以情感和思索驭之,直线一路奔跑下去,少了回环和跌宕,有一气倾吐之快,却弱于速度之多而怠慢了从容——直线的诉说和叙述,有简单之美自然也有简单之嫌,“走下去,走下去你就会看到蓝天”是一种诱惑,但是,这种诱惑很容易让人单纯地走下去,而不是天真地写下去——西娃是天真的人,她能而且应该能一直写出“天真”的诗——“天”是天然的“天”,“真”是真实的“真”。


还叫悟空:从这一组诗中,可以看到西娃的两张面孔。一是智性,一是感性。就智性的一面,《画面》、《墙的另一面》、《消失》等是很好的例证。这三首诗放在一起读,会有很有意思的发现,我以为《画面》、《墙的另一面》这两首诗在某个层面上都是“装置”出来的,而且装置得相当成功。至于《消失》,我想到的是隐喻,是行为艺术。相较于前述这一类的诗,我更喜欢《“哎呀”》这一类的,有呼吸,有温度,有怦怦的心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哎呀”》这首诗的最后几行,可以说是神来的一笔。

 

李德武 : 西娃诗歌10首印象:1、情节支撑架构。善于叙事性冷抒情,用虚实情节支撑文本骨架和价值走向。2、一首诗只说一件事情。不给文本强加无关联的吞吐量,也不向文本索要惰性附加值。3、画面立体感强。画中画,画外画接踵而至,铺陈层层包裹,抖包袱剥葱般层层剥离。4、技术推演娴熟。善于在空间错位、时间滞留框架中合理植入或抽离自己的预设思路。

 

颜梅玖: 知道西娃,是因为几年前她写了一组诗《或许,情诗》,是以佛典名号为题的组诗。当时在网络 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组诗同样也让我感到震撼。从此,西娃就成了我视线里无法忽略的诗人。

西娃的照片,不论坐着还是站着,都有一种气场。我想说的是她的诗,也有一种强大的气场。准 确地说,是气象。我十分喜欢西娃的诗,她有着异于常人的思维,她的思维要超前于逻辑,比如这10首中的《墙的另一面》《另一个秘密》《熬镜子》等;她的诗有着自己独特风华,她是用自 己的生命和情感经验,深度探究生命本身。《画面》呈现的悲悯和大爱,击中了无数人;《“哎呀”》则让人惊心,动情,回味不已;《墙的另一面》,是西娃设置的陷阱,给我们带来的是久久的撼动!《吃塔》的反讽意味令人过目难忘;《另一个秘密》,因句子之间的相互干扰,给我们带了诗的陌生化;我始终认为,美好的事物都是悲伤的、寂静的,正如《老等》这首诗本身。

西娃的诗是大气的,也是气象万千的。她的撕裂,她的颠覆,她的磁场,她的变化莫测,让我相 信她凭着过人的资质,会走得更远。

 

衣米一:我读西娃:西娃是一个很棒的诗人,说这句话的人越来越多,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西娃的棒,表现出她的方方面面,她为人率性且有女侠之风范,她自身的美和善非常自然地就会感染和打动与她接触的人。这些美好的品质同时存在在在她的诗里。西娃近些年的诗我都读过,她的题材几乎都来自于她的日常,她的生活,非常具体,吃饭,睡觉,电话,短信,看到的,听到的等等等等,大家每一天都要经历的事情。也是极容易让人迟钝麻木,熟视无睹的事情。而西娃凭着她情感的敏感敏锐,凭着她真诚对待生活和内心的态度,直接和准确地发现了这些“常态中的非常态”,并对这些“常态”进行非常态的呈现和表达,比如她的名作《画面》《哎呀》《吃塔》《墙的另一面》等。她是通过个人经验直达群体经验,化腐朽为神奇的高手,而这必须要有出众的才情和对万事万物的热爱为基石。西娃是一个有温度并能将这温度有效地散发出来的诗人。

 我还迷恋西娃在诗中建构的神秘感,阴间与阳间,女人与男人,佛陀和基督……西娃穿越于其中,她将她的诗带到了更宽阔更深邃的地带。

我必须再赞美一次西娃的真挚和诚恳,她不美化生活,她是热爱生活,她不美化人性,她是满怀最大的善意和悲悯。

  在一次访谈中,我说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假情假意,假模假式的诗人和诗,这个立场将持续我的一生。


江湖海:庄生的评论:从新诗典到现在,西娃已经变得很丰富了。因为在新诗典之前,我根本不认识西娃,更不要说其诗了。当我坐在海上世界微咖咖啡店前再读这些西娃被推荐的诗,《画面》《“哎呀”》《墙的另一面》深深打动了我,西娃其人一直在我的心里一直葆有神秘感,可看看她现在写的诗却很明晰,这是我喜欢的诗。明亮、通透、凝练,一直把读者的心带到一种无人之境。西娃已经是有杰作的诗人,可她一直在往高处走,这不得不让人惊叹!西娃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震撼,其实什么样的震撼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今天的西娃,已经走在一条更旷远的路上。

 

 李佳忆:西娃的诗歌从语言到结构都是晶莹而透彻的,第一次读她的文字是前几年在微博上,让我一下子顿在那里,这是一个怎样细腻的女人,能把所有事物理解的如此清透?平缓的语境,层层剥离,冲突与平和被她轻轻的打开,放下,又平展到恰好,所有的对立都被她打磨成互相尊重和理解。

曾经与她开玩笑说,看到她的文字便一下子爱上这个女人,喜欢这个把文字刻写进骨头里的女人!读西娃的文字,有幸福感,那种疼痛后的幸福,轻轻一扯便入怀,此时你会觉得自己的满足感如此之低,只是那淡淡的一抺。西娃的诗总能让我打开自己,不觉与这些文字互动,总有通灵的部分!

其实,西娃的文字带着宗教意识的引领,将一切化解为寻常,那种深刻的平常,让人疼痛的同时,又安心的遗忘来自自己的痛而顾及其他的生命,这便是她文字的魅力。就象,有些征服是靠硬性状态的强制,而西娃文字的征服是软性状态的领悟,你会很愿意将自己撞进那些灵性的文字里,洗去浮燥,让自己的心清爽而柔软起来。

西娃在佛性的感悟里,把自我意识主导放平,打开的方式是沉淀很久的全然。

西娃的语言没有生铁的味道,你所能体悟的是生命的起伏过程里,心里的暖热味道,那是人情味道,是人性释放出的本体真实,那不是升华,是回归,唤醒回归那个本我!

 

小布头:她正步入佳境,给我们尖叫惊喜——西娃:诗里住着一位大巫师,也住着一位菩萨。常给人意外,惊喜,又在意料之中给人共鸣。悲悯,包容,神秘,涅槃,守恒和失衡。她的诗,出自细腻敏锐的女性直觉,通常呈现令人羡慕的第六感。如《画面》、《老等》、《诶呀》等,她善于通过词语和句子的隐射,让一首诗变得多维,而西娃的“诗核”为变化体,不同的人能在其中找到与己通感的部位。她的佛教徒身份,给诗歌带来了另类和异数,给朋友们带来的是天蝎座女子的神秘与蛊惑力。

 

 刘苏:西娃是那种难得的人和诗高度统一的诗人,她的诗出自灵魂和心,而不仅仅是词语,她对诗歌的真诚和纯粹,她诗里的灵和肉,不断趋向成熟的写作技艺,让我无条件爱她,是缘分,也是天性和气息的吸引,让人真正地相遇!

      

可可西:西娃诗歌的可贵,是她用自己原创的方式,生动又精准地说出了,我们用很多篇幅想说都不容易说清楚的东西。相信西娃的“画面”“哎呀”“墙的另一面”“吃塔”“镜子”……这些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从其他文字版本,也有过阅读的经验,但她充分运用了诗歌语言艺术,其表达上的独特和简洁,带给阅读者的享受和思考,深具张力和弹性,其画面和空间感几乎让人过目难忘。比如那张报纸和婴儿,那张创可贴和那一声哎呀,那个餐桌上猪肉制作的塔,还有一面墙隔着的两个世界…她所选择的诗歌物件,都是非常具象感性,深具双重或多重特质的媒介,就像一个人说的双关语,最凝练地表达了多方位的所指和能指,其诗的力度让人读来十分过瘾。比如那张报纸所囊括的词语不仅仅是几个单词,而是整个世界,这个世界面对重叠上来的一个婴儿,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这是值得一问的,并且人类一直在问。这是一个很有戏剧性效果的空间设置,西娃诗歌的诗意很多来自于此。她把婴儿和报纸重叠,也把一张创可贴重叠在一声哎呀上,甚至把自己俗世的肉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每夜每夜都重叠在一墙之隔的耶稣受难像上…她是能把时间和空间折叠起来,把宗教的俗世的,把神和人,把恶与善,把清纯与污秽,把阴阳两界折叠在一个节骨眼上,找到戏剧和诗意,找到追问和答案的思想者。

当然西娃诗歌的气质,不是她刻意设置的,是她生命修行达到某种境界自然生成的吧。她的真诚和灵性,她有一种敏感通灵的气质,似乎比别人更能感悟到宇宙第三或第四维空间的能量,更能感受到神性事物的微妙与玄妙…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或许这正是她诗歌的诗意所在。


第一首:《画面》

 

中山公园里,一张旧晨报

被缓缓展开,阳光下

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

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

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

安宁的栖息在同一平面上

 

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

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

2010年5月18日

 

江湖海 :《西娃和她的诗》

天,渐渐暗下来

我来谈谈西娃和她的诗

读西娃的诗九年或十年

认识西娃这个人

再过三个月就满四年

见面大约九次

梅州惠州西安北京天津

东莞南宁越南

西娃是纯粹的诗人

写丰富的诗作

有些人狭隘粗鄙装模作样

强挤分行的句子

西娃的诗深入路径清晰可见

有些人以障眼法唬人

西娃知行合一而且人诗合一

有些人诗和人严重扯裂

西娃总是和自己的灵魂同在

有些人把灵魂典给魔鬼

一个《画面》

纷乱万象中独呈圣洁

一声《哎呀》

灼痛生和死以及灵与肉

《墙的另一面》

是受难耶稣与宽厚慈悲

一座《吃塔》

消溶尘世虚构的信仰膜拜

《另一个秘密》

洞悉明与暗形与魂的幽秘

《熬镜子》

熬生命的隐痛和岁月的光泽

《老等》是你我他

等一只鸟却忘了自己是鸟

《消失》于模型

是否有隐形车外的幸存者

醒者西娃。我致敬

致敬她这个人和她的诗歌

 

宋雨: 《画面》:我感兴趣的是作者罗列的12个单向名词,如果是我们去写这样一首诗呢?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我想每个人的罗列方式不会相同,说起来还是诗写中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事儿,来自于你能怎么样。俗语说:你有多大手,就端多大碗。就是这个道理吧。

 

北方之北:西娃是个人化写作倾向非常明显的诗人。她的作品有太多的激情和绝望,表达了她对生命、生活、感情的思考和理解。总体看她的这10首作品,与现实的冲突表现得非常尖锐,她的内心似乎非常激烈、敏感、反叛。

 

楊碧薇:《画面》写的是一个生活中的片断。宇文所安认为“断片的美学同一种独一无二的感受力是密不可分的,一种通过诗歌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最为优秀的个人的能力”。《画面》写的是一个生活中的片断。宇文所安认为“断片的美学同一种独一无二的感受力是密不可分的,一种通过诗歌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最为优秀的个人的能力”

 

程一身:“画面”的成功得益于作者的艺术概括力,最后一句达到了震惊效果,画面的震惊效应来自将婴儿置于词群。

 

李德武:文本压低尘世的喧嚣,放大内心的安静,意象陈列干净、澄明。

 

山水:朴实无华的语言,直接的力量,却能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使人吃惊,向诗人致敬

 

楊碧薇:这种对生活横截面的提取,需要准确把握既有经验,并处理现时的情感、理解。宇文所安还认为”理解断片和不完整的事情的能力,是同一种卓越的特殊个性联结在一起的“。当代汉语诗中写片断的很多,但这首诗的震撼力十分突出,在处理经验、对日常生活进行判断时,这首诗的结尾有举重若轻的效果。

 

孙慧峰 :《画面》一诗,醒目是来自最后的婴儿的出现,不是前面的罗列,这婴儿的命运不外乎旧晨报上圈定的那个世界和命运,有一种人世冥冥的不可挣脱之感

 

仲诗文:西娃的诗,真,疼。之所以真,是态度诚,抱有良善之愿。疼,是坦露自己,把自己撕给别人看。她的诗,批判与救赎同在,多倾向柔软的救赎,她写法大胆而谨慎,切入点奇特,可能与她学佛有关。

 

谷子:@孙慧峰 恩,同意,所有的罗列,尘世的喧嚣的世故的存在,都是为了托出婴儿。

 

宋旭:《画面》看似把一个熟睡的婴儿放在印有那些名词的报纸上,实则呈现的是作者对现实世界和人类未来的思索。

 

北方之北:我从不同意作者写作时先考虑什么技法。这就是西娃对我们都可能看得到的事物的信手拈来。你见了,写不出,就没有诗。她写成了《画面》

 

老木:西娃是那种敬畏生命的诗人。她对生命的体验介入极深,她的诗有一种质朴的真实,洗尽附着于其上的尘垢,似乎可触摸。

 


第二首:《哎呀》


我在飞快宰鱼

一刀下去

手指和鱼享受了,刀

相同的锋利

 

我“哎呀”了一声

 

父亲及时出现

手上拿着创可贴

 

我被惊醒

 

父亲已死去很多年

 

在另一个世界,父亲

找不到我的手指

他孤零零的举着创可贴

把它贴在

我喊出的那一声“哎呀”上

 

宋雨:《哎呀》:这是一首富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诗。所有和父亲有关的诗歌,都会让我敏感,会走近它,抚摸,回味。我总是单方面的认为,所有写父的诗都是写给一个人的,写给在人群中走的磕磕绊绊的那个人,写给看头上的星空的那个人,天上有什么呢?有一双世间不可能再有的充满原谅和慈悲的眼神,有一张撕好的创可贴,只有他知道女儿有多疼。在这首诗中父亲也是孤独的,他也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世界。在我所见识过写亡父的诗,这首是最好之一,去表达化,真切见心性

 

宋旭:其实读一首诗很简单,就是看他说什么?怎么说的。前者是境界,后者是技巧。

 

老木:《哎呀》是一首杰作,读后,我有一种被抽空的感觉

 

李德武:《哎呀》:抖包袱的过程,也是裹包袱的过程,意外总在意外的后面。

 

楊碧薇:我觉得不是女人的心灵史那么简单 可以说 每个女性写作者 都可以称自己有这个隐秘的维度 但西娃的诗远远超出这个范围

 

寫經人社團○奉一 :西娃的爱好是镜子。镜子,是她的诗学。

 

孙慧峰:《哎呀》一诗有返回简单的神韵。诗歌有时需要非常简单而能有效地抵达

 

楊碧薇:《哎呀》将两个分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了 并且没有拼合的痕迹

 

molly 周:哎呀写得自然流畅,真情流露,发自内心的疼

 

寫經人社團○奉一:@北方之北 她不是自恋严重的,不是,镜子是她的诗学。镜子里的事物其实并不存在,是幻相。

 

楊碧薇:文本一旦产生,就属于读者@孙慧峰,尤其是生搬硬套,故作深沉博学的敷衍, 这种惊异感带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仿佛它从我既往的生命中来。也就是说在我的经验之中,但又一直是以潜伏的状态存在。直到你的“哎呀”将它们提了出来。

 

molly 周:读西娃的诗有种天然去雕饰之美

 

谈雅丽:西娃的诗缘自内心,她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她自燃,自恋,她诗歌很容易打动人,微微发着暗光

 

素青:《画面》写中山公园的诗歌很多,但是这样一个画面给人宁静和思考。第一段,作者看到的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风景画面,她从一张旧报纸展开画面,将人间的喧嚣及各个角落的面孔排列呈现,我们看到世界被铺印在一张报纸上。第二段,镜头拉开,熟睡的婴儿是亮点,也是整个画面中让人宁静的眼睛。

《哎呀》这是最出彩的一首。从一个梦境引出对父亲的思念,写得轻松而俏皮,没有沉重的疼痛,与众不同,出新。但是,哎呀,我分明看到作者的一丝痛楚,父亲只能将创口贴贴在哎呀的声音上,非常巧妙。《墙的另一面》对诗人来说,读者揣摩她的诗歌一定会让她感觉尴尬。这首我就揣摩一下吧。我感觉墙的另一面代表了作者的他,只是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信仰吧。

 

燕小印:《画面》是西娃姐姐的名作。有众多的诗友做出过解读。这首诗通过一位生活艰难的年轻母亲把婴儿置放旧报纸中央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公正的社会现状的不平和对苦难的人的同情。《画面》以其画面感的传递,简单的“剧情”能够直击人心,是靠诗人那种朴素深沉的慈爱来感化读者的。这首诗写作风格自然质朴,没有过多的华丽堆垒和感慨的大呼小叫。用人和事物在生活状态中的自然呈现,少许动词和少许形容词的修饰,以名词排列为主的,最大程度还原了生活而深度挖掘来自生活的诗意。“缓缓”一词,仿佛展开的是一种痛,“安宁的栖息在同一平面上”,对于人世三教九流的客观存在的承认比纯粹主观否定人间的罪恶更有真实感。在这样的社会现实映射下,那位年轻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温情和母子之爱表现出的安宁,成为一种正能量,从而拔高诗的主题。人类正是以爱来对抗着苦难和艰辛,这比单纯控诉什么更有力量。

 


第三首:《墙的另一面》

 

我的单人床

一直靠着朝东的隔墙

墙的另一面

除了我不熟悉的邻居

还能有别的什么?

 

每个夜晚

我都习惯紧贴墙壁

酣然睡去

 

直到我的波斯猫

跑到邻居家

我才看到

我每夜紧贴而睡的隔墙上

挂着一张巨大的耶稣受难图

 

“啊……”

我居然整夜,整夜的

熟睡在耶稣的脊背上

——我这个虔诚的佛教徒

2014年3月14日

 

乌有其仁格:西娃诗有怪异的魔幻的惊悚的智识的宗教的美。

 

李德武:《墙的另一面》:靶向清晰,一首诗只说一件事。上帝善待一切善意的不确定性。

 

寫經人社團○奉一:她的诗是一闪的状态

 

云岫潇湘:西娃诗有怪异的魔幻的惊悚的智识的宗教的美。

 

孙慧峰:《墙的另一面》这首写出了超越日常的一种心性光辉来。

 

楊碧薇:@乌有其仁格 ”怪异的“”智识的“”宗教的“总结得好。所谓怪异 我认为不如说是怪诞 它也是文学中的另一种审美范畴 当代女诗人中有这种审美角度的还不多

 

molly 周:@西娃  读姐的诗有种很特别的感觉,有一种如水的神韵蕴含其中,不知不觉深入进去,触摸自己的灵魂。

 

宋雨:《另一面》:这首我注意到的不是和宗教有关的事物,也不是有隔离感的墙体,而是紧靠这面墙的“单人床”。在诗中如此表达的时候,有多少读者会在这里停留,为什么会?然后呢?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理解,这个在诗中对着你的眼睛赤裸裸如婴儿一般呈现给你的人,甚至是“一直”,一直有多久,一直是多久,一直发生了什么,一直是什么,一直疼吗?拥抱西娃和你的单人床,记得哦,放花在床头。

 

乌有其仁格:西娃的意思好像是,佛教与基督教,是相同事物的两个方面。

 

楊碧薇:《另一面》在我看来 表现了人与宗教、灵魂在日常生活中有何沟通的可能性

 

弥:架构空间能力出色


 

寫經人社團○奉一:画面,是人生悲情,荒谬,无明,迟钝的反照。我想到有个文化猪的行为艺术作品。婴儿是本心,可是沦丧了。我没觉得西娃的作品像大家说得那么厉害。但画面,是一首好詩。

 

紫丁:这是个世界性的宗教话题,诗人巧妙的对峙了两大难题,引人深思

 

邓朝晖:西娃的诗歌不容易模仿,因为她的感受力和别人不一样。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分吧。她的天份更胜人一筹

 

宋清芳♡山丹芳子:读西娃的诗歌,会感觉诗歌里面蕴藏着广阔的空间,不局限,不限于表达自我,因为广阔细腻,才让更多人真心喜欢

 

第四首《吃塔》

 

在南方的某个餐桌上

一道用猪肉做成的

红亮亮的塔

(我宁愿忘记它的名字)

出现那的一刻起

我的目光

都没有离开过它

 

桌上其他的菜肴

仿佛成了它的参拜者

我亦是它的参拜者

接下来的那一刻

我想起我的出生地

西藏

多少信众在围绕一座塔

磕长头,烧高香

我曾是其中的那一员

现在我是其中的这一员

 

许多年来,我一直保存着

对塔庙神秘的礼仪

也保存着对食物诸多的禁忌

看着,这猪肉做的

红亮亮的塔

我知道了人类的胃口:

他们,可以吃下一切可吃下的

亦将吃下一切吃不下去的

 

当他们举箸,分食着

这猪肉做成的

红亮亮的塔

我没听到任何的声音

却仿佛看到尘烟滚滚

我们的信仰与膜拜

正塞满另一人类的食道里

他们用百无禁忌的胃液

将之无声消解

2012年7月20日

 

 寫經人社團○奉一:西娃是喜欢玩魔镜的人,让时空在一闪里变形。

 

燕小印:同样的画面传递,融入声音,形成电影镜头下的深层境意穿透。正叙述和倒叙述,近似蒙太奇的手法,把父女真爱从杀鱼割手一件小事中引申出来,在叙述的完成中转化为阴阳相隔的悲痛。哎呀一声,是手指头的痛觉也是内心对亲人怀缅的深痛。西娃写诗像一个魔术师,她能把平常事变出诗意神奇,善于在人间烟火中构造诗意时空。她的魔法来自洞察掌握自己的对象,把它们的精髓抽出来,用最平常的汉语言给他们穿上大气得体的外装,貌不惊人能气质惊座。

 

楊碧薇:镜子提供一种旁观、自省、窥视的可能性


孙慧峰:西娃的《熬镜子》中的镜子只是一个道具

 

李德武:《吃塔》:如何在事物内部的对立面之间,安放好自己的信仰和心灵灼痛,其本身就是天问。

 

寫經人社團○奉一:西娃的镜子是一晃的镜子,然后就收起来,里面既是世界,自我,又什么都没有。

 

老木:吃塔触目惊心,语言平静实则波澜,对信仰缺失的忧虑

 

楊碧薇:西娃的诗歌里有灵性。这里的灵是宗教意义上的。

 

寫經人社團○奉一:但缺乏持续力。

 

孙慧峰:质疑比赞扬更要有理由,拿出来大家看

 

小飞侠:明天现场终于讨论西娃了(其实应该更早)。西娃是我喜欢并推崇的当代女诗人之一。她散发的魅力不仅有西域的神秘,佛教的深邃,更有难得的尘世之外的宁静和哲思。

 

落葵:西娃的诗都是直接切入生活,都很真,没有现在这些无病呻吟,天天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好太多,这是打动大家,都认为是好诗的根本原因。

 

蓝莲花:@西娃 镜子装载着几代人的命运,可镜子终究是虚空

 


第五首诗:《另一个秘密》

 

在暗处,在任何人的目光都无法

看到的地方:她绝望地看着他

——这个坐在原木堆中的雕刻师

他正一点点地雕刻她。鼻子,眼睛,唇……

她从暗物质中分离出来,被迫拥有身形

 

她多么恨他。宛如一首诗,她游荡

以任何形体。却被一个诗人逮住

被造物与造物之间的敌对关系

悄然形成——这是另一个

 

秘密:“不要以为,你给了我形体,就给了我

生命。”孩子这样告诫他的母亲

 

2012年3月11日

 

西娃:@杨碧薇 这首诗其实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首,有些诗也许仅仅属于自己。

 

珊 :很喜欢西娃,也把她的作品推荐给身边的人,身边不同阶层的人都能读懂,还都有回味,短小,深刻,阅历丰富

 

宋清芳♡山丹芳子:每个人的诗歌都有自我成分,在自我的时候,不丢弃崇高的人格精神,是这个时代诗歌应该警醒的。西娃受到更多人的热爱,因为她的诗歌更多关注社会,生命,时空隧道等,不会低级趣味,这是最让人崇拜的价值。

 

老木:“不要以为,你给了我形体,就给了我生命。”这样的话相信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估计都有过这样的想法

 

宋雨:《另一个秘密》:这首写得“深”,需要发掘的力量去读它,这首诗我注意到两个“暗”和一个孩子,我认为这两点是这首诗的关键词,这首之所以这样写和它的标题有关,因为一个秘密,就和北方人的菜窖一样,我们明明知道里面有东西,但不知是什么,那是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被西娃用一个修辞盖住了窖口。孩子的话在这首诗中有艺术启示的作用。

 

乌有其仁格:关于《吃塔》:西娃诗写的是信仰的毁弃。不过波特莱尔曾提出过对基督教的反叛,艾略特不愿实行这种反叛。各有思想。

 

楊碧薇:另一个秘密 从另一个角度上 我也看出西娃对写作这一活动本身的解读

 

燕小印:诗学的立体写作原来是这样。墙体的分割,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社会单元。在某种意义上,现代都市的陌生感是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一只猫成为产生交集的线索,俗常生活所忽略的域能有一种发现的惊喜,何尝不是乐趣。西娃的诗立意总是出人意料,对诗结构的构造也是另辟奇径。纯粹口语在她笔下点石成金,声情并茂,准确的语言时态动态和形象的空间感,诗写作得以立体成像。这比我们很多人的平庸叙述所依赖强调的费劲表达更有灵巧性。诗形象鲜活的生命力是很少人能够达到的。

 

老木:人的本性拒绝被复制,极端的表现有弑父情结,他需要完成一个全新的不同的自我。

 

寫經人社團○奉一:镜子的确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隐喻。

 

西娃:@老九一 谢谢,几乎所有读者都忽略了猫

 

牧野:正如西娃诗中所说,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基督徒看来,信仰是通往灵性的道路。西娃诗性的神奇在于,她能将疏离的神性、亲情、爱情以日常的私人亊件为媒介,诗意地弥合人神、时空之间的距离。

 

李德武:《另一个秘密》:主语称谓及主体转换模糊不清:文本中的“她”究竟是指木偶?还是木刻造型模特?尾句“孩子这样告诫他的母亲”中的“他”,究竟是指孩子?还是雕刻师?主体在文本表象上存在定向模糊歧义。

 

杨碧薇:她的语言很简洁 没有多余的成分

 

孙慧峰:《另一个秘密》要有综合的心智和信念才能写成,而且写得相当有分量。诗歌的分量有时比可口重要。

 

后诩:解读一位诗人的思想是很傻的行为。《另一个秘密》不好解读

 

楊碧薇:从西娃的诗里看出她有广阔的知识体系

 

孙慧峰:《另一个秘密》在短短的篇幅内,有场景有人事,虚实有度,勾画有限而意味无穷,正合了我重视的诗歌之神秘而无限的美学范畴,此诗可说又不可尽说,耐得起多次阅读。

 

老木:木偶只是一个比喻罢了,她憎恨她的制造者,给了我生命,但我并不属于你,诗有难以言尽的意味

 

乌有其仁格:西娃不是用诗人的眼睛在看,是用幽灵暗处的目光在看[呲牙]

 

北方之北:《吃塔》有寓言性的意义。对于大荤爱好者,观赏后大快朵颐,无可厚非;对于佛教徒,有“拜物教的意义”。吃塔的本身就是行动。肉塔对西娃而言,渗透着对话关系。

 

老臧:想到一个词“光芒”。西娃的人和诗都个性光芒。是我的目及范围内少有的真诚纯粹的诗人。她的诗,真诚,干净,准确,节制,有力,精神维度和情感纯度非常高。从《或许,情诗》到《画面》再到后来的诗都喜欢。《哎呀》《画面》都是经典。这些诗让我羞愧,我想很多人尤其是女诗人都有同感。她关注的是灵魂、信仰、命运,以及潜藏在自己身体里的那个人。相信 "在一条买不起裙子的道路上"她有更多的好诗我们读到。

 

孙慧峰:这首诗的曲折转合都相当具有功力,让我佩服的很,一首不可拆解,不能拆开来欣赏某句的诗,才是一首圆和通融的好诗。这首诗的曲折转合都相当具有功力,让我佩服的很,一首不可拆解,不能拆开来欣赏某句的诗,才是一首圆和通融的好诗。你越读,越会推翻之前的阅读设定。

 

乌有其仁格:我感到的困难是:她的诗不可复制,不可模仿,不可解读[难过]

 

楊碧薇:读不懂才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啊 现代诗如果有确指 那意义就单一了

 

衣米一:西娃的魔幻很日常,西娃的日常很魔幻,她的日常和魔幻让人感到亲近并能够有效地引人进入,这是她一个很特别的本领。她的写作是建立在反复的怀疑和反复的肯定之上的,这次选的诗基本都具备这样的特征。一句话我用了四个“很”字,创记录了[调皮]

 

楊碧薇:现代诗本身就应该具有含混性、多义性的

 

乌有其仁格:她诗的建构,不是语言,不是技术,而是天赋与智识。

 

雪子:@孙慧峰 这首诗的曲折转合都相当具有功力,让我佩服的很,一首不可拆解,不能拆开来欣赏某句的诗,才是一首圆和通融的好诗。

 

孙慧峰:@西娃 这也是我最喜欢这首诗的原因,这样的诗,目前还没发现第二首在国内的诗人中。

 

楊碧薇:当代女性诗人还是抒情为主 但西娃诗歌里有很多智识成分

 

孙慧峰:@杨碧薇 西娃的智识在每一手里都有,越读越明显。有智识的诗才是又永久性的诗,不会时过境迁地落伍。

 


第六首诗:《熬镜子》

 

我正照镜子

锅里熬的老鸭汤

翻滚了

我没来得及放下手中的

镜子

 

它掉进了锅里

 

这面镜子

是外婆的母亲

临死前传给外婆的

外婆在镜子里熬了一生

传给了母亲

在母亲不想再照镜子那一年

作为家里最古老遗物

传给了我

 

这面镜子里

藏着三个女人隐晦的一生

我的小半生

 

镜子在汤锅里熬着

 

浓雾弥漫的蒸气里

外婆的母亲从滚汤里逃出去了

外婆从滚汤里逃出去了

母亲从滚汤里逃出去了

只有我在滚汤的里外

用手紧紧捂住自己的嘴

 楊碧薇brier 21:35

我认为现代诗有现代性的痕迹很正常

 

燕小印: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神圣是在心里的。心中之佛,精神佛塔,是超越名教无形有质的。西娃吸烟,西娃穿大红大紫的衣裳,西娃站立的姿势歪歪斜斜。但她自由无拘的生活姿态,心中的敬仰却是方正端庄的佛家戒晕食素,这个底线不可逾越,是对生由衷的慈悲所在。《吃塔》,对人类狂妄至极的无知和贪婪,诗中含泪,无奈悲伤。她多么想人间少一些掳掠少一些悲惨,但她无力去改变所有人的意志,她写这首诗出来,她在祈求生灵福安,也想更多几个人能够从善。这首诗诗意走平,但诗人的悲悯一样感人。

 

北方之北:雕刻师是你的皮格马里翁吗?@西娃

 

楊碧薇:你指的现代性的痕迹 是在意义上 还是手法上

 

宋雨:《熬镜子》:这个字是煎熬的熬,熬时间的熬,镜子是一个见证物。作者在熬汤,诗中却做到了“无味”,这是另一种高级的表现手法,你可以让你的诗充满各种味道,我可以让我的诗写有味却无味,干净超然,只有一面祖传的镜子和祖传的女人的悲伤和命运渗透其中,你不能不说一声:高级。

 

周瑟瑟:西娃是一个重要的诗人,因为她出自生命本能的现代性写作。

 

谷禾:西娃的这几首诗里。我喜欢的是《哎呀》《《吃塔》《墙的另一面》《熬镜子》几首

 

李德武:《熬镜子》:时间可以滞留于特定物件中,等待曾错过的人或物,多么好的造境和想象力。

 

张玉明:熬镜子有“设计”的痕迹。

 

楊碧薇:《熬镜子》写女性历史。前几代女性历史是有同一性的,而到了”我“这一代,发生断层。这个断层就是现代性,但是在断层之间 又有隐秘的联系。

 

谷禾:作为生活中人的西娃和作为诗人的西娃身上有一种通灵的异质

 

李德武:如果时间具有滞留于特定物件中的属性 ,我们就可以和往事在现实中再次相遇。

 

周瑟瑟:@西娃 你的文本足够强大,气场已经形成。

 

谷禾:我希望大家注意我说的通灵这个词

 

楊碧薇:嗯 我刚才说了灵性 还是通灵这个词好 灵性有歧义

 

西娃:@周瑟瑟 说点具体的

 

周瑟瑟:@谷禾 通灵是她的秘密通道

 

谷禾:对大家都画交口成赞的画面

 

乌有其仁格:什么是诗人?西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是被诗歌艺术转化过的人,这就叫“诗人”

 

张玉明:西娃的诗是灵魂之诗!

 

西娃:@谷禾 这个词很重要,于生命本身和写诗都

 

谷禾:我觉得写得失之于过巧了

 

孙慧峰:@张玉明 因为西娃有灵魂,爱灵魂

 

谷禾:伟大的诗歌从来都是笨拙的

 

孙慧峰:所以她的诗歌不用词语吸睛,而能灵魂夺目。

 

 

第七首:《我们从来都不认识自己的影子》

 

梦见我们结伴出家

两男三女

我在路灯下看见,多出

一个人

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

几个人用同种声音告诉我

那是我的影子

我从没认识过自己的影子

也从不知道,她

可以离开我,并独立存在和领路

而他们也不知道

他们的影子,为什么都没有跟来

 

谷禾:我记还有一首些小孩子叫她“女儿”的,也非常棒,写诗不可教。

 

楊碧薇:影子和镜子 都是一类事物

 

谷禾:有灵则通

 

孙慧峰:@谷禾 笨拙有伟大的诗, 伟大的诗不都是笨拙的

 

北方之北:《影子》完全是一个象征性的场景。危情的体验和通灵的玄思巧妙结合了。

 

宋清芳♡山丹芳子:诗歌具有的灵性体验,多维空间,玄幻通道,隐秘呈现。

 

谷禾:在于是不是生有抓住被常人忽略的诗的嗅觉

 

楊碧薇:西娃的诗确实不以词句之华丽来吸引人,而是以诗歌整体呈现出的意义空间取胜

 

老臧:发现西娃的诗的在场不是现实的在场,是她为了表达而营造出来的现场,但很真实,这就很厉害了

 

谷禾:西娃早年的诗我有些茫然,就是过于浑浊了。

 

楊碧薇:我认为影子和镜子这两首诗 是同一类型的书写 都包含一个关于自我认识的主题。

 

张玉明:其实,西娃的好诗是那些更有人间烟火气的[微笑]

 

李德武 :《影子》:自己站在自己之外,诗歌允许离开自己的那一部分说话,这就是前瞻性。

 

楊碧薇:影子和镜子都是可以将人”分身“的道具

 

谷禾:诗歌是无限的,但一首诗是无限的,你想着把什么都装进去的时候,反而什么都没有装进去

 

燕小印:这首诗诡异,《另一个秘密》隐含很多秘密,不能直白诉,只好隐晦言说。世界的本质在层层包裹之中,我们打开的桃核,里边还有一个仁。西娃对主观叙述是避讳的,她不喜欢把自己的哲理硬生生告诉别人。她把她经历得来的哲理说成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勇敢的有故事的女人,她飘过人间多个地域坐标,寻找她在人世的生活,爱和信仰。她的肉体受难,她的心蹉跎,她的佛性更加的纯洁。因为她的爱无畏无俗常,她的生活寄存在人家烟火中高出人间烟火,她的心沾染有情色却超越了情色。她的穿着红红绿绿,她的诗心进阶向佛。读她的诗,我们能够从尘烟中看到纯洁。真实的有力度的毫不造作的纯洁。

 


李清荷:宇向说: 如果不写诗,我可能早就自杀了。很多人都在谈诗人自杀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他们不写诗,可能会更早地自杀掉。写作应该让一个人越来越健康,诗歌也是有治愈功能的。很多人认为谈诗歌的治愈功能是非常低级的,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词语永远是高于生命的。西娃,你对这个观点是否认可?我总是在内心深处,怀疑你是否也是这样认为的?

 

宋清芳♡山丹芳子:所以,我现在思考,有的人说的,诗歌接地气的理论,和西娃这个是否冲突

 

西娃:@谷禾 那时写的永远只能给自己读,内心太庞杂

 

宋清芳♡山丹芳子 :所以,我现在思考,有的人说的,诗歌接地气的理论,和西娃这个是否冲突

 

楊碧薇: ”我们从来都不认识自己的影子“折射出在进行自我体认时的迷茫。诗歌为什么一定要接地气?接天气也是可以的。地是大地 天是灵魂、信仰

 

谷禾:如今的西娃舍弃了纷乱的众多,反而辽阔了


第八首《老等》

 

你伸着长长的脖子

一只脚独立在冰冷的水里

你的身后是一望无边的盐碱地

你的前方是茫茫的水域

 

你一动不动

把身线拉得笔直

黑白相间的影子

在夕阳之中,在碧波之上

 

没有人知道你在等什么,而你在等

你自己也不知自己在等什么,而你在等

你不在乎能等到什么,而你在等

你不惜把自己等得孤苦伶仃,你还在等

 

你有绷直的信念——老等

你已经把自己等成一个符号——老等

你忘了自己是一只鸟,而你把自己等成了一只鸟

 

远道而来的我,憨痴痴地望着你

我像被水浪拍打至岸滩的鱼,喘息中

暴露了自己掩盖多年的心迹——

 

“吃掉我吧,老等;结束吧,老等!”

 

楊碧薇:接天气这个说法不是我提的 是作家杨昭提出的

 

蓝小蓝:接地气和救赎心灵是诗歌的两张不同的面孔,不冲突的

 

谷禾:所以说,多就是少,少即是多

 

西娃:@谷禾 在及其单纯的题材下写道无限,更是我现在的追求

 

楊碧薇:接地气的文学太多 也容易形成文学的道德绑架。我认为有接天气的作品是好事。

 

老臧:@宋清芳♡山丹芳子 接地气,还得超拔,

 

李德武:《老等》:文本告诉我们:有时候,诗歌可以够到摄影技术够不到的地方。

 

西娃:@杨碧薇 最好天地人气综合

 

楊碧薇:@西娃 以单纯接近无限

 

宋清芳♡山丹芳子:@臧海英(来小兮) 是的,常常听人们那样讨论,有点迷茫

 

李清荷:@西娃 记得前两月你有一组诗,我认真读过。感受特别深,还有你每次照片中以略显颓废的形象出现,特别的感觉

 

孙慧峰:@杨碧薇 [强]接地气现在已经是俗套,反而地气全无,反倒是接天气,因为智识不足很难接到,倒是成就了更多成色

 

西娃:@妮妮维 我是个珍惜生命者,命都没了要词干嘛,谁在感受词语

 

燕小印:无巧不成书。西娃是写过小说的,对情节的设计有其精巧,功力之深厚,来自生活积累,来自慧心独具。四代女人的命运,不同的时代一样的滚烫,就这样出乎意料的表达出来。镜子的继承是中国女人宿命的传递,滚痰的锅,水深火热言重,那种隐喻的生涯之多艰辛却逼仄强大,有时候叫人感觉窒息压迫。

 

乌有其仁格:@妮妮维 西娃的形象不是颓废,是反叛精神的昭示。[呲牙]

 

楊碧薇:《老等》让我想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谷禾:另外,我给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起过,我更喜欢她早年的诗歌,对她如今被交口称赞的诗则持保留态度。我的理由是她早年的诗有不足,但确实生命之诗,每一个字都带着温度,都血脉纵横。如今的诗则是生活之诗,更多源于观察和思考。对诗来说,体验和切肤,总比观察和思考,更具穿透力。西娃的这两年的诗则可以反过来说。

 

 

第九首《我们如此确信自己的灵魂》

 

我们如此确信自己的灵魂

比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肉体

更为确信,仿佛我们真的见过她

亲手抚摸过她,弯下身来为她洗过脚

在夜间闻过她腋窝里的汗味

在清晨听过她的哈欠声与唇语

 

我们如此确信我们的灵魂

确信她比我们的肉体更干净,更纯粹,更轻盈

仿佛我们的肉体,一直是她的负担

我们蔑视一个人,常常说他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

我们赞美一个人,常常说他是一个有灵魂的人

是什么,让我们这样振振有词,对没有凭据的东西

对虚无的东西,对无法验证的东西

充满确信?

 

如果有一天,一个明证出现

说灵魂是一个又老又丑又肮脏的寄生物

她仅凭我们的肉体得以净化,并存活下去

崩溃的会是一个,还是一大群人?

从崩溃中站立起来的人,或者从没倒下的

会是怎样的一群人?或一个?

 

谷禾:所以我喜欢她的近作。

 

楊碧薇:《老等》中有一种时间的荒诞性及世界、个体的荒诞性,不确定性。

 

西娃:@谷禾 写着写着就写明白了

 

楊碧薇:灵魂这首诗比其他几首实了一些,在意义的阐释上 实了一些。

 

李德武:《我们如此确信自己的灵魂》:指向清晰。也许我们只是被灵魂利用了。灵魂欠费租用了我们的肉体,不付租金。

 

李清荷:@西娃 之前你那组诗给我印象太深,以至于我认为似乎已经为你进行过一次讨论。可能是我自己与你的文字进行了讨论。[

 

牧野:镜子作为诗的一下意象之于女性而言有着特殊的意味,西娃整首诗中只字不言女性之美。老鸭汤只是生活的隐喻罢了,正如我们赞美的传统。你需要大吃一惊,紧紧捂住嘴巴!

 

谷禾:接地气是个伪命题

 

孙慧峰:@西娃,确实你是越来越明白,而不是诗歌教师教导指点出来的——不是初学者,自然不用拿那些最基础的诗歌常识来指导在自己的写作,还在普及诗歌常识非常可笑

 

楊碧薇:@谷禾 接地气 和”现实主义"有脱不开的关联

 

宋清芳♡山丹芳子:@谷禾 常常被这样说,有时候不明白,什么是地气

 

谷禾:诗该外界天地,内接灵魂

 

西娃:@孙慧峰 个人悟恨重要

 

宋清芳♡山丹芳子:切中你灵魂,让你震动的,就好

 

云岫潇湘:@谷禾 诗该外界天地,内接灵魂[强]

 

楊碧薇:长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把中国文学给害了

 

子红:能把诗写到别人的心里就是好诗[调皮]

 

谷禾:写底层写苦难就是地气?那是扯淡

 

牧野:@乌有其仁格 都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地气足矣

 


第十首《消失》

 

每天,都有一辆隐形的快速公交

停在这里和那里

一个诗人被塞上去

一个知识分子被塞上去

一个负隅顽抗的青年被塞上去

更多还有二度思维的人被塞上去

 

没有人过问,他们去了哪里

当车子回来,我们中又多出一群

一个模型的人,填充一体制巨大的面积

 

燕小印:这样的抽象有意思,很有意思。这种写法也有意思,很有意思。照镜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镜像,观照内心只是看到自己的心相。形影不离,自己肉体和灵魂的亲密构成象。大象无形,那是造化。世人碌碌,以为很忙,其实多无作为,来自己的自我都丢掉了,你再事业成功,那些成功真的属于你吗?精神可以相对于存在独立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才是完整的世界构成。我们太多的只为五斗米折腰的忙活着,其实是一些行尸走肉罢,影子没了,心死了,人早就死了,活着的只是皮囊。

 

楊碧薇:消失 写一种强力的惯性

 

谷禾:指向太明晰了,可以去写一个批判体制的文章,但不要这样写诗

 

孙慧峰:@杨碧薇 现实主义不害人,是伪现实主义败坏了文学,尤其是蹲在高楼里赞美乡土的伪写作

 

宋清芳♡山丹芳子:无论什么形式,如何表达,让人触动的,让多数人能展开自己飞翔,并在飞翔里体悟到诗歌更多指向意义的,就是好诗歌

 

谷禾:中国从来就没有现实主义,只有伪现实主义。

 

张玉明:西娃诗偶有“布道”的意味。我不知道这好还是不好[微笑]

 

谷禾:文学的任务首先是应该写出被现实遮蔽的真实

 

楊碧薇:对,伪现实主义,中国的现实主义和西方的差别好大

 

谷禾:所以,米沃什说,诗是对真理的热情追求

 

李清荷:@谷禾 赞同。 文学的任务首先是应该写出被现实遮蔽的真实

 

西娃:@张玉明 信仰带来痕迹,但我反对刻意布道,太明确的写作可疑

 

乌有其仁格:我喜欢弗里德里希提出的诗的“丑陋的美学”。

 

李德武:《消失》:隐喻有效。这让我想到了诗文本的同质化倾向,批量文本思维趋同化定势,和流水线车间同样糟糕。

 

楊碧薇:形式和内容都不可分

 

西娃:@杨碧薇 每首诗应该都有它最好得形式。这个我也没想明白

 

楊碧薇:嗯 我不认为内容比形式重要 在文本里 形式同样重要 它有它的独立性与价值

 

西娃:@张玉明 这首没布道.我对其实反在诗歌里布道,我对个人的体悟与感受更看重。

 


燕小印:生活就是一个车厢。在现实世界可以是房子,公交,地铁,飞机,轮船,可以是徒步走路,各种事各种动作各种结果,都在这车厢里吃喝拉撒。不过你怎么想,想过还是没想过,你都在活。不管你写不写诗有多少文化什么职业什么阶层,多少个体成为在生活的机制中被生活玩。这节车厢哪里去?去垃圾场,去火葬场。去菜市,去农田,在生生死死,川流不息。

中国人,中国的当下,这个时代的生活,造就了一个脸孔,冷漠,被物质奴役的机械。多么悲哀的存在。多么悲哀的时代。单一成就专制。物质的统治形成独裁。中国人,一根鞭子,一群被放牧的羊。

 


【结束语】


 

孙慧峰:西娃的诗歌来自天然的一瞥一感一悟,达至本真本性甚至是本智的一种境界,不以刻意为上,而以天然混成为努力,从而写出引人共鸣的又具有现代性特征有智识与诗性的作品,盛名不虚,来日可待,今天的讨论到此结束,请西娃感言,大家鲜花发红包吧


                  



诗人简介:


西娃,70后生于西藏,长于李白故里,现居北京,玄学爱好者。2016年出版首部诗集《我把自己分成碎片发给你》,曾出版过长篇小说《过了天堂是上海》、《情人在前》、《北京把你弄哭了》;《外公》、组诗《或许,情诗》入选台湾大学国文教材。获首届“李白诗歌奖”铜诗奖、第三届“李白诗歌奖”银诗奖。《中国诗歌》2010年十大网络诗人,《诗潮》2014年年度诗歌奖。2015年获“骆一禾诗歌奖”,《诗刊》首届“中国好诗歌”奖,2016年诗集获“李杜诗歌”贡献奖。诗歌被翻译成德语,英语,日语,韩语。主持《边缘艺术》诗歌栏目。



今日名言

       “诗人不必要充满灵感地升到天上,在大地飞翔,他的使命不是在于离开大地,飞上天去摘取星星,他是永远也得不到它们的。诗人的任务在于从他所及的范围内闪烁着的东西中创造出新的星星。”(法国·勒韦尔迪)

       

欢迎关注《诗眼睛》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1248424054@qq.com或happy2008poiuyt@qq.com

微信号:ZhongGysyp

主编:王恩荣(微信号:a1026874138)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