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他评:汤养宗《磨洋工的老石匠与一条石头狮子尾巴的补充文字》(连载5)(总277期)

自明自在等 诗眼睛 2021-10-07

荐赏连载5



《磨洋工的老石匠与一条石头狮子尾巴的补充文字》




《磨洋工的老石匠与一条石头狮子尾巴的补充文字》

 

汤养宗                                        

 

雄姿,气象,目光,炸开的鬃毛,以及盆口咧牙

终于都有。老石匠对徒弟说:现在起

这条尾巴是我的。现在起,我会教你

什么叫,不做,就是做。

接下来,那不是活,叫细水。在有与没有之间

那双手,很是白云或悠悠。东家不是守财奴

却困顿于这个人的做与不做

“为什么一条尾巴要比整头狮子更费时日?”

他磨磨蹭蹭,琢下些石碎,就停下

再往石头上浇水,歇水烟,闲着搓手,翻云覆雨

东家嘀咕:真是偷时间的贼啊

而时间是可以偷的吗?老石匠也反问自己

“用功是没有用的。用力更可怕。”话里有

比狮子更要脸的尊严,还没头没脑

补话:“当月亮被看到,指着月亮的指头,请放下。”

大块肉大碗酒的桌面上,他也面有难色

“没办法,这是慢活,爹妈留下来的问题

全都长在尾巴上。”这话说给谁听

山东人听?河南人听?或者,现在正想

一口把钓鱼岛吞到肚子里头的日本人也在听?

“让他们火中取栗,我凉火煮石头

讨巧者,猪狗不如,没一个能巧过时间。”

石碎依然小米般往下掉,水烟也没完没了地吸着

做活的人依然把活做得对谁也不管与不理

也不顾空气里细草疯长,或者江山已被谁偷偷更换

当不可一世的尾巴终于翘起,徒弟尖叫

“懂事的天啊,懂事的天啊!”

东家却问:就一条小小尾巴,为什么值得如此磨洋工

老石匠答:“我既然花用了十天才没有弄断它

证实,我该用的工时已全部用上。”

 


诗评

诗评:


读汤养宗《磨洋工的老石匠与一条石头狮子尾巴的补充文字》 

 

自明自在


对于一首诗歌来说,所有的评论文字或者读后感都是画蛇添足。且让我来添足,我需要用它来走路。

一直很佩服汤养宗的叙述功力,但是我想叙述倒在其次,更为有力的是他的敏锐,找到事与事、物与物之间本质上的关联,这种敏锐最是不可模仿,亦可称为天才。

借谈雕刻技巧,引申到主权问题,不但不牵强,简直太得体。石狮暗喻国土,石匠师徒暗喻执政者(中国执政者的换届更类似一种师徒关系),尾巴暗喻钓鱼岛,十分贴切。那么东家应该指的是人民吧,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条尾巴要比整头狮子更费时日?”他们总是提出质疑。

“不做,就是做。”“在有于没有之间”这是中国传统太极的手法。这部分可以看做是老汤对目前政府处理争议领土方式的认可。但是到后面“不顾空气里细草疯长,或者江山已被谁偷偷更换”我分明又感到其中的反讽,尾巴是自己的尾巴,能不能雕好全在自己的手艺。已经慢了几十年了,还要继续慢下去吗?题目中的“磨洋工”也在证实这一点。

其中有两句不太懂“当月亮被看到,指着月亮的指头,请放下。”“懂事的天啊,懂事的天啊!”前句大概是暗喻中国渐渐强大,如月中天,以警告从前的侵略者。那后句就单纯是对大国崛起的由衷赞叹吗?

能用三十行文字把一个国际问题说透,又像是开了一个国际玩笑,了不起。

就诗歌文本而言,汤养宗的作品更像是复式结构,山外有山,楼中有楼,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工法有度。如果解读,必然存在多种可能。这多种的可能性正是汤养宗诗歌魅力所在。




附苏堤春晓诗评:

太诗了,真东西!!!

  ——读汤养宗诗歌《我与们,我或们》

  文/山西  苏堤春晓


  我们。我与们。我或们。请支持这样的说法

  棉上加花。铁上加锈。或者,一头狮,加三头狮

  再或者,我和们说话,加一台测谎器

  狼群作战时,各有分工。分食那阵子

  只有我是我,们是们

  蚂蚁也分工蚁和懒蚂蚁,我命好,我是懒蚂蚁

  我心存感激,我到处跑,就是找不到哪个是们

  那人受人尊敬,做过很多善事

  但最后参加他葬礼的人数,取决于当天天气的好坏

 


  我们,这本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岂止是频率,它的调门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场合也是相当高的。它的含义是集体、集团或时下流行的新词“圈子”,透露着亲密、团结与和谐的意味。这样的和谐是相对的,有“我们”就会有“你们”、“他们”、“它们”。这好比一块大蛋糕,公平的分法是我们你们他们它们各占四分之一。如此的话纵然放之四海也是真理的做法,这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划等号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公平与理想是永远不存在的,如若存在也不过是骗人的鬼话。利益面前,也就是在分蛋糕的时候,这些们们,没有谁会超前地站在大同境界取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不占别的们的便宜。因此这亲密、团结与和谐在实际上是相对存在着的。一方多些,另几方就得忍着让着或者是弱着,如此表面上就亲密了团结了和谐了,极像纸糊的灯笼,外面看上去圆圆的、亮亮的。

  “我们”在古代汉语里是“吾辈”,是词组,“吾”与“辈”的组合。意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和“大伙儿”的意思。与之对应的是“尔曹”、“尔等”,最著名的莫过于诗圣杜甫的名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皇帝那里,这吾辈就不存在了,吾就变成了朕,从没见过什么朕辈之类。那还了得,任谁都是天子,这社会岂不没有章法要乱套了吗?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天与地及之间的空气,都是朕的,在一边站着,俟朕赏赐于尔等蛋糕。强与弱之间如现代的裁判与队员,即便是误判,也要绝对服从裁判,这叫权威。误与不误,皆存于裁判之心。又言“成者王侯败者贼”,从王者则为辈,反抗者就是贼了。要么充军,要么杀头,皆在“朕”、“王”的意念之间。

  诗人汤养宗在其诗中,将我与们区别开来,意在提醒世人,我与们是有主次、强弱之分的,或者说,我就是我,们就是们,我是绝对的如棉如铁,们是花如锈,是从属的依随的派生的,万不可造次,主次不分、喧宾夺主。没有棉铁,何来花锈?棉铁是根本,花锈是枝叶。有如此认识与觉悟,那么不管是狮子、狼、蚂蚁或者是天地万物,们能够得到多少就是多少,不要造次,不要纷争,安于所得,心安理得。如此一来,我与们便是一家人成为我们了,天地同春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了,亲密了团结了和谐了,团结一心向前看了,共同奔向美好前程了。

  郑板桥有言:难得糊涂。我与们最好不要分得那么清楚那么明白,还是我们得好。世上万般事,心里明白就行了,就像牛皮灯笼一样。至于参加葬礼的人数多寡,那可真的看天气、碰运气。

  今天是十月十日,双十,是中华民国的国庆日,一国岂能有二主,因此我们改为“辛亥革命纪念日”。再近一点就是“双十协定”,又称为《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尔等说说,这我与们能分得清吗?尔曹再说说,这我与们分不清吗?还是板桥同志说得好,难得糊涂;还是养宗同志概括的好,去与否,听听天气预报。

  于辛亥革命纪念日。





附:对于汤养宗诗歌《大风》的一次拆解

  

黄舟


  原作:《大风》

  

  汤养宗

  

  “大风!”“大风!”秦兵攻城时这样高喊着

  那时响箭如雨,白云有点不讲理

  咸阳一带只有一部词典

  而轰鸣的网络诗人,消耗着二十四个省份的电力

  键盘被无数手指噼噼啪啪敲打着

  大家在写

  四个字: “我的天下!”

  

  2006-10-3

  

   汤养宗先生在他的杂言中写过诗歌需要一些缺口,这个缺口一定是存在的,合理的。但他不是缺点,当我读到这首诗歌的时候,就有强烈写点的欲望了,我一直在想《大风》的缺口,也许这并不符合评判一首诗歌优劣的标准,这也不符合传统评论上的一般道路,但是在大风的吹动下,我甘愿冒一次险。

  

   一首诗歌在写作的过程中仅仅只属于作者,但是写出来以后就仅仅属于读者了,一首好诗通常能经受住时间的积压,有效的脱离时间的绵长,而从某种意义上进入历史,直达我的记忆。这样,能留下来的作品往往是驳杂与清晰相结合的,既显示了作者对于事物观察的细微,又显示了观察结果的浑厚,在简单与复杂之间得到一个合理的结合,也许汤自己指的缺口就在于此。

  

   要解析一首诗歌是困难的,就好比驯服一匹烈马,做一次思想上的冒险,对于一个成名已久的诗人来说,夸耀或者无聊的吹捧已经不能打动他们的内心,相反会被他们鄙视,于是这就加大了我拆解的难度,我只能顺着他的思考路子,一步一步挖掘,生怕出一点错误。 

  

  优点:一,大风意象的猜测

  

  对于一首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诗歌来说,理解意象是比较困难的,既可能有我不知道的典故,又可能与某种现实现象相符合,这样浑厚的诗歌中心意象无疑是多重性质的。

  

  (1)山雨欲来的前奏

  

  大风在汉语词典里面就是大风,但是在此却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风是动态,能穿越时空,所以这就为诗歌从历史到现实的过度提供了可能,从秦兵到网络诗人,再到我的天下,诗歌浑厚深沉的境界在此形成,从而获得了诗歌意象的第一种可能,我们透过文本核心及其整体,可以如此理解,大风即山雨欲来风满楼 

  

  (2)作为世态的参照物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永不还”

  大风是催化物,往往能加快事物的发展,于夏天,大风能带来雨,带来凉意的秋天,冬天大风的到来说明了春天已经不远,这正道出了事物高潮的转变,成为导火锁,箭头转变成键盘,白云转变成天下 

  

  (3)作为时间的反光镜,事物的终极点

  

  大风是自然界至始至终都存在的事物,对于时间,大风是永久的,然而,秦兵,网络诗人诗人都是短时间的,他们在此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增强了诗歌的可能,在此诗人对于物质的终极意义的感受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揭示,成为诗歌最基本的本质意义,网络诗人大概指作者本身,这使他发出的感叹更能直达内心。 

  

  (4)哲学意味

  

  存在即合理的,大风与网络诗人都是一种事物,他们之间有某种辨证性,所以就这两个意象,我们可以如此理解,生命与事物的存在性,网络诗人即生命,大风即事物,这个的意义在于强调,世间一些的发生关系的可能性,或者这就是诗人对于不同事物的认知,一个人的经历可以隐喻成一次大风吹,这一危机感在,我的天下后结

  

  

  二:文本解构

  

  一般对于历史的东西。现代诗人对他的应用是越来越活跃了,稍微连带一下,便引出后面的现代感,对于历史,要么跳脱出来,要么被限制,当然,汤的这首诗歌为解构历史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那么他是如何解构历史的呢,主要是他把网络诗人,天下,秦兵,大风有机的联系了起来,逻辑处理之后,现实成了历史,历史又参杂于现代之中,我想这是一种对于时空感的拆解与重建。

  

  三,战争的纳入意图

  

  我想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用典,也正是在这一点的推动下使我有了剥开这一面纱的想法,战争的纳入,一有效的为文本提供了波折,使曲折性凸现了出来。二战争,使得诗歌的结构变得无可挑剔,形成一个比较典型的圆形结构,首尾暗合,三战争在此是双重的,一个是历史的战争,一个是现实的战争,既网络诗人的战争,一真一假,虚实想结合

  

  疑问:(1)二十四个省份的电力,这一句是我比较难以理解色地方,目前中国并非只有24省,在秦朝又无省这个说法,所以我觉得这一句的出现,对于诗歌整体有破坏作用,当然,作者的原意我是无从知晓。出了作者自己做解释,我是弄不明白的

  

  (2)“我”的愿望过于明显,使得诗歌的目的性太强烈,设置的这个局就变得束缚了自己,我认为,开始几句不错,最后一句有破坏作用,从气韵上考虑,有破坏整体的内敛性,使得诗歌的那一股气破裂了开来,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也许并不正确

  

  (3),这的确是一首立足于时代的诗歌,非常的有意义,但是或许就是这样的现实意义使得历史的加入有种被迫的感觉,这个的诗歌,我不太提倡多写,因为容易引起难堪,读者取舍的难堪,有点分不清主次,但是对于高明的读者又能约莫察觉到作者的心思

  

  综上所述,大风依然是汤养宗最好的诗歌之一。他足以让我目瞪口呆

  




附:


纸上的一场历险    ——读汤养宗《纸上的绳索》


泸州野人


        在生与死之间活着,人生的许多经历都像绳索一样,可能是一段独木桥,走在上面就是一段历险。汤养宗把绳索的物质特性和引申象征意义作为喻体,人只能别无选择的走在命定的路上,危机四伏,如履薄冰,人作为生命个体的无奈,被动和困惑。“假死中的生”,让活着的内涵更加艰辛甚至壮烈,也印证了李海洲的“活着就意味着牺牲”,人生的绝谷往往只有一条绳索一样的路,这条逼仄的路而且脆弱,随时都命悬一线,无论是什么样的姿态行走或者攀援都有一种死去活来的意味。然后将生死之间绳索引入纸上。汤养宗纸的意象被象征着人生的层面,把人生的三维空间铺展成一纸可以包容,如人生地图,一张简历,一份悼词,进行浓缩和概括的手法。如他的《纸上的生活》中纸的象征意义如出一辙。“这条绳索,就是纸上的一行字”,这个转折或者深入的意义,同时,点出了诗的题目,巧妙而顺理成章,不露痕迹。把绳索象征意义具体到一行字,一段人生经历和历程,视线转到断崖的两边的另一种生活方式,领悟“到处是绝处逢生”的神话,将手空掉,却发现是伏案一梦,“这一天,终于亮了”结尾一句,未置可否,留给读者去回味。

        从活的叙述开始,到吊在绳索上的死去活来,转到绳索的两端,最后拍案天亮,从构思的逻辑上,是一个开合转承的思维过程。从大到小,抽象到具象,一气呵成。

关键词:命悬一线 死去活来 绝处逢生


纸上的绳索

文/汤养宗


总是活于将死,活于从这头到那头,活于

自己的臂力,假死中的生

与过不去的虎跳峡

需要一根稻草绳,吊在上面的人,命悬一线

滑行或攀援,死去又活过来

这条绳索,就是纸上的一行字,断崖的

两边,他们在喝咖啡,调理黑白

谈女人腰肢到丰臀间的弧度

而我正处 在生死线上,冷风起于万丈深渊

这险境,神仙在一旁笑

到处是绝处逢生啊,文字一黑,两手

便空掉,我多么自私,我不管你,我先过去了

却拍案而起,这一天,终于天亮




附:读诗人汤养宗《尤物》杂感


      安明

 

我是在毫无预备的情况下看到汤养宗先生的留言的,他说想寄给我一本书看看,这让我无比激动。这是非常想能拥有一本汤先生的书的,但是感觉有些高不可攀,我初习诗歌又与汤先生不相识(他甚至到给我写留言时都还一直以为我是一个男性公民呢)总不好贸然开口。知道他大约是在去年的什么时候吧,是在《网易诗歌论坛》读了他的几首诗歌之后,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那首《贞节坊》就慢慢的注意起他来。

如果说当初那句要诗人写篇诗评可算做是我的一阵儿激情或是一个挑战的话,那么收到书的此时,我有必要来兑现了,即便是真正的写不出诗证明来(感觉有点在赶鸭子上架)我也要来上一篇读后感,这应该是容易多了,诗人的诗是我所喜欢的,把阅读过程中的所感记录下来,总不能算得上太过为难吧。

如果初读那篇《贞节坊》给我的感觉是哀伤、悲悯、深情与艺术的混然天成带给的震撼的话,当然也还有不掖不藏的灵肉相契的爱情观。那么等我纵观诗人的这本《尤物》之后,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与更为明析的理解。“拒绝生长的花草,不是没有花名。”与另一首《平衡术》中的“一个哑巴也有自己的名字,一堆灰烬不能说它曾经不是殿堂,一块大理石就是一间白云的房子。”达成了主题的统一,同时也形成了递进。“你们看守的花园极其慎重,这身体的花朵其实更像集体的伤口。”读到此处,莫名的悲情已让人一发不可收,“什么叫耽搁呢,是一场又一场的欢宴吗?”而另一首中则说:“一个正在回忆的人,我们突然说不清他与他身体的关系。”让我们得以体察诗人在为诗时的投入与真诚,这无疑是会成为我们鉴赏诗人诗歌时的又一股力量,时刻牵动着阅读者。我想,正是这种递进与深入,才让这本《尤物》呈现得如此辉煌。

《平衡术》之后,诗人的诗歌猛然锋利起来,《市井》《尖叫十四行》《对一株三角梅的狂想》《石头》《某一行文字》《一生的一秒钟》《我知道那口钟会在我身体中醒来》《关于慢》《一个唯美主义者对自己生活的请求》以及《提问我的问题》《致身体中那位工匠》《细雨中的油菜花》《河边对话》留心细辩的话并不难发现这此诗作中主题的重复与循环,信仰与生活的抵触,欲飞无翅的矛盾中的挣扎,诗人正在以文字将自己扮作一只血性、威猛的怪兽。但表达却十分的克制,婉转与谨慎,经过《下龙湾海上石林》与《大拼盘》《老虎的自传》等几首的跟进、持续的迷离与纠缠,矛盾的无以复加终于在写作者偶尔的对垒与释放性的诗作之后(如《我终于把真实说得那么幻美》《海市蜃楼》《芳邻》等)来了场大聚集,写出了《尤物》十六首,更为为集中的表达了自己的怯懦、疑虑、执着、克制、怅惘、冲突、向往与妥协。(而真正宣告诗者进入博爱主题的却体现在《尤物》之前的那首《军民一致给女人的三首诗》中。可能说至此,诗人重复性抒写的主题进入了一个升华,从而完成了对于长诗《一场对称的雪》的奠基)既而在三、二篇再次重复主题的另类(这或者表明写作的思考进入到了另一个层次)表达(《洞穴》《懒蚂蚁》和《岁未,可转达的故事》)之后,诗情又迎来了一个喷薄而发,长诗《一场对称的雪》诞生了。不但完成了整部诗集的统领,也与各短篇之间达成了统一。而后是一些余绪或试图的搁置、清场与突破,这就是这本《尤物》作为诗人诗歌历程中的又一个小结宣告结束了。


我是在接到这本诗集之前,在网上读到了诗人的一首描写海螺壳的诗作时,发现了诗人独具的童真的。笔者目前无法上网,那首诗作同《贞节坊》一样,并未收入进这本诗集,竟叫我无法进行再阅读而重复那种感觉了。但正是那首诗歌开启了我对这本《尤物》的阅读。两首印象深刻的诗歌的阅读让诗人在我的头脑里有了一个初步的定位。他是一个懂得得审美又极具美感的严肃而又不失纯真的人。能让我想象得到与他同类的唯一人选就是曹雪芹。但诗人所涉及的对于女性的赞美与关爱程度却远不同于为曹老先生代言的宝玉的琐屑、直觉与片断的形式。透过诗人的诗歌我们可以轻易的感受到诗人这种对于女性的爱怜已升华到了骨髓或者是说灵魂了,荡人心魄。他是那样的真诚、坦白、热烈又兼具敬畏,以至于做诗为文也从不亵玩,当然,诗人在思考迹象、整合表达与言说能力方面也是更胜宝玉一筹的,他的诗作便是证明。

记得初读诗人诗歌时,就曾满脸兴奋地与人探讨:天哪,我发现了一位高级下半身者。现在看来,这多半算是对诗人的误读了,拿那首《洞穴》来说,在诗集《尤物》之中,它或者是《纸张》的拓展,“它使每一个写作者变成了针尖,极端又踌躇,强盗般或闪电般想仄入其中。”或者是《一场对称的雪》对立面的黑暗,“比如珍珠,当这种白从深渊中升起,许多词汇立即狂奔,而它一直按自己的时间幽闭在两片神掌中”我想信“它像花朵。但更像永不能愈合的伤口”就是它的破绽同时也是它的深入,诗者所书写的正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大美,正是这种大美带给的写作难度,将养出了这些华美的诗篇,这些班驳陆离的雪境,而诗者却用他的障眼法阻拦了一下他诗歌的阅读者的路。

便是诗歌是一种多解的艺术,特别是从诗人诗歌的整体中被抽取出来,让它独自存在时,汤养宗也仍旧是一位令人尊敬与仰视的诗人。那是由诗人的诗歌高度与思想深度和诗人所积聚的天真所印证的。诗人善于对自己私秘的感受、经验以及情感进行升华,升华为一种众人的、宏观的、概括性的诗意,使得它们如同珍珠散落于纸张,而他断线般的词语呈现出的美艳却并不难被人发现与深爱感染并产生出迷恋,仿佛那种私秘一旦透着童真,就显得格外的纯净与混然天成,非但不轻浮反而显得质朴、宽泛与唯美,或者这便是艺术的光辉吧。

印象中山东诗人也有过这些方面的涉猎,男如周公度,女如路也,但无论是诗艺还是诗思都无法企及汤养宗的表达。周公度的那种诗作明显的带哗众取宠的因素,甚至让人怀疑他的写作态度是否足够严紧;而路也的诗作几乎都还没能够上升到诗歌的限度,她诗思的狭隘直接形成了她怨妇式的控诉,诗歌的比喻技法甚至都不经一个小学生来得高明。当然,这种例子外省更是无处不在的,这种审美与写作的差距是足够让人警醒的,而非是自足或者愤怒。

《一场对称的雪》是我眼见过的长诗中我认为最具建筑美的一首长诗。它也将因此而更具意义。诗中对于同一主题的循环、反复、变位与诗人的追求、探寻的步步深入完成了诗意的统一的同时也建构了诗歌广阔的阅读空间,形成了它独具的风格与魅力。尤其是长诗的第五节,简直是一种别具风味的《一个牧神的下午》而整首诗歌中的颂扬与批判通过矛盾的反复缠绕,释放出的苦闷、困绕、膜拜与情殇,给读者带来了一如《取暖》中的那个木偶人般的宁静中的不安与不确定。

我个人感觉第七节中的第一小节的罗列并不利于诗意的形成,而这种诗意的削减是应该能够被诗人轻易的发现与避免掉的,就偈他的其它诗作中的某些粗砺一样,似乎也同样应该被避免掉,虽大多数诗评者们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也已成为了诗人诗歌风格中一个显耀的特征,钽我还是觉得混杂与原始应该能被诗人克服,而让诗歌显得更为凝练、光滑与清丽。当然,对于一位诗风稳健与诗艺成熟的诗人而言,这或者是在二可之间的。

我个人是并不偏爱长诗的,正像我对诗人的另一首长诗《危险的家》的评价远没有紧接着的那首《我听到一只母蚂蚁对公蚂蚁的谈话》更高,更多时候,短诗的储蓄与婉转可以避免掉长诗的繁杂与婆娑而更有利于诗意的发散与空间的迂回而更能使诗歌体现出诗意的优雅与美满。正如《美妇》的诗意更为明朗;正如《大海的声音》比长诗中的罗列更具美感与情深;正如《市井》更具高度与自然。

《尤物》犹如一束颗粒饱满的稻穗,每一粒都凝结着它质朴的稻花之香。值得每一位热爱诗歌的人去珍惜与热爱。我想或者诗人误解了我当初的贪心的意图,只寄来了他诗集中的这一本。这让我对诗人之前的诗歌仍然感觉陌生与无知,却并不影响我会为诗者以后的冲杀悄悄的捏一把汗,随着诗歌主题的深入,歌者表达的多样与完善,歌者越来越深入的行进,他将必会迎来更为艰难的高度与挑战,而对于称“诗歌没有胜利可言”的诗人来讲,势必要去面对更大的孤独、冷暗与冒险。

诗人还特别的谦虚,正如他在赠书的扉页竟赫然写着“诗家指正”一样,当我按信封上的电话一路找过去,通报诗集平安抵达的时候,在电话那头,诗人仍然是一口一个“多批评,多批评。”这种态度实在是让我敬佩与羞煞!虽然我仍旧没能够做到谦虚,仍旧是信口开河的乱写了一气,但真诚与坦率也是有目可睹的,只是不足与错谬还请诗人以及各位诗评者与诗友们指正!

我曾对一位诗人师友说过,寄赠刊物便是最大的帮助、鼓励与支持,在此也一并向汤养宗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它日能够多多联系与交流!




诗人简介:


汤养宗,1959年农历白露生,福建霞浦人。曾服役于舰艇水兵部队,从事过剧团编剧,电视台记者等职业。写有长诗《一场对称的雪》、《危险的家》、《九绝或者哀歌》、《寄往天堂的11封家书》、《举人》等。出版诗集《水上吉普赛》《黑得无比的白》《尤物》《寄往天堂的11封家书》《去人间》五种。曾获得福建省政府首届百花文艺奖、人民文学奖、中国年度最佳诗歌奖、诗刊年度诗歌奖、储吉旺文学奖等。部分诗作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表。一直选择诗歌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第一写作,并写有部分诗学随笔。

名人名言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美》中所说的“美不是干渴的口,也不是伸出的空虚的手,却是发焰的心,陶醉的灵魂”。


欢迎关注《诗眼睛》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1248424054@qq.com或happy2008poiuyt@qq.com

微信号:ZhongGysyp

主编:王恩荣(微信号:a1026874138)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